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刘桂英等:高三历史教学
彭亮等:充分体现学生的
李满园等:研究性学习课
何成刚等:再谈如何上好
刘良华等:有效教学论(
刘良华等:有效教学论(
刘良华等:有效教学论(
刘良华等:有效教学论(
刘良华等:有效教学论(
刘良华等:有效教学论(
最新热门    
 
陈杰等: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

时间:2009-10-18 17:02:10  来源:陈杰
 

 

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

以“文革”史的教学为例

 

周凌 陈杰 

 


今年是“文化大革命”发动四十周年。四十年前开始的这场肆虐神州十年之久全民族浩劫,留给了亲历者难以忘却的记忆。可是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对文革是怎样的一种印象呢?他们对这场大风暴所知甚少,甚至不知文化大革命为何物。即使有一点认识,往往也是一鳞半爪和一知半解,视文革中的一些现象为难以理解的笑话。造成这种情况,跟中学历史教学有关,我记得,以前历史教学界有过“有没有必要进行文革史教学”的讨论,直到现在似乎还觉得文革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再说一般的考试(包括高考)也不太会涉及,因此文革史的教学已经成为历史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目前,中学生在学习教材中文革史的内容时,难于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他们不理解学习这一段历史,跟“我”有什么关系?因而对文革这一历史现象缺少一种来自思想深处的认识和反省,这使我们有理由担心,假如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的话,谁能保证我们的青年学生不会成为其中的参与者呢?

造成目前文革史教学的尴尬局面,这当然有教材编写上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老师教学上的原因。

从教材的角度来看,现行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用了两节内容“全国大动乱”、“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来展现文革,重点放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发动、党和人民同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以及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时期对经济的整顿,而对文化大革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教育上、组织上等造成的大破坏叙述较少,只是从性质上笼统指出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这样的表述过于抽象,使学生难于真正认清文革的实质是一场浩劫。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教材对文革的叙述更加简略,如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把文化大革命作为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来处理,重点放在文革对我国政治建设的危害上,这样的编排体系恐怕更难于使学生全面认识文革。也就是说,教材鲜有能够触及学生灵魂深处的东西,如果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和钻研不到位的话,就很容易忽视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诸因素的落实。

当然,我们并不能把责任推给教材,因为教材的编写有它本身固有的规律和要求,况且,教材只是老师教学的一种参照,可以用此教材,也可以用彼教材,也就是说教师是用教材来教学生,而不是来教教材,我们应该从教学的本身来寻求对策。为什么学生会觉得学习历史的作用不大,这实际上反映了历史教学中一个被我们易于忽视的关键问题,那就是:历史与“我”有什么关系?历史对“我”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就是老师的教学能不能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求?

从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来看,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主要就是贯彻落实历史教学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历史教育要把育人、立人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因为没有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形成与完善,就不会有对祖国和人类命运的真诚关注和高度的责任感。”①只有我们的教学关注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走进了学生的灵魂深处,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发现、思考,才能在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科学历史观的形成、完善人格的塑造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使历史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就以文革史为例来说明吧。

1、让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在学生的头脑里,大多都是平面化的政治符号,教材对于历史人物,主要是关于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的罗列,鲜有历史人物精神世界的描绘。比如对于刘少奇,以及我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被开除出党并被迫害致死,学生很难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这只不过是发生在文革中上的一个政治事件而已,只要考试时能做出题目就行了。如果我们在讲到刘少奇同志的冤案时,补充一些适当的材料和细节,引用刘少奇同志在文革当中说过的一句传世名言,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可能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再次被造反派批斗侮辱以后,回到办公室,第一件事不是找一把椅子,或者一杯水,而是拿出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刘少奇像一座火山般地爆发了:“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但是,在那领袖专政、无法无天的岁月,刘少奇不可能依法抗争,只能仰天长叹。当刘少奇再一次被造反派抓走时,他留给了家人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是一句警世名言,要求学生设身处地描述一下刘少奇同志说这一句话时的内心世界。这样让学生置身于文革当中,与历史人物同命运、共呼吸,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作为领袖,看着党处在浩劫中;作为国家主席,看着人民沦落于互相残杀,对这些,刘少奇无能为力,内心会有多少痛苦!痛苦当中,他没有绝望,他坚信,人民是公正的,历史是公正的,历史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人民终将主宰历史的命运,错误必将纠正,一小撮人的阴谋更不会得逞,这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的革命信念。不用过多的说教,人格的教育、理想、信念的教育寓于其中。

讲到英雄人物,大家都知道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但是,文革时期也有很多英雄人物,为什么我们就不敢宣传呢?象拆下肋骨当火把的顾准,舍身捍卫真理的张志新、批判血统论的遇罗克、以死抗争的老舍、邓拓、傅雷,他们化骨肉为柴薪,化思想为火炬,忍受着孤寂与死亡,为我们照亮通向光明的道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盗火者”,同样是共和国的英雄。更重要的是,他们独立特行、追求思想自由、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品质更能引起现代青少年的共鸣。

