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马燕辉:灵魂、线索、切
徐国辉:历史图片在新课
夏辉辉:从印加帝国灭亡
夏辉辉:以“洋务运动”
夏辉辉:浅析历史教师的
夏辉辉:“帕帕迪”的命
夏辉辉:我教岳麓版高中
夏辉辉:比较高中历史新
何成刚、夏辉辉:历史新
奚道辉:整合运用教科书
最新热门    
 
马燕辉:维新变法运动综合性研究报告

时间:2009-10-18 17:05:58  来源:马燕辉
 

历史教学课例《维新变法运动》综合性研究报告

东莞市常平镇振兴中学史地科组


一、课例研究方案—— “分解—综合”式形成性评价模式

(一)、提出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中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的评价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新的评价体系能否打破传统的评价格局,为课程改革树立一个新航标,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甚至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的主战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转换视角,拓宽思路,力求为新课堂的评价寻求一把量度的新标尺。但在某种程度上,相当多的科目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仍然难以走出传统的课堂评价模式的阴影。

传统的课堂评价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是明显的:

(1)从评价的理念看来,评价的基点仍然立足在教师的“教”而不在学生的“学”;

(2)从评价的主体看来,我们往往只重视专家或同行的评价,而忽略了参与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授课老师和上课学生自身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3)从评价的维度看来,当前的教学评价只重定量评价,不重定性分析评价;

(4)从评价的过程看来,当前的课堂评价缺乏完整性、系统性,我们在开展课堂评价时往往把教学过程的评价和教学效果的检测割裂开来。

由于课堂评价存在着以上几方面的不足,这些不足严重制约了当前新课程的推进。首先,它不利于很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功能;其次,不利于发挥教学评价的反馈功能。因此,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切合实际的课堂评价模式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深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形成性评价也叫过程评价,是在课程研制、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研制、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动态状况进行系统性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修正、及时调节、及时强化。” 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评价方式的目的不在于区分等级,而在于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课堂、提高课堂质量提供依据。所谓的“分解—综合”式就是着眼于课堂评价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即分解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局部评价与全面评价相结合。

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进行大分解,根据教学的进程,我们可把它分为三大部分:1、对教学设计的评述;2、对教学过程的评述:3、对教学效果检测的评述、授课老师的自评和反思、学生对课堂的评价。我们把评价的维度分解为12方面,分别是:

(1)课标的研习及教学目标的制订;

(2)教学对象的分析;(3)教学内容的分析、选择、组织;

(4)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5)教学交往的构建;

(6)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7)学习策略的渗透;

(8)教学语言的使用;

(9)课堂提问的设计与运用;

(10)教学媒体的设计;

(11)教学板书的设计;

(12)检测方案的设计与使用。

(三)、“分解—综合”式形成性评价模式的评价原则

1、全面性、系统性;分解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局部评价与全面评价相结合。

2、定量评价和质性分析相结合;叙述、深描与评议、反思相结合;既关注教学的结果,也关注教学的过程。

3、突出学生为本的特征。评价体系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授课老师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综合性的形成性评价融合四大方面的评价:(1)同行的综合性评价;(2)授课老师深刻的自我述评与反思;(3)对教学效果检测的评价;(4)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评价。

(四)、结合具体课例介绍使用“分解—综合”式形成性评价模式的程序及过程

授课老师:王燕纯      科目:初中历史    课题:《维新变法运动》

1、拟订评价总方案;汇总与教学评价相关的教育理论;制定评价记录表,评价记录表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譬如关于“教学方法”的评价记录表设计如下:

 

定量

 

评价

(100)

 

综合考虑教学目标、任务、内容

(20)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20)

 

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发挥整体功能

(20)

 

坚持启发性教学指导思想

(20)

 

根据课堂变化灵活变换,渗透教学机智

(20)

 

 

 

 

 

 

定性

 

 

 

分析

 

结论

 


 

2、全科组老师就相关概念、理论进行集体讨论、学习,明确各自分工,全科组老师分工如下:

(1)教学设计——王燕纯

(2)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马燕辉

(3)教学策略、教学交往——郑继明

(4)教学方法——张贵芳

(5)学生表现、学习策略——王淑萍、邓丽瑛

(6)教学语言——古松涛

(7)课堂提问——徐立强、罗绍英

(8)教学媒体——祝赣

(9)教学板书——陈广平

(10)测评及评估——邓小玲

(11)整体性报告——马燕辉

3、各位老师自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相关理论,授课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准备详尽的教学设计。

4、对公开课进行全程录像;各个老师根据自己的任务,详尽记录、描述教学全过程;课后根据课堂实录撰写详尽的分析报告。授课老师把上课后学生完成的教学效果检测卷和拓展性作业交给负责“测评和评价”的老师,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5、负责“测评和评价”的老师使用课堂评价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综合测评结果撰写分析报告。

6、授课老师撰写自评报告,进行教学反思。

7、结合录像、各方面详细的分析报告及授课老师的教学反思进行评议、交流。

 

 

 

二、教学设计及其评述


(一)课前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题

1、 清朝中后期,在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还有哪个东亚国家发动了侵华战争呢?

2、 在《马关条约》签定之后,中国这片国土即将会面临什么样的灾难呢?

3、 国难当前,清朝的魏源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当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度失败之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最先探寻救国之路,他们主张学习西方什么呢?(      )

A  学习西方技术              B   学习西方制度

5、洋务派寻找这条救国之路结果如何?  (      )

   A  成功                    B 失败

6、对于洋务运动的内容和结果,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      )

  A   看历史课本      B  看相关的课外书     C  看相关的影视资料介绍

7、在洋务运动之后,你知道还有哪些人紧接洋务派继续进行救国运动吗?

8、你知道清朝末期的康有为、梁启超这两位知识分子分别是中国哪个地区的人吗?(      )

A  广东佛山,广东南海             B 广东南海,广东新会

9、 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这两个人呢?

A 电视中关于这两人的影视片      B  书籍的相关介绍

C 其他人的介绍                 

如果你是从以上三项途径知道的话,请选出其中的一项或几项 (         )

如果你是从其他途径了解到的,请你写出来:

 

10、当你通过学习了解到洋务运动这条救国之路不成功之后,你自己是如何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继续探寻救国之路呢?  (     )

   A  主动看书了解的                B  老师布置任务后才去查资料

   C  听同学说的                    D  自己曾看过相关的课外书

 

11、如果你是生活在清朝末期这个动乱年代的青年,你会如何就拯救中国呢?请简单写写你的想法。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初二(17)班的学生,根据对课前问卷调查的分析得知,该班级的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较高,思维能力较好,86%的学生对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问卷调查显示,约91%的学生平时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还是通过平时阅读课本来获取的,因此对戊戌变法的过程中相关人物和史实还是缺乏全面的认识;并且结合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是较薄弱。而且学生对这段近代探索救国之路的历史兴趣不大,因此,在讲述这段历史中通过采用角色扮演,动手归纳等方法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一些相关的史料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变法的内容来客观评价戊戌变法的能力。

