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林永钦:台湾高中戊戌变
罗洪钦:历史漫画教学例
罗洪钦老师在衡阳高中历
罗洪钦:《甲午中日战争
林永钦:我在欧洲的日子
罗洪钦:《第二次鸦片战
罗洪钦:《第一次鸦片战
罗洪钦:《鸦片战争影响
罗洪钦:《太平天国运动
罗洪钦:《国民革命运动
最新热门    
 
罗洪钦:新文化运动

时间:2009-10-18 17:04:47  来源:罗洪钦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

 

湖南省耒阳市一中  罗洪钦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8/42510/archives/2007/404948.shtml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2、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进而初步形成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关系的相互关系。(2)、通过对传统道德的简要介绍与辩证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把新文化运动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辛亥革命后这个大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内课外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借助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与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针锋相对掀起新文化运动,使学生认识到文化也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弘扬,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学习的精神。

   3、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忧国忧民的情怀、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新文化的内容与发展

2、难点:对新文化运动性质的认识、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示例

  导语一:问题式

鸦片战争期间,中国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时主要学习什么?(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运动时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出现维新派,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与洋务派明显的不同是什么?(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要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无论是学器物,还是学制度,都失败了。到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虽然能推翻袁世凯独裁,但却无法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道路上又进行了新的探索…… 

 导语二:情境式

   (CAI课件播放北京大学的音像材料)简要介绍北京大学的历史,强调指出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从而导入新课。

导语三:谈话式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实质是什么?(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戊戌变法起到的最大作用是什么?(社会启蒙作用)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焦点是什么?(是否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论战结果如何?(革命派扩大了思想阵地,进一步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北洋军阀统治前期,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掀起了。

 

导语四:问题式

辛亥革命最大功绩是什么?(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却出现了两次帝制复辟丑剧,是哪两次?(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它们是如何被打倒的?(护国运动;讨逆运动)两次帝制复辟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王思想并不是一场辛亥革命赶下了一个皇帝就能从人们头脑清除了的,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专制的新文化运动。

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子目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

 

 

〖导学引思题〗

1、辛亥革命后中国呈现出怎样的政治局面?

2、20世纪初,民族工业有了怎样的发展?对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什么影响?

3、20世纪初,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方面有了哪些进步?又有什么新情况?

4、为什么在1915年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

(教师适时利用CAI课件展示思维方法)

〖思维提示〗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必须把新文化运动放到当时的国内大环境下分析。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几方面去分析,得出“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认识。应运用哲学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学生自读课本相关内容,讨论、回答,教师用课件归纳,,逐项展出)

〖归纳点拨〗

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依然严重。先进的知识分子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2、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既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又提出了强烈要求。

   3、思想文化方面:一方面,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也随着辛亥革命而深入人心,这就为新文化运动的斗士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导致了矛盾的激化,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线。

 (教师指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根本原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是直接原因。

〖释疑点拨〗

为什么说袁世凯尊孔复古是为其复辟帝制服务?

其一,自董仲舒以来,儒家思想宣扬“君权神授”,为专制统治服务;

其二,儒家旧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宣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尤其强调君臣纲常,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

其三,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与措施中,明确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的宗旨,袁世凯却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不仅违背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原则,也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背道而驰,自然会引起资产阶级的反对。

 

子目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过渡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逆行,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也反对袁世凯称帝。就在这一年,另一位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高举反袁大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了。

(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

〖导学引思题〗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其指导思想、主要阵地、活动基地分别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2、北大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如何正确理解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教师适时利用CAI课件展示思维方法)

思维提示

对蔡元培“兼容并包”办学思想的认识,首先回顾所学有关蔡元培的知识,认识到蔡元培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派。其次,在当时袁世凯倡导尊孔复古逆流、企图实行文化专制的时候,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办学思想,其实是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舞台,是鼓励资产阶级文化去占领封建的阵地,因此具有明显的进步性。第三,可适当补充相关资料,不仅可介绍教材中提及的著名学者教授,也可补充介绍如刘师培等人,尽管在政治上保守落后,但在学术是确有独到之处,也被聘为北大教授,进一步说明“兼容并包”办学思想真正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的原则。

〖归纳点拨〗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了。

2、代表人物:《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等。

3、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指导思想。

4、主要阵地和活动基地:《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任校长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释疑点拨〗

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北京本来就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新青年》创办不久,即将编辑部迁往北京,而北京大学这所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在蔡元培任校长后,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等人都请到此校任教,因而使北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子目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

〖导学引思题〗

1、初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后来新文化运动有何发展?

2、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出的口号的含义是什么?应当怎样评价这一口号?

3、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新文化运动中对旧道德的批判?

4、新文化运动有何影响?你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师适时利用CAI课件展示思维方法)

思维提示

关于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要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要注意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内容三点,以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为指导思想,后期开始宣传十月革命的内容。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应坚持史论统一的原则,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去分析理解、记忆。

〖归纳点拨〗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初期:①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⑴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⑵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⑶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作用。

⑷后期传播社会主义的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的思想武器。

〖释疑点拨〗

(教师利用CAI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一: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士不知科学,故袭阴阳家符瑞五行之说,惑世诬民,地气风水之谈,乞灵枯骨。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战斗生事之所需,一一仰给于异国。商不知科学,故惟识罔取近利,未来之胜算,无容心焉。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其说且通于力士羽流之术,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  此“气”之果为何物也!

