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新课程历史九年级上模拟
琼山中学初中历史课程模
新课程七年级历史段达标
张波:浅谈新课程下的历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设计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商业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政策专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单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最新热门    
 
必修课程《历史Ⅲ》内容标准解读

时间:2009-10-18 17:21:17  来源:课标研制…
 

必修课程《历史Ⅲ》内容标准解读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746/archives/2007/476240.shtml

一、关于《历史Ⅲ》学习模块的说明
    (一) 确定《历史Ⅲ》中学习专题的基本思路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其学习内容共分为8个学习专题,它们分别是:(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前5个学习专题所涵盖的是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些内容,后3个学习专题所涵盖的是世界史意义上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些内容。
    这些学习专题的确定,主要基于以下基本思路:
    1、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其重要性不亚于政治、经济领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所应讲授的内容该有哪些,以什么标准选择内容,这一向是中学历史教育界所关注的问题。以往的高中历史课程学科体系严密、内容繁琐、面面俱到的现象较为突出,几乎是大学通史教学的缩略版,某种程度上又是初中阶段教学内容的再现,深化不够,而且存在过于注重政治、经济内容,相对忽略思想文化内容的弊端。此次的课程改革,则是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不受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来选取适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基于此,便以专史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不再重复和强化初中历史教学已有的内容,且在学习专题的确定上,尽力弥补以往的缺失,将思想文化史的内容与政治、经济史的内容并列。当然,这样安排,根本上还是取决于思想文化史与政治、经济史相比较,重要性不逊分毫,即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和政治、经济领域的活动一样,皆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皆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基本表征,不能厚此薄彼。同时,这样做才能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大的空间,让学生用更开阔的视野观察人类文明的演进,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2、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必须放在同一领域。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广义上看,它属于人类文化现象的一个分支。所以在历史学的分科体系中,科学技术史归属于文化史。此外,将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放在一起,作为一个领域,是考虑到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思想文化的更新和思想解放的推动,即观念形态的变革,往往促进科学思想的革命并导致科学技术的飞跃。因此,把科学技术史与思想文化史相汇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一领域。
    3、选取有代表性的学习专题,注意其与历史时序的内在联系。
    专门史的课程,是在横断面上展开历史的内容。而历史学科的特点,则在于它的纵向的时序性。要通过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历史的一个横断面,就必须选择最能代表这一领域的若干内容,即把适合高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精华提炼出来。不过既然是历史课程,无论以什么方式呈现历史内容,都得遵循历史学科的特点,所以还得考虑这些内容与历史时序的关系。本模块的8个学习专题,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选取的。其中前5个学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是按照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选取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最能体现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史成就的内容,构成课程内容;后3个学习专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则基本依据西方历史的发展线索,选取以西方为主体的世界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构成课程内容。这样,中外历史结合,形成发展脉络清晰、专题特色鲜明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史课程体系。

 