如果我们能够对他们的事例引用得当,哪怕是一句话,一件事情也是能够起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上的激励作用的。我们可以引用顾城的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

这首诗为什么用《一代人》做题目?它的寓意是什么?这难道不是对顾准、张志新、遇罗克他们的写照吗?为什么他们能在众人皆醉的世界里惟我独醒呢?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善于思考、善于探索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啊。对于顾准,诗人邵燕祥这样描述他:“只因他的文字变成铅字,一代知识分子才挽回了集体名誉”。

“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韩瀚:《重量》)。这是泪水写下的诗歌,是献给张志新的。

至于遇罗克,诗人北岛是这样写的:

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我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宁静的地平线/分开生者和死者的行列/我只能选择天空/绝不能跪在地上/以显得刽子手们的高大/好阻挡哪自由的风/

从星星般的弹孔中/流出了血红的黎明(《宣告——给遇罗克烈士》)

在朗读中,让学生说说张志新、遇罗克等代表了文革期间青年中的哪一类人?你有什么启示?最终得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真理必将战胜谬误;人任何时候都必须追求真理,要学会思考,不要盲从等等。

2、让学生对灾难有一种切肤之痛

教材对文革灾难的描绘只是一种笼统的概述,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痛定,才能思痛,鲁迅先生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因此教学中有必要补充一些事例:

据特别检察厅起诉书的统计: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者多达744554人;迫害致死34766人;受牵连人数超过1亿人。其中,中央政治局委员22人;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96人;中央书记处书记13人;国务院副总理12人;中央六大区第一书记4人;中央监委委员34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60人;全国政协常委74人,中央军委副主席5人;各民主党派负责人11人……②

中央电视台在1998年改革开放20年大型文献纪录片说明词中披露:“文革十年造成了约三千万件冤假错案”。

如果说,这一段话中的数据还显得枯燥的话,那么再来看一看20世纪中期人们的兽行:

据王毅在《“文化大革命”野蛮性和残酷性的文化根源》披露:“大兴县的13个公社,48个大队在三天之内便杀害‘四类分子’及其家属共325人。最大的80岁,最小的38天。有22户被杀绝……其中被吃肉后砍头的一人,挖心肝的56人,割生殖器的13人,全部吃光(连脚底板都被吃光)的18人,活割生剖的7人;在武宣中学,学生批斗完老师校长之后,在校园内就架起简易炉灶,将他们剖腹脔割、煮熟分食。吴树芳老师在批斗中被打死,肝被烘烤药用。”③

那些杀人者、吃人者是谁呀?他们可能是穿着黄军装的那个帅气的男孩,也可能是扎着两条短辫的看见杀鸡都害怕的邻家女孩,怎么这么残忍啊!可怕吗?真是可怕!为什么可怕啊?愚昧取代了良知,兽性代替了人性,权力枪毙了法律,暴政绞杀了自由……

在那个时代,子女出卖父母,丈夫告密妻子,政治被梦魇般的幽灵操控,人性降落在十八层地狱里凄泣!

一个叫黎莲的姑娘也是被男友出卖而被杀害。18岁的黎莲姑娘也在被处决前活取了肾。没有麻药,伤口也懒得缝合。“主治”的医生认为,反正再过十几分钟她就得吃枪子了,这点钱还是为国家节省了吧——“锋利的手术刀在她右腰处划开了一个巴掌大的口子,犹如那是一个灶眼……那血,犹如汩汩的小溪,无声地从纱布、药棉里,从她的上衣渗透出来,染红了囚车的甲板……而在一家医院的手术室里,一个奄奄一息的‘革命干部’正在等着种植这颗从血泊中掠夺来的肾。”

该报告文学《黎莲》的作者最后写道:“乡下兽医给猪和牛做手术后还得抹点香油以消毒,……当医生以国家的名义处置囚徒时,却既不屑于打麻药,也不屑用香油……这一刀扎下去,使五千年中国文明立时成了一个谎言。整个中国历史必须以这个细节为切入口重新改写。”④

这个细节同张志新被处死前野蛮地割喉是何曾相似,这说明这种事情在当时不是个别!多么残酷的现实,多么深刻的教训,触目惊心的事实不是发生在远古的野蛮时代,也不是中世纪的欧洲,而是发生在三四十年前的中国。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写到了文革,他说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历史离我们真的是如此之近,历史的轮回就那么不可思议地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吸取历史的教训,不是教科书上的说白,不是遥远的告诫,而是当你迈出家门甚至是一觉醒来就会碰到的触手可及的东西。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啊,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什么是人性,什么是以人为本,生命的价值有多重啊,文革就是对生命的漠视,也是对人性的践踏。老作家巴金说,“应该把那一切丑恶的、阴暗的、残酷的、可怕的、血淋淋的东西集中起来,展览出来,毫不掩饰,让大家看得清清楚楚,牢牢记住。不能允许再发生那样的事。”一个不能从灾难中总结并吸取教训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绝不可淡忘文革啊!

