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马燕辉:灵魂、线索、切
徐国辉:历史图片在新课
夏辉辉:从印加帝国灭亡
夏辉辉:以“洋务运动”
夏辉辉:浅析历史教师的
夏辉辉:“帕帕迪”的命
夏辉辉:我教岳麓版高中
夏辉辉:比较高中历史新
何成刚、夏辉辉:历史新
奚道辉:整合运用教科书
最新热门    
 
夏辉辉: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5:34  来源:夏辉辉
 

杜苇按:感谢各位师友的鼓励,俺已顺利返程,不管讲得如何,先把教学设计帖出来,请各位批判。在设计中,尤其感谢宽容、汉林两位师友的指点。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

 

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夏辉辉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的一课,介绍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背景和表现。19世纪末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通过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资本输出等手段,列强把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继续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对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作为一个过渡性内容,对学生理解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及辛亥革命有着背景提示作用。

 

教材共四个子目:1、争做中国的债主;2、抢夺路矿和办厂权;3、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4、“门户开放”(最近两三年的教科书中删去这一点,为了保持知识完整继续保留)。教材以较少的篇幅介绍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背景,在教学过程要适当增加国际国内背景的介绍;教材在介绍完背景后,随后的教学内容是资本输出,不利于学生理解“瓜分狂潮”,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先讲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瓜分中国,而后引出资本输出。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高一学生对百年前中国的危机有一定的兴趣和基础知识,以《时局图》导入以期达到“化静为动,尺水兴波”的效果;学生对世界史内容了解较少,教师要花较多精力讲解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经济、政治发展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侵华方式与特征。高一学生思维正是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时期,教学设计中以读图提取信息和分析史料从现象看本质等环节,以期有效发展学生思维。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大纲及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知识与技能列举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通过读图概述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概况,能说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归纳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特点,了解列强在华势力消长的主要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学会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资本输出和“门户开放”政策对华的双重影响,初步学会辩证地看问题;通过对“门户开放”政策史料的分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比较资本输出与当今引进外资,认识其不同的内涵与作用;通过对列强在华租借地示意图、“势力范围”示意图的观察与分析,学会从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19世纪末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认识列强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及社会变动,使学生产生彼时代中国人的心理共鸣,培养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认识独立富强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前提条件;理解民族危机促发民族主义的崛起,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此后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的根源。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列强通过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在政治上瓜分中国,通过资本输出进行经济侵略。

 

教学难点:理解资本输出是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主要特点;认清“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四、设计理念

 

基础性——注重学生必需掌握的经典知识与基本能力;时代性——对知识的理解应具有时代性;

 

有效性——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

 

五、教学思路

 

1、借助《时局图》导入,依次展开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表现和影响,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背景之后直突主题“瓜分”,由三国还辽引出列强在政治上瓜分中国,然后再讲经济侵略资本输出。

 

2、借助课内外文字、图、表材料,采用问答法与讨论法,层层推进,逐步完成整课的思维活动。

 

3、本课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在政治上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以经济上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暗线是列强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发展不平衡,争夺激烈,具体表现为在华势力的消长,既斗争又妥协。

 

4、重点、难点的突破:结合已学过的商品输出和两次工业革命和汇丰银行相关材料,教师重点讲解资本输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列强经济侵略的特点,认识资本输出对当时中国的双重影响,结合当代的引进资本进一步理解资本输出;结合列强在华租借地、“势力范围”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提取信息,认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害;通过对“门户开放”政策相关史料的解读,分析其目的与影响。

 

5、教学延伸:以《时局图》和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威海卫》结尾,引出列强瓜分中国的影响,并为以后清末新政、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内容的学习打下伏笔。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时局图》,引起学生对19世纪末中国的深思。从而引出主题——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而提出本课基本结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背景、表现和影响。

 

(二)背景分析

 

1、国际背景:依据学生初中已学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知识,分层提问,引导学生从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19世纪末对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一部分,资本输出是这一时期经济侵略的主要特点。

 