(二)《历史Ⅲ》的学习目标
    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课程目标要求,我们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规定了《历史Ⅲ》的学习目标。
    在基础知识教育目标方面,《标准》的要求是:“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史专题的学习,了解这一领域里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若对历史史实加以分类,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人物都属具体史实的范畴,都是历史上的一些“点”,但把这些“点”串联起来,便可呈现一条“线”。所以,了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之“点”,以之作为知识目标的基本要求,就能为全面掌握这一领域的发展线索打下坚实基础。当然,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和人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要准确把握。三者内涵不同,区别是显然的,但又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存在着密切联系,甚至是三位一体的。要了解历史事件,就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因历史事件必定是由历史人物做出的;要了解历史现象,也离不开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因历史现象不是抽象的,它必定表现为若干历史事件或众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Ⅲ》的8个学习专题,总体上谈的都是历史现象,但若具体化,皆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相关。另外,还需明确,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限定在“重大”、“重要”的范围内,这与注重高中历史学习特点,而不强调历史学学科体系的专题设计思路是一致的。
    在能力培养目标方面,《标准》的要求是:“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这一要求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相关资料”,这属于历史学科的基本技能之一,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与思想文化史相关的历史资料。这类历史资料既包括文献史料,也包括实物史料,收集和整理它们要用一定的方法手段,这就需要教师将一些最基本的方法手段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做些收集和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分析史料,从中归纳基本的历史史实,掌握历史线索。这与初中阶段的要求“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相比,明显是更高程度的要求。第二,“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这是针对历史思维能力所做出的规定,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发展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有着多重层次,“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强调的是对影响历史客观进程之因素的认识与评价。历史内容分布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思想文化居于何种地位,与其它领域关系如何,对历史发展起着什么作用,发挥了多大影响,等等,这些都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应关注的问题。教师要把探究此类问题的途径、方法等传授给学生,并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也要勇于大胆探索,从各个角度思考此类问题,使思想文化史的学习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标准》的要求是:“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这实际上是从两个方面提出要求,既要有世界性的眼光,又要坚守本民族的立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要想真正求得发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以宽容的心态看待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不同特色,尤其是文化特色。有了这种宽容的心态,就能够充分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充分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文化领域乃至在政治、经济各领域互惠互利,共同得到发展。同时也不能忘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不能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丧失自我,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与精髓,恰恰是全球化时代一个民族、国家得以发展进步的基本依托,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所以必须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人类思想文化遗产要自觉传承。教师对思想文化史的讲授,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方能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这两方面思考和解决问题,主动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
    《历史Ⅲ》的内容标准在总体目标下,还提出了学生学习的具体目标,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各部分知识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完成了《标准》规定的学习任务。这方面主要有三个层次的要求:(1)凡在具体知识和学习要求前使用“列举”、“知道”、“了解”、“简述”等行为动词的,均为识记层次的要求,是指学生能正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和史实,是历史知识学习中最基本的要求,该类历史知识约占全部内容的40℅左右;(2)凡在具体知识和学习要求前使用“理解”、“概述”、“概括”、“说明”、“认识”等行为动词的,均为理解层次的要求,是指学生在前项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还能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义、影响、作用、规律、特点等方面的抽象认识,掌握一定的历史技能和历史思维能力,该类历史知识约占全部内容的50℅左右;(3)凡在具体知识和学习要求前使用“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均为运用层次的要求,是指学生在前两项要求的基础上,还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该类历史知识进行自己的解释和判断,以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该类历史知识约占全部内容的10℅左右。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比,识记层次的要求明显减少,理解层次的要求明显增加,显示出高中阶段历史教育与历史学习的特色。

 