3、 通过分析变法内容的相关史实和一些与变法相关历史资料,来培养学生从史实出发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4、认识到戊戌变法是兴起于民族危机加重的时候,主要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5、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人勇于向先进国家学习的精神。

 

 


二、           教学内容分析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主要是讲述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知识分子通过变革旧制度的改良方法,来推进中国自强、 并走向近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从本单元的主题“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强国之路”来看,《维新变法运动》在本单元中是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承接洋务运动的救国理念,但却是从变革封建制度方面来开展救国运动,可是用改革改变中国落后制度的方法是无法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因此才会引发之后革命党人革命救国的救国运动。本课按照维新变法的兴起、发展、高潮和结局这一个线索来讲述整个变法的始末。在洋务运动失败之后中国再次面临列强瓜分的危险,面临这个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派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封建制度的弊端所导致的,因此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维新运动兴起的大背景。在掀起变法之前准备活动中,除了康梁两人的领导之外,还有严复用西方“物竞天择”的思想对变法的宣传,是对变法的兴起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重点要让学生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由于教材中只是简单讲述了变法的经过和结局,学生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变法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对课文这两个难点问题的分析,可以借助相关史料,重点了解变法内容,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素材中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全面地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客观地评价这次变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 

 

三、           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初二(17)班的学生,根据对课前问卷调查的分析得知,该班级的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较高,思维能力较好,86%的学生对维新运动兴起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问卷调查显示,约91%的学生平时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还是通过平时阅读课本来获取的,因此对戊戌变法的过程中相关人物和史实还是缺乏全面的认识;并且结合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是较薄弱。而且学生对这段近代探索救国之路的历史兴趣不大,因此,在讲述这段历史中通过采用角色扮演,动手归纳等方法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一些相关的史料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四、           教学过程:

     导入:1、打开《时局图》漫画(展现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

        问题:这幅漫画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社会情况呢?

                  从这个情况可以证明一个什么问题?

引出维新变法的背景:19世纪末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证明洋务运动无法强国

课前讨论:如果同学们是生活在这个动荡年代的热血青年,你们会如何拯救中华民族呢?

               2、用短剧《维多利亚港的相遇》

    (通过短剧认识康有为、梁启超和二人的“维新变法”救国理想)

一、严复的“物竞天择”思想——维新        (学生结合生物进化原理

谈谈对这个思想的理解) 

变法的思想武器 (重点)      

 

二、维新变法的兴起和变法思想的宣传      学生看书,比赛用“四字歌”的方式概括

(老师播放“公车上书”     了解“公车上书”及其意义(拉开变法序幕)

的视频和展示

“联名上书图”)

 

三、维新变法的高潮和结局

(播放“戊戌变法”    

问题:戊戌变法是在谁的支持下开展的?    

学生看视频后回答的视频)                 

为什么变法又叫“百日维新”?      

讨论题:戊戌变法为什么会这么快失败呢?(难点)

原因(四个)

 

(用表格展示        1、变法触怒了顽      

学生根据内容回答:哪些内容变法内容)          

固派而遭反对           触怒顽固派

 

展示材料:“杀几个一品大官,法就可以变……只要皇帝驾临乾清门,大功可成”  

 提问:康有为等维新派用这种方法能打破顽固派的阻挠吗?为什么?

 2、维新派依靠了没有实权的光绪         学生结合材料回答顽固派势力远比维新派强大

展示材料:改革派…在现实政治斗争中非常不善于利用人们对既有体制的反对。要知道…人民的内心都憋着一股劲儿,并且人民的情感会被广泛地唤醒,而只有这种状况真正出现时,才会对改革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这是非常有益的。——1900年12月23日《纽约时报》

提问:当时社会中有什么力量可以帮助壮大维新派势力呢?(学生根据材料回答)

3、没有发动人民的反清力量

展示材料:“我朝变法,采于日本,一切已足。并邀请伊滕博文辅佐变法。” 康有为

提问:你认为外国列强会帮助中国的变法吗?为什么?

 4、外国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强大因而会阻挠变法 。

小结:正是在中国这种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变法才会最终走向失败。但毕竟这场变法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于什么目的而兴起的?(学生回答)

为了这场救国运动,我们的知识分子还付出了血的代价。

[打出“戊戌六君子”牺牲图]

其中最受大家称赞的是谭嗣同,在牺牲前他写了这样一首诗《绝命诗》(略)。[学生朗读感受临刑前英勇无谓的精神]

他义无返顾要选择为变法而死,但因为变法的失败所以有些后人会认为谭嗣同死得不值。

设问:怎么样才能替谭嗣同证明他死得有价值呢?

[拓展练习]

请你结合变法内容来替谭嗣同写一段辩护词,以“变法价值之我见”为题,

谈谈变法促进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进步,以此替谭嗣同证明为变法是死有所值。

 

 

 

(四)对教学设计的分析评价

一、        教学目标的表述。表述较为清晰,有明确的层次性,譬如教学目标一表格的设计,它把教学目标的设计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教学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每个方面都有详细、层次性、清晰的表述。

二、        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新课标提出这样的目标:1、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对于第一方面的内容,是指严复引进“物竞天择”这种生物进化论的思想作为戊戌变法的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对戊戌变法的推动作用,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对这方面有较为到位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认识得较为充分,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对于第二方面的内容的把握,王老师设计和处理存在不足。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我认为内容实质包含两个方面:(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维新变法的内容,认识维新变法的启蒙作用。所谓的“启蒙”是指“启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普及新知识,使人们摆脱愚昧和迷信”,在本课书中主要是指“戊戌变法”的正面影响,应该着力引导学生从变法内容的分析中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实行的一系列措施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成果引到中国,起到开豁中国人的视野,启迪中国人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寻求新方式的思维。对这方面内容的设计似乎过于粗糙,在上课过程中体现得比较少,以致在本节课教学中忽视了这个教学重点,因此从后来的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和正面影响认识不清。

(2)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针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教学也有比较明确的体现,并在引导学生研究这一问题时提供了几个素材让学生去分析归纳,思路应该挺好,但所引用的素材需要斟酌,第一个素材是想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维新变法的措施来说明“变法触怒了慈禧和顽固派官员而遭到反对”,可能是在讲课过程中所设置的问题问不到点子上,给人的感觉就是给人物贴标签,学生听后会感觉到慈禧、袁世凯就是坏到透顶,他们根本不想中国富强起来的样子,又如废除八股文知识分子就会敢于发表自己见解,他们就不会循规蹈矩了;允许私人办厂,顽固派就会捞不到好处了,这些观点都是有失偏颇。总之,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讲明白、讲透,我觉得可以通过简单的示意图把那个时候各个阶层的人的立场和关系清晰展现和表示出来,这样可能会好些。

第二个素材目的说明光绪皇帝不掌握实权,不能推进变法,比较简洁明了。

第三个素材引用的是《纽约时报》内容,目的说明维新派没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引文过长,给人的感觉说明得过于牵强,我在当时的课堂中看不明白,后来看课件的时候才弄明白。