2、国内背景:通过材料分析在华利益错综复杂的列强如何看待甲午战争的结果,认识日本的胜利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各国调整东亚政策,争相瓜分中国的斗争开始了,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列强斗争大演练场。

 

(三)政治上瓜分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1、三国还辽之瓜分开端:“前门拒一虎,后门进三狼”。从三国还辽事件引出瓜分中列强之间的矛盾,理解瓜分狂潮实际是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之争。德国强占胶州湾标志瓜分的全面展开。

 

2、瓜分概况:阅读课本中图表材料,引导学生分析(1)强占的租借地地理分布的特点;(2)哪个国家在华势力最为强大?并提出依据;(3)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对我国的直接危害。

 

补充知识:区分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认识其危害。

 

 

 

(四)“门户开放”政策

 

阅读材料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史料,组织讨论:

(1)文件对美国有何益处?对中国有何影响?对其他各国有何影响?

(2)美国发出这个文件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3)列强会有什么反应?清政府会有什么反应?

(4)有人说“中国之所以没有被彻底瓜分要感谢门户开放政策”,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认识: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在华实力增强的见证;没有经得清政府的同意而擅自与其他国家交换照会,这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践踏;其“机会均等”的原则是列强的机会均等,其实质是凭借强大经济谋求凌驾其它列强之上的在华侵略权益。列强对该政策的赞同是各国实力搏弈下的暂时妥协,暂时缓解了对中国的剧烈瓜分。从根本性质上而言它是一个殖民扩张政策而不是一个世界和平政策。对于其客观效果允许同学有不同见解。

 

过渡: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最终目的是为经济侵略服务,获得更大的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是主要目的,这一时期侵略特点是以资本输出为主。

 

(五)经济侵略:资本输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1、三国还辽之借款风波——争做中国的债主

设问:(1)为什么要争做中国的债主?(2)谁是最大的债主?为什么?(3)抢做债主会引发哪些矛盾?

由此认识借贷资本输出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引发了列强间的激烈斗争,中国进一步滑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深渊。

 

2、抢夺路矿权和办厂权:着重分析其危害

 

3、阅读材料,从两个世纪汇丰银行在华不同地位、作用及与中国政府的关系分析资本输出与引进外资的异同,理解19世纪末作为经济侵略的资本输出所起到的双重影响,也从时代发展的眼光认识当下的引进外资的地位、作用。

 

七、结课:归纳19世纪末列强侵华的特点:政治上瓜分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在经济上进行资本输出。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以修路、开矿、设厂等方式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安家落户”了,为确保其安全和有效运转,就需要在政治上将其资本所在地置于它的直接控制之下了,於是,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狂潮。

 

八、延伸:再示《时局图》,以闻一多《七子之歌——威海卫》来收尾,并引出时人救国的各项主张,从而过渡到后面要学习的内容。

 

 

 

 

 

       

附:本课四次材料阅读及设计:

 

材料一  阅读下列材料,在华利益错综复杂的列强如何看待甲午战争的结果?

材料1:张之洞:各国洋报皆因中国无自强之实,故有瓜分之议。——《清季外交史料》,书目文献出版社

材料2: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总主笔立德禄(R.W.Litt-le)叫嚣:“中国应该被瓜分,如果它不能管理自己,那么有人能够并且愿意管理它。”——转引自《帝国主义侵华史》第2卷

材料3:俄财政大臣维特:欧洲列强和日本都意识到将来不久要瓜分中国了,俄国不能落后,必须反对日本占领南满。————转引自《帝国主义侵华史》第2卷

设计意图:从史料中增强感性认识。日本的胜利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但列强各有打算,都不能独霸中国,各国调整东亚政策,争相瓜分中国的斗争便开始了,中国便成了帝国主义列强斗争大演练场。

 

材料二 阅读课本中《帝国主义在华租借示意图》、《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和《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简表》三个图表材料。

