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朱煜:历史教科书研究2—7

时间:2009-10-18 17:22:20  来源:朱煜
 

 

二、新课程视野下的中学历史习题作业

 

新世纪初,各版本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相继问世,它们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借鉴海外历史教科书编写实践的基础上,对习题进行改革,创造出不少成功的范例,也存在某些值得商榷或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1)“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习题,主要在每课的“练一练”和“活动与探究”。这两个栏目的习题分别属于两种类型的题目,前者比较简单,以单项选择题居多,几乎都是复习巩固性的;后者题目设计得较为活泼,或要求收集查阅资料,或创设某种历史情境,或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或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等等。其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历史课程标准》所建议的教学形式似乎都有所涉及。“活动与探究”一般同时列出两条以上的题目,供学生选做,体现出习题作业的弹性。而且,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明显增多。这些变化说明,新一代“人教版” 教科书的习题设计,能与时俱进,与90年代初相比,已有天壤之别。

 

习题1:阅读分析:唐朝中后期的一位宰相李德裕认为,朝廷中的大官,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因为他们熟悉朝廷的事务和礼仪。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当官以后,因为不熟悉朝廷的事情,也不能称职。李德裕对于科举制是赞成还是反对?你认为他的话是否有道理?  

                                 

习题2:议一议:说说元朝运河与隋朝运河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当今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件事吗?课后不妨查一查南水北调东线的走向。

 

习题3:思考与判断:下面内容是对哥伦布开辟欧洲到美洲的大西洋航路的不同评价。你认为他们说得有没有道理,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印第安人——哥伦布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是个恶魔。

 

欧洲人——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把落后的美洲带入文明时代,是有功之臣。                                  

 

(2)“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的习题,如果不谈课文思考题以及为阅读史料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每课的“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部分。“自我测评”的题目基本上属于巩固性习题,比较容易操作。而有些“活动建议”则似乎显得大而笼统,实施起来难以把握和落到实处。请看下面的习题:

 

习题1:尝试写作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选取部分写得较好的论文在班级留言板上展示。所有论文存入个人作品档案袋。           

       

(分析:在没有提供任何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随意去写,效果是否好,值得探讨。)

 

习题2:利用收集到的图片和影视资料,举办一个小型展览会,揭露西方殖民者的罪恶,歌颂殖民地人民的斗争精神。                     

 

(分析:历史上殖民者的侵略行径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有许多内容,涉及许多方面,该题如果设计再具体一些,也许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更方便操作。)

 

(3)“华东师大版”历史教科书的习题,被设计在“阅读”、“思考”、“讨论”、“鉴赏”、“实验”、“阅读卡片”、“课外学史”等许多栏目中。用该教科书编者的话说,这些题目“便于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探究性学习”。[①]另外,大量的“上网”、“参观”、“访问”等作业,也符合青年学生,特别是城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习题1:有一个日本留学生曾记下:在唐武宗会昌三年(843)一天半夜里,长安城失火,火灾焚毁了肉行、铁行等24个行业的4000多家店铺。问:(1)材料中失火的地方,在长安城的什么地方?(2)这段材料说明了唐都长安是怎样的一座城市?

 

习题2:你能通过强大的网上搜索功能(http://www.google.com)查找到我国多次制订宪法的历史过程吗?如果还未掌握这方面的技巧,可向同学老师请教。然后,设法找到1993年和1999年两次“宪法修正案”的内容,看看在哪些方面作了重要的修改?

 

习题3:请到校图书馆借阅有关反映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书籍,然后就自己所了解的某一少数民族的某一方面风俗民情,如饮食、服饰、婚俗、艺术、节日等,与同学进行交流。

 

概括而言,各版本历史教科书的习题,虽然在设计技巧方面各有千秋,改革的步伐也或大或小,但都注重习题的形式创新,都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非常可喜的。当然,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这几套历史教科书的习题设计,自然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有待今后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中学历史习题作业的改革走向

 

(一) 重视认知性或开放性习题作业的设计

 

习题可以从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层次,或者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如前所说,如果从主要是复习还是培养思维能力目标出发,习题可以分为巩固性(检查性)习题和认知性习题两大类;如果从习题的答案是固定、惟一还是多元来考虑,习题又可以分为封闭性习题和开放性习题两大类。这都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分类。至于选择、材料解析、问答之类的划分,那是根据作业或考试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具体题型,与上面习题的划分不处在同一个层面上,属于微观层次的习题类别。有学者从高考的题型设计出发,把习题划分为标准性习题和认知性习题两类,将选择题等题型看作标准性习题,而将问答、材料解析等题型与认知性习题之间划上等号。这种说法似乎可以商榷。因为,所谓认知性习题,应该是答题者对题目涉及的知识内容可以有所思考,有所选择,甚至有所发挥的题目。问答题、材料题,如果设计得不好或者为了评分需要(如高考的问答题即是如此),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认知性习题的功能;相反,只要不是选拔性考试的特殊需要,选择题照样可以设计成具有一定“自由度”的认知性习题。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没有截然的鸿沟,就看命题的目的以及题目编制技术的高低了。此外,“标准性习题”一说是否准确也有待探讨。

 

从新世纪海内外历史教科书习题的改革趋向分析,都呈现出重视认知性或开放性习题编制的特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类习题至少具有两方面功能:

 

第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认知性习题(开放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其答案常常不确定。这样就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教师可以利用“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模式,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也就是说,通过设计新颖而且思考性强的习题,给学生的学习心理造成“不协调”,然后鼓励学生探究,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实现最后的问题解决。在这里,学习心理上的“不协调”是激发学生学史兴趣的诱因,促进着历史学习过程;而问题的解决,又反过来增强学史的兴趣,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此外,形式新颖多样,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方面。

