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李健:《近代民主思想与
陶永福:《南京大屠杀》
何炳松:《历史教授法》
周佳荣:《教育杂志》与
人民版教材:《太平天国
何成刚:《诗经》之《硕
王英:《中国近现代史》
佚名:《走向共和》与中
佚名:《现代化与历史教
彭禹:高中历史新教材融
最新热门    
 
彭禹:《新航路的开辟》教学及反思

时间:2009-10-18 17:02:11  来源:彭禹
 

 


从广州回来也已经有一个多月了,我想我距离当时上课的状态已经够远,可以能够比较冷静的谈谈这节课的得失了。


这节课准备得多少有些匆忙,我大概在3月5号前后,孔繁刚老师打电话给我:你准备一节《新航路的开辟》,到广州实验中学去上一节公开课,用的是人教版。我因为女儿刚刚出世的关系,也没多少时间准备,大概前后搜集材料、准备课件也就是两三天的时间。孔老师一共做了三句话的指导,分两个礼拜里和我说的。


第一天,孔老师说“你要讲一讲哥伦布这个人”。几天后,第一次试讲,孔老师说:“你要注意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地位”。公开课的前一天晚上,我去找孔老师聊天,孔老师说:“你的课件不能是白底,太粗糙了,弄个黑底,顺便你讲一下地理大发现的英文。”这就是孔老师指导备课的风格,几年前孔老师指导我上“洋务运动”的时候就是这样,那个时候我还跟不上他的思路。这一回其实也跟不太上,不过我对孔老师是很信服的,他说这三样东西要讲,我想了想,正好是微观、宏观、中观三个层面的内容,我组织一下就可以上了。而且我对这个内容本来就有个体悟:新航路开辟是个短时段的事件,事件在历史中的意义是很小的,而新航路开辟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影响是因为它是一个中时段的历史进程的开头,所以可以有几百年的影响。所以我就把孔老师的三句话给化在我的课里用下去了。
 

那些史料如果临时才想到要找是不大容易的,好在我几年前就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思路。我准备史料的方式基本上是做“填空”,所以准备起来很快。我要说明的是两点:首先我们读书不能跟着课走,这样永远读不完书,读书不能求第二天上课就能用,太功利是读不好书的。其次备课不能跟着史料走,那样就陷进去了,做研究和备课都是要论在史先的,但是要经得起史料的推敲。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即使是历史学的大家也是先有个想法,然后再去寻找史料、爬梳、印证、修改,最后才能出东西的,先找史料是构建不出东西的。所以,这样的公开课要靠平时的阅读积累,对问题有所感悟,临时找史料是很快的。


我备这一课的时候自己有几个指导思想:第一,这课在史学上要站得住脚,这一点我是有信心的,去年暑假原本打算参加《历史教学》新航路开辟问题的争论,所以把国内有关新航路开辟的文章系统地看过一遍;第二,这课在考试上要站得住脚,我想教给学生的东西一定要可以检查,就是“NO TRAINING,NO EDUCATION”。在目标的处理上,当时不太会写,现在来看其实是想实现这么几个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中世纪晚期欧洲的社会、经济、思想状况及其与新航路开辟之间的联系;
新航路开辟的简单过程;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李惠军老师对“过程”目标的理解我是基本不赞同的,另撰文)
通过中世纪晚期欧洲的社会、经济、思想状况勾勒出15世纪晚期欧洲历史变局的整体面貌,并从中了解以“冲突与挑战”的整体框架观察、把握历史时局的方法;
 
以地图的变迁为线索,展现出新航路开辟的简要过程以及随着新航路开辟而产生的欧洲人世界观的变化;

以“Age of Descovery”为起点,结合菲律宾纪念碑的对比、反差,从欧洲、新世界、全球三个层次定位新航路与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概念、并得出其历史影响,并从中运用从微观到宏观评价历史进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情感上应当对新航路的开辟者所具有的精神气质有所认同;对新航路开辟后“新世界”所遭遇的惨痛有所同情;在态度上把新航路开辟视为应得到辩证认知的一个历史事件;在价值观上,对生命与“进步”的价值冲突有所思考。

当然,以上的教学目标是我在一个多月后进行反思的过程中重新提炼的,当时的目标还是有些模糊的,心里知道,写出来却会有些偏离。而且因为三维目标自身限制的关系,对能力层次与领域,这里体现不出目标定位。

先写到这里,要上课了,但愿这一次我能写完,一笑。

 

 


这节课的第一部分是这样的:

