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朱煜:历史教科书编纂的衔接性问题研究

时间:2009-10-18 17:22:33  来源:朱煜
 

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编纂的衔接性问题研究

————以抗日战争史部分为例

 

朱  煜[①]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理想的高中教科书,除了要接受“课程标准”的规范之外,还必须与初中教科书有良好的衔接性。通过初、高中新历史教科书“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段落的主题涵盖面、内容重复度、叙述深广度三个方面的个案分析发现,如果就主题涵盖面或内容重复度分析,虽然各版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衔接性总体尚可;但如果就同一主题叙述的深广度而论,则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表述,似乎“大同小异”,彼此的衔接性颇为欠缺。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科书,高中历史教科书,衔接性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推行,目前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编写、正在试用的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教科书有四个版本,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出版的“人教版”;朱汉国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民版”;曹大为、赵世瑜总主编,岳麓书社出版的“岳麓版”;王亚民主编,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大象版”。面对这些选材有别、装帧各异的教科书,如何选择最符合学生需要的理想教科书,就成为一个亟需探讨的问题。

 

一部理想的高中教科书,除了要接受“课程标准”的规范之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还必须“在学生已知和未知之间搭起认知的桥梁,帮助学生从已知出发去认识未知。”[1]也就是说,必须与初中教科书有良好的衔接,才能使学生不断吸收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2]

 

何为“良好的衔接”?是高中教科书的内容完全不能与初中内容相重复吗?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各学科的情况不尽相同。就历史学科来说,无论采用螺旋式或专题式编写方式,高中历史教科书都需要与初中教材相衔接与配合。也就是说,在初中和高中两个不同阶段,教科书内容有必要重复出现,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良好的衔接,不一定要完全避免重复;相反,基础知识的重复不但难以避免,而且能够与学生的旧经验相衔接,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当然,这样的重复,主要限于主题方面,在知识内容的繁简、深浅、难易上自然不能相同。[3]换言之,初中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并不怕重复,问题的关键是要避免“简单的重复”。新编高中四个版本历史教科书以专题式构建高中历史教学新体系。采用专题史体系,就“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4]或者,仅凭若干主题的雷同,就能断言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形成了新的“简单的重复”?[5]显然,如若不对初、高中新编历史教科书在主题、内容、叙述等方面做一点较为细致的分析,是难以下任何结论的。本文仅以初、高中新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部分为例,[②]从主题的涵盖面、内容的重复性、叙述的深广度等几个维度来检视高中四个版本教科书与初中教科书之间的衔接状况。

 

二、主题涵盖面的衔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所谓“高层次”,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忽视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而去建立一套全新的、与初中学习主题完全不同的历史知识体系。虽然,新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专题的方式编写,可以使学生“变换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学习的难度和抽象性”[6],适应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但专题式的教科书同样应使学生对它的学习主题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因为,根据教科书编辑的“类化原则”,新教科书如果与学生的旧知识相衔接,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意义才能够真正了解;反之,如果新教科书与旧知识相距太远,学生就无法接受。简言之,学生必须先要“温故”,才能“知新”。高中生历史方面的“旧知识”,除了可能由课外读物、影视传媒、互联网、父母亲友等渠道获得外,最主要、最普遍的应该是初中历史教科书。[7]因此,要检验新高中历史教科书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衔接性,首先我们可以从教科书叙述主题的涵盖面,去进行比对。倘若初中教科书学习的主题,高中教科书都有涵盖,则说明高中教科书的涵盖面广,衔接性较好;相反,假使初中的主题,高中教科书没有论述或者涉及甚少,则表明衔接性较差。下面将高中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部分的内容纲目,与初中的纲目进行对照,[③]并加以分析说明。

 

 

 

初中教科书 14课“难忘九一八”: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血染卢沟桥、南京大屠杀。第16课“血肉筑长城”: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中共七大、百团大战、抗日战争的胜利。[④]

 