第四个素材引用康有为的话,康有为的话是主张邀请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来帮助中国变法,引用此材料的目的说明“外国列强不希望中国强大, 所以会阻挠变法”,但这则材料只说明康有为的主张,并没有达到王老师要说明的目的。所以,我觉得在引用素材进行分析的时候,所引用的素材一要精要,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二要直指中心,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关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和把握。王老师在授课之前,就学生对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的认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点等进行了调查,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但在操作过程中设置的问题可能太大、太难、缺乏必要的过渡语言,可能会感到有点唐突,学生有时摸不透你提问的意图,譬如在讲到维新变法的思想理论时,王老师说为了给变法寻找到一个顺理成章的借口,通过什么方式让广大人民接受变法呢?学生都沉默,答不出来,原因是学生摸不透你要问什么,不知如何回答。另外,在问题设置上,所设置的问题过于生硬,不够灵活,给人的感觉就是老师在设计好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套,把学生引进去的样子,学生进不去,老师要猛拉进去的感觉,一定要学生答出老师所期待的答案,譬如在导入的时候,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生活在当时动荡时代的社会青年,你将会如何救国?没有严格的答案,可以畅所欲言。学生说:先改变人民的思想。老师说:通过什么方式 改变?学生说:让他们接受外国的东西。老师说:洋务运动有没有接受外国的东西?学生说:有,军事和工业技术。老师问:这些东西不能改变中国现状,还有没有其他方式。结果学生不知所措,都沉默了。事实上,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并不是改变的方式的问题,而在改变的内容问题,改变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使中国达到富强的目的。从后来的内容,我们可以明白老师的目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在封建制度,事实上后来老师要把学生拉到这样一种认识,老师通过第一轮的问答达不到目的,于是在话剧表演后又把学生拉进她设置好的“圈套”里。但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学生的回答都是正确的,只要老师在临场中稍加点拨,灵活地因势利导就一定能让学生有清晰的认识。

四、关于教学思路问题。从教学设计和课件的设计看来,课堂的思路基本是清晰的,该课堂的思路是:分析《时局图》,突出洋务运动不能救国,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再次遭受宰割——话剧〈维多利亚港的相遇〉,介绍康梁——介绍严复的思想——公车上书——变法思想的宣传——维新变法变法的高潮和结局——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分析,引用了四则材料让学生分析、归纳——维新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讨论谭嗣同死得是否其所,与课本的顺序不同的是,课本先介绍公车上书,后介绍严复引进西方的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而王的设计就是在分析中国当时的时局后直接介绍严复的思想,然后才介绍公车上书,问题应该不是很大。但感觉上没有把这些提纲用好,没有让这些提纲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原因可能在于在讲课时抓细不抓大,问题设置过于繁杂,让人听不出明晰的课堂逻辑线索,另外轻重详略掌握得不够好,把时间都浪费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内容上。

 

(五)课堂实录及即场点评

历史课例研究课堂实录

历史课例研究课堂实录

姓名

王燕纯

从教

时间

一年

课题

维新变法运动

全程实录

即堂点评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个问题,你们平时看过漫画吗?

生;有

师:相信你们都知道,每一幅漫画,作者都会表达不同的主题(老师走下讲台,走到同学中间),接下来,老师想让大家看一幅漫画,让大家猜一猜,这幅漫画想反映中国当时怎样的社会情况呢?(展示《时局图》),大家看到,中国这个地图上面有什么东西?

生:动物

师:不仅有各式动物,而且在中国的东边还有一个太阳远远照射着中国的国土?这是指在19世纪末期洋务运动后中国的社会情况,有哪个同学能猜得出这幅漫画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问题?懂的同学请举手,猜一猜,好叶换章

生:中国的国土正在被各国侵占

师:正在被各国侵占了,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刚才老师所提到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洋务运动结束后,为什么在洋务运动结束后,中国再一次受到瓜分和侵占呢?证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洋务运动怎样了?

生:失败了。

师:啊,证明了洋务运动失败了,洋务运动达不到强国的目的。甲午战争以后,我们国家再次被分割。面临着这种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我想问同学们如果你是生活在当时那个动荡时代的社会青年,你会如何拯救我们国家,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想象一下自己是当时年轻有为的青年,看到我们国家面临着如此情况,你会如何拯救我们的国家?可以没有严格要求你们说出什么答案,看看哪个同学可以烁烁自己的看法?看看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抱负?

展示屏幕:如果同学们是生活在这个动荡年代的热血青年,你们会如何拯救中华民族呢?

生:先改变人民的思想。

师:要先改变人民的思想,是吧?那你打算用什么方式来改变呢?

生:让他们接受外国的东西

师:让他们接受外国的东西,啊,哦,好,请坐,同学们想想看,洋务运动那时,我们中国有没有接受外国的东西呢?

生:有

师:比如说什么?

生:军事、造船

师:军事,还有什么?

生:制度(小声)

师:还有什么?一些工业技术,但是这些东西有没有改变中国当时落后的情况呢?你可以用什么样其他方式?大家能想出其他自己的看法吗?不要拘于课本,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沉默,不知道如何回答)

师:想不出来啊?那么其实我想大家心中都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只不过不敢怎样表达出来,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中国有些知识分子已经看到了我们中国真正落后的原因,那么,这些知识分子率先起来思考,并且有两个人物率先探索出一条救国之路,那么,这两个人是谁呢?

生:康有为、梁启超

师:大家预习过,应该都知道,好,接下来,我想邀请一些同学来表演,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且大家在看短剧的过程思考一下康有为和梁启超是用什么方式来救国?跟你们想的是不是一样呢?大家热烈欢迎。

(学生鼓掌,屏幕打出康有为、梁启超的肖像,短剧表演〈维多利亚的相遇〉

生A:风萧萧,雨寒寒,香港维多利亚港上灯红酒绿,身边的行人来去匆匆,欢声一片,惟独一个身穿长跑的年轻人却坐在岸边摇头长叹

生B:我自小爱读经书,博通经史,自小,家人给我起了“有为”的名字,就是希望我长大后能有所作为,来到香港后我接触到一些西方书籍,我真感到西方的文明到达如此繁荣景象,看到祖国内陆蒙受甲午战争的耻辱,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发誓一定要拯救祖国的未来,让祖国变成像香港一样繁荣昌盛

生A:在此时,有一位年轻人刚好经过康有为身边,被康有为的话所吸引了

生C:请问阁下是哪里人士?

生B:我是广东南海人

生C:太好了,我是广东新会人,我们算是老乡了,幸会

生B、C:幸会(握手,学生笑)

师:刚才先生一番誓言,着实让我感动,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请问先生尊姓大名呢?

生B:姓康名有为,未知贤弟如何称呼?

生C:小弟姓梁名启超,久仰先生大名,先生博学多才,了解西方事物,小弟愿意跟随先生一道学习,拯救中国,不知先生有何想法呢?

