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蒋碧勇:以工业革命为例
蒋碧勇老师:步入近代学
李稚勇:评我国中学历史
蒋碧勇:鸦片战争可否称
蒋碧勇:鸦片战争问题的
蒋碧勇:高中历史教材中
蒋碧勇:高中历史新教材
健康的学术争鸣:蒋碧勇
李稚勇:中美日中学历史
傅勇:对初中历史课程改
最新热门    
 
蒋碧勇:“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4:06  来源:蒋碧勇
 

 

蒋碧勇:“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执教者 公安县车胤中学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101/index.shtml

 

重点:《应诏统筹全局折》;变法法令的内容;对变法的评价。

难 点:  对变法的评价;变法失败的原因。

认识:

1、维新志士在国家民族面临被瓜分之际,奋起救之变法,充分体现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

2、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是思想解放运动和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它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结构]

标志

开始的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失败的标志: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

变法 内容

①政治上,扩大民主,让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②经济上,保护农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③文化上,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发展教育;

军事上,改革军制,加强军事力量。

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西学的传播,利于先进知识分子参政,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因而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支持。

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意义

①作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符合历史潮流,有进步意义。

②把救亡图存作为首要目的,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利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

③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失败 原因

①主观方面: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具体表现为依靠无实权的皇帝、采用改良办法、对封建官僚和外国侵略者抱幻想、脱离群众。

②客观方面: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占绝对优势的封建顽固阻挠、破坏。

教训

 


 

[对话]

1、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有什么异同。

①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主张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导致这一分歧又根源于阶级属性的差异。

有同学问维新派与洋务派怎么不联合起来变法呢? 洋务派与维新派从蜜月到走向陌路,从改革的同盟军最终变成改革的陌路人甚至敌人(张之洞在戊戌政变后,立即上书,请重惩维新派,并多次与日本驻华使节交涉,试图引渡逃亡日本的康、梁等人)的原因有很多,如今古文经学之争本为学术之争,康有为却用今文经学宣传其政治思想,姑且不论这种方式对变法成败的利弊究竟有多大,但超出了学术范围而上升到政治高度,自然会让本质上是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显得十分难受, 再如以张之洞等人为首的洋务派多是封疆大吏,身居要职,深谙官场之道,比起激进的维新派来说,他们主张从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入手,一点一滴的基础上做起,注重处理与现有社会体制的关系,力争减少阻力,在现有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变法。应该说,洋务派的见解和看法是符合当时的整个社会氛围,而且可以减少来自顽固势力的阻挠,但维新派并没有把洋务派思想的这些可取的方面融入到自己的变法思想中来,使两种主张不仅没有能够由最初的联盟而走向完全的统一,反而很快对立和冲突起来。

 

 

2、与中国戊戌变法相比,日本维新成功的主要原因

(比较方法:视点主要在于当时两国的改革方与反对方的力量对比和当时不同的外部因素。)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利于倒幕派壮大并最终推翻幕府统治。这为改革措施的推行提供了政治前提。

②明治政府的改革措施针对日本时弊并顺应时代潮流,行之有效。

③西方列强当时正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改革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3光绪帝是不是一个维新派?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不作“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的统治权力。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虽然对旧制度作了不少的改革,但是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对官制进行改革,维护的仍然是封建统治。所以光绪帝不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封建帝王,阶级的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4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是否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的政体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而且变法法令也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封建的经济制度。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保留皇帝,企图依靠光绪帝来实现变法主张,力图维护清政府度过政治危机,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5慈禧太后到底对维新变法是一个什么态度?

