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设计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商业专题设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政策专
高中必修古代经济专题单
高中生历史课外阅读调查
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素质
吕准能:构建高中历史教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
最新热门    
 
《高中新课程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7

时间:2009-10-18 17:26:33  来源:本站
 

 

阅读资料

3.2.1        从生活中学习地理[1]

 

学科教学在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方面,必须结合学科特点。从学科的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有助于高效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我们特地选编如下两则阅读材料,希望能够加深这一认识。

 

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人文背景中。从根本上说,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地理教学时,我们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地引入课堂,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地理原因。比如,教材要求学生会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身边的一些事情,安排生产和生活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我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迪康公司要在安德建立川芎种植基地?对这个身边的鲜活的生活事例,学生交头接耳,各抒己见。讨论后有以下说法:经济原因--公司需要大量的价格稳定的药材资源;自然条件的原因--成都平原的气候、土壤适宜川芎栽培,川芎原本就产于四川。这就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地理知识的有用性,促使其学习地理。

 

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迫使我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关注家乡的生态。比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框题中,我要学生指出成都地区的几大污染源,并要他们提出治污的合理化建议。当时,课堂讨论热烈,学生异常活跃。可以说,这不是教师的授课技巧,而是生活给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成都郊县花木经济的兴起,是我在介绍全球变暖时穿插的另一个生活题材。怎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阻止全球变暖呢?在花园,由于很多学生家里种有花木,对栽花养草带来的环保效益,他们切身的感受是:原野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洁净了。与此同时,人们的收入也增加了。种植花木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真是一举两得。这样的穿插举例,就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地理。

 

中国加入WTO的客观形势,也迫使地理教学改弦易辙,不能再走老路。要适应现实需要,多给学生介绍入世后需要的有用地理。这既是对地理的挑战,也是地理的机遇,在这方面,地理应该大有可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就是一个大市场,人们需要了解世界,参与竞争。学生必将更自觉地学习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自然人文知识,地理知识将成为未来人才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生活中,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广博,知识结构的健全。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除了课堂上老师有机的适时的穿插而外,我们还必须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地理。诸如订阅各种与地理有关的报刊杂志,用活用好学校图书馆。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上网,从网上及时、大量地获取有关地理知识。电视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地理资源。中央台教育频道常播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还有很多与地理有关的节目,如“人与自然”、“东芝动物乐园”、“国家地理杂志”等,学生喜爱,老少皆宜。教师也应收看,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此外,结合各地情况,开发乡土地理资源也十分迫切。家乡的地形、土壤、河流、气候、民情风俗、历史沿革须纳入计划,调查整理。乡土地理应进入课堂,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回到家乡,了解乡土,十分必要。总之,要让学生通过各种生活渠道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应该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新教材的成功是因为它特别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服务于生活。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入手,为课堂输入新鲜的生活内容,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

 

地理教学必须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只要我们顺应变革的时代,不断调适自己,与时俱进,课改的星星之火必将成燎原之势。

 

阅读资料

 

3.2.2 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物理教学的发展[1]

 

《大气的压强》这一节是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内容。但是学生对大气能产生巨大的压强认识十分肤浅。可将马德堡半球实验制成二维动画效果,让左右两边的八匹马向相反方向拉铜半球,并在马用尽全力把两个半球最后拉开时,配以很大的声响效果来刺激学生,使他们顿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了本课的教学情景,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强烈而浓厚的兴趣。

 

如《抽水机》一节的教授,离心泵知识的传授是难点,只选用演示仪器,容易使学生停留在对吸水、出水这些表面问题的认识上,对于离心泵的内部构造——叶轮及转动时的旋转方向,以及叶轮中心部分形成低压区、边缘部分形成高压区,从而把握离心泵抽水原理——大气压的作用等,学生不容易理解清楚,如果把利用信息技术,配以投影片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明白了水流过程,叶轮的旋转方向、水面大气压的作用,而且使学生从本质上掌握了离心泵的工作过程,进而理解了吸水、压水原理,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例如:“海波的融化和凝固”实验中,利用信息技术先对实验进行实拍投影,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然后在课件中用动画的手法做出海波的各个状态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像,让学生通过图像分析出海拔融化和凝固的特点。有的实验利用信息技术中多媒体组合技术来演示,能变静为动,增强趣味性。例如:《电流》一节中,在课件中用导线将干电池、开关和灯泡连接好,动画演示闭合开关时,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子流通过时发出似流水叮咚的声音,以刺激学生的听见;外部回路上的灯泡,有电子流通过时电灯发光,每有一个电子流动时,灯泡亮一次,有连续电子流通过时,灯泡会一直发光,以此来刺激学生的视觉。这种在技术上的“动态化”的处理,将用语言很难描述的电流流动过程,表述的清晰、准确、生动形象。

 

