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二单元
人民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
最新热门    
 
中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介绍3

时间:2009-10-18 17:21:32  来源:本站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介绍

(一)本册教材的总体结构

(3)

 

一、中国现代史总体结构:

时段: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二十一世纪

特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阶段划分:

 

二、《课程标准》对中国现代史学习内容的选择及其阐述

 

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国现代史学习内容进行了如下的选择及其阐述: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1949年至1956年,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和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曲折前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但是,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也出现过“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1966年至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是建国以来“左”倾错误持续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给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1976年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一国两制”由构想变为现实,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

与本册教材的总体结构

 

三、《课程标准》所构建的中国现代史课程体系

 

1.中国现代史学习主题的确定

其中《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所确定的中国现代史学习内容由七个学习主题构成: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5)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6)科技、教育与文化

(7)社会生活

 

2.确定学习主题的两个原则:

 

第一, 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线。

中国现代史从本质上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现代史学习板块,确定学习主题,能够通过教学充分反映建国五十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的历史发展全过程。

 

第二,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注意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

所确定的学习主题,基本上能反映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五十年的中国现代史是中国有史以来发生最深刻、最伟大变化的时代,丰富的历史信息量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初中历史课程不可能将中国现代史所有的信息都包罗在内,它只能着重反映现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但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又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将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组织为七个学习主题,通过学习主题既呈现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又反映了中国现代史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由七个学习主题构成了中国现代史课程体系。

 

四、本册教材的总体结构

本册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将七个学习主题具体构建为六个教学单元,共20课及3个“探究与实践”课题。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2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过渡时期(1949—1956)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第2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

第3课 “文化大革命”           曲折发展20年    “文革”时期(1966—1976)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2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 ——  至今  )

第3课对外开放

第4课民主法制建设

第5课邓小平理论                   

探究与实践(一)改革开放与家乡的发展变化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课民族团结

第2课祖国统一大业

探究与实践(二)台湾问题的由来与祖国的完全统一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课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

第2课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                          专题历史

第3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第六单元科教、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1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一)

第2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二)

第3课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4课繁荣的文化艺术与体育

第5课人们生活的变化

探究与实践(三)体育强国的实现

 

其中,前三个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的三个学习主题,即是以历史发展时间顺序的三阶段来设置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从新中国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和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道路探索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形成与实践的重要阶段。这三个学习主题概述了二十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历史巨变。

而“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生活”四个学习主题,分别以新中国五十年来在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中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为内容,重点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反映了建国五十年来我国各个领域的历史发展概貌。可以看成是四个历史专题。

 

 

 

(二)单元基本内容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这一学习主题主要阐述了建国后最初三年的历史。《内容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等四个重大历史事件为标志,表明新中国在建国后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这一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胜利的重要时期。

 

1.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力量。

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国内影响与国际影响两方面去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抗美援朝。

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是通过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的事迹来反映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广大志愿军指战员创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它是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概括。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精神,要从时代背景对人物思想的影响方面发掘志愿军战士英雄行为的产生原因。同时,应引导学生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这是建国初期开展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土地改革是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应当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本单元主要反映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时,要求学生认识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经历过两次重大的失误和挫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了弯路。

 

1.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从1953年到1956年,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内容标准》以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史实,说明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56 年到1966年的历史带有“探索”和“曲折前进”两大特征。中共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八大”正确的指导方针,但不久即被“左”倾错误理论所取代。坚持马列主义正确路线的共产党人努力纠正失误,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使社会主义建设在经历曲折的过程中仍具有前进的趋势。

3.从1966年到1976年是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动乱”。“文革”的发动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它是中共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的重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建国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国有企业改革;从沿海经济特区建立,到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以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步推进,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

 

1.伟大的历史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发展的主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取得显著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明显,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中国共产党开始改革经济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环节,其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健全具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其特点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1)对内搞活先以农村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另外,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使中国的农村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进行改革。《内容标准》通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一基本原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取平均主义等弊病,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这种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体制改革首先扩大企业自主权;然后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为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因此,《内容标准》中要求“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

 

 3.对外开放。则适应世界潮流的发展,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利益。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为途径,以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这种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开放格局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勃勃生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建立经济特区是为了打开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引发了第一次沿海开放的高潮,并进而促进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大跨越。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4.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揭开了新篇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内容标准》通过《民法》、《刑法》等重要法律的颁布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过程。

 

5.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因为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确立这样一种认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外国模式;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明确了我国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上,强调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对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认识上,强调利用和平谋发展为主题的有利国际环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骤上,提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按“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这一学习主题的内容标准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两方面内容。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必将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2005年 4月至5月间,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来大陆访问,表达了反对“台独”势力,拥护祖国统一的愿望。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必将极大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五、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这一学习主题主要展示我国五十年来的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内容标准》要求“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并以我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科技强军之路,国防力量日益增强,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内容标准》以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和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等史实,概括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说明我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策,积极推动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努力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树立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良好形象。现在我国已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建交,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六、科教文化与社会生活

这一学习主题反映新中国建立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下,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内容标准》要求知道反映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性成果;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在科技领域,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某些科技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实验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国家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我国的生产力正在经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阶段。

在教育领域,我国广泛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教育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文化领域,高度重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因此中国现代史关注社会生活的演变和发展。这一学习主题的内容标准是通过各种历史现象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来看,人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就业制度和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