二、《历史Ⅲ》内容标准分析
    《历史Ⅲ》共有8个学习专题,依次分析如下: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从先秦迄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蕴涵丰富,博大精深,很难在简短的时间内全部把握它,所以这里只将它的主流梳理出来,通过精选的历史史实,以小见大,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变迁历程,并由此掌握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
   1、 诸子百家
    中国思想的源头基本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中国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家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并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有所认识和理解。
    2、 汉代儒学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之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儒学终成统治之学,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此后历朝历代,统治者皆奉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所以必须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宋明理学
    儒学演进至宋代之时,某种程度上有所更新,以程颢、程颐、朱熹等为代表的思想家把儒学发展至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到明代之时,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思想家又将理学发展到了新阶段。宋明时期因此也就成为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宋明理学也便成为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对于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应有所了解,通过人物认识他们的思想,从而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明清时期的儒学思想
    明清之际,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在这方面,明代后期的李贽,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对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情况及其思想应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梳理出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讲授这一专题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在知识领域扎牢基础,即能掌握住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了解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情况,理解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思想史材料的能力,从流派、人物、思想史代表作等各个角度,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相关史料,如思想家的传记、论著集等,并对这些资料予以分类整理,从而使学生受到学术研究的初步训练。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成就。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科学技术与文化方面的成就灿烂辉煌,世所瞩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卓著。这里从这些不可胜数的成就中精选若干,以类相稽,组成本学习专题。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
    1、科技成就
    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曾领先于世界,天文学、算学、医药学等都举世闻名,张衡、祖冲之、李时珍等科学家的成就皆广为人知,以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系列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些杰出的科技成就与贡献,都是需要学生了解与认识的。
    2、书画艺术
    古代中国的书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且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高中学生,应该知道这些成就。由于中国文字的固有特色,中国古代往往书画一体,即便后来各分其途,也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之处颇多,所以学习这一内容,要从汉字、绘画的起源谈起,概述其演变历程,从而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 文学成就
    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大量文学作品问世,文学成就极为丰厚,而且各代都有自己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流派等等,特色鲜明,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这些文学成就中,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最有代表性的,知晓了它们,就能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一整体的认识。
    4、戏剧艺术
    在戏剧方面,中国古代也是独树一帜的,尤其是到了后期。当时剧目繁多,剧种多样,在民间和宫廷都得到发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为京剧,是戏剧界的一朵奇葩,至今不衰。所以这里是以京剧为代表,了解京剧它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来说明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成就。
    讲授这一专题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从而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鸦片战争后,面对清王朝统治效能低下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入侵而带来的内忧外患,中国有识之士开始了寻求变革、振兴国家的探索历程,他们主张“以夷为师”,学习西方,变法维新。清王朝被推翻后,中国并未真正富强起来,旧的思想观念仍在阻碍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于是有识之士们又掀起新文化运动,为国人带来新的思想解放潮流,直至引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使中国社会彻底旧貌换新颜。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
    1、维新变法思想
    鸦片战争后,步入近代的中国内忧外患,有识之士开始了寻求变革、振兴国家的探索历程,他们先是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继而主张洋务思想,兴办近代企业,以与西方抗衡;最终选择维新变法,以期在制度上做一变革,挽救清王朝濒临灭亡的命运。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变法思想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在晚清历次变革中最具思想价值,是需要掌握的重点,关键是要理解它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新文化运动
    晚清的各项变革没能挽救国家的命运。进入民国之后,人们仍在探索使国家走向富强之路的途径,但旧的思想观念仍在阻碍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于是有识之士们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力图使国人思想再度解放。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以新文化代替旧文化,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以新伦理代替旧伦理,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带来了巨大影响。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便是借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东风,在中国引入马克思主义,并使马克思主义逐渐传播开来,最终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在这一过程中,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发挥了巨大作用,正是他们在中国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最终使得中国社会摆脱贫穷落后局面,走向富强。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于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讲授这一专题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加以强化,让学生熟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几个阶段以及各阶段间的关系,了解思想解放潮流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同时要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动学生探讨思想解放潮流这样重大的历史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20世纪以来影响中国社会最为深远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即引导中国走向变革、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的核心理论成果。它通过阐发20世纪百年发展历程中最具指引意义的四大理论成果——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勾勒出20世纪中国人民不断前进所赖以指导的理论成果的基本面貌。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
