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刘永红:以“内容标准”
翟亚红:以研究性学习为
张逸红:以乡土史教学为
陈立红:中国要欢迎强盗
张红:新课程改革下口述
南向红:历史课堂情感态
张逸红:提倡乡土关怀,
吴建红:戊戌变法成败活
陈红:关于日本“南京大
刘永红:岳麓马克思主义
最新热门    
 
陈素红:《屈辱的岁月》听课随记

时间:2009-10-18 17:02:12  来源:陈素红
 

历史课程网——高校中学历史教师联盟

 

《屈辱的岁月》听课随记

陈素红


昨天参加了婺城区教研室组织的“八咏书香”论坛之“人文五中,数理四中”教研活动,社会学科上课两位名师是五中的胡谷芳老师和九中的盛萌秀老师,她们分别上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法律部分)的《走进法律》和八下《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之第一框《屈辱的岁月》。

 
胡老师上的是《思品》课,这里先略去不谈。

    
盛老师的课给我的总体印象:与胡老师的清淡不同,盛老师的选课几乎就已经定了她这堂课的基调:包含历史的创伤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因此,盛老师的课风格是博大、沉郁、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有一股直达心灵的震撼力。教过近代史的老师都知道,这段屈辱的历史是最容易引发学生悲愤的爱国情绪的,怎样把这股天然的国耻感引导成学生理智、通透的历史智慧,把简单的愤怒升华为深刻自觉的反思和因此而激发出来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则体现了历史教师的功力,盛老师显然具有这样的驾驭能力。


下面谈几点我对这堂课的粗浅感悟:

 
1、全球史观统领:世界意识

    
这是盛老师的课给我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怎样把这段屈辱的岁月放置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展示?这正好是我这段时间关注和思考的焦点。由于史学思想和史学观念直接涉及人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对历史教学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因此我特别留意盛老师在这个角度的处理。盛老师的导入语是这样的:“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浪潮下,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古老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的新对象,中国不可避免地汇入世界工业文明的大潮。而国内的种种因素,使得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充满屈辱的历程。本课就让我们走进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取大致意思,具体语言可能有变动)呵,尽管是寥寥数语,却是全球史观念下的“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车华玲《全球史观与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下的审视,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夫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过“全球史观”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采用全球的观点来看待当今世界,这不仅是历史学家应取的治史态度,而且也是当今社会每一个人都应有的态度。我们的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本身就是凸显全球史观的,可是很多历史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点,反而抱怨现在的教材忽东忽西内容庞杂体系混乱。其实是没有更新自己的史观。也听过很多新课程的研讨课,感觉很多老师为了体现教学的 “新颖性”用了大量糊里花俏的表演、视频、讨论等等,整节课“轰轰烈烈”,听多了,、总觉得这种课是“新瓶装旧酒”或者是“换汤不换药”,为什么?因为形式新了,史观还是陈旧的史观,盛老师这堂课形式常态,却是以全球史观统领,“大踏步”地勾勒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历史,揭示了中国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历程,诠释工业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强烈冲击。它有利于在教学中帮助中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不同地区历史和文化的交流、影响和碰撞及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势,去体会历史进程中的艰难曲折;也有利于学生把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掌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

   
2、历史思维培养:授人以渔

      
重视史学思维的培养,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是盛老师课堂教学的又一特色。例如,整堂课盛老师运用了图表、图片、照片、视频资料、文字材料等大量的第一手、第二手资料,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授人以渔,渗透历史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教育。

    
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盛老师问学生:“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向中国开战,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而英国一直称其为‘通商战争’你认为呢?”让学生展开自由辩论。呵,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这个设计很有意思,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认识历史的本质,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很有好处,这里有“历史是什么?历史学什么?我们怎样看待历史?”历史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史学理论的渗透。接着,盛老师又补充一个史实“当时,如果有华人到英国走私鸦片,按法律要处以绞刑”,这样的“双重标准”,侵略者的本质不言自明,巧妙地培养了学生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及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盛老师在教学中还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由于本节课内容跨度大,涉及一系列战争,条约及影响,盛老师在教法的处理上也是疏密有致,收放自如:如“鸦片战争”的过程以观看视频和老师的激情讲授为主,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则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独立思考为主;《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则侧重比较三者的异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加深,直至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主流价值

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引导,强调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历史与社会课的一个重要要目标。没有思想性统领的课堂教学如同没有罗盘的轮船一样危险。价值引导是我们驾驭课程的航标,是社会主流价值的具体体现。盛老师和胡老师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大处着眼,小处落脚,把整节课的落脚点放在确立学生的正确的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体现了教师的思想引领和导向作用。盛老师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一个学生的探究活动:“想一想:中国为什么会经历这段屈辱的历史?(清政府为什么会屡战屡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突出本课主题,学生了解了屈辱的岁月的历史,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学生的国耻意识和爱国意识、忧患意识,激起他们强烈的斗志,学会了历史地辨证地看问题,同时也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suhong于2009年3月19日金四中)



————————————————

当当网: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38622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