                         ——陈独秀 《敬告青年》

思考:陈独秀所说“科学”指的是什么?陈独秀为什么如此强调“科学”?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陈独秀所说“科学”,指的是“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其意思是说科学就是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综合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的现象,得出主观的结论,这个结论不能与其它事物矛盾。

由此可见,这里的“科学”,并不仅指自然科学,更是指正确的推理过程——科学的推理过程,是指一种科学的思想观念,指对事物的科学态度。就是说他强调的是新的科学精神。

陈独秀之所以如此强调对事物的科学态度,是因为他认为,只有每个中国人都掌握了这种新的科学精神,才能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真正做到反对愚昧和落后;只有消除了愚昧和落后,才能真正的作到反封建,民主精神才能在中国发扬光大。由此看来,他是用科学精神来作为反封建的武器,这在中国还是首次。由此看来,中国的反封建,已经增加了一面旗帜——科学,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

 

 

(教师利用CAI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二:孔子与宪法,渺不相涉也。吾今于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之前,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现。……怪诞之事实者何也?然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之事是也。

                                             ──引自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材料三: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思考:什么是旧道德?新文化运动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隋唐初年它已被神化为儒教,核心为三纲五常。由于儒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过程中,思想界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热潮,但中国封建统治势力十分顽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又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因此要反封建,在思想领域就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推翻封建制的精神支柱。

(教师利用CAI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四: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使吾人不张目以观世界社会文学之趋势,及时代之精神,日夜埋头故纸堆中,所目注心营者,不越帝王、权贵、鬼怪、神仙与夫个人之穷通利达,以此而求革新文学,革新政治,是缚手足而敌孟贲也。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思考: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提倡新文学与提倡民主科学有何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提倡白话文的角度看,白话文的普及,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有利于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能打破封建势力的文化垄断,对提高全民的科学水平和反专制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教师补充简介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推荐学生课后阅读《狂人日记》,加深学生对白话文的理解及对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感性认识。)

1918年,李大钊先后写成《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宣传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使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内容,发展到新的阶段。

思考: 李大钊等人为什么要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自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来,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振兴中华之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中国人看到新的希望。

笫二,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曙光”。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是当时世界革命的潮流之一。

第三,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屡屡失利,教训在于不能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李大钊的文章认真研究与介绍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找到了中国的出路和革命力量。

   (教师利用CAI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五: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思考:①文中所讲的“新纪元”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新纪元的创造”是艰难的?

②“这个潮流”为什么是不可拒的?

③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李大钊的什么主张?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①“新纪元”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因为无产阶级革命必然会遭到各种反动势力的破坏与阻碍,他们必将想尽一切办法来扼杀无产阶级革命,因此是艰难的。

②它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是新事物,因而是不可战胜的。

③李大钊高度赞扬了俄国十月革命,坚信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将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也希望中国能走俄国的道路,来实现民族独立与富强。

〖讨论点拨〗

1、 90年前,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这两个口号在21世纪的今天是否过时了?

提示: 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更应尊重科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2、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可由学生自由发言,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展开讨论。也可介绍史学界的一些主要观点,供学生参考,并开展讨论。)

观点一:全面肯定新文化运动。它学生打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空前的解放,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的基础,而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和科学观念的发展,对中国的近代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观点二:主要肯定新文化运动,客观指出它存在的不足。它的不足主要在于:第一,过于偏激。如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激,尤其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全面否定,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第二,它没有和当时政治领域内的反专制斗争紧密配合,尤其是只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群体,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使它的影响力和战斗力都大打折扣。也进一步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局限性。

3、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为什么?今天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想一想儒家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可以继承的?

3、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从1915年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继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是,由于发动、领导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是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们的思想依然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启蒙思想,其世界观还是资产阶级世界观,以致于使运动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忽视、轻视广大民众,把运动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圈子内,没有普及到民众中去,以致于使其社会基础薄弱,限制了运动的影响和作用的发挥。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为新文化运动送来了新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指引前进的旗帜———社会主义、“实现劳工社会”。以李大钊为首的先进分子大力宣传十月革命,为“五四”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胡适等知识分子那种追求真理,追求民主,追求科学的探索与斗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当时的青年,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它势必还将影响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知识网络〗

 

 

〖方法技巧〗 

首先,要将本章三节的逻辑关系评述清楚,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重点理解新文化运动之“新”。第三,本节的概念理论较多,要注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与理论。

本节知识点的记忆可归纳为:一个标志、两个地(阵地:《新青年》;基地:北京大学)、三条背景、三内容、四条影响、五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

 

 

拓展延伸

4、当堂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与新文化运动兴起无关的一项是         (  C  )

   A、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C、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等人深切认识思想文化领域内反封建的重要性

D、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C  )

   2、蔡元培倡导的“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从根本上体现的是

      A、儒家的大同思想             B、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

      C、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     D、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

3、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含义是指它   (  B  )

  A、反对尊孔复古              B、继续反封建           

  C、向西方学习                D、主张民主共和

4、在新文化运动中,对新文学具有重大影响的有①陈独秀的《敬告表年》②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③鲁迅的《狂人日记》④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A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五)资料链接: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 救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

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胡适改名趣谈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一生共获得35个博士学位,他原名嗣糜,饮水思源,行名洪骍。胡适这个名字是他后来改的。

胡适上中学时,正是中国国难频仍的时期,维新改良运动的破产,八国联军的侵略,内忧外患,再加慈禧专权,国之不国,民不聊生。这一时期的热血青年,出于民族自爱自强的愿望,积极寻求救国之路。正在这时,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一时风行全国。这本书宣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使许多人受到启发,他们好像找到了一种精神武器,看到了民族国家强盛的希望。于是不少人热血沸腾,纷纷改起了自己的名字。有人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孙竞存”,也有人改为“杨天存”。胡适也在这时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作为自己的名,以“适之”为字。

胡适改名是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的结果,也是他接受进化论给他留下的一个永远的纪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