例如:在讲解《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时,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将空气分子与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分子的相互扩散过程模拟出来,可以使学生观察到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微观现象;同时对于几天(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的扩散)、几年(两个铅块之间的扩散)才能观察到的扩散现象,用信息技术在几分钟内就可以模拟再现,达到了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时,先用二维动画演示正方体物块被投入水中,接着演示物体上、下表面由于处于水中的深度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压力(可用移动的箭头表示上、下受到不同压力的情况),最后再用动画演示物体逐渐进入水中较深处时,让学生观察物体上下表面处于液体中的深度是否发生变化?深度的差值是否改变?并进一步展示出用压力差法推导出阿基米德原理公式的思路、方法使抽象的知识得到形象化的解释,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例如:讲解“浮力产生原因”时,教材设置了“用弹簧秤测力”的实验,让学生认识“比水重的物体——铁块浸没在水中时也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但是该实验涉及到读记弹簧秤的读数时,首先要认清弹簧秤的量程、最小刻度,并正确读记结果。让学生帮助读记不仅浪费时间,影响授课进程,而且有可能使某些同学对数值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教师可在备课时,将演示的必然结果预制成幻灯片,在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认清示数,提高了对“比水重的物体”在水中或其他液体中也改变浮力的认识,从而压缩了教学过程。可以将时间更多的分配在浮力产生的原因。同时保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连贯性和始终性,还可让学生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完成巩固性,检测性练习,使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真正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要点:

1.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必须从所教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必须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      同一门学科,在不同的地区,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以历史学科教学为例,一般情况下,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的历史教学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课程资源,相对较丰富些。比如身在北京、西安城市里的学生,与在上海、广州上学的学生相比,在历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上就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前者可以开发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的古城资源,有利于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而上海和广州城市的发展,突出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近代化历程,基本上全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曲折发展的概貌,显然有利于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又如生物学科教学,一般情况下,农村的学生,通过接触身边和生活中的动物、植物而获得第一手的课程资源相对容易和方便些。而城市里的学生,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获取的间接课程资源相对丰富些。

 

 

3.      家庭资源也是其他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来源。

《案例一:如何让历史说话?》和《案例二:生物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后记”》还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即家庭资源不仅仅是历史课程的重要教学资源,而且也是生物课程的教学资源。这两个案例在利用和开发家庭资源与结合各自的学科特色上,做的都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3.3  信息资源走进课堂

20世纪最重要的技术发明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一切以数字形式处理信息的相关技术,包括与信息的处理、传递、采集、应用及存储、检索、显示等有关的一切技术。以信息技术基础为载体的资源就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新课程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软件资源和互联网网络资源是信息资源的重要形式。

 

3.3.1   感受软件资源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产物,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繁衍出的一种课程资源,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表现教学内容特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是可以用来储存、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作用要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来实现。教学软件具有独特的资源性:一方面表现在包含有数以万计的素材性资源,在计算机上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某些现象的发生或再现时,可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能让人的认知过程更接近自然和科学;另一方面表现在提供素材资源的同时,还提供优质的方法资源,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优秀的教学软件对改变教师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促进作用的。

 

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个案例。

 

徐老师是广州一所中学的物理教师,曾经用一个教学软件上了一堂《电》的拓展课:软件主界面做得和学校校园非常地相似——四栋建筑物上分别标示着“电影院”、“图书馆”、“实验室”和“演播室”,徐老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这四个区域的作用,提出学习主题和要求后,同学们就按小组自由地展开了学习活动。

 

各小组首先进入了“电影院”,这里有几部长度在三分钟左右的科普影片,分别对应着“电”学中的主题。大约15分钟之后,各小组都看完了影片,然后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找好了大家感兴趣的主题,成员进行分工:有的进入了“图书馆”查找资料,有的上网浏览,有的进入“实验室”进行工作,还有的则进入“演播室”开始制作演示幻灯片,然后各成员再一起交流、讨论。徐老师则只是在各个小组之间来回巡视,不时地指点学生操作,或是倾听他们的争论。

 

第六组选的主题是很有挑战性的“闪电”,这个内容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也是他们十分感兴趣的。他们不可能在现实中捕捉闪电,却在软件所提供丰富的视频和音频资源成功地捕捉到了闪电。

 

30分钟后,各组的代表一一走上了讲台,调出他们共同研究的成果,开始了精彩的汇报:有的比较偏重于学术性,有的更多的是想象。第六组的汇报尤其精彩,当胖乎乎的戴眼睛男孩,一边播放自己制作的幻灯片,一边配合讲解 “闪电是非常巨大的,长度最长的可以达到数百公里,但是最宽也不过是25毫米……”时,课堂上传出一片惊叹之声。

 

在看了一个“耳蜗移植手术”的资料片后,徐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写出你对生物电的看法(可以在网络查资料)。

 

活动卡3.3.1.1

 

针对这个案例,请思考:

1,  徐老师使用这个教学软件后,对他的教学形式的改变有什么样的帮助?谈谈您的想法,并与小组成员交流。

2,  回忆一下,您身边有过或您曾经使用过什么样的教学软件?请说说您对教学软件资源的看法。

 

