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孙显林:如何做好初高中
张汉林:多元智能理论与
陈丛林:激活历史课堂教
张汉林:再论“过程与方
与汉林继军李惠军聂幼犁
张书林:我们对未来高中
董丛林:对“从鸦片战争
张汉林:高一历史新教材
张炎林:《民族国家》教
张炎林:《三权分立》教
最新热门    
 
张汉林:文艺复兴和海路大通教学参考

时间:2009-10-18 17:06:40  来源:张汉林
 

 

教学目标

 

态度、价值观

能力培养

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倡导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是历史的进步。

    通过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像的比较,培养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

文艺复兴的背景、性质、人文主义、但丁、达·芬奇、文艺复兴的影响。

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

欣赏历史上的文艺作品。

 

 

 

新航路开辟

    成功者必须具备坚韧不拨的意志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运动,共同推动欧洲国家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通过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原因的分析,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如偶然性和必然性、个人和时代的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哥伦布航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图》和《哥伦布认为的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学会看地图。

 

 

教材分析与建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5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开始发生巨变。这个巨变是由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等一系列事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的内容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人文主义是本课的难点,因为人文主义是相对宗教神学而言的,而学生缺乏相关知识背景。

 

一、文艺复兴

 

本子目主要介绍了文艺复兴的背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潮、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文艺复兴的扩展及影响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1.文艺复兴的背景

文艺复兴最早产生于意大利,这不是偶然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其一、14世纪,在意大利的某些工商业城市,产生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这为文艺复兴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教材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等概念。而且,为便于学生理解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如何导致文艺复兴的产生,教材在小字部分重点描述了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的经济情况与资产阶级文化兴起之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可以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为例,说明这些富商是如何扶持文化事业的。

 

另外,如果学生能够接受,教师也可以简单介绍文艺复兴之前统治西欧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思想——封建神学,以加深对文艺复兴产生背景的认识。封建神学的内容可以用来世主义、禁欲主义和愚昧主义来简单概括。封建神学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乐园的禁果,因此人一生下来就犯有原罪。为了死后进入天堂,人在这一辈子必须禁欲行善,安分守己,无条件信仰上帝,以赎罪行,以便来世过上幸福的生活。封建神学的这种思想明显违背人性。12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兴起,城市经济得到发展,尤其是意大利的某些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的经济在当时的西欧来讲非常繁荣。城市居民的生活在日益世俗化,他们希望能够尽情享受物质生活;与此相适应,他们的艺术欣赏旨趣也在日益世俗化,这就为文艺复兴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其二、文艺复兴之所以首先在意大利发生,还和意大利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地理位置有关。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来,作为前西罗马帝国文化中心和地理中心的意大利,理所当然地成为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者。在意大利,随处可见古罗马文化的遗存。东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大量学者逃亡到意大利,又给意大利带来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手稿。所有这些,都为意大利学者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提供了方便。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就是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发现了对抗封建神学的积极因素。因此,这场新文化运动虽然在本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却是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帜的。

2.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潮

 

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潮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严格的思想体系,它是当时出现的一种绝然不同于封建神学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可以简单概括为从信仰走向理性,从神性走向人性。人文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要求将人性从神性中解放出来,享受现世生活中的幸福;它强调个性,肯定自我,倡导乐观进取的人生观,进而否定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

 

需要注意的是,人文主义反对以神为中心,但并不反对神;反对教会的腐败,但并不反对教会。当时的人文主义者都是基督徒。实际上,人文主义者相信人性和神性是统一的。他们认为:正统神学的荒谬之处在于主张人类只有通过禁欲和自我摧残才能接近上帝;上帝创造人类,也就必然热爱人类,上帝在创造人类的同时把自身神圣的品性也赋予人类,现实中的人之所以信仰上帝,就是这种神圣品性的反映;神圣既在天堂,也在人世,对人性的肯定实际上就是对神性的肯定。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艺术作品处处渗透着人神共处、将神性人性化的观念,这其中体现的就是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主张人神统一,这是人文主义的局限性,也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我们不要苛求古人。而且,人文主义蕴含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主义的思想内核后来为资产阶级所发扬光大,在历史上发挥了非常进步的作用,这同样是不能抹杀的。

 

以上内容抽象复杂,教师自己了解就行,可以不讲;如果教师驾驭能力强,能够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也可以尝试一下。

 