生B:难得贤弟有如此志向,日本在不久之前实行维新变革,从那以后,原先落后的日本一下子成了东亚强国,我们不妨也回国实行维新改革,不管成败如何,也要赌一把,哪怕丢了自己的生命,未知贤弟是否有此胆量?

生C:先生这个提议实在让我大开眼界,试问,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呢?(两人互拍肩膀)让我们尽快起程回国吧。

生A:从那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以师徒相称,一起回国开始他们的维新变法运动。

师:好,谢谢(鼓掌)

师:看了这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相信大家对康有为、梁启超两人有了一定了解,通过他们的介绍,他们想通过什么方式来救国呢?

生:维新变法

师:效仿哪个国家?

生:日本

师:好,我们这节课就维新变法运动进行深刻的了解,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在维新派眼中,要改变中国,使中国强大,要先改变中国什么东西?

生:封建思想

师:封建思想,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种封建思想,哪是我们国家实行一种什么制度?

生:闭关锁国

师: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也是因为我们国家内陆实行一种什么制度?

生:闭关锁国。封建(小声)

师:清朝属于什么样的社会?

生:闭关(大声)

师:清朝是属于什么样的社会?

生:封建社会

师:封建社会,对,其实中国真正落后的原因在于我们国家仍然处于什么社会?

生:封建社会

师:对了,那么,康有为和梁启超认为要变法最根本要变什么?大家请看这则材料。

(展示素材: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使变法顺理成章地开展?

生:兴学校,教育。

师:(把材料读了一遍),根本要改变什么?

生:官制

师:官制,那属于什么社会的官制呢?

生:封建社会

师:归根到底就是要改变我们封建社会中一些不好的地方,但我们的封建社会已经延续了多长时间呢?

生:二千多年,一千多年(小声,不敢确定)

师:两千多年是吧?那么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祖宗法律中去,那么,要改变封建制度必然会触及到祖宗法律,那么,在古代社会中与法律对抗是一种什么行为?

生:(沉默,不知道如何回答)

师:什么行为?叛逆,大不敬行为,要使变法能够名正言顺地展开应该要为变法找到一个什么借口呢?

生:(沉默)

师:(展示屏幕),要使变法顺理成章地开展,大家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使到广大人民都接受变法?

生:(沉默,不知道如何回答)

师:有没有?可能大家都在思考当中,当时有一个叫严复的知识分子就为我们维新派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严复用这种独特的方法为变法作了宣传,那么请大家看一下36页当中宣传变法的方法,大家仔细看看,了解一下严复,并且小组讨论一下当时严复用一种怎么样的方法来宣扬变法呢?找到的请划起来,严复用他什么观点来宣扬变法(老师到同学中巡视),大家特别注意一下小字部分,严复当时宣传变法的方法。

师:哪个同学找到?严复用了什么方法为变法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呢?找到的同学请举手,好,看来找到的同学不少,好,请叶艳玲。

生:通过翻译外国的著作,用言论来警示世人。

师:那当时用了一个怎样的西方言论呢?

生:“天演论”

师:“天演论”阐述的是一种怎样的言论?

生:“物竞天择”

师:大家说一下什么观点?

生:“物竞天择”

师: 大家一起说说什么观点?

生:“物竞天择”

师:“物竞天择”?,没错,当时严复翻译了《天演论》这本书,其中阐述了一种观点—“物竞天择”,大家是不是很熟悉这句话呢?你们上过生物课了吗?

生:上过

师:有没有去过生物实验室

生:有

师:那有没有同学发现在生物实验室后面也挂着这样一幅话?哪个生物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呢?

生:达尔文

师:大家能否从生物的角度来解释一下这句话呢?“物竞天择”是怎样一个自然道理?谁能告诉我?谁能说说?好,任泽基。

生:自然界中只有强大的动物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死去。

师:那么这其实就是一种生存竞争,竞争不赢就会被怎样?

生:淘汰

师:对了,这就是一种自然能力,那么严复把什么样的东西比喻成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

生:中国人

师:他要改变的是什么?

生:中国人(小声,不敢肯定)

师:人的制度,改变人的制度根本要改变什么制度?

生:封建制度

师:封建制度,当时严复把封建制度比喻成大自然的生物一样,说明了封建制度已经到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他认为通过改变封建社会的不合理方面就是理所当然的,这样,遇到这样的解释,人民心里面就会接受,人民都承认通过变法维新的这种方式并且更多的人都愿意加入到这场运动中去。那么,我们的维新派通过什么样来兴起这种变法?并且用什么样的活动来宣传变法呢?根据35—36页内容,前后四人讨论,用四字歌来概括出来,包括兴起变法的事件和维新变法的活动,用你们的话来概括,边看边概括。(巡视)

师:找出掀起变法的序幕的事件,然后看看掀起变法后,维新派又有什么宣传活动,有些同学已经动笔了,注意两个内容(巡视指点)。

师:好,找得差不多了没有,找到的小组举手,看看哪个小组最快。好,通过什么事件兴起这场维新变法运动,知道的同学请举手

生:康梁相遇,维新发展;上书失败,再接再厉;严复宣传,物竞天择。

师:用这种方法来,你是说变法的掀起还是宣传变法,还是两个都是呢?两个都谈了是吧,用自己的语言?值得鼓励。(学生鼓掌)

生:有没有同学知道是确切哪个事件正式掀开变法呢?

生:联合举人,公车上书;请求变法,反对议和;批判旧学,维新变法。

师:对,好,讲的很全面,兴起变法就是联合举人进行一次什么?

生:公车上书

师:通过哪一场运动掀起我们的救国运动?在公车上书后,我们的维新派用什么方式来宣传变法呢?这个问题应该比较容易,孙一丹。

生: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

师:应该很容易,课本36页已经概括得比较简洁。通过了公车上书掀起了变法的序幕,通过了组织学会等推动了变法的开展,我们来了解一下公车上书的经过。(打开录像,但没有声音)

师:没有声音(继续在弄,学生沉静,不知道怎样),突然之间没有了声音,昨天还可以。我们不能了解“公车上书”的经过,翻开35页,公车上书是康梁两个人联合哪些人一起上书呢?

生:举人

师:上书的人有一个特点,都是举人,大家发动一下你们的脑筋看一下,发动1300多举人向皇帝上书,这种场面曾经我们看过没有?

生:没有

师:看看那个时候的场面(展示公车上书的图片)。个个都这么积极,清朝前期那些知识分子为什么不敢向朝廷上书呢?为什么?

生:因为没有人带头

师:除了没有人带头,还有什么?谁说说?谁对知识分子进行限制?

生:朝廷,皇帝。

师:朝廷通过什么方式来限制?

生:文字狱,八股文。

师:在那些严刑控制下,知识分子是不敢向知识分子提建议,但这时候清朝末期有这么多举人向朝廷上书,而且是上书给谁呢?

生:皇帝

师:这时的知识分子有何改变?

生:开放了

师:而且胆量大了,敢于跟朝廷作对了,敢于和旧思想作对了,知识分子为变法带来了很重要的贡献。在这么多变法活动中,知识分子是在谁的组织下才真正开展的呢?请翻开37页,是谁真正组织下才开展的呢?

