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野鸭子博客:关于历史探
程晓波博客:做粗暴的法
枫叶博客:小议历史“学
李清博客:听历史课有感
刘德心:博客应用于历史
我对历史博客班的思考
兰辉博客:新课程高二历
困惑着博客:1——5课学
最新热门    
 
杨国博客:历史课例的设计应用和赏析

时间:2009-10-18 17:05:56  来源:杨国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史课例若干设计的举例,旨在分析和说明其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活动尝试,体现教学中的探索性与具体实践活动的目的要求。

    关键词:历史课例   设计   应用与赏析     

   
    历史课例的设计应用要有特色、个性,并且能紧扣历史教材的实际,反映出新课程的思想、理念,尤其是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本身的规律,渗透出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思想,同时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发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持久学习的潜能。

   
    实际教学中大胆的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很有意义,做个有心人,尝试一些新做法,优化设计出新课堂,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一 设计历史小品情景,增强现实活动感受

   
    这里以《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为例,其中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教材的小字部分介绍了当时宰相胡惟镛结党营私、谋害异己的罪行,仅凭这些材料学生不可能感受到当时变幻复杂的历史矛盾与黑暗官场的斗争内幕的。当然也就体会不到明初废除宰相制度的必然性。为此课堂上可以尝试情景小品的方式来感受历史,触摸历史,聍听历史发展变化的足音。

   
    场景:朱元璋府,他正端坐在殿前闷闷不乐,众臣伺立。

    大臣:乞禀皇上,刘基在浙东老家中毒身亡。

    皇上:(大惊失色)竟有此事!

    大臣:(小声地)据密报,刘基是在正月吃了左丞相派人下毒所致。

    皇上:喔!(若有所思)

(旁白:朱元璋登基称帝后,曾经担心早年跟随自己的淮西勋臣功高震主,会对皇权构成威胁,但这些人不服管教,恃功骄奢,屡屡越轨犯法。)

    大臣:山西籍的杨倾宪被陷害而死,浙东的刘基又惨遭毒手,胡党实在是太猖獗了。

    皇上:看来乡邻关系和族党势力盘根错节,养虎为患哪!

    大臣:痛下决心吧!

    皇上:好!拿胡惟庸治罪。从此废宰相职,永不再用。

    赏析:以情景场剧表现明太祖治罪胡惟庸的历史,学生亲身参与,担当不同的叫色,把比较抽象的历史结论转化为具体的历史情景,其中包含了废除宰相的直接因素,又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君权与相权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即使胡某安分守己,俯首贴耳,皇上也会另找借口,置其于死地,在劫难逃哇!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不是老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  贴近课堂实际,置疑设问引发纷纭

    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单元中有《辛亥革命》一课,关于革命的结局部分,提到了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内容,长期以来学生对孙中山让位的主动还是被动是有疑问的。让位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无疑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探究的。

    步骤一  反映记录片中关于辛亥革命失败的电影片断

    步骤二   大家对让位这件事究竟怎么看?或者你是孙中山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想到一些什么方法?是让位好还是不让好你?

    步骤三  分成若干个小组,推举一人主持一人记录,其他人发言,老师巡回指导点拨。

    步侏四  各小组推出记录人上讲台做发言报告,该小组的同学们的讨论结果。

    赏析:小组的讨论实际上就是合作探究的一种方式,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小组里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各种思维进行碰撞必然会发出耀眼的亮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当然有个前提就是上课前老师要先布置学生去收集一些相关的历史材料,网上下载也可以但必须学生自己较为认同的观点或思想,另外主持讨论的同学必须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家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不能冷场,更不能一言堂。依照讨论的情况,同学们的讨论归类如下。

    学生一: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有积极作用。因为让位可以迅速地让皇帝下诏退位,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学生二: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是妥协退让。

因为革命党人千辛万苦,血洒疆场的牺牲就毫无意义。打江山不易,守江山却拱手相让,革命党人从此人心涣散。

    学生三 :孙中山让位避免了更大范围的冲突,流血,因为任何战争的爆发受难的读都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学生四:孙中山让位虽然是迫不得已,但是他的让位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学生五:对于孙中山让位这件事不能简单化。应该说他的让位一方面反映了他代表的哪个阶级的妥协性,另一方面也有着积极的历史因素。