第一是容忍。光绪皇帝颁布过一个叫“明定国是诏”。不经过慈禧太后同意的话,那么光绪皇帝不可能,他也没有勇气把变法制定为国家的政策。有些改革西太后也是同意的。例如废掉八股文,改科举考试内容考策论。西太后绝对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反对,改革科举考试,她是赞成的。她对于变法是在一定范围里边是可以容忍的.第二个态度叫控制。容忍之后是控制。在王公大臣里边,几乎是清一色的守旧派。翁同龢是惟一的军机大臣里边支持变法的。所以西太后控制光绪皇帝的第一个办法,我先把你的助手,把你的老师,把你的参谋,我先把它赶走。这是第一个控制的办法。本来这个光绪皇帝身边就没有几个助手,翁同龢一走,那么光绪皇帝就很孤立了。西太后采取的第二个办法,就是把荣禄派到天津去当直隶总督,控制军队。目的就是说让荣禄控制北京附近的直隶地区的军队。军队一掌握到守旧派手上,那么老佛爷的想法,就是说你再折腾,你跳不出我的掌心,所以西太后的第二个态度是控制。西太后的第三个态度,是观察。就是看一看光绪皇帝到底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在变法开始以后不久,就有守旧大臣到老佛爷面前去告状,告光绪皇帝的状。西太后就跟守旧派讲什么呢?说不要着急,等等看,先让他往前走。说一开始老佛爷的态度就是观察,看看光绪皇帝到底他要做什么。西太后的第四个态度是动手,只要这个改革触犯了满洲贵族利益的时候,西太后她就要动手,要镇压。如光绪皇帝下决心把六个阻碍变法的部长级的干部罢免,这是西太后所不能容忍的,因为这个举动是触犯了清朝王公贵族的利益。另外西太后担心光绪皇帝得到外国人的支持。就是当时日本现任的首相伊藤博文访问中国,西太后担心伊藤博文会成为光绪皇帝变法方面的顾问,会影响西太后对于中国的国家政治的控制权.

6谭嗣同的死值不值?

 A“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绝命诗)

上述诗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如何认识谭嗣同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B 意义的第二点,就说戊戌变法失败的第二点,是它激起了人们对满洲权贵的愤恨。此后,以武力推翻清朝统治为宗旨的革命党人,就进入历史舞台的中心,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康有为设计的道路,是一条和平改革,缓慢前进的道路,也是一条社会成本最小,引起的震荡和震动最小的道路。孙中山本来他的活动开始是在1894年,比康有为他们还要早。当孙中山开始活动的时候,响应支持孙中山的人很少很少。但是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孙中山的支持者越来越多。也就是更多的中国人,选择了武装的革命的激进的道路。从戊戌变法失败,到辛亥革命成功,只用了13年的时间。以上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戊戌变法和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下) 杨天石
     

读B段结合你的认识你认为谭嗣同的死值吗

 

7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究竟有那些?

A    第一个原因是由于守旧派的强大..第二个原因就是康有为的指导理论的局限以及维新派以及光绪皇帝的策略错误。维新派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帝党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的少数人的小圈里面,没有去触及或者说不愿触及占人数大多数的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的问题即土地问题和与之相关的温饱问题,这也引起农民对变法的漠视甚至抵触。在对待民众参政的问题上,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里有一段比较“精辟”的回答。他称之所以反对中国开议院(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主流派都主张“尊君权”,“以君权雷厉风行”变法,拒绝开议院),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民众的“民智”低下。后来的历史表明,决定了中国改革或革命最终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力量都源于民间,这不能不说是对维新派忽视群众力量在变法过程中的作用的一个巨大的讽刺。

B   今以满洲五百万人,监制汉族四万万人而有余者,独以腐败之成法,愚弄之、 锢塞之耳。使汉人一日开通,则满人固不能晏处于域内。……夫所谓圣明之主者 (按:此指光绪帝),亦非远于人情者也。……藉曰其出于至公,非有满汉畛域之 见,然而新法独不能行也。何者?满人虽顽钝无计,而其怵惕于汉人,知不可以重器假之,亦人人有是心矣。顽钝愈甚,团体愈结。五百万人同德戮力,如生番之有 社寮。是故汉人无民权,而满洲有民权,且有贵族之权者也。虽无太后,而掣肘者什伯于太后,虽无荣禄,而掣肘者什伯于荣禄。……往者戊戌变政,去五寺三巡抚如拉枯,独驻防则不敢撤。彼圣主(按:亦指光绪帝)之力,与满洲全部之力,果孰优孰绌也。由是言之,彼其为私,则不欲变法矣;其为公,则亦不能变法矣.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    戊戌政变的消息传到上海后的两三天,王国维写信给友人说:
今日出,闻吾邑士人论时事者蔽罪亡人不遗余力,实堪气杀。危亡在旦夕,尚 不知病,并仇视医者,欲不死得乎?
       读BC两段材料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还有那些?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拿到光绪廿三年(1897)二月廿一出版的《时务报》第21册的读者,展卷伊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麦孟华与梁启超的两篇文章:麦孟华的文章放言“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竟与《时务报》前此刊出的声音“民权”之益的调子,好似正异其趣;另一篇则是梁启超介绍从美国的“墨尔斯根省之大学”毕业,“以发念救众生疾苦因缘故,于是专门医学”,并且“惟以中国之积弱,引为深耻”的江西九江女子康爱德之事迹的文章。两文一出,都引发了《时务报》读者无限的联想。如高凤谦就不认为麦孟华的文章是唱反调之作,在他看来,“中国之患,在于事权无属,故百事废弛。非伸民权,即君权亦无所寄”,而要提倡“民权”,在“论议措辞”方面,便“不可过激”,……另一位读者是一代奇士刘鹗,引发他的注意力的则是梁启超生花妙笔下的“江西康女士”,让他不禁“神为之王”,……于是乃即托罗振玉函告汪康年及梁启超请他们“为作冰上人”,想要和他结为连理。

