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四:中
优秀历史试题设计五:中
梦想中国:中国各省名称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张桂芳:中学历史房山视
黄晋瀛:中学历史教学中
张华中:中国古代史知识
周明学:中国近代现代史
施丝:中学历史教学之联
郭子其:中小学教师如何
最新热门    
 
王微: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时间:2009-10-18 17:05:34  来源:王微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广雅中学  王微

 

【主题词】

政治制度

 

【核心内容】

政治制度规定着国家政权结构及其运作方式,维系着社会统治秩序的安定,对国家的兴衰存亡有着重要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题和特点。本单元主要介绍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汉以后,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则成为基本内容。除此之外,它还包括王位世袭制、士族制、科举制、八旗制度等等。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随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对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有着重要影响。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既有利于西周的强盛,也为后来周王室的衰微买下了祸根。之后,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初创于战国时期,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在隋唐加以完善,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则盛极而衰。大体上看,隋唐及之前,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还是相当明显的,对于巩固我国封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北宋以后,它的消极因素日渐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尽管它仍然维持了封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抵御了外来侵略,但却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导致了中国发展步伐的缓慢和落后。

 

简而言之,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一个核心(政治制度)两个基本点(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四个阶段(夏商周,秦朝,汉至元,明清)。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政治制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中国古代各时期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帮助学生确立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纵向结构;讲解中国古代各时期政治制度时,帮助学生明确当时主要的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确立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横向结构。这样,在结束本单元的教学时,达到在学生头脑中基本建构起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政治制度的知识结构,达到在学生头脑中基本树立起对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政治制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辩证的思维、意识。

 

【要点解析】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目前许多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专家都认为,提起“政治制度”,它的前提是已有作为阶级对立或阶级斗争的工具——国家的存在。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进一步确认,我国最早的政治制度史不能早于夏朝。按照这一观点,我们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应当是指先秦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行的是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存在一些原始氏族制的遗迹,并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出现了新的政治制度的萌芽。历史发展的这种前后粘连,是客观的,也是我们不应当回避的。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我国开始有了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在国家最高权力方面,夏商实行王位世袭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特点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置各种官职,地方封侯、伯。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保证了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由此看出,西周政治制度是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的。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到破坏,到春秋战国时期日益崩溃。

 

2、分封制

 

这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内容。从西周初年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封制一直延续了八百多年。目前,学术界对于西周分封制是属于奴隶制的分封还是封建制的分封,仍然争论不休,没有定论。教学时可以不必涉及。

 

教师在教学时,注意与宗法制相结合,需要梳理清楚的:

 

(1)分封的对象,结合教材第5页的示意表,对教材正文进行补充,说明受封者除“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外,还包括“边远氏族部落首领”等,使学生对于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这一作用有初步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分封制的影响。

 

(2)实施分封制的两个关键历史人物——周武王和周公旦。

 

(3)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以周王分封诸侯为例,让学生认识到分封制的主要特点①分封对象多样性,主要包括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等。②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③“土地和人民”与“义务”是周天子同诸侯之间关系的关键,即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有条件地封授给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尽义务。④层层封授,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可以对士进行再分封。⑤分封体现的是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

 

(4)分封制的影响。

 

(5)分封制破坏的原因。注意强调生产力发展这个根本因素,同时帮助学生逐渐认识到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力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3、宗法制

 

我国宗法制的性质即是属于奴隶制度还是属于封建制度,学术界分歧较大。教学过程中可以不必涉及。

 

张传玺先生在给***同志讲课时是这样说的:“宗法制度是由氏族公社制中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的。其主要作用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以确立并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此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以始祖的嫡长子一系的嫡系世代相承为大宗,其余各代庶子为小宗。庶子各在本支为大宗,其嫡子、庶子又分别为本支的大宗、小宗。如此推衍传继,嫡永为大宗,庶永为小宗,构成一个庞大的宗支网,状如树干之干与枝的关系。”这里要跟学生明确什么是“嫡”什么是“庶”。另外,还应让学生清楚①受封者都是贵族;②受封疆域都是中央(王室)之下的一级地方政区,是直接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③在讲解影响时,可以补充“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保证了统治阶级核心力量王族内部的稳定,使王权得到了巩固和加强,这对后世统治阶级有很大影响”,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前后联系。

 

另外,在讲解“分封制”和“宗法制”时,要二者结合,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之间不可完全割裂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对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比较完整的印象。

 

4、秦朝以来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

─→宋元(加强)─→明清(强化并衰落)。

 

(1)建立:秦朝

 

 

内容:①确立皇权至高无上;②确立以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和郡县制;③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郡县制是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战国时期,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体制也更加完善;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2)巩固:两汉

