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张铭:历史必修1第三、四单元

时间:2009-10-18 17:20:49  来源:张铭
 

张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课程标准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表3-1 太平天国运动

 

背景

鸦片战争的巨额军费和赔款,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兴起和发展

创立拜上帝教

理论来源: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拜上帝教。

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

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教,形成以洪秀全为首的六人领导核心

军事全盛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

1853年,定都天京

北伐、西征、东征

颁布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时间

1853年

内容

(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2)实行圣库制度

(3)建立“有田同耕,的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1)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2)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3)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

时间

1859年冬

内容

(1)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

(2)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鼓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

(3)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 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

评价

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失败

天京变乱

原因

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减退,腐朽思想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

经过

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

后期斗争

重建领导核心

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总理朝政

1858年再破江南江北大营、三河镇战役、

防御战

1860年,攻破江南大营。

1861年,安庆保卫战,安庆陷落,陈玉成被俘,英勇就义。

1864年,天京保卫战。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表3-2 辛亥革命

 

原因

根本原因

近代以来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抗争、探索的必然结果

直接原因

“新政”与“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酝酿

思想准备

知识分子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组织准备

兴中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外相继建立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军事准备

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爆发

时  间

1911年10月10日

经  过

熊秉坤、金兆龙,率起义士兵占领楚望军械库。

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

高潮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临时约法》颁布

1912年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失败

袁世凯篡夺果实

对清政府:迫使清帝退位

对革命党:迫使孙中山辞职

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意义

性质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影响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教训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表3-3 五四运动

条件

国际

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政治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经济

民族工业发展,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

思想

十月革命后,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外交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经过

五月

运动中心:北京;斗争主力:学生

六月

运动中心:上海;斗争主力:工人;成为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

内容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对象

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结果

初步胜利

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卖国贼的职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意义

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行动。

各阶层作用

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思想作用

青年学生和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开始到工人中去办学校,组织工会,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时代标志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表3-4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条件

内因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外因

共产国际的帮助

经过

中共一大

通过了党纲。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

中共二大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中中国工人阶级的新型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党。

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表3-5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

条件

必要性

敌人力量强大

可能性

中共三大通过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孙中山先生的伟大 转变;共产国际的促进

标志

1924年

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基础

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

方式

党内合作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作用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五卅运动掀起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成立了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北伐战争

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结果

1926年底,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广州的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影响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大革命失败

失败原因

客观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超过革命力量

国民党背信弃义,突然袭击革命

主观

中共缺乏经验;工产国际的错误指示;陈独秀放弃领导权

标志

1927年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表3-5 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武装起义

背景

南京国民政府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南昌起义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

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

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

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实践

1930年夏,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三次反“围剿”胜利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表3-6 红军的长征

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经过

开始

1934年10月

转折: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内容

纠正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党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

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走向胜利

陕北会师

1935年10月

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

意义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表3-7 在抗日烽火中成长壮大

抗战初期

国共两党两次合作

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

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洛川会议

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开辟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

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是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到1938年秋,八路军、新四军共创建了十多个抗日根据地。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38年

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抗战相持阶段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分裂活动进行坚决的斗争

发动百团大战

沉重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巩固根据地的措施

政治上

在民主政权中,团结抗日各阶级、阶层

经济上

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

思想上

开展整风运动

中共七大召开

1945年延安

制定了抗战即将胜利的形势下党的路线。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抗战胜利

日本投降

1945年

中共力量的发展

中共已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表3-8 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

争取和平民主

重庆谈判

1945年8月-10月

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政协会议

1946年初

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战略反攻和决战

土地改革

时间

1947年,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内容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结果

解放区一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战略反攻

1947年6月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三大战役

1948年秋

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解放战争的胜利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

党的工作中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北平谈判

南京烟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国民政府覆灭

1949年4月

渡江战役后,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意义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际意义

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思想意义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程标准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表4-1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背景

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时间、地点

1949年9月

北平

内容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确定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元方式

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

内容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特点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性质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作用

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宪法的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新时期得到完善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

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发展新阶段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文革遭破坏

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遭到严重破坏

进一步完善

1982年“长期,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开始实行

1949年的“共同纲领”

发展

载入1954年宪法

健全

1982年宪法

1984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珍4-2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文革”初期民主法制的破坏

刘少奇冤案,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全面夺权”和民主法制的全面破坏

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的方针与平反冤假错案

1979年起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基本设计图的确立与实施

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加强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表4-3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979年,全国人大党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吁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

香港、澳门的回归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祖国

海峡两关系的发展

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

中共停止炮击金门,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台湾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

“汪辜会谈”

1993年

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提出八项主张

1995年

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台湾政局变化

2000年3月

中共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防止分裂,维护统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