【人教版】第二单元第2课“抗日战争”:全民族的抗战(该目含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平型关和台儿庄战役等内容以及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伪满洲国、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成立、国共合作宣言等背景资料,涵盖初中教科书⒈⒉⒊⒌)[⑤]、日军的滔天罪行(含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涵盖初中教科书⒋)、抗战的胜利(含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等内容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回民支队、地道战等背景资料,涵盖初中教科书⒎⒏)。初中教科书中的“中共七大”,人教版在第三单元第4课中有叙述,因此,初中教科书的8个主题,人教版可谓全部涵盖,涵盖率100%。

 

【人民版】专题二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侵华日军的罪行(含九一八事变、《塘沽协定》、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细菌战和毒气战、“以华制华”政策、日军扶植的主要傀儡政权、迫害占领区人民、奴化教育等内容及《田中奏折》等背景资料,涵盖初中教科书⒈⒊⒋)、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含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东北抗日联军、十九路军的抗战、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涵盖初中教科书⒉)、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含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成立、国共合作宣言、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陕甘宁边区政府、日军改变侵华方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皖南事变、枣宜会战、百团大战、地道战等多种游击战术、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涵盖初中教科书⒌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含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豫湘桂战役、中共七大、日军投降,涵盖初中教科书⒍⒏)。可见,初中教科书的主题,人民版也全部涵盖,涵盖率100%。

 

【岳麓版】第五单元第22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含八一宣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涵盖初中教科书⒉)、国共合作抗日(含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以华制华”策略、国共合作宣言、台儿庄战役、“三光政策”、两个战场、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皖南事变、日本无条件投降,涵盖初中教科书⒊⒋⒏和⒌的一半,即不包括平型关大捷的内容)、两种命运(含中共七大等,涵盖初中教科书⒍)。初中教科书的8个主题,岳麓版涵盖5.5个,涵盖率68%。

 

【大象版】第二单元第七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含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西安事变、一二九运动等内容,涵盖初中教科书⒈⒉)、卢沟桥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含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组建、国共合作宣言,涵盖初中教科书)、全民族抗战的壮举(含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陕甘宁边区,涵盖初中教科书⒋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涵盖初中教科书),初中教科书的8个主题,大象版涵盖其中的6个,涵盖率75%。

 

从以上对比可知,初中教科书的主题,高中人教版、人民版均全部涵盖,尽管有些主题,人教版是写在辅助栏目里的,也不是必须掌握的内容,但是它们仍然可以作为背景资料,帮助高中生消除对新知识学习的陌生感,发挥温故知新的效果。由此,从主题涵盖面角度看,人教版和人民版的衔接性最高,岳麓版略低。然而,探讨初、高中教科书的衔接性问题,单纯从教科书纲目去比对,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纲目标题无法呈现教科书的微观层面,而且,从上面列出的高中教科书主题看,人民版、人教版出现了许多初中没有学习过的新概念、新内容,其他两个版本也有一些。如果高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新概念、新内容过多,我们仍然不能说它与初中教科书有良好的衔接。因此,需要进一步就各版本教科书包含的历史概念、亦即具体内容的重复性进行比较,来检视教科书的衔接性。

 

 

 

三、内容重复性的衔接

 

笔者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将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概念、名词大致分为五类:1、历史人物。如,彭德怀、张学良、麦克阿瑟等。2、历史事件。如,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等。3、机构团体。如,陕甘宁边区政府、七三一部队、新四军等。4、政策措施。如,“以华制华”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全面抗战路线等。5、其他概念。如,《田中奏折》、瓦窑堡会议、宛平城等。也就是将不能归类到前面四个部分的概念都纳入此项。

 

下面,按照上述五类,分别将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概念、名词,列表统计数据,据此观察高中教科书中的具体内容,是否能够与初中相连贯,其重复性如何。因为,重复性愈高,通常衔接性也就愈好。

 

1、历史人物

表一  各版本教科书所提及历史人物比较表

人  名

初中教科书

人教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大象版

总  数

22

15

26

15

14

与初中的相同数

5

9

7

7

相同数百分比(%)

33.3

34.6

46.6

50.0

需学习的新概念数

10

17

8

7

新概念所占百分比(%)