    1、 孙中山三民主义
    作为20世纪最早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对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它的来源、形成过程、理论构架等,都需加以了解,并要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毛泽东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毛泽东思想以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特色,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它仍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所以,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应有基本的了解,尤其要充分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一伟大事业中,邓小平理论以其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既高瞻远瞩、又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与特色,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指导思想。对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应有基本的了解,同时充分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20世纪和21世纪交替之际,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中国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使人民生活奔向小康水准的又一指导思想,对它的基本内容和指导意义,要能把握并有充分认识。
    讲授这一专题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在认识能力上的培养,要让学生通过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的了解,看到思想的力量。学生也要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充分认识和理解20世纪百年变迁中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嬗变,特别是要通过独立思考,领悟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讨论有关的经验教训。新中国成立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而是充满曲折与坎坷,有很多的经验教训值得吸取。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
    1、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几代科学家艰苦不懈的努力,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上突飞猛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如“两弹一星”、人工合成胰岛素、高产量杂交水稻、银河亿万次计算机、航天工程等。这些成果的出现,极大推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对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现代化建设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提出的繁荣我国文化学术事业的方针,本意是想通过在文艺上“百花齐放”,促使文艺创作活跃起来,文艺舞台多姿多彩;在学术上“百家争鸣”,使学术研究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真正发展起来。这一方针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贯彻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使得不少正直的知识分子因而获罪,其中的经验和教训颇值得认真总结。
    3、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取得长足进步,在教育质量、教育规模等方面都有很大突破,既使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又为国家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有力推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过毋庸讳言,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其中颇多波折,尤其是“文革”十年,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的伤害,耽误了不止一代人,也使国家的建设事业受到相当大的损害。“文革”之后,痛定思痛,人们更加理解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更加致力于大力发展教育,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呈蓬勃发展之势。
    讲授这一专题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收集资料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从报刊、影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收集建国以来在科学技术、“双百”方针、教育事业等方面成就与教训的材料,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要让学生通过熟悉专题内容和有关资料,感受成就得来之不易,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分析探讨某些经验教训,认识发展道路的曲折,珍惜今天的大好局面。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从古希腊迄于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西方人文精神起自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使得人们开始有了人文自觉,认识到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到了中世纪,神本主义统治一切,人文精神逐渐失落,但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再度被弘扬。近代启蒙运动则使人文主义思想有大发展,人文精神从此在西方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
    1、人文精神的起源
    西方人文精神最初来自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它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以及价值观念,都对西方社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在价值观念方面,当时的智者学派哲学家以及苏格拉底等人所阐发的观念是颇具影响力的,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的发展。这些观念对后世具有相当大的启迪。
    2、人文主义的复兴
    到了西方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统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神本主义取代了人文精神。这种情形延续了数百年,直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大师们,发掘出古希腊的精神遗产,重新打出人本主义的旗号,恢复了人的尊严,这在薄伽丘等人的文艺作品中体现得非常鲜明;宗教改革运动中,马丁•路德等人冲破天主教的神学统治,发展起基督教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在欧洲终得以复兴。
    3、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有了较大发展,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以及德国思想家康德等人宣扬理性,反对神性,认为人之理性是衡量万物的标准,人之理性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这些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人文精神从此在西方占据了主导地位。
讲授这一专题时,要特别注意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的演化阶段,知道智者学派、苏格拉底、薄伽丘、马丁•路德、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主张;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从中得到人性教育,树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人文理念,以宽容的心态发展人文精神。
(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人类自从步入近代社会,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发现便与日俱增,到了近些年,更是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发展。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一天比一天大,作为第一生产力,它极大推动了社会发展与进步。当然,它的某些负面效应也日益显露出来。对于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内容,高中学生显然应该加以掌握。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
    1、 牛顿等科学家的贡献
    近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不少缘于自然科学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在这方面,牛顿等科学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万有引力定律”等科学定律的提出,他在经典力学方面的建树,不仅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而且为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所以对牛顿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要有了解,并要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中的历史地位。

