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刘永红:以“内容标准”
翟亚红:以研究性学习为
张逸红:以乡土史教学为
陈立红:中国要欢迎强盗
张红:新课程改革下口述
南向红:历史课堂情感态
张逸红:提倡乡土关怀,
吴建红:戊戌变法成败活
陈红:关于日本“南京大
刘永红:岳麓马克思主义
最新热门    
 
陈素红:“完美”的遗憾

时间:2009-10-18 17:02:55  来源:陈素红
 

历史课程网——高校中学历史教师联盟


教学日志:“完美”的遗憾
 

陈素红


   
在我今天的《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的一课的教学中,讲到整体世界的形成对亚非拉国家的的影响时,我主要以“英国在印度的殖民侵略”为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工业文明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亚非拉国家的进步;但野蛮的殖民掠夺又破坏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国家的殖民统治是文明与野蛮相交织的,期间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有人说如果没有英国的入侵,就没有印度今天的快速的发展,因此,印度应该感谢英国的入侵,你认为如何?”(以前《历史教学》杂志上曾有过一个研究性学习案例“我们应该感谢鸦片战争吗?”其实这两个问题具有相同的性质。)本来我是期望同学们可以多一点的观点和看法的,可能因为看到有这么多的老师专家听课,孩子们都表现得特别“好”,非常安静有秩序的举手回答,而且也回答得蛮理性,并且很快大家就达成“一致认识”:工业文明的传播虽然在一定呢程度上推动了印度的进步,但野蛮的殖民掠夺又眼中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使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差距反而越来越大。印度能有今天的发展,是印度人自己努力获得的,而不是殖民者给予的。

    
亚非拉国家面对愈益严峻的民族危机,如何应对?我引导学生思考的设问是“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和殖民掠夺的冲击,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选择逃避、投降、被动接受,还是奋起抗争、积极进取,或者其他做法?说说你的理由。”方俊豪同学也给出了接近“完美”的理性答案,他认为应该选择向西方学习,向西方挑战。

   
托米提出质疑“为什么你的学生回答得这么好,仿佛已经上过似的。”哈,托米的质疑是完全有道理的,因为事前我已告知学生今天有专家来听课叫同学们把这课好好预习一遍,还给他们发了一份学习资料,内容包括马克思的关于殖民扩张的“双重使命”,斯塔夫里啊诺斯的“面对西方殖民掠夺的回应”等(附后),看来同学们很上心,至少有一部分同学已经好好专研过并已经吸收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不过唯一让我有点遗憾的是,同学们太“郑重其事”太“表现好”了,缺少了我自己平时上课乱哄哄的竞相发言的“热闹劲”,显得太有序,太认真啦,(因此的确存在非“原生态”的因子了。)如此便失去了思想的交锋和碰撞带来的另一种精彩了,遗憾。不过孩子们的出发点多好啊:老师,我绝对表现很好,绝不给你丢脸的!听着都让你感动。


附:    

      
关于“双重使命” : 殖民扩张、殖民掠夺是令人发指的罪行,但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则是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大突破、大进步。马克思在论及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曾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印度被英国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俄国人征服要好些?对此,马克思阐释说,野蛮的征服者终归要被它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永恒的规律。而不列颠人却是第一批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征服者。因此,“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这样,“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最大的、老实说也是亚洲历来仅有的一次社会革命”。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对整个资本主义殖民统治都是适用的。双重历史使命实际上指的就是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这个过程充满着残酷的征服和奴役,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破坏古老传统的旧社会结构,走向西方式的近代社会,乃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客观趋势,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走向。从宏观视角看,这是进步的。为此而付出的代价虽然是沉重的,但是这种文明的进步却更为巨大。而且,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世界开始连成一片,更是了不起的突破性进步。从远古以来的几个文明点到成区成片,各地之间也有许多文化交流,但却从未能将世界有机地联系起来。曾经出现过的几个地域辽阔的大帝国,那也只是军事征服的结果,没有内在经济纽带的联系。只有到了近代,在商品经济外向开放特征的作用下,世界才连结起来。这正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面对西方入侵的挑战:在整个历史上,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就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人们以平等的地位对付外国社会、从而有效地抵抗外国社会所必需的。第一种反应表现为退却和逃避;第二种反应则体现为调整和适应。前者的口号是“返回美好的从前”;后者的口号是“向西方学习,以与西方作战”。

19世纪期间,对西方入侵的这两种反应的例子很多,逃避现实这种反应的典型例子是1857~1858年的印度兵变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印度兵变和义和团运动都是悲惨的流血事件,但两者都未能给欧洲霸权以有力的挑战,因为它们实质上都是消极的造反,只图用武力赶走令人憎恶的欧洲人,以恢复以往的美好岁月。这显然是空想,是注定要失败的;这种方法既不能赶走西方列强,也不能阻止它们的入侵。西方的军事力量和西方经济事业的活力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当诸土著民族开始采纳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以便运用这些东西来反对西方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日本人是亚洲第一个成功地实行这种通过适应来进行抵抗政策的民族。如前所述,由于种种情况的偶然结合,日本人能够接受西方的经济技术和军事技术,并进而能够使自己摆脱西方像强加给中国人一样强加给他们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人还进一步仿效他们的欧洲良师,着手实行一项海外扩张计划:1894~1895年他们打败了衰弱的中国帝国,1904~1905年又战胜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

当当网: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38622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