66.6

65.4

53.3

50.0

历史人物是历史教科书学习的主体。从表一可以发现,学生在初中历史教科书抗日战争部分学习到的历史人物,共有22人。到了高中以后,由于使用的教科书版本不同,学生需要学习14个到26个不等的历史人物。而在这些人物中,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物是学生在初中接触过的,其中大象版的相同数虽不是最多,但它的重复度却是最高的,有50.0%的历史人物都是学生在初中教科书中学过的,高中教科书新出现的人名只有7个,因此,学习起来可能比较轻松,也最有时间对教科书提到的人物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人教版和人民版的重复度相对都比较低,人教版、人民版分别只有33.3%和34.6%的人物是学生曾经接触过的,也就是说,学生在高中学习时还要分别认识和了解66.6%和65.4%未学过的历史人物。单从数据看,似乎人教版应排在末位,但人民版写的人物多达26人,其中只有9个人名是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17个新出人名,这样,在教学任务重、课时偏紧的状态下,对历史人物的学习就容易肤浅,难以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从“历史人物”这一项来看,大象版的衔接性最高,人民版的衔接性最低。

 

2、历史事件

 

表二  各版本教科书所提及历史事件比较表

历史事件

初中教科书

人教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大象版

总   数

11

14

19

13

13

与初中的相同数

6

8

6

8

相同数百分比(%)

42.9

42.1

46.2

61.5

需学习的新概念数

8

11

7

5

新概念所占百分比(%)

57.1

57.9

53.8

38.5

“历史的声色,时代的潮流,国家、民族的兴替,大多从历史事件中反映出来”,[8]因此,历史事件向来是历史教科书叙述的重点。由表二可知,在“抗日战争”这个段落,大象版要学习的历史事件有13个,其中8个与初中重复,重复度达61.5%,在高中四个版本中重复度最高,同时,新出现的历史事件数量少,只有5个,占全部历史事件的38.5%。这样,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充分利用初中打下的基础,学习起来能够比较轻松,也较能针对这些事件加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而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三个版本的重复度大抵相仿,都明显低于大象版。其中,人民版提及的历史事件数为19个,是四个版本中最多的,如果以需要学习的新知识而言,除了初中已经接触多的历史事件外,人民版还要学习11个,在四个版本中也是“遥遥领先”。以“历史事件”这一项来说,大象版与初中教科书的衔接性最高,而人民版则最低。

 

3、机构团体

表三  各版本教科书所提及机构团体比较表

机构团体

初中教科书

人教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大象版

总    数

10

11

19

9

10

与初中的相同数

6

6

7

8

相同数百分比(%)

54.5

31.6

77.8

80.0

需学习的新概念数

5

13

2

2

新概念所占百分比(%)

45.5

68.4

22.2

20.0

机构团体”是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的基本元素之一。从抗日战争这一段来看,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一般都有十几个机构团体的名词、概念出现。重复度约在31.6%至80.0%之间。虽然重复度不算低,但是高中各版本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大象版、岳麓版的重复度达到或者接近80.0%,而人民版的重复度只有31.6%。从新增概念数来看,也是大象版和岳麓版较少,人民版较多。可见,在这一项中,大象版和岳麓版的衔接性较佳,人民版则比较低。

 

 

 

4、政策措施

表四  各版本教科书所提及政策措施比较表

政策措施

初中教科书

人教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大象版

总    数

6

5

14

7

2

与初中的相同数

2

4

3

2

相同数百分比(%)

40.0

28.6

42.9

100

需学习的新概念数

3

10

4

0

新概念所占百分比(%)

60.0

71.4

57.1

0

由表四可知:在“政策措施”一项,高中四个版本中,大象版的重复度虽然高达100%,然而,由于大象版总共只写了2个政策措施方面的概念,而这2个概念正好与初中历史教科书重复,因此,单凭这一点尚不能推定大象版的衔接性最好。人民版有14个概念,其中虽然有4个与初中教科书重复,但是,人民版还需要再学习10个新概念,新概念数远高于其他版本。新概念过多,必然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也无法深入地掌握这些概念,由此得出人民版衔接性偏低的结论,大概没有问题。至于其他版本,只能说它们的衔接性一般。

 

 

5、其他概念

表五  各版本教科书所提及其他概念比较表

其他概念

初中教科书

人教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大象版

总    数

9

14

13

11

6

与初中的相同数

4

3

3

2

相同数百分比(%)