    2、 达尔文的进化论

    达尔文是继牛顿之后,在近代科学技术史上攀上另一高峰的科学大师。他所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是划时代的。这一突破性成就使人类对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做出了理论上的说明,并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尤其具有意义的是,进化论使人类对于自身的起源问题有了科学认识,某种程度上破除了上帝造人说。所以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对与之相关的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应能概括分析。

    3、 技术进步的作用

    除自然科学思想与成果外,近代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十分明显。以瓦特蒸汽机为代表的英国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与广泛应用,将第一次工业革命引向深入,促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而电气技术的应用,则使工业动力结构发生了重大改进,工业赖以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大、持久和稳定,社会生产力因而再度获得迅猛发展,引发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以,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相当直接的,也是极为显著的。

    4、 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
    牛顿、达尔文之后,近代科学技术不断遇到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渐渐走到了自己的尽头。爱因斯坦则成为近代科学技术的终结者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创者,他所提出的相对论解决了不少近代科学技术条件下未能解决的科学问题,引发了一场物理学革命以及科学思维革命,从而开辟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局面。所以,需要知道相对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 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其前进的步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程度,对社会发展的推进力度,都是近代科学技术所远远不能比拟的。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甚至带来一场科技革命,导致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它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发一系列社会变革,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技术表征。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讲授这一专题时,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让学生切实了解并熟练掌握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现象等,如牛顿、达尔文、瓦特、爱因斯坦等重要历史人物,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的应用、网络技术的广泛传播等重要历史现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信息的方式,收集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史的资料和相关论述,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同时提高自己运用最新技术手段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八)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19世纪,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音乐等文学艺术各个门类皆呈欣欣向荣之势,创作上十分活跃,流派上异彩纷呈,对人们生活和时代进步影响颇大。进入20世纪后,文学艺术的发展势头不减,创作更加丰富,流派更加多样,加之以影视艺术为代表的现代艺术种类的兴起与发展,文学艺术愈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产品,对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如此重要的领域,非常值得高中学生细心体悟和感受。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
    1、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
    19世纪,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创作等文学领域,成就非常突出,既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不同文学流派并存,又有歌德、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拜伦、雪莱等世界级文学大师出现,还有《浮士德》、《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人间喜剧》等经典作品问世,可谓灿烂辉煌。进入20世纪后,文学创作仍极活跃,新的文学流派不断涌现,现代派作品越来越多,海明威等作家非常深入人心。近年来,后现代主义创作思潮领导文学潮流,文学内部的分化愈演愈烈。所有这些成就都应有所了解,并能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影响。
    2、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作品
    19世纪以来,美术创作方面异彩纷呈,成果极为丰硕。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现代主义、印象派、立体派等创作流派不断涌现,罗丹、莫奈、毕加索等艺术大师创作出一系列美术经典,如《思想者》、《日出印象》、《格尔尼卡》、《和平鸽》等,这些作品都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不朽之作,值得反复欣赏揣摩,并要了解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艺术价值。
    3、19世纪以来的主要音乐作品
   19世纪以来,音乐创作十分活跃,大师众多,风格各异,既有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又有印象派、现代派等,其中莫扎特的《安魂曲》、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与《第九交响曲》、柴克夫斯基的《天鹅湖》、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格什温的《蓝色交响曲》等,皆是享誉世界的经典曲目。进入20世纪后,古典音乐外,通俗音乐逐渐流行,爵士音乐、摇滚乐相继风行,音乐潮流不断更新。对这些经典曲目,应能做到欣赏,并能理解它们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初,电影在西方首先被发明出来,随着它的不断改进与完善,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得到大众的欢迎,逐渐成为最具时代特色的艺术。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是电影制片厂集中的地方,生产了许多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影片,好莱坞几乎成了电影的代名词。除好莱坞外,世界各国的电影事业在这一世纪里也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对电影艺术冲击最大的是电视的发明。20世纪上半叶,电视出现在西方国家,随之很快进入家庭,逐渐成长壮大,以其节目的丰富以及运作上的特有优势,与电影争夺观众,最终形成影视并立的局面。影视的出现与发展,极大改善了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甚至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讲授这一专题时,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世界文学艺术是一宝库,入室探宝,可以给人诸多熏陶与启迪,不仅能由此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树立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不同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而且能由此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染,审美能力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会逐渐提升人文素养。所以,教师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多加引导,学生也要积极配合,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强化自己在这方面的素养。

 


三、本模块教学活动建议
    (一)本模块教学活动的设置的基本目的
    在“内容标准”之后,本模块设置了相应的“教学活动建议”。教学活动建议不同于内容标准,它是为贯彻内容标准的要求而设计的可供教学选择的一些建议,着重于达成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习目标。它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建议,重在“活动”,主要是为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具体而言,一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即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使学生了解到,学习历史的方法并不只有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而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二是为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大胆创新,充分施展自己的教学才华;三是为了使历史教学与学习过程贴近社会和生活实际,尤其是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连,让学生从中学到活的历史,汲取人生经验。当然,教学活动建议仅仅是建议,广大师生应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和开发更多的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准的活动方式、方法。
    (二)讨论类活动的开展与目的
    本模块的教学活动建议中,关于讨论类活动的建议有“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讨论先进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
开展这些讨论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并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如在“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讨论先进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两个主题时,便需要学生把中外历史发展实际与思想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独立思考和构想,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在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和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时,首先需要学生对科学家的传记资料和经典性的文艺作品进行有系统的收集与分类整理,然后才能在班会或欣赏会上介绍与赏析,这一过程无疑是对学生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培养,并在无形中强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三)调查类活动的开展与目的
    本模块的教学活动建议中,关于调查类活动的建议有“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
开展这些调查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精神,体验探究式学习方法。收集与整理历史资料是开展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之一,开展讨论类活动便有此目的,但还不够,因历史资料不仅限于文献资料,还包含大量实物资料,不少是需要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一步步收集整理的,如传统思想文化不尽是往事,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行为表现都能证明它的生命力,而这是需要有意识地加以调查和收集的。这样做,也能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强化国情意识。当然,以这种探究方式从事学习,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所以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