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孙显林:如何做好初高中
张汉林:多元智能理论与
陈丛林:激活历史课堂教
张汉林:再论“过程与方
与汉林继军李惠军聂幼犁
张书林:我们对未来高中
董丛林:对“从鸦片战争
张汉林:高一历史新教材
张炎林:《民族国家》教
张炎林:《三权分立》教
最新热门    
 
张汉林: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三种问法

时间:2009-10-18 17:03:26  来源:张汉林
 

 

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三种问法
              ——基于三维目标视野的分析

张汉林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在鸦片战争教学中,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一向是个重点。但是,在不同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提问的方法有所不同。


    典型的传统问法是: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这种问题指向性很清楚。如果教师前面教学铺垫较为充足,授课又很生动,学生会七嘴八舌答出一些原因,如军事装备落后、经济实力落后、政治腐朽败坏、社会形态落后,等等。然后,教师指出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形态落后,或者师生共同得出这个结论。这种教学,基本上属于知识的再现、迁移和运用,虽然也有能力培养,但大致仍可归结为知识本位。


    如果着眼点在于过程与方法,那么就可以这样提问:如果林则徐没有被撤职,中国还会战败吗?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和前面差不多,但是其旨趣却大不一样。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弄清个人与时代、必然与偶然、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在师生讨论中,教师要关注的是:学生推理的起点什么?学生是如何论证其观点的?其思维起点和论证过程有无纰漏?如何进行指导?这种教学,创设出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差异和思维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方法的发展,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但是,问题还没有完。建构的基础在于学生认同被建构对象的意义。如果学生缺乏认同,那知识的巩固与落实、能力与方法的培养都将是白忙活一场。所以,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呢?历史的确有借鉴功能,但我们借鉴什么呢?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社会形态,可是,现在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了。分析失败的根本原因,顶多增长些知识,或许还能发展思维能力,但是该学的知识、该培养的能力数不胜数,为何偏取这一瓢饮呢?


    因此,问题还可以接着问下去:当时的中国人有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为什么?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虽然在后人的眼中,鸦片战争俨然就是一座界碑,在此前后,古代和近代判若分明。但是,除了极少数人的些许反省和觉悟外,中华民族开始认识到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却是二十年以后的事。鸦片战争对于当时人的影响,不过是一场小小的波动,过后依然如故。被后人视为耻辱的《南京条约》,当时人却称作“万年和约”。而对于将我们打败的英国,当时人仍视之为“蛮夷”,很少有人去理性分析为什么他们能够获胜。或者出于狂妄自大的惯性心态,或者由于战败后不敢正视自己,或者一向缺乏反省的思维习惯,总而言之,中国人战败了,却没有从中汲取任何教训。其实,战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战败后于自己是毫无触动,对战胜者是“精神胜利法”。我们的近邻日本,在美国佩里将军叩关之后,马上就进行了明治维新,并在佩里登陆的横须贺修建佩里公园,将其叩关的日子作为日本的“开国日”。虽然中日两国文化有异,但是日本人善于反思自己和学习对手的优点的确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如果时至今日,当提及鸦片战争的时候,我们还只是停留在对清朝腐朽败坏政治的冷嘲热讽、对英国强盗逻辑的愤怒控诉,我们将愧对在战争中牺牲的先烈。


    可是,这些宏大叙事和学生个体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在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是胜利者,他将不断地遭受挫折、面对失败。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甚至他们也许已经遭受过严重的挫败。怎么办?是视而不见我行我素?是抬不起头挺不直腰?是喋喋不休只为控诉对方的不义?是从此让耻辱的心态主宰全部生活?还是我们另有选择,冷静反省自己的不足,认真学习对方的长处,愈挫愈奋,勇往直前?鸦片战争对于学生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提供了这样一次反省民族、认识自我的机会。

    转载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