    最后,老师可以适当进行点拨,认识评价历史事物时,要把它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观察,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又着眼于长远和宏观,全面地认识,渗透一些理论思维,以免讨论显得表面化。

 

 

    三  寻找关键词,遁入无限的网络空间

    有人说,一个关键词就是一个世界。的确,走近电脑,曳动键盘,轻点鼠标,你便可以洞悉许许多多的密如蛛网的奇妙天地。因此在某个单元结束或开始前,布置学生上网寻找历史课文中的相关材料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以《抗日战争》为例,学生就找到了大量的电子类材料。通过分门别类后,利用第八节课外活动时间用专门的活动室或者学校阶梯室进行展示作品的教学活动很有意义。

    形式一     幻灯片

    学生制作的幻灯片有的是图片的汇集,有的是漫画的扫描,还有的是重大战役双方的伤亡的情况,有的是某一阶段的来龙去脉。

    形式二     网页

    学生制作的网页的主题很鲜明,如喋血抗战,如日军的暴行,如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如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如中国远征军,驼峰航线等。

    形式三    电影评论

传统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烈火金刚》等的观后感。《屠城血证》、《南京大屠杀》、《喋血抗战》电影评论的宣读。

    形式四:   历史画报和历史图片

    学生制作的漫画,图片和收集的历史材料有很多,把它们制成各种形式的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很有意义。这里依旧以《抗日战争》为例,通过扫描我们可以作为“抗战与艺术”为例的课例展示。(1)《全民抗战的巨浪》(蔡若虹)。(2)《首挫其锋》(汪子美)。(3)战争病患者的末日》(张仃)。(4)《杀鸡儆猴图》(张乐平)。(5)日本首相剖腹之日不远矣》(叶浅予》。(6)《兽行》(张仃)。(7)《为仇恨而生》(叶浅予)。(8)《抗战歌谣》(胡考)。(9)《打气》(张光宇)。(10)《搁浅》(特伟)。(11)《难兄难弟》(吴耘)。(12)《可恶的统一破坏者》(张谔)。(13)华君武《榜样》。这些都能很好的表现出抗日的主题,它讽刺辛辣又能表现出抗日的主旋律,特别是它们针砭了侵略者的下场,呕歌了抗战的正义和人民力量的伟大。尤其是同学们自己制作的电影画报,绘画更是融入了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渗透了民族意识和高度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

    赏析:学生是最好的课程资源。这句话很有见地,因为只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手发动学生去行动,去活动,那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能力就一定能够发挥出来,而且他们做出来的东西一定会充满智慧,才干和情感。

    四 历史中的地图,地图中的历史

    左图右史,图文并茂向来都是历史学习本身的重要特点与习惯,新课标历史的课例中也时有体现。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部分,有《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连帖出以下几副插图或地图进入到课堂中来寻找历史信息。

             图一   《 五四运动时期各地发生风潮》

             图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图三   《北伐战争形势图》

             图四   《1929---1932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图五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图六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图七   《全面内战爆发》

             图八   《1947年战略反攻示意图》

             图九    《战略反攻示意图》

             图十    《渡江战役示意图》

    实际上每一幅图都有一个主题或核心思想。例如图一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必然的引发五四风雷的滚动,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图 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涣然一新,最低纲领的制定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图三国共实现第次合作后,通过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军阀统治。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成为列强在华的工具。图 四 在白色恐怖下,中共发动武装起义,最后遭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新的革命道路。图 五王明的左倾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图 六国共第二次合作后,中共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图 七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内战,全面内战爆发,从战争开始就注定了此战必败。图 八,图 九解放战争形势逐渐发生变化,国民党主力被基本消灭。图 十,渡江战役,解放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赏析:用插图反映历史发展变化的主题与核心思想,肯定是一种新的作法和尝试,当然选择图片时要注意典型性,时效性,启发性原则,同时要紧扣学生实际和认知特点,反映出历史事物的本质和个性化的内容,具体真实有能史从图出。另外歌曲中也有历史,诗文中融入了历史,甚至服饰,钱币,门票和其他的一些器物上也有历史,关键是我们如何根据教学需要去剪裁和链接。

 

 