材料二:以《时务报》而开始扬名天下的总主笔梁启超,亦屡屡“以文乱法”,引发事端,例如他的《知耻学会叙》一文,就让《时务报》的重要支持者湖广总督张之洞深觉这是一篇让“阅者人人惊骇”,恐招大祸的文章,要湖南巡抚陈宝箴等采取动作,“速告湘省送报之人,此册千万勿送”。……因此,即便《时务报》得承受来自政治现实权力这样或那样的压逼,它更从官府以外的社会获取成长和发展的物质动力。举例而言,《时务报》自是会得到封疆大吏的热心捐助,如李鸿章一次捐助报馆洋二百元,道员朱采阅报后“附助报馆经费百元”,等等;它的捐助名单更可以开出一长串。

材料三:阅读《时务报》 ,既让改革变法的呼声得以在士人群体里扩散,它提供的各种诉求维新改革的讯息与行动,亦令阅读读者屡起呼应。比如,张之洞倡言组成“戒缠足会”以“救二万万之妇女”之外,“何不更举戒烟会,以救一万万之男子”的主张见诸报端……

——潘光哲:《时务报》和它的读者(《历史研究》2005.2)

请回答(1)联系材料一,你怎样理解作为“在追求变法维新的旗帜下共同开办的报刊”的《时务报》为什么会刊登麦孟华的文章以及梁启超介绍的女子传记?

(2)联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你对材料中的张之洞和李鸿章看似矛盾所为(既资助又反对)怎样评价?

(3)联系材料三,综合上述材料,从《时务报》和它的读者中,你怎样认识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9维新派认为“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结合上面的材料,查阅相关资料,请思考:如果你生活在当时,那么你怎样对待科举制(废除,改革,继续)?并说明其理由。

  

近代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的昙花一现,但影响深远。据此回答10--12题。

10.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运动

①是一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运动

②是一次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是一次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力量的闪亮登场

④是一曲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但又无力回天的慷慨悲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主要依据是

A.该折提出的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B.该折提出的制度新政局具有资产阶级立法职能

C.该折提出的农工商总局保护了资产阶级工商业的发展

D.该折提出的仿效日本所设立的各局有利于推动中央的变法

12.维新变法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

A.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激发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

C.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

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普及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问题参考答案

 

 

8.(1)扩大《时务报》的读者群,增强《时务报》的影响力,更广泛地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以救亡图存。

(2)张之洞和李鸿章作为原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变法形势的发展,他们图存救亡意识目浓,因此,他们对《时务报》取支持态度;但同时他们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维护清朝统治,一旦《时务报》的文章突破他们可以容忍的底线,他们就禁止《时务报》的传播。

(3)维新变法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同时更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从女子康爱德飘洋读书,专攻医学,到女子放足、男子戒烟等事例中,维新派以及开明地主对封建思想文化、甚至封建习俗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9.本题回答任何一种态度,只要言之有理,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均可得分。

1、废除科举制度。当时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而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创造性,特别是八股取士制度,致力于四书五经,严重脱离了实际,压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阻碍了人们放眼看世界,维护了封建专制制度,中西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2、继承科举制度。维新派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因此要凝聚国人心,取得各方人士的支持,减缓变法的阻力,因此对科举制度可暂缓不动。科举制度存在已有千年多,肯定有它自身的生命力,这就是它的开放性和公正性。科举制的开发性突破了血缘关系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人皆可登“天子堂”,为了实现公正,科举制有一套严密的考试规则,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增加了社会的流动,起码在形式上是“唯才是举”,这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西方文官制度就借鉴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合理内核。

3、改革科举制度。维新派既要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又要救亡图存,因此就要辩证地对待科举制度,我们改革科举制度,必须清除两个思想误区:将八股取士制度当作科举制度的全部,把封建制度与科举制度等同,从而采取激进的手段,把科举制度推上不归路,等等。(在回答此点时可将上述两点进行综合分析,选择这种“改革科举制度”的观点回答时,可在平均分值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分,但不能超过本题总分)

10.A  11.B 12.D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