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陈伟壁:历史教学目标的
陈伟壁:历史资料分析方
陈伟壁:日本历史教材中
学生陈伟航为我评历史课
陈伟壁:温伯格历史教育
陈伟壁:2008年历史教育
陈伟壁:我的历史教学实
陈伟壁:第一节历史课备
陈伟:必修三文化史第一
陈伟壁:如何讲述“鸦片
最新热门    
 
陈伟壁: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听课感想

时间:2009-10-18 17:02:11  来源:佚名
 

 

如何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听课感想之一

 

                                                             红头船夫   

       

教学目标对于历史课,犹如跳高杆对于跳高运动员。透过教学目标,我们往往能够窥探教师的历史教学素养。下面笔者就所听的《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学案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设计,浅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案例一:政治观点的滥用

 

两位教师所设计《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包括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荆刺,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显然,这个史学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我们知道从古代至今,包括清末、民国时期,我国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都在不断地发展,例如,交通工具的动力由畜力、人力发展到机械力,而其中的重大转变就出现在清末,如轮船、铁路在我国的出现,而且还修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铁路。因此,断定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是很荒谬的。这从中反映出政治观点的泛化、滥用对历史教师的误导。而为什么这两位教师对此视而不见呢?这其中跟他们借鉴某个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有很大的关系,不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被别人错误的观点牵着鼻子走。另外,一位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设计如下:“通过对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保守落后只能让自己停滞不前;只有与时俱进,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认识,看起来不无道理,但空洞,政治的口号色彩太浓。

 

案例二:牛马皆不分

 

另一位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设计如下:“认识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理解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吗?显然这是属于“知识和能力”目标更为贴切。由于该教师将此误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因此其教学过程中未能挖掘该课中的一些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资源。比如清末围绕着“该不该修铁路”问题所引发的如何看待近代化过程充满曲折,以及历史人物的人性复杂性的一面,如驻英公使刘锡鸿,虽知西洋文明的好处,却始终反对修建铁路;爱好西方的一些工业文明产物,如拍照、听留声机的慈禧也不支持修建铁路。因此,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前提是知道和理解它。

 

从上面两则案例,反映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哪么如何更加有效的设计这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笔者认为,下面的两种做法值得借鉴。

 

第一种方案,从文明史观、全球史学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体会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的变化。例如这位教师的设计如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从文明发展史观来看交通与通讯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一个缩影;同时学会从全球史观来理解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是随着资本主义入侵而带到中国的新式产物,同时也被带到广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第二种方案,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认识、体会人性之复杂性。例如,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通过对清末“该不该修铁路”的问题的探讨,从刘锡鸿和慈禧对待铁路的态度,体会人性之复杂性,多面性。”

 

虽然,这两种方案也不算完美,但比某些教师动不动的就套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开放进取的意识、爱国精神”这些帽子,更有意义。

 

   

资料来源:东莞市2009年4月13日高中历史优质课决赛中的部分教学设计。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