    五 历史变迁的轨迹  凝重厚实的沧桑

    城市是凝重的历史,是另一种类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是少不了城市历史的。例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秦都长安的“雄”似乎无处不在。雄厚的历史沉淀,高大的兵马俑,雄浑的趁墙,英雄的秦始皇历史地铸就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又暴政的灭亡了自己。在《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洛阳之魂是变,可以说它经历了数不清的王朝之变迁。残揣的临安以柔为征,盛产柔情似水的美人,柔美娴静的西子湖,柔甜的水乡小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中,飘为其魂,仿佛是一颗漂浮不定的心魂,游历于王朝变换的阴影中,从分裂之际到偏安之所,从来就没有昆定过。《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渗透出北京的稳。如稳定的故宫,稳定的心态和稳定的政权,稳定的统治和朝代。城市是如此的令人瞩目又突出地带有自己的特色,那样的叫人难忘。

    近代历史上南京曾经定都于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兴衰。而北京则被控制于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日伪时期,建国以来的国都中心。

    建国近60载,北京雄风依旧,稳如磐石。

    毛泽东建国初曾经信心十足:“蒋介石的祖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建都在北京,我们的基础就是工人阶级与广大的劳动群众。

    实际上中共从1921年以来,曾经立足过上海,瑞金,又走过了延安,西柏坡,一直到北京。每一地方就凝聚着一段历史。

    截面一  声势浩大的太平军,所向批靡,势如破竹,定都南京后未料内讧迅速败亡。太平军为什么没有乘胜北上直取北京而是沿江东下,定都石头城?

    截面二  孙中山何以会定都南京呢?

    截面三  南京上空飘扬过五色旗,龙旗和青天白日旗,又闪耀过阴霾般的太阳旗,最后飘荡起五星红旗。蒋介石选择南京的充足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串非常有趣的话题。实际上太平天国选择南京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南京虎锯龙盘,有帝王之气。它地势优越,易守难攻。又地处江南如米之乡又无水患之虞,粮食补给充足。孙中山说:南京乃民国开基之地,不似北京,受历代君主之压迫,官僚政治浓郁之所,毫无生机。而蒋氏之于南京,实与江浙财团,列强与扶助息息相关。

    北京历史上一直是龙兴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可进可退,行走自如,尤其对明王朝来说,可以钳制元蒙残余势力,巩固北方的边疆地区。这样做也符合作北朝南的人文风俗,构成对辽阔边疆地区的有力管辖。过去学生对政权的定都比较清楚但是对为什么定都却不是很清楚。因为定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粮供,水源因素联系很密切,与统治者的个人因素以及前代的教训经验关系利弊得失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六  魅力影视的光辉  别有洞天的体验

    影视课例属于多媒体的一种,但其课堂感染效果则给人以震撼和激励。影视中的纪录片,故事片和专题片中都渗透了人们所期待的力量和效果。课堂上可以尝试的影视类型有以下方式:1  边看边讲或者讲解中穿插影视片段。2 剪辑若干电影片断的连接。3  纯岁的观赏和赏析。4  最精彩部分的展掠。影视片断的作用分类:(1)引为电影材料后再设计若干小的提问。(2)观后的感想和评论。(3)说明某段教材的文字和补充教材内容。(4)表现出一种精神与意识。

    举例《外交风云录》中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充分显示了外交才干和睿智,他高大伟岸的人格魅力,富有智慧的合理化建议与外交风范,促进了会议的成功。而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求同存异方针的感染力,令人难以忘怀。

   《百年风云》,《百年百事》和《我的1919》真实的反映了在旧中国最黑暗的历史时期,我国也有一批人仁志士仍然进行着外交上的抗争,收回了国家主权,维护了民族的利益-----------

    赏析:实际上整个民国时期的外交相对于晚清政府的屈辱外交而言出现了一些被动性,主动性的外交抗争,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教材中有许多的历史题材都被影视媒体摄入胶片中。例如:西姆拉会议拒绝了殖民者的麦克马洪线。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了和约签字。华盛顿会议最终收回了山东主权。中国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改定新约运动。废除治外法权。二战后收回台湾。参加筹建联合国。因此无论是情景体验还是叫色的扮演,它们都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情感和情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形象,声音,情感与魅力,应该说只要我们真正走入了历史,就会有别样的感觉。

     实际上,教无成法但有定法,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框,但是它有自己本身的规律和法则,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大胆探索就一定能走出一片新的天地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2 高中历史《中学教材全解》薛金星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3《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主编  岳麓书社2002年6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