 

第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认知性习题(开放题)由于没有固定的解答方向和范围,客观上有利于“标新立异”,使学生有较大的思维广度,有助于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灵活地思考历史问题。这种发散思维有利于克服思维惰性,使原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地参与当前的思维活动,体现了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例如,“三国时代的人物,你最欣赏谁?最不欣赏谁?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不乏变法失败的经验,试以王莽、王安石及康有为主持的变法为例,讨论他们失败的原因。”“拿破仑的兴起与霸业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搜集有关他的资料,在课堂上讨论其事迹与功过。”等等。由于这些习题设置的答题环境比较宽松,具有变通性特点,这使学生有可能在答题内容、观点等方面不囿于教科书的窠臼,而有所突破或发挥。

   

学生的“新论”或者“标新立异”,对于专业的史学工作者来说,也许并不算什么,但对中学生而言,只要他们不是接受的现成知识,而是对知识的再发现、重组或提出有别于教材的观点等,都应当看作是创新。我们需要通过认知性习题的训练,养成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分析思考历史问题的习惯,这对创新思维的发展极为重要。

 

(二)习题作业开始走向多样化和生活化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习题作业正向着多样化和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

 

首先,从呈现方式来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越来越多的老师正探索将学生的书面作业与课堂活动相结合。老照片、历史剪报、历史小制作、历史剧、历史调查报告等许多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形式正在被运用。例如,进行课堂历史剧扮演活动,学生先要分组搜集资料,写出剧本,然后排练、表演。从分组活动直至课堂表演,整个过程都可视为学生在做作业。对这类作业的评价,可以从搜集资料的情况、剧本的内容、各组的协调性、扮演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分。

 

其次,从作业内容来看,加强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作业回归生活世界。例如,“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的变化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②]

 

归纳起来说,新世纪的历史习题作业应形成包括必答题与选答题、思考题与活动题在内的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体系。重视认知性或开放性习题作业的设计。要采用多种作业形式,有口头的、书面的,还有活动的,以口头作业和活动作业为主,书面作业为辅。要使学生动脑和动手相结合,严肃的历史科学与高雅的趣味活动相结合;使历史学习与社会实践、书本知识与应用能力有机地糅合在一起。

 

附录   高中历史作业改革案例:寄自疆场的家书

 

我国台湾地区史学教授张元先生,曾在新竹科学园区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四个班123名学生中,作过认知性习题改革实验。他设计了一道关于汉武帝与匈奴战争的题目。要求每位学生做一篇“寄自疆场的家书”的作业。向学生提供的背景材料是:

 

“假设汉武帝时代有一位中级军官,参加征伐匈奴的重大战役,在战事告一段落后,他写了一封信,托人带回给家人。他在信中述说所见到的事物,也写了一些感想。现在,经由历史想象,你就是这位军官,请你尽量从当时的情境来写这封信。

 

建议这封信的内容包括下列几项要点:

一、途中所见景象;

二、战斗的情况;

三、对匈奴人的印象;

四、对主帅的认识;

五、对战争的看法;

 

可以选其中几个重点写,也可以写五个重点以外的事情。只是一封家书,不要写得太长。”

 

同时,还给学生发了从《史记》、《汉书》中摘录的四段相关资料,也做了白话的翻译。实验学校的历史科唐远华老师还补充了《中国历史常识》中有关汉武帝征伐匈奴的部分。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依据的资料已经不少,并不需要另外再去寻找。在布置作业的同时,还给学生发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见表3-1。

 

 

 

表3-1:关于“寄自疆场的家书”作业的问卷调查

男生□

女生□

高二可能选文组□

          理组□

1、我没有再找其他资料□

   我还找了一些有关的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花的时间大约30分钟以内□,30~60分钟□,60~90分钟□,或______。

3、我没有请教他人,也没有和同学讨论□,

   我们几个同学一起讨论过□,

   我请教过别人□,我请教的人是:父母□,兄姐□或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觉得历史想象(或神入)对我们学习历史来说,太困难□,

   不算太难□,

   没有需要□,应该加强□,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复选)

5、我觉得这样的历史课后作业,太困难□,无聊□,有点趣味□,浪费时间□,

   很有收获□,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复选)

    如果你有其他意见,我们更欢迎!请写在下面:

 

 

 

 

 

 

 

 

 

 

 

 

 

 

  

 


作业与问卷很快就收回了。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的研究生,对每一篇作业认真地加以评阅,详细指出优、缺点,然后再发还给学生。整体来说,学生们的表现令实验教师感到相当满意。

 

这是一道所谓“神入”或“移情”的习题。也就是说,它要求学生能穿越“时空隧道”,利用相关资料证据,想像古人的想法和感受。我们知道,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过去性,它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增添许多障碍。该题要求学生尽量去理解过去人们的观念和想法,驰骋想象,神入其境,而不是用现代人的思维去比附古人。这就在学生的学习心理上造成“不协调”,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结果,从问卷调查中大致显示出来。123人中,勾有点趣味的79人,很有收获的53人;远远超过勾太困难的7人,无聊的1人,浪费时间的4人。绝大多数学生反映,他们很喜欢这种方式的作业,也认为经由“神入”的方式了解历史很有趣,而且很有收获。[③]这个教学案例说明,认知性习题对学生学史兴趣的激发助益甚大。



[①] 见“华东师大版”历史教科书卷首的“前言”。

[②]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0页。

[③]张元:《寄自疆场的家书——高中历史课后作业的研究》,(台)《清华历史教学》第9期,1999年2月出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