 

内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①西汉景帝至武帝削弱王国势力,解决王国问题,基本解除了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②西汉武帝后期开始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诸侯和地方高官的监察。③西汉武帝时期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外朝”。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进一步剥夺三公之权,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

 

特点:①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②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新指导思想。(注意必修Ⅰ、必修Ⅱ和必修Ⅲ的知识联系)

 

(3)完善:隋唐

 

内容:①政治上实行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使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整体上实行州县两级制,唐太宗时设“道”作为监察区。

 

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君权。

 

(4)加强:宋元

 

内容:①北宋时期,最大限度的集中军权、政权、财权于中央。当时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又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另外,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管理地方,防止出现唐朝中后期那种武人割据的局面。②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另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关于行省制。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特点:①北宋,强干弱枝,分割相权。②元朝,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5)强化并衰落:明清

 

内容明朝——①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该措施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三司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清朝——继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康熙帝为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设置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终权归皇帝。雍正帝增设军机处,强化君权,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特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达到颠峰并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5、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2)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3)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二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4)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这里特别要注意,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权力机构演变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是,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我们分明看到地方权力被分割、削弱并日益集中到中央,由皇帝总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

 

(1)积极作用:①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②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③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作用:①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②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③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7、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基本特征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政体,大体包括君主专制、官僚政治、等级制度与封建特权、宗法制与家长制、外戚专权与宦官干政等内容。其特征,多有学者论及,大体可以归纳为:(1)政治上,①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人手中,君主个人专断,有权就有一切;②家国同构,“家天下”即封建国家是君主及其家族的私有物;③官僚政治。(2)经济上,①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经济基础;②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③超经济强制和挥霍无度造成的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3)思想文化上表现为文化专制主义,推行蒙昧主义,主要是采用天命观和三纲五常等伦理观念愚化人民群众,以达到钳制思想、加强控制的目的。

 

【方法技巧】

 

 

【例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因为王位世袭制

A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

B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进步的要求

C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D是华夏族开始形成的标志

【解析1】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也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例2】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父系家长的宗族地位      B避免政治上出现分裂局面

C保证王权的平稳过渡          D防止财产大量流失

【解析2】C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选项有经济(D)和政治(ABC)两类,这时不能被“经济决定政治”的理论禁锢住头脑,应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真正答案。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保证奴隶主对国家实行有效的统治,只不过二者侧重点不同。从内容上看,宗法制意在强化大宗,实质上是为了确保王权的强势地位,以确保“家天下”的有效统治及其延续。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课文原文中(P6)有这样一句话恰是解题的关键指引:“……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二来,……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语文学得好的学生就会明白“以”在这里指示的就是“目的”。所以,指导学生关注基础知识还是非常必要的。

 

 

【例3】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解析3】C 宗法制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周王室范围内,周王正妻所生之子为嫡子,其中最年长的是嫡长子,只有嫡长子是大宗,其余的诸子为小宗。所以①不正确。

 

 

【例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解析4】B 本题关键在于考查对郡县制的理解。

 

 

 

 

【例5】“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解析5】B “六合”代表的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外的六国,“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说明六国已经被统一,而“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说明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本质。

 

 

【例6】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是

A改王为皇帝    B建立这样官制   

C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

【解析6】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把握其核心是君主专制独裁。

 

 

【例7】隋唐两朝实行并完善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

A削弱了皇权,有益于政治清明    

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明确了官吏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 

D增加了政府职能机构,便于纳贤

【解析7】B 解题的关键在于“根本作用”,因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答案很明了的就是B。

 

 

【例8】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官做知州

【解析8】D 此题关键是要大致了解古文的意思,关键词是“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要解决武臣的问题,选用文官代替自然是很好的选择。

 

 

【例9】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

【解析9】A 此题是围绕皇权加强来设计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是以军机处的设置为标志,而丞相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可以看出,皇帝在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和地方权力。

 

 

【例10】“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适应军事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    

C加强皇权              D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解析10】A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古文的阅读能力。读懂古文就能够轻松选择正确。

 

 

【例11】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1、这段文字所述的是哪一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

2、文中的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3、谈谈你对这种制度的认识。

 

 

【解析11】

1、周初的分封制。

2、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3、分封制是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之一,其目的主要在于巩固统治、拱卫王室。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并逐步构建起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有些诸侯国成为开疆拓土的重要力量,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西周的分封制使诸侯享有很大的权力,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分封制的崩溃是必然的。

 

 

【例12】

古风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吐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1、此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2、诗中历史人物为什么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场?

3、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解析12】

1、指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

2、由于他以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3、客观。诗人既肯定了他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也对他的残暴统治导致其灭亡做了叙述,这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