28.6

23.1

27.3

33.3

需学习的新概念数

10

10

8

4

新概念所占百分比(%)

71.4

76.9

72.7

66.7

除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机构团体、政策措施之外,初、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还有一些地名、会议、文献等其他专有名词。表五显示,高中各版历史教科书在这一项中,重复度在23.1%至33.3%之间,衔接性大致相当。相比较而言,大象版的重复度最高,而需要学习的新概念最少,衔接性优于其他版本;而人民版的重复度最低,新增概念的百分比最高,显然,其衔接性就较为逊色。

 

 

为获得整体的印象,笔者依上述五项,将各版本的概念总数以及新概念数相加,计算各项“相同数百分比”的平均值,求出“综合百分比”,整理成下表。

 

 

表六  高中各版与初中内容重复度比较

教材内容

初中教科书

人教版

人民版

岳麓版

大象版

平均

总    数

58

59

91

55

45

 

与初中相同数

23

30

26

27

26.5

综合百分比(%)

39.9

32.0

48.2

65.0

46.3

新概念数

36

61

29

14

35

从这个统计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仅就教科书“抗日战争”这段内容来说,学生学习新版高中教科书,有平均大约46%的内容是在初中接触过的,初、高中教科书的衔接性总体尚好。不过,各版之间存在差异。大象版的综合百分比远高于其他三个版本,它所提及的新概念数最少,衔接性可谓最佳。岳麓版次之,其衔接性还不错。人民版的概念数以及学生未接触过的新概念数都是最多的,单就此而论,其衔接性显然不足。

 

当然,仅凭概念重复度的高低,就判断教科书衔接性的良莠,理由尚不够充分。因为,虽然我们不认为高中历史教科书要靠增加许多初中没有学习过的新概念、新名词来提高学习的难度;然而另一方面,如果重复度虽高,但高中教科书不能体现一定的“高层次”,也就是说,不能赋予这些概念、名词以较为深刻的解释,不能让学生学到更深度的历史知识,我们仍然不能说其衔接性就好。因此,我们还需要对教科书叙述的深广度做些分析。

 

 

四、叙述深广度的衔接

所谓叙述的深广度,是指对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人物、事件、政策措施等概念、名词分析的详略程度。高中历史教科书必须在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加深、拓展。换言之,要改变初中历史教科书重描写过程、说明现象的笔法,而深化对历史情境的解释、历史意义的分析。初中历史教学是为了建构学生的基础知识,因此,教科书的编写应偏重说明Who、When、Where、What;高中历史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因而教科书的编写应着重说明Why、Result。[9]下面,笔者试以各版教科书都有的张学良、杨虎城与西安事变为例,对教科书叙述的深广度做一点初步的分析。

 

关于张学良、杨虎成与西安事变问题,各版本的叙述如下:

 

 

初中教科书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不但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要围攻红军。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带领军政要员到了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2月12 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人教版】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随后,国民政府制定对日作战计划。

 

 

【人民版】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向到西安督战“剿共”的蒋介石发动兵谏,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斡旋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张、杨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岳麓版】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国民党政府内部发生了分化。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了在西安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及多名国民党军政要员,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此外,“岳麓版”还有两段小字(楷体字)对上述内容做进一步阐述:

 

1、1935年秋,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奉命在陕西进攻红军,损失很大。两军将士不愿意再打内战,要求抗日的情绪日益高涨。但蒋介石两次到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继续“剿共”。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但没能成功,蒋介石还要把东北军和西北军调走,借机削弱两军的力量。在多方因素的促成下,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派卫队营长孙铭九领兵去临潼捉拿蒋介石,逼蒋抗日。

 

2、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参加谈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2月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12月25日,蒋介石被释放,以消弭内战、逼蒋抗日为目的的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大象版】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驻扎在西北“剿共”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与红军达成了停止内战的协议。但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蒋介石,仍逼迫张、杨“围剿”红军,并于1936年12月初亲临西安督阵。张学良、杨虎城在苦谏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实行“兵谏”。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经过中共和张、杨的努力争取,蒋介石被迫答应了改组政府、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内战从此停息,国共两党就合作抗日问题开始举行谈判。

