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邱亮:高一新课改实验教
陈东亮:历史教材编写对
徐贵亮:历史新课程实施
陈东亮:历史教师的课程
陈东亮:文明史观与中学
陈东亮:关注现实与服务
孙亮:《世界政治经济地
冯贤亮:多媒体技术在中
张洪亮:新文化运动的兴
李明亮:《认罪与否认侵
最新热门    
 
陈东亮:《回眸八年抗战》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4:07  来源:陈东亮
 

八年级历史(上)第15课探究活动课

 

——《回眸八年抗战》教学设计

 

东山县杏陈中学  陈东亮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2/144831/archives/2007/593129.shtml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师大2007年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四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是本册教材安排的第三个历史探究活动课,编者旨在通过以探究活动课为平台,创设活泼的学习新形式,帮助学生全面的掌握抗日战争的历史。它是基于小学《历史与社会》中抗日战争部分及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基础来学习、总结八年抗战的,同时也为高中历史抗日战争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基于其重要性,学习本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科学地分析、看待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人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生源基础参差不齐。他们历史知识普遍较缺乏,对历史的感性材料(如历史图片、历史音像素材)兴趣较高,但缺乏把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能力。本课虽名为回眸总结八年抗战,实则是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进行一次梳理、归纳、提升,形式活泼,要求较高。它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有教高的历史表述、归纳能力。显而易见,教师不下功夫,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是不行的。因此,立足于他们生活中、学习中所了解的抗日战争基础上进行教学,以历史资料中的文字和多媒体图片为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旨在帮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看到本质,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的体验和理解。

 

 

三、设计思想:

 

 

从一定意义上说,史学既史料。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好的史料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与历史亲切对话,并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而构建理性的历史认识。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获取历史材料的途径、能力均有限,因此,我精心挑选了一系列的史料,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依据本节课内容来源于历史资料,又应用于史料的解读,多让学生能运用史论结合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我采用发现式教学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老师仅仅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索中猜想,并在猜想中体会成功,特别是注重情景的创设(多媒体课件展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回眸八年抗战”的学习适于学生开展观察、体验、交流、归纳、总结、审美等历史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探索求知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回顾总结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属于比较抽象的一部分内容,要他们一下子掌握和理解这部分内容是有一定难度。因此,让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整体推进,逐渐完成对 “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整体认识 。

 

 

四、教学目标:

 

                  以贯彻“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原则、发挥“历史的道德功能、智育功能、休闲功能”的学史作用的重要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自如运用多种形式,再现抗日战争的历史。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让学生与历史亲切对话,主动参与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斗争精神,培养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

 

五、教学重点、难点

立足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依据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八年抗战的全民性。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把对史料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构建理性的历史认识。

教学关键:在具体的感性材料的解读中理解八年抗战的全民性,体会中国人民抗战的伟大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1)新课的导入:

同学们,抗日战争胜利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的学习可以结束了。回眸八年抗战,我们感慨万分。限于教材篇幅,我们主要学习抗战时期的军政大事。那么,普通民众是如何度过艰苦的抗战岁月的?回眸八年抗战,了解社会各阶层民众在抗战中的生活,对于我们认识抗日战争的全民性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就以史料为载体,上一节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开门见山,点明学习主题)(2分钟)(2分钟)

2)重点的突破(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回顾历史,加深对抗日战争的全民性的理解)(13分钟)

教师利用多媒体,逐渐展示以下三组史料:

第一组:

材料一:毛泽东祭黄帝陵文(节选)

 “赫赫吾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辽海燕冀,汉奸何多。---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论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193745

 

材料二:蒋介石庐山谈话(节选)

我们希望和平但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1937717日)

 教师设问:

 ①本组两则材料有什么相同的主张?

②为什么会有相同的主张?                                        

 

(1)   

(2)   

(3)   

(4)   

(5)   

(6)   

(7)   

(8)  学生回答:①国共两党要求全民抗战的主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②国共两党顺民意,符合历史潮流。

 

 

 

①此环节意在通过史料对比,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对立的国共两党对抗战路线的认识仍有相同之处。②教师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利益、爱国热情推动政党、政府调整政策,上下同心,对全民族抗战的形成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二组:

材料一:父送子“死”

四川安县王者成送即将出征的儿子一面“死”字旗。白布旗中写了一个大大的“死”字,旁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材料二:冈村宁次日记

1938年武汉会战)10月初27师团占领了箬溪一带,检查缴获敌军官致其亲友的信件,内容几乎都是有关我军情况及他们誓死报国的决心,极少掺杂私事。同时,检查敌军战死者父母的来信,都是鼓励他们誓死为国捐躯的言辞。

教师设问:

对比上组材料,本组的这两则材料使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仅是国共领袖,普通民众也心系抗战。(本答案学生可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利用感性材料,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既有利于形成全民抗战的认识,又可感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第三组:

材料一:马占山牌香烟(图片)

 材料二:“日本的飞机在轰炸,日军在逼近。整个时期都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抢运,但是民生公司的船员,没有一个逃跑,当时民生公司的16艘最好的船几乎被炸废了。19385月上海内迁工厂达152家,把自己的工厂迁到内地也是一种爱国行为。”——《百年中国》

教师设问:

读完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触?为什么说“把自己的工厂迁到内地也是一种爱国行为”?

