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陈杰:史料可以创造吗?
芮信:史学研究地进步与
赵文龙:史料的选择和使
周新征:史料教学有利于
刘志琴:史学,智慧大成
蓬蓬:上海高一历史教学
蓬蓬:长春历史教学大奖
蓬蓬:西安年会随笔(一
彭禹:史料分析构建历史
蓬蓬:广州教学行记(上
最新热门    
 
蓬蓬:史料讨论教学的探索

时间:2009-10-18 17:02:06  来源:蓬蓬
 


英雄何必读诗史,直撸血性做文章


所有人都认为成为优秀教师的全部条件是热爱教学,但是没有人会说做一名优秀的外科大夫只要热爱切割就行。

  
上海 交大附中 彭禹 是也

 
联系方式:msn/e-mail:dragoonlance@hotmail.com

 


另一节讨论课

蓬蓬

 

这一回讨论的主题是:经济原因是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吗?


给出的史料如下:粤督批英商(东印度公司大班)波郎所呈十一事件(节选)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英国领事致广东官员书及广东官方的批复:

(呈)“我夷人为身体怕有病,喜欢行走,到广东不能进城,也不能到阔野的地方活动,求大人查核,或准进城,或在城外指一个地方,或准骑马,或准步行,我们就不生病了。”
 

(批)“查广东人烟稠密,处处庄园,并无空余地,若任其赴野闲游,汉夷言语不通,必致滋生事故。但该夷等锢处夷馆,或困倦生病,亦属至情。嗣后应于每月初三,十八两日,夷人若要略为散解,应令赴报,派人带送海幢寺陈家花园,听其游散,以示体恤。但日落即要归馆,不准在彼过夜。并责成行商严加管束,不准水手人等随往滋事。”


材料二:1936年曼彻斯特商会上首相和外交大臣备忘录。(材料略)
 

材料三:《南京条约》(节选)(材料略)


从课本知识来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主要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是毫无疑问的。这里给出三则与中英交往有关的史料,探讨除了经济因素以外,当时两国在沟通上的困难是否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生的发言很有意思。(同样的讨论要在9个班进行,各班的表现差异会很大,此后不再说明)


学生甲:我看英国人这种申请是别有用心,他们到中国来不就是为了卖鸦片吗?后来卖不出去就抢,好像美国弄不到伊拉克石油就发动伊拉克战争一样。


学生乙:我觉得前面同学说的有道理。他们到中国来要求骑马、步行,这都是表面现象,本质上就是想要求绝对的自由。进一步说就是在要求贩卖鸦片的自由。广东官方的反驳是深谋远虑之举


学生丙:我觉得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广东方面对英国人是很体谅的,还是最大限度地给了英国人以方便,你看有两天专门安排地方、安排人让英国人去散心之后的讨论大体如此,学生就十分认真、部分学生甚至义愤填膺地以这样的思路完成了对三则史料的解读。

 

 

史料讨论教学


蓬蓬


这一学期开始,我的备课组改变了授课的方式。以两节课为一个单位,第一节课落实由2、3课构成的一个单元的应试任务,第二节课以史料为基准,组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除了组织之外,每节课发表意见不超过5分钟。


讨论课的程序如下:


1、要求学生从课本中归纳出对某问题的看法。


2、逐则推出史料或史实,询问学生,在新史料出现的时候,原有看法是否需要加以修正。如果修正,如何通过结合新知与旧识形成看法。

如果不修正,如何以旧有观点容纳新的知识。
3、教师点评及总结。

 

第一次讨论的话题是:在工人阶级的眼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好事还是坏事?


给出的史料如下:

材料一:“一日游者”


许多人利用铁路来到海边游览胜地——以前只有富人才可以去的地方。一个从前经常光顾此类名胜的上流社会人士毫不掩饰地对“一日游者”的反感:


“他们塞满了海滩,四处喧嚷着,就是为了吸上一口新鲜空气。他们三两成群,男人总是穿着黑外套,抱着孩子,毫无生气;他的妻子瘦弱苍白,看得出来还尽量打扮了一番,手里提着一篮子吃的,旁边总还跟着一个小孩子……”


材料二:19世纪后半期欧洲城市化进程表(表略)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社会结构表(表略)


材料四:1850—1913英法工人实际工资增长表(表略)


材料五:1850—1913世界工业生产指数增长表(表略)


从课本的观点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工人是没什么好处的。除了非常抽象的生产力飞跃之外,比较实际的就只有“竞争无序化”、“经济危机频发”、“垄断集团控制物价”等等看来十分恶劣的影响。
 

看了第一则史料之后,一位学生说道:


根据我所读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当时出现了一批新的阶层,这些人收入并不很高,但极其注重生活品质。而材料中的男人、妻子“总是穿着黑外套”、“尽量打扮了一番”的形象正符合这些人的特征。所以我认为以新见到的史料与我过去所知相印证,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社会阶层开始发生为当时人所意料之外的变动。我称其为“无序性”。即是部分原先属于无产阶级的人群的生活开始与权贵阶层的生活发生交集。

 

对此,权贵们显然是感到不满与恐慌的,但是对于长久生活在下层的工人来说,正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的开始。


此外我要说明的是: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往往追求对社会的准确描画,因而他们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可能出于虚构,但是整体的社会风气、氛围、乃至于衣食住行等等,历史的真实性是相当高的。
 

事实上,讨论在此后已经没有意义了。所有给出的史料全都成了她这番话的注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