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朱煜:历史教科书研究2—2

时间:2009-10-18 17:22:31  来源:朱煜
 

 

二、台港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特点

 

(一) 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及其特点

 

近年,台湾初中历史教科书的变动较大,先是出版《认识台湾(历史篇)》作为初一教材,继而又推出综合教材《社会》,目前改革前景尚不十分明朗,这里暂不详述。1997年台湾开放民间编写教材以来,高中历史教材已有几个版本。[①]其中“龙腾版”设计新颖,被评价为“最活泼”的一个版本。它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

 

1 注重对历史人物的描述

 

编者认为,“写给中学生的读物,特别要重视故事性”,历史教科书首先“要让学生读得下去,然后才有可能把我们在叙述之后的一些大的观念或信念传递出去”。[②]基于这样的理念,教材非常注重对人物的描述,而且人物涉及范围广泛。在具体写历史人物时,教材并不讲究面面俱到,而是:(1)注意选择人物性格方面的素材。如,介绍梁武帝萧衍,就着重写他信佛,生活简朴,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爱读书等。(2)注意选择人物品格方面的素材。如,说郑成功立法尚严,虽然亲族有罪,也不稍宽贷。有功则一定赏赐金银珠宝,对伤亡将士的抚恤尤其周备。对人物的评价,基本上由“事实说话”,不作大段空泛的评议。值得注意的是,写人不拘泥于正文,有许多人物不仅正文中叙述,而且在“资料”、“图片”、“作业”等副文中也有细腻的描写。副文中的文字,或补充,或归纳,或说明,和正文构成一个整体,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2 呈现反映时代风貌的重要知识

 

任何历史书籍的写作,都是一个选择和遗漏的过程,教科书尤其如此。台湾旧历史教科书受到批评之一是:内容芜杂堆砌,零碎史实过多。即似乎什么都要交代,却好象什么也没有说清楚。“龙腾版”基本上摆脱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写作方法,它针对某个时代或某个议题最重要的两三点,作比较深入的分析,以显示历史演变的脉络趋向和各个时代的重要特色。如,讲述明末清初的城市文化,开头就大段摘引明末文学家张岱《陶庵梦忆》中有关苏州人在虎丘欢庆中秋的盛况,以展现当时士大夫以及普通市民的生活情景。还花了较多笔墨介绍了昆曲、弋阳腔及“三言”、“二拍”等通俗文学在民间的流行。通过对江南富庶城市生活的精彩描写,把明末清初的时代风貌比较清晰地凸显出来,而且文笔生动流畅,读后印象深刻。

 

 

 

3 写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整体历史”架构

 

在《历史》上下册共二十八课中,专门以“社会生活与文化”为题的,就有七、八课之多。它对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的叙述非常细腻,大大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如,“蜕变中的城市与民众”一课,分“东方之珠——上海”、“北京黄包车”、“鸳鸯蝴蝶——大众文化”三个子目。第一目着力描写旧上海的物质文明和生活风情,仿佛把人们又带回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第二目从老舍的《骆驼祥子》引出旧北京的黄包车,还有20世纪早期北京街头的路灯、邮筒、公厕、电报、电话,在通衢要道旁设立的警亭等。第三目则以“鸳鸯蝴蝶派”的通俗小说为切入口,介绍了一些旧时代城市大众文化的倾向。如,写了《礼拜六》、《紫罗兰》等通俗杂志,并重点叙述了20年代上海创办的《良友画报》,如介绍它利用新兴的摄影技术,以年轻美丽的都市女性、明星、流行时尚、新闻为号召,以图画为主,辅以浅白文字,迎合了一般市民把阅读当休闲的取向。除了小说、杂志,教材还提到民众的其他娱乐方式,如北京茶馆和天桥一带的说书、弹唱表演,梅兰芳的京剧,电影等。

 

4 重视发挥教科书“学本”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1)每课附有“资料与问题”。古文资料全部改写成白话文,同时也兼录现代学者的重要见解,在“资料”旁提出相关问题。(2)课文旁印有“重点提示”,便于学生学习。其字数不多,培养学生对史事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也起醒目、拓展课文内容、提出思考线索等作用。(3)每课之后附有作业。作业一般一课一题,但都不是传统的填空、名词解释等“封闭型”习题,而是先给一段或几段材料,然后提出问题。问题的思考性较强,有的还需要学生课后搜集资料,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思考、分析、想象、神入等历史思维能力。

 

 

(二) 香港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及其特点

 