 

 

 

 

 

 

 

 

 

 

学生交流、探讨、回答:

国难当头,连一向较为注重私利的工商业者也没有置之度外,从经济上支援抗战。

 

 

 

 

 

 

 

 

 

这组材料主要体现工商业者的爱国风貌。工商业者给学生的印象主要是惟利是图,教材上淡化了他们在抗战时期的活动。补充这些材料有利于拓展视野,深化认识。在阅读中,师生互相提出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3)   难点的化解:(让学生学会欣赏,懂得什么是真、善、美,立足历史,面向未来)(12分钟)

 

 

 

 

播放flase短片《荡寇志》:(该短片以flase的形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抗日战争的历史及今天日本右翼分子的动向呈现出来)

 

学生活动1:欣赏完flase短片,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2:假如你是一名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请你谈谈今天的中日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动手讨论,可能会有以下发现:

 

学生1:中国人民具有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斗争精神。(本问题为开放性题目,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学生2:中日两国同为东亚大国,对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中方愿在日方立足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

 

①师生互动,教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②让学生充分利用感性材料获取知识,感知中国人民全民抗战的伟大。另外,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时间,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与同伴进行交流。目的是鼓励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及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关心国家大事、支持国家外交政策是有益的。

 

 

4)反馈练习(落实学习目标,巩固新知识)(7分钟)

1、议一议:某班级在探讨“抗日战争胜利主要原因”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蒋介石正面战场的抗战;有的认为是共产党的敌后抗战;有的认为是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作战-------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想一想:历史已逝去,现在的情况和60多年前已不同,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家安全威胁实始终存在,更加隐蔽。越是发达国家,国民的爱国情感就越深厚。《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华北事变后,它至今还是我们的国歌。尽管曾经发生改过歌词的插曲,但我们至今还唱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说明了什么?

.

 

 

 

 

 

 

 

 

 

 

 

学生活动:

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积极讨论发言。

 

 

 

 

 

 

①帮助学生再认识:全民族抗战是我们抗日战争胜利的法宝。

 

 

②这部分的内容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课堂小结:(3分钟)

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总结  。                                               

 

 

学生自主小结

让学生自主小结,自主建立知识网络,互相激励,畅谈心得,共同提高,体验成功的快乐。

七、随堂练习:(习题精选)(8分钟)(让所学的知识能得到运用、延伸)

         1、

 

 

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同胞而饮恨,它就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2、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3、秦奋同学想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一时不知从何下手。 你能告诉他采用哪些方式吗?

 

4、“当上级命令组织敢死队时,大家踊跃参加;当敢死队津贴几十块银圆发到大家手上时,大家把银圆扔了,说:“命都不要了,还要钱干什么?”

——这是电影《血战台儿庄》里真实的一幕。

它反映了中国将士的什么精神?你看了有什么感想?

 

5、2007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2周年,纪念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回忆战争给中国人民、亚洲人民以至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昔日的战场已经沧海桑田,苦难的伤口只在阴天隐隐作疼。当我们用一个民族的诚意铸剑为犁,一衣带水的邻国却在往伤口撒盐:靖国神社、教科书、钓鱼岛、潜在的军事强国,昨日的侵略与今日的扩张,我们不能遗忘!请你以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信,劝戒他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世代友好。”

 

八、教学小结与反思: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实际、学生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历史综合实践课没有开展,形同虚设。《课标》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历史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而综合实践课正是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历史学习活动的最佳载体。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活动,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理解。由于传统革命历史观的影响,现行教材(不论华师大版还是北师大版)着重论述国民党反共行为和共产党坚持抗战的举措,充分体现了共产党的革命性,但对全民抗战的突出不够。我根据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现实需要(国共两党再度携手,进行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完成《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的教学后,围绕全民抗战这一核心问题,对本节综合实践课进行处理,让学生赏析史料组织教学突出的是全民抗战,具有时代意义。本节知识要尽量让学生从特意选择的史料中寻找出反映抗战中不同阶层的抗战意志,结合学生实际,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八年抗战的全民性,感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斗争精神,培养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

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之间尽可能多的进行交流与合作,体验探索与创造的乐趣,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在探索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生的良好的自信。

   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历史,它又是现实中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石、再续国共合作的桥梁,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本节的知识全都来源于史料,对学生探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了解的较多,掌握的较好。

值得强调的是,教学设计只不过是一种教学预设,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课堂生成性的东西,处理好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关注学生,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质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