生:光绪皇帝

师:光绪皇帝,看看37页变法的过程、结果,这场变法后人称为什么样的改革?

生:百日维新

师:“百日维新”为何而来?

生:103天

师:本来老师要给你们看看另外的电影片,声音又不行,“百日维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字呢?用此来命名戊戌变法又是什么原因呢?看书37页(巡视),因为什么原因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生:103天

师:会的同学举手发言,周杰。

生:维新变法推行103天最终失败了,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师:为什么维持了103天这么短的时间?

生:慈禧太后

师:慈禧太后等反动派最终使变法维持了103天,被称为“百日维新”,从同学们看的过程中,我们最终可以看出维新变法最终失败了。

展示材料: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

原因一:变法触怒了慈喜和顽固派官员而遭到反对,是什么东西触怒

了他们呢?

师:戊戌变法为什么这么快就走向失败,一起探讨一下,可以找到最直接的原因?

生:慈禧太后,反对派

师:遭到慈禧太后和顽固派官员的反对,我们来思考是什么东西触怒了他们这些人呢?变法是为了救国,本来可以使慈禧太后和那些顽固派地位更加安固,为什么会反对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变法当中有哪些是不可接受的东西?(展示变法内容图表)

 

                                 变法内容

 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多余的衙门和官职,任用维新人士

其中有那些内容

触怒了慈禧太后

和顽固派?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文化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废除八股文

 军事

训练新式军队

 

 

师:第一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生:政府机构

师:政府机构,政治。第二、三、四方面各是什么?

生:经济、教育、文化、军事。

师:整场变法从四方面进行改革,下面发动以下你们的思维,你认为其中哪些措施会触怒慈禧和顽固派,请找出来。

生:政治、经济

师:有哪些?哪个小组找出来并要说明原因。你认为政治方面有哪些导致他们反对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

师:有哪些?

生:政治方面

师:各抒己见,好,任泽基

生:如果任用了维新派人士,哪些官员就会不听慈禧的话。

师:维新派官员就会与慈禧作对,不错,还有吗?还有哪些方面是他们不可接受的呢?叶锐宁

生:废除八股文

师:为什么?

生:废除八股文,那些人就会按照自己文化水平去考,那些买官的人就会被革职。

师:如果废除八股文的禁锢,知识分子就会怎样?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就会像以前一样循规蹈矩听慈禧的话,还有没有?孙一丹,看你跃跃欲试。

生:经济方面,如果私人办工厂,那些人就不可以从中捞取一些好处。

师:顽固派官员本身就有工厂,鼓励人们开办工厂,那些人捞到的好处就少了,还有没有?其实大家刚才说的几个原因中最令他们担心的是哪一个?

生:政治

师:如果任用了那些维新人士,就支持了哪个人?

生:光绪皇帝

师:一直以来,大权掌握在在谁手中?

生:慈禧

师:慈禧反对任用维新人士就是为了牢牢掌握政权,跟随他们的那些顽固派也会丧失地位。那么面临那些顽固派的对抗,康梁是否坐以待毙呢?

生:不是

师:他们当时的勇气是非常大的,他们是如何跟顽固派作斗争?其做法能否做到。

引用材料:“杀几个一品大官,法就可以变……只要皇帝驾临乾清门(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大功可成。”—康有为

你们认为这种做法能否打破顽固派的阻挠?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打破阻挠?

生:因为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师: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的棋子,杀了几个大官,他们有哪些反映?他们将会对顽固派进行什么?

生:(沉默,不知如何回答)

师:进行追杀,这些大官背后有谁支持?

生:慈禧太后

师:证明如果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最终不能打破阻挠。有了这个靠力,顽固派的气焰会越来越高,既然顽固派势力这么弱小,有没有一种社会力量可以利用,可惜我们维新派没有利用?有哪一种势力?

生:袁世凯

师:袁世凯能帮助壮大维新派的势力吗?如果有支持,可能吗?袁世凯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生: 慈禧太后的手下

师:真正能帮助到慈禧太后的是哪一种人?(展示材料,改革派在现实政治斗争中非常不善于利用人们对既有体制的反对。要知道…人民的内心都憋着一股劲儿,并且人民的情感会被广泛地唤醒,而只有这种状况真正出现时,才会对改革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这是非常有益的。——1900年12月23日《纽约时报》)

哪一种力量可以帮助壮大维新派的力量?

生: 人民

师:社会中哪个阶级?

生:人民

师:对,但维新派有没有注意发动这些力量。

生:没有

师:维新派并没有利用好这些反清力量,既然对维新派在国内面临重重困难,康有为、梁启超看到他们没人帮助他们,,他们在效仿哪个国家进行变法呢?

生:日本

师:他们会产生哪些想法呢?(展示材料:我朝变法,采于日本,一切已足。并邀请伊滕博文(日本首相)辅佐变法。”  ——康有为),请求外国人来帮忙,能实现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日本本来就想占领中国

师: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

(录像到此,接下来老师布置作业:请你结合变法内容来替谭嗣同写一段辩护词”。以“变法价值之我见”为题,谈谈变法促进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进步,以此帮谭嗣同向世人证明为变法是死有所值。最后进行课堂效果检测)。

 

 

 

 

 

 

语言表达较为流畅,运用《时局图》导入较好。

 

 

 

 

 

 

 

 

 

 

 

 

 

 

 

 

 

 

 

 

 

 

 

 

 

 

 

 

 

 

 

 

 

 

 

 

 

 

 

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老师强求学生一定要说出她所设定的答案,不能做到因势利导,学生的念头被老师的话语扼杀了。

 

康有为,梁启超并没有探索出一条救国的道路,而是提出这样一个想法。

 

 

 

 

 

 

 

 

 

 

 

 

 

 

 

 

 

 

 

 

 

 

 

 

 

 

 

 

 

 

 

 

 

 

 

 

 

 

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老师要作出详细的点评。

 

 

 

 

 

 

 

 

 

 

 

 

 

 

 

 

 

老师一直按照自己的意愿企图带学生进入她设定的套子中,非要达到目的不可。

 

 

 

 

 

 

 

 

 

 

 

 

 

 

 

 

 

感觉上有点拖沓,直入主题不够干脆利落,问题的设计太大太难了,指向性不够明确,学生在这种情况下都会以沉默相对。

 

 

 

 

 

 

 

严复宣传的思想在内容而不在于用什么方法。

 

 

 

 

 

 

 

 

 

 

 

 

 

 

 

 

 

 

 

 

 

 

 

 

应从自然规律入手,把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内在本质关系揭示出来。

 

 

 

 

 

 

 

 

 

 

 

 

 

 

 

 

 

 

 

 

 

 

 

问题的设置可以更为明确清晰。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可以更为灵活、到位。

 

 

 

 

 

 

 

遇到课堂突发事件教师应该如何应对,上课前应该有所考虑和准备并在临场作出更为灵活的应对。

 

 

 

 

 

 

 

 

 

这一环节的设计与教学目标无关,可以省略,把时间放在重点内容讲授。

 