教材对人文主义做了简化处理。教材引用“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的名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文主义是一种现世观(“我只要尘世的幸福”),与封建神学的来世观恰恰相反。为了能让学生对人文主义产生一个直观的印象,教材配了两幅图片。图一是中世纪的雕刻,圣母和圣婴坐姿僵硬,神态严肃,形象呆板。圣婴的眼睛位于面部的三分之二处,不符合婴儿的特征,简直是圣母脸庞的小型化。艺术家这所以这样处理,就是为了突出圣母和圣婴是“神”,与“人”不同。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虽然绘画和雕刻的对象还是宗教中的神,但是,在人文主义者的眼中,他们却更多地体现出了人的特性。在拉菲尔创作的《西斯廷圣母》中,圣母非常秀美,圣婴虽然一脸庄严,有为救赎世人而要做出牺牲的心态,但能看出他确是一个婴儿。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创作了很多圣婴和圣母的画像。在这些画像中,圣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流露出母亲的本性;而圣婴在玩耍、吃奶,体现出婴儿的天真和无忧无虑。实际上,作为虔诚的基督徒,人文主义者并不是要否认圣母和圣婴的伟大,相反他们将宗教中的神人性化,强调人神的和谐相处。这和中世纪的封建神学强调人性否认人性、主张人是神的奴仆这种观点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图片在课上展示,以加深学生对人文主义的认识。

 

 

 

3.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非常多。为了减轻负担,课程标准只规定了但丁和达·芬奇两个内容。但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只是最低标准。如有可能,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相关知识。

 

在介绍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时,建议教师以人文主义精神为线,将这些人物和作品联系起来。

 

但丁是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鲜明体现出新旧交替时期的特点。但丁代表作是《神曲》,它用梦幻的形式和隐喻的手法(中世纪宗教文学常用的形式和手法)描写了一个宗教故事(中世纪宗教文学常见的内容),充满了神秘色彩(中世纪宗教文学常见的特点),游三界的构想就是宗教观点的直接表现。但是,为什么说这样一部有着浓厚中世纪色彩的《神曲》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这是因为,透过宗教神学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神曲》中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神曲》的现实性很强,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它猛烈地抨击教会的黑暗腐朽和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歌颂了追求自由、理想、感情和知识的精神,绽发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萌芽。正因为如此,恩格斯说:“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雪莱认为:“但丁的诗堪称是时间交流上的桥梁,连接近代世界和古代世界。”

 

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恩格斯曾经指出:“这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达·芬奇是有史以来最多才多艺的天才之一,是文艺复兴时期巨人中的巨人。有人认为,达·芬奇实际上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的化身:他几乎涉足了当时艺术和科学的每个领域,并都有不俗的贡献。达·芬奇的研究和发明涉及到绘画、建筑、音乐、文艺理论、解剖学、生理学、物理学、天文学、数学、水利工程、军事和机械等诸多方面。仅就军事和器械而言,他就发明了飞行机械、直升飞机、降落伞、机关枪、手榴弹、坦克车、潜水艇、双层船壳战舰、起重机等。可以说,达·芬奇是世界上少有的全面发展的学者。但是,达·芬奇的大多数著作和手稿都没有发表,直到他逝世后多年才陆续被世人所发现。科学史家丹皮尔这样评论达·芬奇:“如果他当初发表他的著作的话,科学本来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 “如果我们要在古今人物中选择一位来代表文艺复兴的真精神的话,我们一定会指出列奥纳多·达·芬奇这位巨人。”建议教师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文艺复兴时代会产生一大批达·芬奇这样的大师?“文艺复兴的真精神”是什么?对于前一个问题,英国伟大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早已有过答案:“在希腊伟大的时代里出现过的事情,再一次出现于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传统的道德束缚消失了;从羁绊中获得解放,使个人精力旺盛而富于生命力,从而产生了极其罕见的天才的奔放。” 对于后一个问题,答案也很简单: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主义(这也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核)。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不朽名作之一,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肖像画。文艺复兴时期,除了宗教人物绘画盛行外,世俗人物肖像化也非常流行,这实际上反映出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艺术欣赏趣味的世俗化。《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最钟爱的作品。他一共花了四五年时间来创作这幅肖像画,并最终以未完成为名将画像留在身边而未交付给委托人。画面上,一位少妇毫无修饰、情趣天然,缕缕卷发散垂在裸露的颈上。她面孔明亮,双眼发光,表情神秘莫测,就像一个知晓秘密而又小心保守着它,但却不能抑制住怡然自得心情的人。她的背后,是一片被轻烟笼罩的虚无缥缈的风景。几百年来,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微笑让人们产生无限的遐想。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最忌讳公式化,而历史上对《蒙娜丽莎》的解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蒙娜丽莎》的看法。

