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二单元
人民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
最新热门    
 
中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介绍5

时间:2009-10-18 17:21:28  来源:本站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介绍

 

(一)本册教材的总体结构

 

(四)教学活动建议

 

设置教学活动建议的目的,一是为教师留置施展教学才华的空间,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大胆创新,而不是把教学仅仅局限于内容标准提出的教学活动建议;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从而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使学生了解,学习历史的方法并不只有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而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三是把历史学习过程与认识中国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这一点是中国现代史教学活动建议最重要的内涵。

 

现代史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有这样一些内容:观看影视资料片、学唱歌曲和朗诵、请人大代表作报告、访问长辈收集口述史料、收集过去的购物票证、在地图上标识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课堂交流自己了解的民俗文化、举办台湾问题讲座、举办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小型展览会、召开介绍当代科学家的主题班会、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分组进行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调查等。

 

中国现代史教学活动建议大致有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注重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反映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现象。学生能收集到的票证一定种类繁多,除了粮票、油票、布票以外,可能还会有肉类、豆制品、煤、火柴、盐、酱油、香烟、酒类等各种票证以及工业券等等,票证的年份可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80年代初都有。这些票证的种类、年份和购物的限量等都可以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联系和比较,从中了解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资料的短缺与紧张、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等。通过观察现实社会生活中物质丰富、市场繁荣的现象,才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感悟到我国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意义。

 

第二,注重收集与整理历史资料的过程。收集与整理历史资料是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之重要一环,是开展历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收集到的历史图片如果要作专题展览,需要进行选择,撰写文字说明,使图片反映真实的时代背景和史实片断;实施历史教学活动的报告会、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都有一个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的过程,不论是交流民俗文化知识,还是介绍两岸统一和台湾问题,或是介绍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不做广泛的资料收集工作,不对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这些教学活动就无法很好地开展;有关中国现代史基本问题的重要资料反映在教材里只能是极少的一部分,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查找文献资料、报刊资料,收集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及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快捷地查找各类有用的资料,尽早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化。

 

第三,注重通过社会实践特别是社会调查,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和体验探究式学习方法,了解中国基本国情。中国现代史的学习目标之—,是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调查作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内容,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例如,“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在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失误和挫折。当然,“文化大革命”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这个教训,就不可能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路线和政策。

 

(五)学术动态

 

1.    学术界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

 

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分歧和争论主要集中在总体评价上,可以概括为“正确说”、“缺陷说”和“过早说”三种观点。

 

(1)“正确说”

 

坚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党在此时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发展的客观要求。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经过“三反”、“ 五反”运动,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明确表示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经济上,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建国前的水平。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民族工商业进行初步改造,国民经济开始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为我们党有计划的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

 

(2)“缺陷说”

 

如果说“正确说”属于一种肯定性评价的话,那么,“缺陷说”基本上是一种否定性评价。坚持这一种观点的人认为:

 

从总路线提出的依据来看,主要是受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不可否认,在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过程中,党和毛泽东曾经参考和借鉴了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核心经济政策,但主要的还是受斯大林的影响较多。因为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就把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的共同理想。当时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唯一正确的模式或道路。

 

从总路线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的比较来看,前者是对后者制定的战略重点转移的背离。

 

从总路线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分析来看,明显存在夸大的一面。这主要反映在:不顾客观现实地夸大了中国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从而否定了过去卓有成效的实践,把我们长期探索中得来的并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许多理论和政策抛弃了,强化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淡化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3)“过早说”

 

这种观点认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设想是好的,理论上也是讲得通的,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总体目标、发展方向同时并举,把“很远的将来”才采取的步骤提到目前来执行。结果,既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脱离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因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

——摘自《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 杨凤城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出版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评价,有人认为,不应仅仅从生产关系的变更来评价,还应该以生产力发展与否作为标准来评价。过快地改变多种所有制结构形式和消灭民族资产阶级,留下了难以治愈的经济体制上的后遗症,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国家经济建设的进程。

 

关于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大多认为这是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但也有人认为,农业合作化是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的,并不是当时杜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是明显地过早了。如果土地改革以后让农村个体经济有一个比较充分的发展,然后再逐步实行农业合作化,效果可能会好得多,也可能会避免后来所发生的许多偏差,使农业生产发展得更快一些。

