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聂幼犁:上海高考题命题
聂幼犁:上海高考题命题
聂幼犁:上海高考题命题
蓬蓬:上海高一历史教学
蓬蓬:长春历史教学大奖
蓬蓬:西安年会随笔(一
蓬蓬:广州教学行记(上
蓬蓬:广州教学行记(下
沈飞:上海浦东新区历史
金武英:上海浦东历史教
最新热门    
 
蓬蓬:上海高一历史教学笔记—4

时间:2009-10-18 17:04:07  来源:蓬蓬
 

上海新教材备课笔记

 

http://blog.cersp.com/userlog/6865/archives/2007/593223.shtml


   

    下午第一节课听了实习生上《希腊古典文化》,因为投影仪故障,就没有用事前准备的课件,临时改为讲述。上得有点头重脚轻。其实想想作为一种锻炼的实习课,还是多写写粉笔字、多讲一讲会比较好。这小子考了北大的研究生,似乎笔试已经通过了,这两天在准备面试的材料,所以上课就不是太有心思,而且在我们中国,致力于学术的人往往对于教育或者教学是有些轻视的,和马克斯·韦伯或者布罗代尔或者费曼这样的西方学者倡导的理路很有些不一样,在我们这里,一个人大凡要准备做一个学者的时候似乎就是一定要用一点方法表示出对教书的不屑,比方说在上课的时候马虎一点,或者发表一点批评教育的言论,好象唯其如此才能够显出自己在学问上的高明。不过,正因为是这样,那些潜心学术却又能以平等的姿态对中等教育做切实的帮助的学者们才更被映衬出人格的高贵与学识的超卓。

  他是要走了,但是我自己的思考不能因此而停止,就好象我不能因为他上课而减少了我自己的备课一样。所以,还是把一些想法继续下去,写在这里。欢迎同样愿意思考、讨论的同仁指教。

  《古典希腊文化》这一课教材上出现了一个小错误:误把梭伦的头像当作了苏格拉底的了。我记得前几天不知是在历史课程网还是什么地方看到一位老师写的文章,专门就这一问题谈了点看法。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很丑的人,决不会是教材上那个威严而英俊的形象,而且课本这一课的头像本来就和希腊城邦那一课用了同一个像的不同角度,一比就可以知道了。这个错误其实非常常见,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讲课的人知道也就行了。

  我之前做的对古典希腊文化的设想现在看来有点太个人化了,夹杂了太多的我自己的、当时的情绪在里面,如果重新考虑的话,可能会把对悲剧和喜剧的解释暂且放到一边,或者作为一个开放的题目去让学生讨论。史诗、戏剧、建筑、哲学、史学……这一切显然是和古代希腊城邦生活密切相关的,但是作为究竟如何相关的史学的解释,大可让学生来做,教师 要做的是描述出一个围绕在古代希腊社会生活外围的图景,描述出起点和终点,由学生去找其间的路,不管是怎么样的路,只要能连得上就行。但是像那种“希腊城邦在政治、经济上的繁荣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这样的废话大可不提。

 

 

  之所以说这是一句废话是因为这句话是一个错误的把思考的开始当作最后的结论交给学生的典范,除了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不求甚解而想当然的思维之外没有任何好处。本来这句话是应该用来引出问题的:“政治上的繁荣和文化繁荣到底有什么关系?”“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和史诗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引出的问题当然是有意义的,但是非常可惜,这句话通常并不是为了引出更多问题,而是为了结束一切问题。

  批判不是批评,而是不断的追问以及追问之后对答案的执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