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李健:《近代民主思想与
陶永福:《南京大屠杀》
何炳松:《历史教授法》
周佳荣:《教育杂志》与
人民版教材:《太平天国
何成刚:《诗经》之《硕
刘洁:必修课程《历史Ⅲ
王英:《中国近现代史》
佚名:《走向共和》与中
佚名:《现代化与历史教
最新热门    
 
龚洁:《新思想的萌发》备课历程

时间:2009-10-18 17:04:46  来源:龚洁
 


历史课程网上发表的龚洁老师的作品

 


龚洁博客:一夜备课及教学实录

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0703/5657.html


龚洁:宜昌二中开放课与开放题实验与研究汇报

/jxsj/jxll/200701/5058.html

 

龚洁小戴博客:招聘历史教师感想

http://hist.cersp.com/kcjs/kcyj/200703/5849.html


 

龚洁:由一道历史开放题说开去

http://hist.cersp.com/clpj/gkyj/200512/846.html


 

龚洁:历史教学——辛苦但快乐着

http://hist.cersp.com/kcjs/kcyj/200512/854.html


 

龚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人教版)

/jxsj/jxll/200603/1996.html

 

吹尽狂沙始到金

——《新思想的萌发》一课的备课历程

宜昌市三峡艺术高中  龚洁

 

 

 

一、“众里寻她千百度”——课题的确定

 

2006年湖北省优质课比赛,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前三章内规定了五节课题,由选手从中自由选择,本节内容是其中难度较大的一节。在选课题时我有以下几点考虑: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历史的学习中真正能够打动我们,对我们的人生目标产生重大影响的往往是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思想史是我们历史教学中的巨大财富。但由于思想的抽象性与时代性较强,不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我特别注意了化繁为简,贴近学生实际。

2、作为一堂参赛课,课堂的结构必须是完整的。所以在选课时我回避了内容较多的课题。而本课教材内容仅有新思想萌发的背景和新思想的内容,其表述的留白给了教师很大的发挥空间。我通过对新思想前后的延伸与补充大量资料的方式,让学生对鸦片战争前后的新思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我将网络上能够下载的所有相关课件都认真学习了,有些课堂设计新颖,对教材的处理老到,但《新思想的萌发》一课却没有让我觉得特别满意的设计,在全组老师的鼓励与支持下,我们决定迎难而上。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教学的总体设想

确定课题以后,我并没有急着写教学设计,而是先反复读课题,从课题《新思想的萌发》来看,有两个字要尤为注意,一个是“新”,还有一个是“萌”。既有“新”思想,那么与新思想相对的旧思想到底是什么?新思想又新在哪里?“萌”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这两个字如果没有讲清楚,本课肯定是不成功的。

于是带着问题我开始了大量的阅读,著名的中国近代史书籍与新思想萌发相关的章节我基本上都读了。比如蒋廷黼《中国近代史》、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费正清的《剑桥中国晚清史》、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等,但遗憾的是没有能够找到《海国图志》的原文。如此庞杂的阅读让我出现了短暂的混乱,在对获取信息进行了归类和鉴别后,我才开始构思整个课堂结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阶段的阅读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是非常必要的。

在对多种版本的新旧教材进行综合比较与研究后,我们觉得对新思想的介绍如果仅仅限于新思想本身,无法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全面的、总体的认识。因此,我觉得如果将时间向前后分别延伸,会有大视野,高屋建瓴的整体感。所以我设计了东西文明的碰撞;新旧文明的碰撞;中日对比三大板块,讲述背景、内容、遗憾和启示四个问题。

在分析学情时我注意到优质课比赛的时间是11月下旬,此时学生早已在新课中学过本课,而且所面对的是省级示范学校的优秀学生。如何让他们不觉得本课是简单的重复并且还能有浓厚的兴趣,在备课时我特别注意到了课堂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于是想到了为三个板块各起一个富于文学意味的名字。这样便有了“天朝上国”与“世界工厂”、“师夷长技”与“开创先河”、“一声叹息”与“以史为鉴”三个标题。

 

 

三、“宝剑锋自磨砺出”——细节的推敲

总体设想出来后,我开始了第一次备课。然而第一次试讲并不是很成功。原因在于一是在处理教材内容时,我将重点放在了新思想萌发的背景和遗憾上。所以导致教学离教材较远。并且在讲遗憾时我运用了一则材料,这则材料是讲述《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触目惊心的数字对比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觉得能够让老师感兴趣的材料通常也会给学生一些新信息。可是这则材料在使用时才发现,《海国图志》在中日的不同命运原因莫说是学生,就连老师也未必能解释清楚。

吸取第一次试讲时的教训我开始了第二次备课。这次备课我将重点放在新思想的内容上,突出特点,并归纳了其历史意义,第二板块“师夷长技”与“开创先河”的内容逐渐丰满了。可是第一板块却让我头疼不已,我将新思想萌发的背景归纳如下

可是这几点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强,需要老师不断地转折,乃至于我自己写的串连词自己都记不住,而且显得罗嗦,怎么处理这个细节呢?每次在上课遇到我自己也很难解决的问题时我通常的解决办法是交给学生。我觉得这几点内容对知识的要求并不高,学生应该能够想到,所以我们决定放手交给学生分析,学生分析一个,老师讲述一个,学生分析不出来,再由教师补充。而且这样一来,学生还发现了很多我们没有想到的条件。

第三板块是本课的亮点,如果对其处理不好的话,反而会画蛇添足。考虑到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只上了两个多月的中国近代史,我们决定降低问题难度,不做中日比较,只分析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有限的原因。

第二次试讲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板块清晰。可也有问题,在学生分析问题时我给出的文字、地图材料过多,高一学生的历史素养尚未形成,文言文阅读能力又较弱,所以使得本课上得很艰涩。在第三次备课中,我忍痛将材料全部换掉,代之以视频、地图、诗词、对联、漫画、小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效果慢慢出来了。

但此时困扰我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最后的启示。对一堂完整的历史课而言,启示犹如飞机着陆,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前几次试讲中不成功的启示总让我有一头栽下的感觉;但如果启示过多、过大,就好像飞机冲出了跑道。如何设计一个务实、精当的启示,成为了我需要最后解决的难题。在以前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受到小故事的启发,于是有了宣传词这一形式。

 

四、“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学反思

在这次优质课比赛中本课获得了一致好评,我想正是由于其完整而大气的课堂结构,贴近学生的“情景”创设,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活动,最后达到高潮的“创新”性成果展示。

优质课比赛结束了,但我的思考并没有结束。也听到很多人说优质课是“做秀”,是虚假的,对平时的教学没有意义。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因为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我而且我们全组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对于提高我们平时的教学水平也是大有益处的。而且我更愿意将一节课比喻为一篇文章,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体会到的是一种创作的快乐。当教师保持着创作的兴趣与热情,学生还会无动于衷吗?

当然本课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缺少实物教学,限于比赛,有些地方没有深入展开等等。以上将我在备课过程中的曲折和思考真实的写出来,就是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和同行们最直接的指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