 

 

 

 

 

 

 

 

 

 

 

 

已经有学生回答出问题,简要归纳就可以了,无需继续提问。

 

 

 

 

 

 

 

 

 

 

 

 

 

 

 

 

 

 

 

 

 

 

 

 

 

 

 

 

 

 

 

 

对变法内容的分析应该是从中探讨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启蒙作用,但老师没有关注这样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回答过于牵强了,老师要根据历史事实给予更明确的引导。

 

 

 

 

 

不要给人物贴标签,顽固派未必就是贪污犯。

 

 

 

 

 

 

 

 

 

 

 

 

这个材料引用较能说明问题。

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杀几个顽固派、杀不杀得了几个顽固派和杀了几个顽固派能不能推行变法的问题而不是杀了顽固派有什么后果的问题。

 

 

 

 

 

 

 

 

袁世凯是一个怎样的人和袁世凯在这场变法中发挥什么作用,应该用史实来说话而不是给他贴标签。

 

 

这则材料表达的意思比较难明白,我在课后才看明白。

对人民的力量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也不能强求历史人物一定要做到这点。

 

 

 

这则材料不是说明变法失败的原因,引用有点不当。

 

 

 

 

拓展性作业的题目指向性不够明确。

 

 

 

 

(六)授课老师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从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来看,我达到了教学的第一个目标:让学生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和理解此思想对近代思想发展的影响。我主要是让学生结合生物进化的原理来解释“物竞天择”的意思,让学生容易认识到了“封建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必将遭到淘汰”的道理。对于第二个目标,我只是做到了前半个目标: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我主要是采取表格归纳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具体变法措施讲出四个方面的改革,这样比较简单明了。而引导认识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方做得较为欠缺,没有讲透这个教学难点,忽视了从变法内容上去引导学生了解变法的启蒙作用。只是布置一个《变法价值之我见》的小作文给学生,因此导致学生对变法的历史作用欠缺全面的认识。

2、问题设问和引导方面不够灵活,设问时问得比较唐突,如在讲到严复及其思想之前,我用了这样一个提问“维新派用什么方式才能使变法顺理成章地开展呢?”学生很难想到严复和他的思想。导致放出问题后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去回答,因此课堂显得有些冷场。

3、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没有充分捕捉学生的观点,没有从学生角度进行引导,因此抑制学生思维的调动。如学生在回答“自己如果是生活在19世纪末这个动乱年代时用什么方法来救国”这个问题时,有位学生提到通过改变中国的思想来救国,我没有予以肯定,并且没从这个观点去进一步引导,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

4、本节课的课件能够做到图文并茂,但色调处理得太明快,与本课深沉的内容主调不协调,因此情感渲染得不够,学生不能充分地溶入情景之中,课堂气氛不活。

5、启发式教学比较多,对重难点问题的时间安排得较少,因此没有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述完重点内容,整个课堂时间显得较为紧凑。

6、没有及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观点或所进行的表演做一个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反思之后,给我的启示最大的就是自己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注意加强课堂提问语言的指向性和具体性,并且要简洁明了,呈现阶梯式地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层层深入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

 

(七)各方面负责老师的分析评价

1、古松涛老师就教师语言方面提出如下的评价意见:

本节课能突出做好各个问题之间的过渡衔接,做到承转自然,切入到位,为新内容的讲述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表情、语言亲切,表现出较强的亲和力,使讲授在融洽的环境中延续、完成。

但整节课,教学语言的结构有待调整。本节课组织性用语过多,而揭示性(诠释性)语言使用较少,不敢去阐明、表述相关观点;此外,评价性语言使用也较少,课堂中学生的回答、表演中有许多“闪观点”值得老师适时点评,但教师为了顾及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均未给出适当的点评。

此外,一节历史课应该构筑一定的情感结构,蕴涵情感变化的过程。教师并没有充分运用好语言对课堂气氛、师生情感进行渲染,对情感结构进行构建。本节课的课程内容应该是令人感到沉重的,戊戌变法的发起、经过、失败,情感的变化过程是围绕愤慨、迫切——满怀希望—— 惋惜、痛心、无奈这一条主线,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把这条主线拉好,导致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形神分离,较为沉闷。

上公开课的教师还应该主动承担起消除学生的压力的责任,这也是开展师生互动的首要前提。只有做好这一步,学生方能坦然、平等地与教师探讨问题。,思维方能活跃,语言方能摆脱拘谨,运用自如。

课堂上所提问题应该做到指向具体、明确,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设问的技巧上多下工夫。

2、郑继明老师就教学策略和教学交往方面提出如下评价意见:

教学引导不足,调控策略欠佳,学生对深层次问题认识不足,“形”“神”分散。

目标定位应该分解两方面:教师指导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

语言交流应该有更明确的指向性,要抓住契机,注重引导,适当拓展,对某些问题的讨论要有自己的观点。

评价教学交流要看六个方面:1、有没有组织学生充分交流;2、有无引导学生学会倾听;3、有无利用好师生交往过程中的互动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4、教学过程围绕教学问题有无渗透教师自己的观点;5、有无围绕预定的问题展开;6、有无关注学生的发展。

3、张贵芳老师就教学方法问题提出如下评价意见:

这节课王老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能综合考虑教学目标、任务、内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坚持启发式教学思想,但根据课堂变化灵活变换渗透教学机智略显不足。

4、徐立强老师就课堂提问提出如下评价意见:

围绕重点,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做到面向全体,难易适当,但课堂提问的形式略嫌单一。

5、罗绍英老师就课堂提问提出如下评价意见:

本节课老师围绕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了多处课堂提问,能面向学生,注重启发性,能拓展思维。

6、王淑萍就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出了如下评价意见:

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过多依赖老师,自主学习不足,缺乏活跃的散发性思维;教师在课堂中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和对学生中肯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策略指导不足,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7、邓丽瑛老师就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出了如下评价意见:

王老师根据学生对这段探索救国之路的近代历史兴趣不大的特点,采取了角色扮演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对戊戌变法的过程中相关人物和史实缺乏全面的认识和对史料分析概括能力较为薄弱的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史料,让学生结合史料分析和解决问题并给予有效的指导,能改进学生的学习策略。

8、祝赣老师就教学媒体的设计提出如下评价意见:

课件设计能紧扣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采用的材料和资料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吸引学生;但课件所营造的气氛与教学内容不匹配。

9、陈广平老师就教学板书提出如下的评价意见:

本节课的板书都能围绕教学主题和重点,直观性强,简单明了,作到了图文并茂。所有的板书只是用多媒体的形式,缺乏黑板板书,难免有些走马观花,学生做笔记有些难度。

 

 

 


(八)课后检测

1、课后检测题

第7课随堂测试题


姓名:                 

座号:                     

评分:

 

1、拉开维新变法救国运动的序幕是                         (     )

A. “公车上书”              B.天津电报总局的设立

C. 《天演论》的译述

 

2、下列关于严复的史实,错误的一项是 (     )