 

3.生产力概念需要重新界定

 

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是过去对生产力概念的界定,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今日的地球面临着人口极度膨胀、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严重破坏三大难题,人类在地球上的持久生存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不难发现,旧的生产力观念已经不适应整个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即使从小的时间、空间尺度考虑问题,旧的生产力概念也是有缺陷的,应重新界定了。

 

原有的生产力概念过分强调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方面,忽视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以及主动保护自然的问题。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生产力自身的发展本质上创造出了自己的对立面,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普通百姓,特别是各国的首脑们,已经认识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当前的发展不应以牺牲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为代价,即当前的发展不应损害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当对生产力概念的界定考虑如下几点:

 

(1)明确人类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以系统理论的观点加以考虑和处理。

 

(2)自然最终是不可战胜的,即不能征服的,人类不应过分强调凌驾于自然之上,应当放下征服者之剑,经常向大自然学习。

 

(3)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内在的片面性,它只强调了自然中的生存竞争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普遍存在的合作共生现象。如果说纷争是人的本性,那么友爱互助也是人的本性。人类逐渐认识到,对抗到底对双方都是不利的,求同存异是时代的要求,是自然界的要求。即“适者生存”,也可以说“合作者生存”。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这里的“和平”要在超越旧达尔文理论的意义上理解,“发展”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理解。

 

基于上述几点,新的生产力概念可大致界定为:为了更好地生存,人类集团通过努力,在与自然环境及他人之间求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国科协报》1994年12月15日

 

4.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

 

不少人将科学技术比喻为双刃剑和“潘多拉魔盒”,这是非常形象的。的确,科学技术这个“魔盒”里装了很多好东西,但有时拿出来进行不正确的使用,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炸药、原子能、化工技术、造纸技术……在给人类创造财富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成为战争工具、环境污染和生存条件的恶化等问题。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必须重视伦理道德规范,弘扬科学技术的正面效益,扼制其负面影响,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有些现代高新技术活动,尽管暂时还没有看到明显的负面效应,但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也需要伦理道德规范,以预防不良后果或灾难发生。在生物技术领域,这类情况总是比比皆是,如克隆人问题、基因工程问题、转基因食品与转基因农作物问题、遗传资源和多样性保护问题、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问题等等。它们涉及到人类个体安全和国家安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不可小视。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打破种属之间的遗传屏障,很容易在实验室中进行各种遗传重组,制造出可能的“怪物”,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或破坏生态平衡。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有可能研制出针对某一种族的基因武器,从而对某一种族和国家的安全造成潜在的巨大威胁。

 

5.关于毛泽东为什么要改变中共八大对于主要矛盾的判断

 

多数研究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对政治形势估计发生失误所致。自反右斗争开始后,由于错误的分析了阶级斗争的形势,所以否定了中共八大的正确结论,重提阶级斗争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且在实践中越来越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发生了严重的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在六七十年代,恰逢国际上反华反共浪潮愈演愈烈,毛泽东又错误得将这种浪潮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发生的一些问题与中国共产党内所谓出了“修正主义”的问题联系起来,认为必须找到一种发动群众的好形式,才能彻底的解决这些问题。

 

有的学者不完全同意上述分析,他们提出,毛泽东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产生反复,并不完全是由于政治形势的原因造成的,它实际上是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密切相关的。毛泽东主观上认为,那些在建设速度,建设指标等问题上持有不同意见的人,都是些右派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或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必须要运用专政的手段加以打倒。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的基础上,形成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发展到了顶峰。在毛泽东的心目中,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是“纲与目”的关系,既矛盾又统一。只有打倒各种“不拿枪的敌人”,才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有 “抓革命”,才能 “促生产”。这样看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是由于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产生了失误才发生的。

 

6.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关系研究

 

在研究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关系时,要注意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是对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采取贬损甚至完全否定的态度,二是认为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在毛泽东时代都曾提出过或涉及过。上述两种倾向的共同点是把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显然是错误的。

 

绝大多数的研究者都是坚持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报告中所强调的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论断,并在以下几个方面集中加以阐述这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

 