T-O地图起手,讲中世纪晚期的世界观与宗教
马可波罗游记,富裕的东方与观念对人的限制;
托勒密地图,讲奥斯曼崛起的两个影响及古代世界观重回西欧对观念的冲击,黄金匮乏与资本主义萌芽也在这里讲掉。

总结:“冲突与机遇”,欧洲人的机遇是什么,有什么抓住机遇的条件。


第二部分:
地图变迁,讲新航路开辟的简要过程,突出哥伦布日记,讲哥伦布的个人特质;
"Age of Descovery",本来想讲事件与进程,孔老师要我讲这个英文,头天晚上还没想好怎么结合,临场决定从Age讲进程,Descovery讲欧洲中心论,以及将大发现从地理的层面引向更宽广的层面,而且给后面讲影响做了铺垫。回到哥伦布日记,讲历史进程中的英雄与大众。


第三部分:
影响,先平铺课本上要求的内容,然后突出菲律宾纪念碑的对比,西班牙人的麦哲伦纪念碑,菲律宾人的拉普拉普纪念碑。本来预期学生一步到位,不过学生只从欧洲的视角进行了评价,给了我进行逻辑层次区分的空间。最后拔高到历史进程与个人的问题上。


我这节课备课时间不长(一周备两节这样的课是可行的,只是有时候懒得去做),作为常态课,可以处理到或者接近到这个程度,孔老师的指点使这节课的节奏、均衡感要更好些,高度也是孔老师定的,以后平时应该也可以做到。我选择史料不过花了2、3个小时,大部分的时候在构思整体框架与设计具体提问,我希望我这节课里的每一则史料与相关的问题如果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话,可以不“超纲”,而且对学生思维成长有利,这一点试讲的时候得到了顾老师的肯定。
 

反思起来,我当时上课的时候头上有点拖沓,如果马可波罗游记不处理得那么复杂,这节课还可以更好些,地图的过多运用也使得这节课在微观、中观、宏观史观的突出上受到了削弱。换句话说,不用地图,也许这节课的历史味道会更浓,但没有试过。最后的拔高有些牵强,不过也许这样做也有合理之处,在学生完成了他们能达到的程度之后,给一点他们目前达不到的东西,使他们知道学问不止如此而已。结尾有一组史料的对比,是哥伦布的合同和永乐给郑和的圣旨,本来想作为作业,但我给忘了。整体上看起来,这节课没有太多的开放度,这是我自己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确定史料与确定逻辑的情况下,答案必然是固定的,如果要开放就要有不同的角度或者史料,这节课里能不能够容纳更多的角度以给学生以开放的空间?我没有试过。有机会要尝试一下。


总的说来,我希望年轻教师看了、听了我的这节课以后能够想:“这算什么破课,来听听我的……,那才叫历史课”。因为我读书其实不多,我每天10小时工作,回家6小时照顾女儿,没什么时间看书,这节课全靠平时零敲碎打的阅读,没想到千日里养的老弱残兵,一时还真有用武之地,这对我自己也算个启发。我想如果年轻人少走点弯路,勤奋一点(我是很不勤奋的,我每天玩游戏机的时间比看书时间多多了),几年就要把我远远甩在后面了。这么说好像有点托大,好像我有多了不起似的。其实强过我的人真的多得很,广东夏辉辉老师的那种大气、精巧兼具,下笔如有神的书写,周建定对问题的敏感,唐云波的细如发丝都是我很羡慕的;北京张汉林老师和宽容老师的学问,浙江朱能老师的那种挥洒,陕西徐赐成老师的功力,郭蕾与苏争艳老师的风采,也都是我很钦佩的。就算是上海,大同中学姚军上课不知强过我多少,进才中学杨国纬举重若轻,听她的课总是让我觉得很享受;同济二附中的贾彦春催人泪下的叙述功夫大概我一辈子也学不来了;晋元中学陈宇静那节《法国大革命》我就备不出,上《城市与庄园》的上海中学陈蔚琳,上《罗斯福新政》的蔡莉静,还有徐汇中学的姚虹、浦东汪德武,这些都是远胜过我的牛人,更别说那些我只是闻名未曾谋面的了。用古人的话说,我这样的人真是多如过江之鲫。一家有一家的特点,一家有一家的妙处,和高山比起来,我真是连个小土丘都算不上。广州之行,对我这节课赞许太过(私下里应该还有些中肯的批评是我所不知道的),我是非常惶恐的,所以语无伦次的说了上面这些话,真是见笑了。我想等拿到录像的时候,我可以做一点更详细的实录与更深入的反思。这里只是算对自己已经经过的这件事情的一个交代吧。如此而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