A 曾在鸦片战争中参加过抗击英军的斗争

B 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C 他翻译了大量外国思想家的著作

D 引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宣传变法

 

3、戊戌变法是在清朝哪位皇帝的主持下展开的  (     )

A  康熙帝    B  道光帝    C  光绪帝      D  宣统帝

 

4、以下不属于戊戌变法的法令内容是 (     )

A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才

D 废除科举制

 

5、戊戌变法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                    (     )

    A.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B.改革了封建专制体制

C.制止了民族危机加剧

 

点评:

这份检测题的题目能紧扣课标,分别考查了“公车上书”,严复等人的重要思想,戊戌变法的重要内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等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对于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效度。但提问方式过于直接,题干和题肢有待斟酌。

 

课后拓展性作业(课后完成)

请你结合变法内容来替谭嗣同写一段“辩护词”。以“变法价值之我见”为题,谈谈变法促进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进步,以此帮助谭嗣同向世人证明为变法是死有所值。

点评:

以谭嗣同生死的价值作为讨论的话题应该是一个考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好的切入点,它应该可从中透视学生对如下问题的认识:1、学生对戊戌变法内容和作用的认识;2、学生的生死观;3、就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与谭嗣同的牺牲价值作比较的分析比较能力,以及就此问题所体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此问题有较强的开放性,有一定的区分度,能够考察出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在评价的时候应该采取分等级的方法进行评价。

但在问题的表述上比较模糊不清,题目如下:“请你结合变法内容来替谭嗣同写一段“辩护词”。以“变法价值之我见”为题,谈谈变法促进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进步,以此帮助谭嗣同向世人证明为变法是死有所值。”学生接触到这样的题目,不知道是为谭嗣同写“辩护词”还是写谈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的促进作用,比较迷惑,因此导向性不强;另外开放性不强,本题目已经暗中为谭嗣同的牺牲定调:谭嗣同就是死有所值,还倒不如把题目改为“你认为谭嗣同死得值吗?请你评论一下”。

2、检测题和拓展性作业完成情况的质量分析

这份测试题是在当堂历史课下课后用了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的。从本次小测的成绩来看,全班64位同学都参与测试,平均分92.5,优秀率68.75%,及格率100%,成绩优秀,各部分成绩如下:

第七课随堂测试题分析

答题情况

 

 

 

项目

正确

错误

正确率

1

62

2

96.88%

2

63

1

98.44%

3

64

0

100.00%

4

61

3

95.31%

5

49

15

76.56%

 

 

 

 

分值分布

 

 

 

分数段

人数

比例

 

100

44人

68.75%

 

80

19人

29.69%

 

60

1人

1.56%

 

不及格

0人

 

 

平均分

92.5469

 

 

及格率

100%

 

 

 

成绩分析:

其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好,第一类题满分率达到96.88%,只有两个人做错。第二类题人物的评价也比较好,只有一个学生做错,满分率达到98.44%,第三类题是关于识别历史人物,满分率最高,没有一个学生做错,都能准确地回答出,满分率高达100%。第四类题是课标要求掌握的内容,“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找出不属于戊戌变法的法令内容是哪一项,有3个同学答错,满分率达95.31%,其中在涂改后才做对的有9个学生之多,说明这些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内容掌握得还不够牢固。从这四道选择题的成绩来看,受测学生对这节课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能比较准确地说出,掌握得较好。

其二:第四题是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功绩主要是?”给学生回答,有三个选项,主要考察学生在学习完本课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戊戌变法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这道题有15个学生没有答对,满分率只有76.56%,其中6个学生在这道题中有涂改,说明他们对此题尚存疑问。为什么这道题会有这么多学生答错呢?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个问题的讲述,其次是学生看书不够认真,虽然书本上有直接的答案,但是学生竟然没有看到,以致这部分同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比较迷茫。如果老师能够在总结的时候在这个问题上稍微引导和调动一下学生的情感,相信这个问题就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其三:感到不足的是个别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如,第一题“拉开维新变法救国运动的序幕是?”还有两个学生回答不出。再者,部分学生对最后一题关于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功绩时有15人答错,说明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其四:纵观上交的拓展性作业,题目均是“变法价值之我见”,内容大致雷同,都是把课文的内容概括了一遍,把维新变法的过程描述了一遍,没有体现学生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把谭嗣同的死和戊戌变法的作用进行深入比较,因此没办法从中考察出学生对此问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于水平大致一样,没有实质上的区别,都只停留在对戊戌变法的叙述这一层次,因此没办法进行分层评价。原因可能有两点:1、题目本身表述模糊不清,学生领悟不到老师的意图:2、学生完成的时间较为仓促,来不及思考;3、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不足,学生上完课后不能形成自己的判断。

总体来看,本次小测,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强。参与的态度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拓展性作业的完成情况欠佳。

 

 

 

 (九)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研究

调查问卷:

同学们:下面有15个问题,分13道选择题和2道简答题,选择题每个问题有3个备选答案,请认真考虑一下,哪个答案最符合你的实际情况,就在这个答案后面的( )内画“√”,每个问题都要在三个答案中选一个,不要多选,也不要不选。简答题要如实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就行了。老师相信你能做出实事求是的回答。谢谢合作!

一、 你觉得这节课时间过得快吗?

A、是的( );B、一般( );C、不是( )

二、 你觉得这节课气氛怎样?

A、轻松、有趣、活跃( );B、既不轻松、有趣、活跃,也不沉闷( );C、比较沉闷( )

三、 你觉得这节课的内容难吗?

A、很难( );B、一般( );C、容易( )

四、你觉得老师的字写得好看吗?

A、好看( );B、一般( );C、不太好看( )

五、这节课的多媒体课件做锝好看吗?

A、好看( );B、比较普通( );C、不好看( )

六、你觉得老师的表情、神态怎样?

 A、亲切( );B、既不亲切,也不严肃( );C、很严肃( )

七、你觉得老师说话容易明白吗?

A、容易( );B、有点听不明白( );C、很难听明白( )

       八、、你觉得这节课以老师讲为主还是以同学讲为主?

 A、几乎全部是老师讲( );B、老师讲得多,同学参与少( );

C、老师引导学生,学生自由参与,自由发表( )

九、、这节课容不容易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

 A、容易( );B、一般( );C、不容易( )

十、你觉得老师上课提问的问题你都能回答吗?

A、全部都能( );B、有点难,但经过思考能回答( );

C、很难,想很久都不能回答( )

十一、有没有同学回答不出问题或答得不太好,如果有,通常老师会如何处理?

 A、老师有点不高兴,示意同学坐下( );B、老师没任何表示,叫同学坐下( );C、老师继续提示同学,鼓励他找出答案( )

十二、从这节课中,你有没有运用老师介绍的学习方法去解决问题?

A、有,可以找到答案( );B、有,但找不到答案( );

C、老师没介绍( )

十三、你认为老师讲的和课本讲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吗?

A、 我相信全部都是正确的( );B、可能有些是不对的,但大都是正确的( );C、都有可能是不正确的,但要有证据证明( )

 

十四、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请你简单说说

                                                                                                                                                                

 

十五、你认为老师怎样上课,你会更喜欢听?