忍看伦理的颠覆,直面人性的泯灭,了解之深,痛恨之切,我相信,文革的灾难会使让我们的学生明白更多的道理。怪不得有人说,讲不讲文革史是对历史教师良知的拷问。当然,透视文革的灾难,除了教师的讲述以外,还可以通过调查、参观、阅读课外书籍和网上查阅资料等活动方式来进行。

3、于灰色的幽默中见证历史的辛酸

许多在我们现在看来属于不可思议的事情在那个时候却是天经地义。讲文革史,也不妨幽他一默,让学生在苦笑声中回味辛酸,于荒诞中见证历史,既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又可避免空洞的说教。比如可以选用一些“文革”时代的口号:

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地步,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地步!(柯庆施语)

毛主席著作,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没法活。(门合语)

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林彪语)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

知识越多越反动!

偷有理,抢无罪,革命的强盗精神万万岁!

踢开党委闹革命!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幸福的中国人民深情惦记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美国人民!⑤

从这些口号中可以看出文革时期怎样的社会现实?(个人崇拜、造神运动、打倒一切、血统论、造反有利、阶级斗争、阿Q精神等)

文革时期,人人都要背“语录”,最高指示不离口,下面一段独特的对话,想一想说明了什么?

“文革”中有一段时间,人们出门,无论说什么话,只要一开口,就必须先说一句毛主席语录,然后再说要办的事儿。一天,我去公社供销社,进门就听到一个中学生和售货员的对话,堪称经典。

中学生:“关心群众生活——给我拿支钢笔。”

售货员:“为人民服务——你买哪一种?”   

中学生:“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让我挑挑。”

售货员:“反对自由主义——不让挑,买哪支拿哪支。”

中学生:“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你就多拿几种让我挑挑吧。”

售货员:“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说不能挑就是不能挑。”

中学生:“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为啥不让挑?”

售货员:“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不为啥,不让挑就是不让挑!”

中学生:“注意工作方法——有这样卖东西的吗?”

售货员:“一切权力归农会——爱买不买。”

中学生:“打倒土豪劣绅——你这是什么工作态度?”

售货员:“友谊,还是侵略——咋着,你想打架?”

中学生:“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你以为我怕你?”

我见俩人的战争一触即发,就急忙上前调解:“要团结不要分裂——你们有话好好说。”

中学生:“将革命进行到底——我看还能咋着。”    .

售货员:“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还能咋着。”

中学生:“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你当个售货员有啥了不起。”

看他俩谁也不肯停止舌战,我便劝中学生一走了之:“敌进我退——你先走吧,明天再买。”

中学生听了,就顺势下了台阶,转身而去。他边走边说:“别了,司徒雷登——哼!”

售货员如得胜的将军立即回敬道:“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呸!”

这两位真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分子啊!看起来象黑色幽默,可是却是真实的存在,而不是“海客谈瀛洲”,这就是文革时期流行的“打语录仗”,其他还有“跳忠字舞”、“佩大像章”、“传芒果”、“饭前请示”种种另人发笑的喜剧情节,恐怕是后人无法想象的。这是形而上学、教条主义、封建残余表现的极至。

搞笑吗?搞笑!荒唐吗?荒唐!可是,这不仅仅是搞笑,不仅仅是荒唐!“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在这天方夜谭式的笑话的背后,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更多的思考。

总之,历史教学要从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入手,方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共鸣,方能达成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一般来说,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被教材所束缚,或不敢越雷池于一步。教师要用新的视野去审视历史知识,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事例来组织教学。大胆取舍、详略自如都是常用的方法。其次,立体式的人物教学是突破口。人物对中学生的人格形成意义最大。教师要重新审视历史人物,讲出历史人物的丰富感情和个性,从历史人物身上找到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的能够让他们接受和思考的事迹。“历史的主角是人,历史教育在人的教育上有独特的优势。让历史人物穿越时空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感悟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前人的思想和命运中去反思、追问,丰富自己的思想。”⑥第三,教师要力戒板着面孔的说教,通过丰富多彩的素材资源、丰富的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媒体辅助攫取学生的注意,启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的同时,内心世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使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历史教学真正做到启迪学生心智、促成人格的完善和全面成长。

 

注释:

①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②图们、肖思科:《文革中受迫害者人数统计》,《民主与法制》,1993年第12期

③④王正和:《不可思议的中国人——二十世纪外国人对华印象》,花城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⑤《中外文摘》,2006年第1期

⑥郭富斌、张艳:《让思想的光芒照耀历史课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5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