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李健:《近代民主思想与
陶永福:《南京大屠杀》
刘德心:博客应用于历史
何炳松:《历史教授法》
周佳荣:《教育杂志》与
湖心听晚:次听公开课比
湖心听晚:教学的几点思
人民版教材:《太平天国
何成刚:《诗经》之《硕
王英:《中国近现代史》
最新热门    
 
湖心:《列强入侵》教学反思

时间:2009-10-18 17:04:13  来源:湖心
 

湖心:《列强入侵》教学反思

 

湖心听晚的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7433/index.shtml

 

一、教材内容的删减

 

教材内容杂芜,便需要根据课标和历史指导意见进行大胆删减。内容简练,才能保证课堂的新课程化,也才能保证重点难点的突出。

 

二、教材内容的魂与体

教材的魂务必抓住,才能保证课的不散,才好布局课的全貌。否则,课魂飘渺,课就失效。课的魂,是教学的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高度整合,但其确定也要考虑自己落实它的艺术程度的制约,也即要照顾到过程与方法的影响。

体是什么?是教学中教材的主体,把握了它,就等于把握住了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教学中课程的主体,把握住它,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精髓。因此,它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是新课程中知识能力落实过程与方法的策略主体。

 

三、教学目标

教学不可无目标,目标不能简单是三维的目标的罗列,三维必定有个中心。这个中心不能是情感,因为情感必有凭借,何况历史学科有自身的特殊要求。这个中心不能是方法过程,因为方法过程只是服务工具,虽然在学生阶段方法过程也是目标,而且是重要的目标,但在课程中,它的工具色彩依然决定它的角色。这个中心只能是知能,历史学科决定它是确定的主干知识,然后在其与能力之间,架起过程方法与情感的桥梁,实现知识的能力化与素质化。过分情感化目标或过分过程与方法化目标,都将导致教学目标的虚化。

 

四、学生活动

新课程要求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包括显性活动与隐性活动,一节完整的学生活动课,一般要求这良种活动的相得益彰。——过去那种强调隐性活动而贬低显性活动的活动观是不正确的,当然过分表现显性活动的活动观也不利于学生活动的发展。

学生的活动可以借鉴利于学生思辩、开放、自我成长等的其他领域的很多成功经验,如辩论、竞赛、游戏、考察等,也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开放式的自我追求。我们一般不主张学生的被动活动,反对简单虚无的形式化活动,当然,我们可以先在学生被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活动意识和能力。

 

 

 

五、教师提问

教师的提问有预设性与生成性之分,但都需要设计,过分随意性的提问,有效性就会流失。

提问要以学生发展性为指导,不能过于直白,要设置思维性包袱,体现教学艺术性和科学性。但思维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又以三维目标为内容。所以,提问不是乱提问,而是具有强烈目的性的教学手段,是促进教学实现、课堂发展、学生发展的工具。

提问要重视反馈。反馈包括情感性反馈,过程方法性反馈和知能性反馈,也包括延展性反馈,后者是由提问发展的提问,一系列具有逻辑相成性的提问,推动问题的解决。

 

六、教学模式

新课程不能被模式套牢,每节课都可以选择适当的模式。或者不叫模式,以体现课程的生成性与灵活性。

 

七、素材选取

教学需要素材,作为知识能力、情感与过程的教学载体。素材不能是过去材料题的大量堆砌,它也可以是教材课文,也可以是课外其他的选择。但都要注意问题情景价值和目标承载能效。而且不适合太密集,教师要注意课堂上的合理分布。

 

八、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情感铺垫,是知能过渡,是目标展现,因此,关系到课堂教学系统的全局,善教者莫不精巧设计。

导入没有千篇一律,但可以预先设计,也可以根据学情灵活应变。

导入不适合太大篇章,忌讳喧宾夺主。但开门见山的设计也不一定就是最佳取向。

 

九、课堂小结

课堂要有小结,以便对课堂进行整理,以便检验或升华学生的新内化。没有小结,容易使课堂显得散漫,有了小结,易使课堂有了龙眼。

 

十、课堂作业

课堂适合有作业,这个作业不一定是课下作业。现在很多教师为了课堂扩容,将新知识的讲授挤占了课堂作业的空间,是不足取的。课堂作业最好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完成的作业,它是教学的补充、整理、延伸、升华和反馈,利用好了,其作用甚至比课堂的教学本体更有价值。

 

2007年9月25日星期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