香港教科书的编辑、出版、选用,历来比较自由。香港许多出版社都编辑、出版中学历史教科书。仅中国历史教科书目前就有十几套,大约有四五套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其中“文达版”据说占有30-40%。[③]这些历史教科书都是根据香港课程发展议会颁布的《中国历史科课程纲要》,以及香港考试局颁布的中学会考中国历史科考试范围,编写而成的。

 

香港文达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互动中国历史》,全套教材共有三册,即四上、四下及五,供中学四、五年级学生使用。它是香港与内地合作的产物,内地的学者如王宏志、叶小兵、臧嵘等参与了教材第一版的编写或审订。四上、四下为甲部课程教材,内容从商周讲到现代,其中四下集中叙述清及现代的历史。五为乙部课程,分专题叙述重要制度、经济发展、中外交通、学术思想。该套教材编者归纳的特色有:

 

·每单元备有单元概述,勾勒重点。

·每课均有课题简介,标示每课重点及具体铺排。

·课文内容简明合度,编排条分缕析,针对会考需求。

·每课特设课余思考,并附思考指导,层次分明,培养学生的作答技巧。

·同页注释,方便翻检。

·难字注音,另色印刷,一目了然。

·全书采公元年份,王朝纪年以小字标示其上,方便检索。

·大量精美图片、地图及概念图示,有助于理解课文。

·图片解说简洁,加强教学效果。

·每课题设拟练习及选录近年会考问题,让学生熟悉公开考试模式。

·书后附现代中国省份图,以供参考。

另外,该套教材还随书附送学习光盘,提供额外的补充学习材料。

 

 

 

又如,郭少棠编著的《中学世界历史:新世界的拓展》,由朗文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该书前面有写给老师的“序言一”和写给同学的“序言二”,其编排将1919年以前的近代史作为甲部,1919年之后的现代史作为乙部。每章由引子、课文内容、参考资料、活动教材等部分构成,全书最后还有问题讨论(列出一些思考性极强的题目)、大事年表和索引。该书目录如下:

 

甲部

第一章  维也纳会议与会议制度

第二章  欧洲民族国家之兴起

第三章  英国代议政制的发展

第四章  中国与日本之开放

第五章  中国从自强运动至五四运动

第六章  日本崛起为世界强国

第七章  俄国革命

第八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乙部

第一章  两次大战间主要国家之发展

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三章  当代世界

 

该书在封底归纳了几点特色:

 

·以图片作引子,介绍课文重点。

·课文精简,文字浅白。

·全书图片丰富。

·全章总结扼要地重温课文。

·参考资料和活动教材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适合不同程度同学的需要。这些资料内容和形式十分多样化,增加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设有详细的大事年表作参考用。

·设有中英对照的索引,以便查阅资料。

·书后设有问题讨论,供复习及参考用。

透过这些介绍,我们感到香港的历史教材在编排上颇有一些特点,比如,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课前预习提示,有课后复习思考,练习题活泼、有趣);重视补充史料(一节课文,常常有多达10条、20条的“注释”,释文字数达到正文的一半到3/4,甚至释文字数多于正文);装帧精美、图文并茂;高中历史还突出会考复习用书的功能,等等。

 

 

 

三、新课程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制和改革趋向

 

(一) 新课程中学历史教科书分析

 

新世纪初,随着教科书编写的开放,人民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编写出七、八套初中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④]高中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也在紧罗密鼓地编撰、出版之中。

 

这些教材各有特色。如,“华师大版”版面活泼,“副文”撰写生动;“北师大版”注重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引用;“人教版”文字精炼,叙述流畅,重视探究性活动的设计,等等。从总体上看,新世纪历史教科书初步形成以下一些特点:

 

1 编排力求生动新颖

 

教材尽量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注重对历史过程的生动描述。在编排设计方面,都配有大量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华师大版”每课配有很多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图片,有的大幅图片几乎占了整页版面,图文紧密配合,烘托出浓浓的历史审美情趣。而且,照片、图片、地图非常清晰,大多原汁原味,选自古典名作或精美的文物摄影。图片的文物性与观赏性兼备,与课文相得益彰。课文中遇有难懂的历史词汇,均加了注释,难读的地名、人名等还加注了汉语拼音。精美的图片,蕴涵人文关怀和生动化的编排设计,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2 突出思考和探究活动

 

教材从“导言”开始,就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课文中间,还设计了思考性栏目;每单元都有“探究活动课”等。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资料搜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写作能力等,还有利于学生动手、动口,以及组织、合作、社会调查等实践能力的提高。教材对历史问题一般不做过多的主观评论,而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传统的“封闭型”习题(从教材中能够轻而易举找到现成答案的)已经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开放型”习题。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还推荐了参考书目和网址,鼓励学生获取课本以外的历史信息。