提问(1)强占的租借地地理分布有何特点?强占时间有何特点?(2)从图表中看出哪个国家在华势力最为强大?你的依据是什么?(3)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对我国有哪些直接危害?(3)从图中你还能找出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学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解列强瓜分中国的危害。租借地都是海港或海湾,是天然的军事良港,强占租借地直接为侵略中国军事服务,时间集中,反映了其争先恐后;英国势力最为强大,租借地多,势力范围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覆盖铁路交通主干道。危害: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给中国造了更严重的民族危机。美国没有租界地和势力范围。

 

材料三  阅读下列材料:

1899年美国政府向英、俄、德、法、意、日等六国递交一项照会,它要求六国政府承认以下三项原则:

(1)对于在中国的所谓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一概不加干涉。

(2)中国现行条约税则适用于所有势力范围内一切口岸(自由港除外)所装卸的货物,不论其属何国籍。此种税款由中国政府征收。

(3)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任何口岸,对他国入港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修筑、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对他国臣民运输的货物,应与对本国臣民运输同样货物、经过同等距离所征收的铁路运费相等。

组织学生讨论:(1)文件对美国有何益处?对中国有何影响?对其他各国有何影响?(2)美国发出这个文件要达到怎样的目的?(3)列强会有什么反应?清政府会有什么反应?(4)有人说“中国之所以没有被彻底瓜分要感谢门户开放政策”,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且辩证地认识该政策的影响。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在华实力增强的见证;没有经得清政府的同意而擅自与其他国家交换照会,这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践踏;其“机会均等”的原则是列强的机会均等,其实质是凭借强大经济谋求凌驾其它列强之上的在华侵略权益。列强对该政策的赞同是各国实力搏弈下的暂时妥协,暂时缓解了对中国的剧烈瓜分。从根本性质上而言它是一个殖民扩张政策而不是一个世界和平政策。对于其客观效果允许同学有不同见解。

 

 

 

材料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汇丰银行是第一个将总行设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银行,于1865年在香港和上海成立,它一直是外资银行中的佼佼者——在中国发行纸币,垄断外汇市场。1896年1 月,英德两国驻华公使就主动向总理衙门提出要由英国汇丰银行和德国德华银行贷款1600 万英镑,并且拿出合同底稿,限期签字。英德两国还公开表示,“不惜诉诸武力”也要夺得这次借款,对清政府施加压力。1911年后(它)取得关、盐两税的存款权,又领导对华贷款的银行团。

材料2: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正式成立,额定商股500万两,,总行设于上海,其内部管理全仿汇丰银行,总行和各重要通商口岸分行除有中国人担任经理外,还聘请一名外国人担任洋经理执掌业务经营大权。

 

材料3:改革开放以后,汇丰银行又在内地表现出活力。2000年5月,汇丰将其中国业务总部移至上海的浦东,该行提供的与我国有关的服务包括:为各种项目的融资和评估提供咨询,提供贸易融资便利,协助解决与我国贸易相关的一些问题,提供市场条件、贸易惯例和文件的咨询以及迅速地介绍中国的贸易公司。

 

设问:说说汇丰银行在19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起的作用与影响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

 

设计意图:既学会辩证地看待资本输出的双重影响,也从时代发展的眼光认识当下的引进外资。19世纪末列强通过汇丰银行对中国进行借贷性资本输出,控制中国金融市场,汇丰银行成为列强侵华的帮凶,但是它在客观上也带动了我国金融、银行事业的起步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今天的汇丰银行在帮助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加强与世界沟通等方面起到了桥梁作用,在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它不再是殖民侵略机构,而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机构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在于时代不同,清政府与当今中国政府的国际地位、主权意识与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五   1925年,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一位诗人闻一多写下了不朽的名篇:《七子之歌》。其中提到了我们今天学习到的威海卫,他动情的说道:“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当时就有热血青年感言:“读《出师表》不感动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不孝;古人言之屡矣。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 ,读《出师》、《陈情》时,固未有如是之感动也。”今天,七子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其过程又是多么的艰难、曲折、复杂。学习历史、追记这一切,但愿我们不要忘记那屈辱,不要忘记先烈的梦想和热血。

设计意图:以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