                                                                                                

 

测评过程:

2006年10月26日,星期四晚上,测评老师准时到达初一(17)班教室,对全班64名同学就上午第一节王老师的历史课进行调查问卷。在这次调查问卷中,共有15题:第一类为选择题,主要就对老师及学生专注度、教学环境创设、教学内容、教师课堂板书、多媒体课件、老师亲和力、教师语言、师生参与课堂情况、教学思路、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师生交往问题、教师学习策略的渗透、学生置疑的学习精神等13个方面所设计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第二类为主观题,第十四题问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第十五题是问学生认为老师怎样上课,他们会更喜欢听?考察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及对老师就该节课存在的问题提出他们自己的的看法和改进的措施,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意识。从这次测评的过程来看,学生的测试态度较好,都认真对待,对我们这次调查问卷给予充分配合。同时,在调查问卷过程中,该问卷采取了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尽量让学生理解题意,不会花费学生太多时间。

 

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问卷分析表: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题号

调查项目

作答人数

选A人数

占百分比

选B人数

占百分比

选C人数

占百分比

1

老师及学生专注度

64

21

32.81%

42

65.63%

1

1.56%

2

教学环境创设

64

21

32.81%

39

60.94%

4

6.25%

3

教学内容

63

0

0.00%

32

50.79%

31

49.21%

4

课堂板书

64

51

79.69%

13

20.31%

0

0.00%

5

多媒体设计

64

42

65.63%

21

32.81%

1

1.56%

6

教师亲和力

64

61

95.31%

3

4.69%

0

0.00%

7

教师语言

63

61

96.83%

2

3.17%

0

0.00%

8

师生参与课堂情况

64

15

23.44%

12

18.75%

37

57.81%

9

教学思路

64

44

68.75%

20

31.25%

0

0.00%

10

课堂提问的设计

64

18

28.13%

33

51.56%

13

20.31%

11

师生交往

64

0

0.00%

1

1.56%

63

98.44%

12

学习策略的渗透

64

52

81.25%

7

10.94%

5

7.81%

13

学生质疑的学习精神

64

48

75.00%

15

23.44%

1

1.56%

 

从1--13选择题中,大部分学生都对这节课表示满意。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该节课中仍存在问题。他们认为这节课的气氛稍微有点沉闷,还不够活跃、有趣、轻松,其中有四个人认为该课比较沉闷,所以这方面的不足导致有42人认为上该节课时时间过得不算太快“一般”。有32位学生认为该节课的内容一般,不算太难,有51位学生认为老师的字体写得漂亮,有42位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做得好看,有61位学生认为老师的表情神态亲切,老师讲课也很容易明白,但是师生参与课堂情况来看,只有37人认为老师以引导学生为主,学生自由参与,自由发表各自的意见;有12人认为老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甚至有15人选择A项,他们认为这节课全部是老师讲。有很大一部分的同学上课比较认真听讲,他们认为比较容易就能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有20人认为跟上老师的思路不是太容易“一般”,所以有33人在调查问卷中提出他们认为老师上课提问的问题比较难回答,要经过思考才能答出来,甚至有13个同学认为即使经过思考后他们仍回答不出来,而认为全部都能回答出来的,全班同学中只有18人,所占的比例不大。有61位学生认为老师在对待回答不出问题或答得不太好的同学时引导得很好,老师能继续提示学生,鼓励他们继续找出答案。有52位学生认为他们能通过老师介绍的学习方法去解决问题,有学生认为他们即使通过老师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仍找不到答案。在考察学生质疑的学习精神这一题的问卷中,有48位学生认为老师讲的和课本讲的内容都是正确,没有表示他们丝毫的怀疑,另有15人认为老师所讲的与书本讲的内容可能有些不对,但大部分都是正确的。

十四题问的是学生对“该课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的问题,考察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的理解及兴趣所在。有42位学生不约而同地认为“学生表演康梁短剧《维多利亚港的相遇》”最精彩,令他们印象最深刻;有8位学生认为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维新变法的过程,其中有两个学生还提到严复的《天演论》。有8位学生认为老师叫他们进行小组讨论,能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有3人特别指出讨论“四字歌”概括内容的环节很精彩,这些同学的回答很出色,其中他们建议,如果小组讨论时老师能在旁指导,那他们能更快地发现并找出答案所在。有几个学生对老师上课时全神贯注的神情和亲切的态度表示满意,另有5位学生认为老师放影片时没有声音之后就不放给他们看,让他们的印象最深刻。从学生对这题问卷的回答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维新变法”的过程,两个同学谈到了严复的《天演论》,对于课标上要求的“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都没有提到,而课标中要求学生“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问卷中对此感兴趣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都数学生对三个学生演的小品兴趣盎然,有此可看出,老师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比较受学生的欢迎。有8个学生认为老师在播放视频时由于没有声音,给他们的印象很深刻,说明学生也是比较喜欢老师多利用多媒体上课,给他们提供全新的真实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十五题的问题是“你认为老师这样上课,你会更喜欢听?”,有28位学生回答说他们更喜欢老师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在讲课的过程中为了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认为老师应该多讲有趣的故事、笑话给学生听,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多讲些课外知识,如历史故事等。有18位学生在问卷中一致认为,非常喜欢杂课堂上师生能平等互动的一些环节,老师多创造空间让学生多发表,多讨论,自由发挥他们的观点,各抒己见,他们认为师生交融的课堂会打破沉闷的气氛。有10人也谈到他们希望历史课多开展些活动,如小品扮演,辩论赛,历史游戏,播放歌曲等形式,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另有8位学生非常满意老师的讲课,他们认为老师这样上课就很好了,不希望有所改变。从这个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老师要引导学生为主,千万不要整节课老师一个人讲,他们都认为,上课时气氛活跃是最重要的,他们希望老师的语言要更生动幽默,更多地在历史课中开展活动,多渠道地为活跃上课气氛做准备。而且也有不少的学生更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参与课堂,多让学生发表意见,让师生在课堂上能够有多些思想方面的碰撞,最终达到思想的交融以至很好地解决课本中的重难点问题,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十)给授课老师改进教学工作的若干建议

1、熟悉新课标要求,熟悉新教材内容,从整个单元、整册书的高度认识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把握好教学目标重、难点,尤其是加强对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把握和设计,心中要有较明确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要告诉学生什么东西;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要求灵活整合课内外资源,创设有个人特点和风格的课堂。

2、加强教育、教学心理学的学习,对授课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了如指掌,寻找教学过程兴奋点和刺激点,能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3、注重语言的锤炼,使用贴近学生的语言,注重师生交流,构建融洽的课堂气氛。

4、课堂引导和设问要做到环环相扣,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较强逻辑性,问题提出要注意背景铺陈,避免唐突的提问。

5、在课堂中要真正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因势利导,灵活变换语言和教学策略,不要拘谨于已经设计好的思路和方法。

6、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批判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都成为有思想、懂思考的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