 

3 吸收学术研究新成果

 

教材吸收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的新成果。如,选用了许多近些年出土文物及遗址的照片;有的还大胆写进了学术界目前还有争议的认识。长期以来,我国编写历史教材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教材必须写“定论”或得到史学界广泛认可的成果。也就是说,不能把学术争论的问题编进教材,以免造成学生思想混乱。但由此编写出来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难免带有“滞后性”,影响知识的及时更新。现在看来,许多历史问题,包括一些重大的问题,其实历来是见仁见智的,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定论”。再说,让学生了解一些不同的学术见解,培养其独立的判断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全部都“定论”了,还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考能力呢?

 

4 关注学生的学习趣味

 

教材淡化传统的历史学科体系,一方面注意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减少了许多艰深难懂的内容以及不太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数字;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点。如,让学生“上网”搜索资料、“自由阅读卡”等栏目的设计,都力图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兴趣点,尊重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趣味。

 

5 加强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教材不仅重视学科内部的联系,也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自然地沟通各种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发展学生的能力。(1)注重历史的纵向或横向的联系。如,在写了汉武帝有关史实之后,“请同学比一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更大?”讲中国的造纸术,还横向联系了埃及的纸草和欧洲的羊皮纸。(2)注重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每课的导言,大量引用经典诗歌、神话传说、文学名著中的材料,正文及作业中更有许多文学、地理、政治及科技等方面的内容。(3)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在讲了“百家争鸣”后,建议学生讨论诸子百家的学术中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4)注重知识的必要延伸。如,课文讲到长城时,文后介绍了建筑长城的具体过程。不少“探究活动课”本身就是课文内容的延伸,而有的“探究活动课”后还有延伸的内容。

 

虽然新世纪历史教科书的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最主要的是,教科书的“多样化”目前还处于“多本化”、“数量化”的阶段。须知,“多样化”的本质在于特色,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版本教科书在知识体系、呈现方式等方面几乎“大同小异”,教科书编撰的创新开拓不够。这有待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二) 中学历史教科书改革趋向

 

1 从“教本”到“学本”

 

新世纪历史教科书,究竟如何编写才符合课程目标和教学的需要?我们认为,编写理念必须从传统的“教本”向“学本”转移。所谓“教本”、“学本”,顾名思义,前者的含义是指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用书,后者的含义是指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读本。前者主要着眼于教师的讲授,后者则主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

 

“教本”式的历史教科书枯燥、繁琐,无可读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突出表现在:(1)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现有知识水平,一味地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采取“囊括”而不是“精选”的写法。(2)灌输现成的结论,忽视学生的“体验”。(3)采用“浓缩”中外通史的办法,把生动有趣的历史变成“压缩本”,在有限的字数中塞进许多史实,每件史实必然非常简略,甚至语焉不详。(4)课文结构单一,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动手、动口能力方面设计欠缺。因此,这种历史教科书容易造成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弊端。

 

早在几十年前,“教本”式教科书就受到学界的批评。史学家顾颉刚指出,历史课本宁可王朝体系不完备,但一定要重视剪裁,要检取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着力地描写,即使抽象的内容也要有生动的叙述,使学生读了处处留下印象。[⑤]另一位史学家傅斯年批评那种什么都想说,而又说不明白的历史教科书,认为编历史教科书要“抓住要害”,“人名、地名、官名都要减少到最少限度”,“必要时,可以打破朝代的限制”。对一件重要事件,“叙述上应该不惜详尽,应该把‘故事’、‘传记’的艺术作用,酌量引到教科书的正文中”。[⑥]

 

2 “学本”式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特征

 

(1)穿插生动的故事

 

历史是有血有肉、多姿多彩的。它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某种程度上说,故事就是历史,历史就是故事。为什么不能把历史教科书写得更符合历史本身呢?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向参加中国少年数学论坛的孩子们赠送了一幅题词,只有四个字:“数学好玩”。充满童真语气的题词,其实说出了一个最朴实的道理:“兴趣是成功的关键”。他要用孩子们最能接受的语言将他们引领进数学的殿堂。同样,编写历史教科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历史教科书(尤其初中历史)中穿插大量的故事,改变枯燥、沉闷、成人化的陈述,让学生觉得历史有趣,应该是最重要的。

 

