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孙显林:如何做好初高中
张汉林:多元智能理论与
陈丛林:激活历史课堂教
张汉林:再论“过程与方
与汉林继军李惠军聂幼犁
张书林:我们对未来高中
董丛林:对“从鸦片战争
张汉林:高一历史新教材
张炎林:《民族国家》教
张炎林:《三权分立》教
最新热门    
 
张汉林:由听一节高三历史课想到的

时间:2009-10-18 17:06:29  来源:张汉林
 

如何反思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由听一节高三历史课想到的

 

 

开学了,我们教研室倾巢出动,去学校听课取经。

在一节高三课中,老师出示如下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循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据此回答:汉初设置的地方行政制度与秦朝的有什么不同?柳宗元的评论是否正确?

实录一:

师:刘邦怎样认识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生:暴政。

师:刘邦的总结是什么?

生:(无语)

从教师本意来看,“正确”答案是:秦朝废除分封制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学生启而不发,原因何在?

首先,从史实角度来讲,教师的设问不够严谨。“刘邦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师生已有的知识和题目提供的史料来看,无法找到正确答案。按刘邦理解,秦朝之所以灭亡,一是因为秦朝暴政,所以他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一是因为秦朝废除分封制,以致天下大乱时没有宗族的支持,所以刘邦分封王国。至于哪个才是刘邦认为的主要原因,需要更多的史料作支撑才能做出判断。

其次,从技巧角度来讲,教师的设问指向不明确,而且缺乏层次性。学生之所以顺嘴就答出“暴政”,是因为秦朝暴政、汉初休养生息及其关系这些主干知识在他脑子里的印象如此深刻,以致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去看材料。如果教师这样提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邦认为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什么?”那么,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展开有效的思维活动。同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有限,很有可能还是无法说到点上,所以教师应该对问题进行分解,如:“‘循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是指汉朝实行什么制度?”“‘矫秦之枉’中的‘枉’是指什么?”“刘邦为什么会认为这是‘枉’?”分解问题,降低难度,才能顺利实现预设目标。

 

 

实录二:

师:柳宗元的评论是否正确?

生:(支支吾吾)

学生支支吾吾,反映出的问题是:学生思绪杂乱,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教师的对策应该是帮助学生捋顺思维过程。

对于这种观点评论型问答题,一般的思维过程应该包括如下几步:提炼观点,判断正误,叙述史实,分析根源。具体到这道题,应该是这么一个过程:首先,柳宗元的观点是什么?柳宗元说的是文言文,还说了一大堆,要中学生及时准确地找出他的观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概括地讲,柳宗元的观点是:秦朝实行郡县制的优点通过汉朝七国之乱期间有叛国无叛郡这一现象得以证明。第二步,判断表态。很显然,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第三步,用史实来论证观点的正误。汉朝七国之乱期间,有叛国无叛郡。之所以有叛国,是因为王国独立性强,与中央政府的离心倾向越来越大;之所以无叛郡,是因为郡县直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不容易发生叛乱。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就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那么,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错在何处呢?从表面来讲,是缺乏提问的技巧,问题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从根源来讲,是不重视、不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新课程倡导的“过程”目标,一般都理解为外在的学习过程,如“讨论”、“识图”、“辩论”等;但在实际上,“过程”更重要是指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重视“过程”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时刻放在心里,帮助学生明晰自己的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过程(在实然的思维过程和应然的思维过程之间架设桥梁)。

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教学是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活动,在课堂上,老师哪有时间像我这个闲人一样,由此及彼,生发串串联想。但也正因为如此,教师课后的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问题能促使我们反思,促进我们成长;可怕的是让问题轻飘飘的溜走。而在反思中,首先要分清楚,哪些是教师自身的问题,哪些是学生的问题,据此制定的对策才能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