(1)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思想体系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既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也是贯串邓小平理论始终的一条红线,为邓小平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许多学者强调,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是上篇与下篇的关系,是继承、开创和发展的关系。

 

(2)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是邓小平理论最重要的理论来源

 

(3)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理论上的生长点。

 

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邓小平实现了由以政治革命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的转换。

 

(2)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要的,但还不清晰的、没有展开的认识,到较为完整的、论证严密的、高层次的系统化认识的飞跃。

 

(3)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由计划经济理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转变的飞跃。

 

(4)邓小平理论改变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传统观念,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更加符合中国实际,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理论整体认识的巨大的飞跃。

——摘自《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7.关于“大跃进”运动的成因

 

有的学者认为,一方面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急于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在经济建设上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党缺乏建设经验,对在革命年代所积累经验的采用.

 

有的研究者则主要分析了 “大跃进”运动的客观实践与主观愿望出现巨大反差的原因;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迫于与帝国主义争时间、抢速度及苏联的压力等等。

 

有的学者还从过分夸大人的能动性和社会主义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也有学者着重探讨了“大跃进”发生的客观原因、当时人的心理原因,如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民主制度不健全,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等等.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历史性合力的结果。

 

8.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迄今,该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看法主要有三种:充分肯定;基本否定;在基本肯定的基础上对失误进行足够的估计。多数学者认为,当年的所有制改造和今天的所有制改革特别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两者都是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大决策。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今天的改革而怀疑或否定当年的改造,也不能因为肯定了当年的改造而指责今天的改革。许多文章专门探讨了三大改造后期工作过急、过快、过粗和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的原因与教训。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的新发展

 

主要观点:

 

(1)是在矫正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的错误认识基础上的发展(过去理解为一种固定模式:土地公有,统一经营,集中劳动,按劳分配)。

 

(2)联产承包制是对马列主义合作制理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在这一观点下,又有具体分歧:有的认为土地公有、联产劳动、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方面,只是贯彻,不是发展。发展主要在经营形式上,把发挥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和劳动者个人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了。其核心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处理,通过承包关系把个人或联合的经济实体同社会利益连结起来,使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物质利益得到了保证,各种经济要素的流动和多样性组合获得了现实的可能性,丰富了合作经济的内涵。

 

(3)发展不仅在经营形式上,而且在所有制上,突破了绝对、单一的框框,成为多种形式的结构;按劳分配方面也有发展,即劳动收入同农业生产的最终成果直接挂上了钩。

 

10.怎样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

 

因为土地仍然公有,集体经济在实行统一经营、按劳分配、贯彻国家计划等方面仍起作用。家庭承包主要是经营管理改革,集中劳动变为分散劳动。另一种意见认为,已超过集体经营内部责任制的范围,是农业生产关系的深刻调整。有人认为,这已远远超过生产责任制,是经营责任制,而且形成了“多层次交叉经营制”。有人认为,农村现已形成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经济、联合经济、个体经济。有的说,与其说是集体所有制,不如说是劳动所有制。

 

1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有哪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解放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即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农民所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1958——1982年)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人为地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后)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12.我国东西部发展上的差距产生的原因

国学者提出了多种观点。

第一是认为计划体制是导致东西部地区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第二是投资政策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政策均向东部倾斜。

第三是人口素质说。强调的人的素质是“特指人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素质”。即西部地区人们缺乏商品经济意识和能力。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四是宏观说。认为导致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原因有:一是我国历史上的生产力布局一直就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二是按照国家产业垂直区域分工布局,加工主导型产业集中在沿海地区,资源开发型产业大部分在西部地区,这种分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产品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致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部分效益外流。而东部沿海发达省区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使得具有超前试验领先一步的优势。

第五是多因说。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发展起点。二是渐进式市场化的市场转变,导致要素资本的单向流动(从西部流向东部)、基础产品价格改革的滞后(初级产品低价输出、制成品高价输入导致价值净外流)、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敢于放权,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坚持控制)。三是开放政策的区域推进,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出口地缘条件等,均集中在东部地区。四是产业结构效应及资源转换效率,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第一产业西高东低、第二产业东高西低、工业结构东轻西重)、西部农村工业化进程落后、西部资源转换效率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