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替义和团开脱罪责,《反》文在两个日期上大做文章。一个是5月31晚各国卫队从天津到达北京。另一个是6月12日所谓“猎取拳民行动”。……】
——使馆卫队入京经过中国政府批准不假。但是,第一、这是武力威胁的结果,窦纳乐说如果不允许将有“严重后果”;第二、卫队数量超额绝不是小事。袁先生应该用主张“程序正义”优先的那种理性思维来评价这件事。
【首先,清政府当时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也不能保障外国使馆的安全和正常工作。……】
——当时北京的局势仍在清政府的有效控制之内,使馆并未受到任何实在的威胁。如果说“列强事先并无武装入侵的打算,他们是被动应付的”,清政府当时也没有利用义和团灭样的计划,他们也是被动应付的(详我《商榷》)。两者有误会,误会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列强的那种征服者意识——清政府维护自己残存主权的想法和行动,往往被列强解读为挑衅行为。如清政府在卫队进京问题上的抵触情绪,就被窦纳乐解读为“疯狂”(《被围记》)。
卫队入京让慈禧感到了危险,这是促成她和义和团联合的一个关键。不管列强的真实动机如何,作出了错误的判断,采取了错误的行动,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无论如何都要负责。列强派遣卫队的动机也绝非“保护使馆”那么简单,还是去看相蓝欣先生的《义和团战争的起源》,以及《庚子使馆被围记》等(相著是目前在“战争起源”问题上成就最高的,资料之丰富远非袁文可比)。
【历史论断必须考虑社会环境,有些论着对使馆召集卫队作过度的解读,定性为侵略军,甚至发挥想象力,说他们可能进攻紫禁城,“对皇宫构成威胁”,而没有提供可靠佐证,未免失之轻率。】
——“历史论断必须考虑社会环境”很对,那么也请站在慈禧的角度(维护国家主权和自身安全)考虑一下卫队入京的意义,不要只站在列强的角度(保护使馆)考虑。似乎没有人说“可能进攻紫禁城”,我的表述是“对皇宫构成威胁”,两者不是等价的。比如,美国在亚洲有驻军,现在当然不会进攻中国,但谁敢说不存在战略威胁(主观上和客观上)?袁先生歪曲了我的观点。
还有人以北京的清军数量远远多于卫队来否认这种威胁,也是毫无道理的。假如你住在公安局里,周围有10个配枪警察,当你得知一名持枪者在附近活动的时候,你也能无动于衷吗?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不知袁先生是否知道东郊民巷到紫禁城的距离,以及使馆卫队的装备情况。您不考虑这些,慈禧还要考虑。我敢说换成任何人是慈禧都会感到威胁。这种威胁是实在的,与当时北京周边手拿大刀长矛的义和团和北京城里练拳的少年儿童对使馆的威胁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实力差距太大,清政府当时也仍在保护使馆,而且十分有效,拳民一旦接近使馆教堂就会被逮捕。有的论者在谈到这段历史时,喜欢夸大义和团的战斗力,认为义和团威胁到了使馆;而在谈到八国联军战争时,又说义和团不堪一击。这是双重标准。)
以下为我补充《商榷》的一段文字:
6月上旬,公使们往往极力渲染来自义和团和清政府的威胁(例如[25]P.543-552)。这其实是一种策略,想让本国政府和军方更加相信他们调兵的决策是正确的,包括此前的调兵行动和现在的增兵计划,因为这在列强内部有一定的分歧(例如[10]P.204-205)。从公使自身的角度看,他们调兵的主要目的,很可能是为了有利于外交工作——身边有大量军队,底气自然就足,随时可以逼清政府就范([10]P.204-205)——同时也可以向本国各界乃至国际社会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10]P.218-219;[18]P.5)。至于对时局的真正担忧则在其次,这种担忧也并没有他们渲染的那么严重。
如果使馆人员(含卫队)真的以为北京义和团的力量非常强大,而且清政府也有“联拳抗洋”的计划,自己有生命危险,必须增兵保护,他们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使馆内,固守待援,而绝不会主动挑衅,哪怕是为了解救教民——自身难保,还怎么解救别人?至于6月10日联军即将进京的消息,只可能让使馆人员认为清政府(正规军)不敢造次,而不会让他们认为义和团也不敢造次,他们显然不会认为义和团是很理智、很严密的组织。换言之,这个消息只可能消除使馆人员对清政府的畏惧,而并不会消除他们对义和团的“畏惧”(如果存在)。因为“强大”的义和团就在身边,他们的主动出击一旦引来义和团的围攻,联军是来不及阻止的,只能靠“有限”的卫队来抵御,他们不会连这点儿基本常识都没有。
但是,使馆人员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根本就不把义和团和清政府放在眼里——义和团本就不堪一击,清政府则被联军镇住——他们显然相信,仅凭现有的卫队就足以横扫北京,于是就肆无忌惮地开始“猎取拳民行动”了,而行动的结果——团民伤亡惨重,清军袖手旁观——也证明了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更能体现使馆人员真实心态的,是这种实际行动,而不是那些动机不纯的言论。
【至于6月10日出发的西摩尔联军,作为增强救护力量的措施,最后也是得到清政府同意的。……这表明清政府承认西摩尔联军目的是保护外交使馆。……】
——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同意”的?是外交词令还是清政府的真实想法?西摩尔军出发后,慈禧为何要进行防御性的备战?事实是,联军威胁抢夺火车,直隶总督裕禄才被迫同意联军进京(《直东剿匪电存》P.188),但慈禧是不同意的,她让裕禄设法阻止联军,但裕禄不敢,怕引起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