有专家认为,成功的历史教科书“应该像一本好剧本那样,吸引看戏的观众如痴如醉,和角色一起进入剧情,使学生爱看爱读”。[⑦]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文笔上注意文采,编排上丰富多样,最要紧的是内容要生动具体,有人物活动场面,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也有发人深思的悬念。台湾学者张元教授曾批评某世界史教材在叙述萨拉热窝事件时,只从发生的国际政治背景来分析这个重大事件,而“被刺杀的菲迪南是怎样一个人?他在奥国人民心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奥国人民怎样看待这件刺杀事件?完全没有提及”。教材枯燥的分析,“显然无法让学习者得到如同身历其境般的感性理解”。[⑧]

 

当然,穿插生动的故事,决不意味着可以随便编造,或者将野史、“戏说”类影视作品中的材料用在教科书上,历史教科书的故事必须以忠于史实为前提。还有,历史的趣味是一种有深度的趣味。写有趣的历史故事,应该努力把趣味的历史深度呈现出来,让学生体味故事的意义,启发学生思索。

 

(2)有助于思维和学习

 

作为“学本”式历史教科书,单有生动的故事还不够,其内容还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活动的开展,如,每课提供若干史料(包括观点和说法不同的史料),提出一些思考性强的问题,设计几个探究性的活动等,从而发挥教科书的工具性,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和价值取向。近年台港地区的一些历史教材比较重视发挥其工具性。如,香港“文达版”历史教材设计了多种学习栏目,其中的“历史思维训练”一项,通过各种材料(包括文字、文物、图片、统计数字等)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每一学习单元之后的“专题探究”,也是运用材料和提出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此外,台港地区教材还注意从学生的阅读心理考虑,设计教材栏目,提高学习效果。如,香港“文达版”历史教材、台湾“康轩版”《社会》所附录的历史年表,没有因袭那种传统严肃的编排形式,而是设计成“时间拉页”(“时间廊”)。尤其是“文达版”的“时间拉页”,在重要年代下面,按政治、经济、文化、世界四栏分述,条理清楚,许多重要史事的文字旁边,还附了彩色图片,以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古今中外的历史大事。香港有的历史教材,在课文中间还有根据史实编绘的示意图和连环画,插上几幅历史人物的漫画,十分滑稽可笑,起到引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

 

当然,还有一些要求,如,选材精当,反映新成果,知识面宽,增强教科书的弹性,发挥课文辅助系统的功能等等,这里就不多说了。

 

 

 

四、中学历史教科书使用的几点意见

 

第一,历史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对课程标准的细化,或者说是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可能各有特点,但教师教学必须将教材与课程标准、教材与具体学生结合起来考虑,必要时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整合,而不是“照本宣科”。

 

第二,历史教材并不等于教学内容的全部。它的内容大多数属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在教材之外,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第三,《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层面的重点内容基本上都做了规定,教师运用历史教材时,主要应考虑每课中是否存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教学重点。

 

第四,历史教学要从现有的资源出发。毫无疑问,教师应注意采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教学服务,这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但是一定要考虑因地制宜,从现有资源出发。如黑板、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等传统电化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应该仍然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其五,历史教材每课基本上都有一个“活动与探究”性质的栏目,每册书另有几个“活动课”。这是新世纪历史教材的亮点之一。这部分内容,教学中一定要落实,但不一定全做,而要因地制宜。教师可以另外编制“活动与探究”的主题,如,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问题,或者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等作为题目。“活动与探究”的教学,师生提前需做一些准备(如资料,分组,推举发言人);课堂活动时,教师要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道分享“活动与探究”的乐趣;注意必要的引导,但不把自己的观点或所谓权威的结论强行让学生接受。



[①] 目前看到的有六个版本,分别是王仲孚主编的“大同版”、张元等编者的“龙腾版”、陈丰祥编者的“建宏版”、林能士主编的“南一版”、李东华等编者的“三民版”和胡春慧主编的“正中版”。

[②] 李孝悌:《我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一些看法》,(台)《清华历史教学》第9期,1999年2月出版。

[③] 香港教育学院方骏博士在学术会议上的介绍,见《历史教学》2003年第9期。

[④] 据不完全统计,“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历史教材的占有率占参加实验学生总数的60%。参见陈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介绍》,《历史教学》,2004年第2期。

[⑤] 参见金相成等:《顾颉刚早期历史教育思想和方法初探》,《历史教学问题》,1985年第2期。

[⑥] 傅斯年:《闲话历史教科书》,载《出入史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页。

[⑦] 臧嵘:《历史教材纵横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

[⑧] 张元:《从〈昨日的世界〉中认识历史》,(台)《清华历史教学》第4期,1995年2月出版。

 

 

编者按:历史课程网将连载朱煜教授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欢迎阅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