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马燕辉:灵魂、线索、切
徐国辉:历史图片在新课
夏辉辉:从印加帝国灭亡
夏辉辉:以“洋务运动”
夏辉辉:浅析历史教师的
夏辉辉:“帕帕迪”的命
夏辉辉:我教岳麓版高中
夏辉辉:比较高中历史新
何成刚、夏辉辉:历史新
奚道辉:整合运用教科书
最新热门    
 
夏辉辉: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时间:2009-10-18 17:04:26  来源:夏辉辉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

 

(夏辉辉  2005市一等奖)

 

一、课前系统


1、 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是古代世界文明的典型代表,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要求学生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进步和水利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理解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本市博物馆,让学生了解东莞农业发展的历程,增进对家乡的了解。

 

 

2、学情、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分析

 

珠三角洲的学生在改革开放后出生长大,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状况,包括农具、耕作方式、水利设施等了解不多,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原始社会,对农业的起源有一定认识,但古代农耕经济的各要素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及兴趣相去甚远,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这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可以考虑充分利用本市博物馆这一教学资源,让同学们参观博物馆,在大量的实物、图片、影视片、模型中产生感性认识,置换时空,感受历史的变迁,帮助对教材的理解。

在课前布置学生参观市博物馆,要求从不同角度观察古代农业发展,写下参观习作。在课堂上以讨论参观内容的形式,把本课学习内容融入师生对话中。

 

3、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农业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记忆最早的农作物区域,主要农作物名称,古代主要农具,重要水利设施。

 

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小农个体耕方式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3)分析理解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在近代以来又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迟滞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实物考察法、阅读法、讨论法,再造历史形象,理解古代农具的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作用。

 

2)归纳法、探究法,归纳农具变化以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归纳古代水利设施的特点。

 

3)参观东莞市博物馆,了解东莞农业文明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驳斥中华文明外来说。

 

2)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4)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  了解家乡农业发展历程,理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课堂系统

 

 

 

 (两课时)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附注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最近参观了市博物馆,对于家乡农业的发展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哪些感想?

2、我们应从哪些方面了解一个地方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包括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分布、牲畜圈养、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事业的发展、耕作方式的进步,也就是第1课中的四个标题。

学生畅谈所见所感

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所观察过的农具的变化、家乡主要农作物、主要家畜、耕作方式等,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伏笔。

一、农业起源

1、我国是世界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远古时代粮食品种分布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

学生读图,找出农作物的分布,并讨论分析

学生能找出南北主要作物及差异,能认识到农作物分布广等特点,由教师提炼为“多个中心发展起来”

2、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讨论、发言

学生通过讨论能总结出原因,但启示很少,引导学生从自然与人的关系角度思考,得出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3、你知道哪些关于农业方面的成语或俗语?从这些成语和俗语里你感受到什么?

 

 

学生踊跃举例,有五谷丰登,五谷不分,六畜兴旺……

学生都能通过这些理解到我国农业起源早,古代人们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等。

 

二、农具的变化——从耒耜到曲辕犁

1、阅读课本,结合大家在博物馆参观的经历,列举出我国古代的主要农具,我们家乡使用的农具主要有哪些?

学生分组学习,阅读教材并列举

通过列举,联系家乡的主要农具,学生能分出适宜旱地和水田的农具。

 

2、分析归纳农具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农具,增强感性认识)

 

学生讨论发言

学生基本能归纳出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小结: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表现,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大家知道家乡美丽的松山湖最早是用来干什么的吗?水利设施有什么作用?

同学们思考并发言

松山湖原来是一个用来灌溉蓄水的大水库,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在农业时代,水利设施的修建是人类战胜自然的重大举措,也是农业精耕细作的基本保障。

 

2、请大家阅读课本,并回答:

1)我国古代兴修了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至今仍在起作用的有哪些?

2)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何突出特点?

 

同学阅读教材并归纳

指导学生对第2题的审题——特点:是修建的特点,是共同的特点,从修建的时间和地点上来分析。时间上集中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在地区上集中在大河流域,尤其是较早开发的黄河。

3、就都江堰设计一个开放题,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

展示都江堰的图片,讲述都江堰—青城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展示世界文化遗产评选条件,提出两个开放题:

(1)为什么都江堰—青城山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如果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请你给都—青文化遗产写一个批准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推举出发言人

这一段讨论激烈,学生兴趣盎然,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我国古人的知慧与才干,同时也让历史为现实服务,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力。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在学生中选出一名同学说一说他在博物馆看到的古代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学生以参观作业为依托,向大家介绍他的感受

学生能感受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个体农耕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特点。与本课的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

2、耕作方式的演变:集体简单协作到个体家庭农耕

通过对“耦”的分析,说明由于生产力低下集体简单协作的必要。

个体农耕出现的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土地私有的出现,个体农耕成为可能。

 

这一部分具有一定理论性,主要由教师讲述,理解好这一部分,才能对小农经济有正确的评价。

 

3、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进行评价,有何优点和弊端。

通过这一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不足,有必要、有可能多投入劳动,进行精耕细作,这也是我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封建统治千方百计维护这一体制,在农耕时代早期起过积极的小农经济,到封建社会后期就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了。

 

学生讨论发言

学生讨论后,可以归纳出:

优点——自给自足、稳定、有积极性

弊端A、很难扩大再产生,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B、非常脆弱 

C、人地矛盾突出,造成生存环境恶化。

课堂小结与升华

(1)请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说说为什么中国古代会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3)现代农业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西方国家的“石油农业”曾被誉为“现代农业”,但由其引发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而造成的生态和能源危机,使得农业成本和代价显著上升。结合本课所学内容,你认为现代可持续发展农业应当借鉴传统农业的哪些优点?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第一个问题是归纳性的,有利于把全课的内容串起来,让学生形成宏观构架;

第二个问题是发散型、运用型的,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农业的优势,继承优秀传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来源。

 

 

三、课后系统:学生课后活动建议

 

你认识哪些农作物?请收集你所知道到农作物的种子或植物标本,了解它的烹调方法,下节课大家互相展示并交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