这个案例简单描述了一个

 

 

中学教师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在传递“通过软件资源对教学内容的支持,使教师和学生借助计算机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信息的同时,让我们体会新课程中教与学的方式的巨大变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以一个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出现,所以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接受性学习的“容器”,是应试和接受评定的“标准役马(梁晓声《倘我为马》)”。事实上,大多数老教师(包括许多的新教师)是明白“对容器进行灌输”教学方式的恶果,但他们苦于没有一种可以让他们“变脸”的媒介。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发挥。因此,如何实现教师的引导功能,成了新课程中教师正在努力探究的新课题。教学软件资源是一种使教师“变脸”的媒介。案例中,徐老师充分利用软件资源的强大支持技术,通过这种媒介成功地进行他的角色转变。他只是指导,或是倾听,而不是讲授,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软件资源设计中的过程与方法,就是它们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这也正是软件资源的不可替代性的具体表现。

 

新课程下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单一的、他主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案例中,徐教师就有效地利用了该软件的资源方法,让学生自己从“图书馆”查阅资料,到“实验室”的主题研究;从“电影院”学习小组的分工合作,到“演播室”自我展示和评价,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科学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同时也体现了作为软件资源的方法优势。

 

 

 

活动卡3.3.1.2

 

请讨论:

1,  您身边是否有过这种现象:一些年轻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制作课件上?

2,  结合阅读资料3.3.1.1谈谈您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阅读资料

3.3.1.1  “Discovery Channel School”教学软件资源

 

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制作课件上,既费时费劲,效果还不理想,有些甚至是重复性劳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我们不提倡每个教师都必须会自己制作课件,课件的来源最好是教师能利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取其长为我所用。

 

“用鼠标可以抓住火星,用鼠标可以触摸闪电,用鼠标可以筛选真菌,用鼠标可以提取基因……”这是北京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至今难以忘怀他们首次进入“Discovery探知学堂”学习的场景。当时,他们已完全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被一种前所未见的方式所代替。一堂课,45分钟,学科课程中关于某个知识单元的教与学,第一次如此轻松愉快地完成了。

 

 “Discovery 探知学堂”是美国Discovery旗下的一套独特新颖的教学软件资源,经教育部组织专家组评定,其资源包括地球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三个系列,覆盖普通中学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四门课程。整套教学软件资源由“互动软件”、“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和“学科VCD”四个部分组成。

 

一、互动软件  软件中包括四个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块——电影院、图书馆、实验室及演播室

电影院——情景、悬念、质疑(兴趣与质疑)

通过电脑操作,组织学生观看4-5部有关“细胞的结构”的高品质科学影片(总时长15分钟左右),可以单独或按顺序看。它们涉及了主题的不同方面,使学生有机会目睹现实中的科学。每一个电影节目都是一个窗口,使学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了解科学,并有机会澄清错误概念,找出主要的观念或主题,鼓励学生以科学的方式去思考。

 

图书馆——获取、整理、加工、反馈(理解与反馈)

这部分内容摘自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中的文章。学生可以在“图书馆”中进行查阅,找出包含某个关键字的文章。

 

实验室——探究实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验与探究)

本部分包括一套学习活动,其中有“快速抢答”、“观察描述”、“逻辑分析”、“调查研究”、“分门别类”、“联想ABC”和“假如……”等七个版块。

 

演播室——表达、差异、应用、评价(表达与评价)

 

学生根据主题制作多媒体作品、展示、交流

 

二、教师备课用书  教师用书的26个栏目堪称26种教师备课方略,在探究引导和课件资源等各方面给予详细而实际的支持,侧重于帮助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其中很多针对某个知识点设计的课堂活动非常实用,可操作性很强。教师可以从中汲取很多设计课堂活动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也可以通过书中大量的补充资料使课堂充满乐趣,是校本教研和集体备课的最实用方法指南。

 

26个栏目具体为:课程活动(A)、参考书目(B)、相关职业(C)、课堂演示(D)、学生实验(E)、免费资源(F)、益智天地(G)、作业帮手(H)、学科联系(I)、轻松小品(J)、重要概念(K)、校外活动(L)、观念导正(M)、人物介绍(N)、另辟思路(O)、专业资源(P)、问与答(Q)、图片模板(R)、科学项目(S)、测试评估(T)、待解之谜(U)、词汇解释(V)、写作题材(W)、标示地点(X)、年鉴(Y)、奇闻轶事(Z)

 

三、学生学习用书  学生用书主要由15个栏目组成,主要有:大事记、年鉴、问与答、焦点人物、意想不到、科学家手记、亲身体验、分布地图、待解之谜、趣味集锦等。

 

四、学科VCD  是通过视频与音频针对教学软件资源进行大量的扩充。



[1] 本案例由蔡洪老师提供

 

[1] 本案例由河北鹿泉大河镇一中薛玮教师提供,本文稍作删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