 

经过比较、对照之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关于张学良、杨虎成与西安事变,高中各版本教科书的叙述几乎与初中教科书“大同小异”、如出一辙,内容不但没有加深,有的反而更加简略(如人教版)。当然,高中四个版本中,岳麓版在小字(楷体排印)部分,对西安事变爆发的各种因素,在初中教科书的基础上作了一点剖析。其他三个版本,尽管遣词造句多有差异,有的版本,如大象版,叙述还比较精练、准确,但论述的深广度均没有超出初中教科书的水平。可见,大多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者对内容的深广度问题,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而缺乏深广度、低层次重复的高中历史教育,实际上变成了一种学习上的浪费。

 

造成深广度衔接性差的原因,笔者分析,一是课程标准本身缺乏微观层面的目标、要点,有的“内容标准”表达相当粗放(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这使得高中教科书的选材弹性过大,编者热衷于增加一些新概念,藉以提高教科书的所谓“深度”,而忽视了对重复概念叙述深度的追求。二是在观念上,诚如著名学者葛兆光所言,很多编者作者把“通俗”、“易懂”当作可以偷工减料或降低标准,似乎拼拼抄抄就可以敷衍了事;而且以为没有个性化的观点就代表了一种公允的和普遍的可靠知识。于是,不少教科书叙述平庸,就好像《水浒》上的那个焦挺“没面目”,当然也就失去了让人阅读的兴趣。

 

 

 

五、结语

总之,理想的高中教科书,除了要接受“课程标准”的规范之外,还必须与初中教科书有良好的衔接性。通过初、高中历史教科书“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段落的主题涵盖面、内容重复度、叙述深广度三个方面的个案分析发现,如果就主题涵盖面或内容重复度来看,虽然各版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衔接性总体尚可;但如果就同一主题叙述的深广度而论,则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表述,似乎“大同小异”,彼此的衔接性颇为欠缺。当然,需要说明两点:其一,本文虽然对初、高中新版历史教科书的衔接性做了一些初步的量化分析,但毕竟限于“抗日战争”一段,纯属个案研究,未能对教科书的全部内容进行研讨,因此,得出来的“结论”只能供读者参考。其二,本文无意批评或者褒扬任何版本,只是如实的提出自己的“结论”,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推动教科书研究和教科书编纂的深入发展。



[①] 作者简介:朱煜(1963—  ),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②] 初中新编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有八个版本,为便于研究,本文仅以选用人数最多的“人教版”为研究对象,此其一。其二,本文没有也难以对高中新编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的全部内容就衔接性进行考察,只是从中选取了“抗日战争”这个段落,而且,限定在必修模块(Ⅰ)政治史的范围内,不包括其他模块中可能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因而也就免不了管中窥豹之弊。

[③] 为了行文方便,文中对初中“人教版”新编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不再注明版本,而以“初中教科书”简称之;对高中新编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的四个版本,分别以“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简称之。

[④] 为了量化分析,笔者在教科书内容纲目前面加上了序号,下同。

[⑤] 本文将教科书课文辅助部分的内容纳入研究范围之内,因此,括号中罗列的内容,包括教科书课文辅助部分,下同。



参考文献:

[1] 高凌飚.基础教育教材评价:理论与工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2.

[2] 朱采慧.新编国中与高中历史教科书衔接性的探讨[J].(台)历史教育.2000,(12).

[3] 朱采慧.新编国中与高中历史教科书衔接性的探讨[J].(台)历史教育.2000,(12).

[4] 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03.(10).

[5] 姚锦祥.评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J].历史教学.2005,(3).

[6] 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8.

[7] 杨惠如.八十八学年度高中一年级历史教科书与旧版国中历史教科书内容衔接性的探讨[J]. (台)历史教育.2000,(6).

[8] 李纯武.历史文稿选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2.

[9] 朱采慧.新编国中与高中历史教科书衔接性的探讨[J].(台)历史教育.2000,(12).

 

 

联系方式:

          ydzhuyu@126.com

 

 

编者按:历史课程网将连载朱煜教授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欢迎阅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