 

4.文艺复兴的扩展及影响

 

文艺复兴最早诞生于意大利,后来扩展至整个西欧。文艺复兴也不仅仅局限于文艺领域,它还包括自然科学。文艺复兴诞生以后,人们的思想开始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信地面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现象这两大片广阔的天地。人们不仅满怀兴致地研究和解释人类社会的世俗现象,也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方式研究和解释自然现象。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和科学是统一的,并不是像后世那样是对立的。达·芬奇便是科学和人文和谐共处的一个典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当时来讲,人文和科学都是封建神学的对立物。

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将人们的思想从中世纪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人的觉醒,唤起人们积极进取、创造探索的精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开始树立为现世幸福生活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观,这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奠定了思想基础。文艺复兴还促进了西欧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总之,文艺复兴运动在思想上为欧洲步入近代社会奠定基础。

 

 

 

二、海路大通

 

本子目主要介绍了海路大通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三个内容

1.海路大通的背景

 

这可以分两个方面来掌握,第一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商品经济越发展,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就越重要。因此,当时欧洲出现了黄金热,社会各阶层都迫切希望得到黄金。哥伦布曾经说过:“有了黄金,要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由于《马可·波罗游记》等书的影响,当时欧洲人盛传东方有大量的黄金、香料和宝石,希望能到东方寻求财富。

 

其次是新航路的开辟具备了应有的条件。当时人相信地球是圆的。从这个信念出发,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一个想法:由大西洋向西行驶便可到达亚洲东岸,印度和中国的丰富的商品便可由海道直接到达欧洲。而且,由于欧洲航行定位指向技术和造船技术的提高,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教材提供了一幅航海家用各种仪器测量纬度的图片,这反映了当时航海技术的提高。当时欧洲人主要使用十字标竿或圆形星盘来测量太阳中天的高度,可以粗略地算出观测地点的纬度,但对经度还无法作满意的测定。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对开辟新航路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教材详细描绘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经过。哥伦布为什么要坚持向西航行?哥伦布认为,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也能到达亚洲。更为关键的是,“哥伦布根据马可·波罗对亚洲东西宽度的估计(一个过高的估计),根据这位旅行家关于日本距亚洲大陆1500哩的报告(一个过高的估计)以及托勒密对地球周长的估计(一个过低的估计),推断出分割欧洲和日本的海洋宽不到3000哩。因此,他认为前往亚洲的最便捷之路是通过横渡大西洋的短期航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第128页)关于哥伦布对地球的认识,教材配了一幅房龙画的图,可以让学生分析哥伦布想象中的地球的特点:地球是圆的;从西欧出发到达亚洲,西行比东行的距离要近。

 

应该说,哥伦布发现新大路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纯属偶然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首先,当时那个时代已经提供了远洋航行的必要条件;其次,哥伦布具有坚韧不拨的意志和敢于创新的精神,面对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他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学生都听说过哥伦布立鸡蛋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掘其中蕴含的道理。

 

其他航海家及其成就,由于课程标准没有要求,教材用小字和地图表现出来。皮加费塔是麦哲伦船队的海员,也是整个船队最后幸存的18位船员中的一个,他负责记载航海日记。在当时条件下,远洋航行是异常艰苦的。但是,欧洲航海家们前仆后继,冒着生命危险去远航。为什么呢?不可否认,这些人大部分是怀着发财梦去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人文主义倡导一种积极进取、为现世幸福生活而奋斗的人生观,这是航海家们冒险航行的精神动力。当然,这其中还有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可让学生自由发言。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材主要介绍了新航路开辟的三点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地、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深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开阔了人们视野;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欧洲步入近代社会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进行小结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题图。题图名《放贷者和他的妻子》,是昆丁·梅特西斯于152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画面上,丈夫仔细看着秤上的斤两,因为怕看花了眼,他甚至微倾身子,以征询太太的意见。正在看祈祷书的妻子在书页的边缘折角做记号,以免漏看了任何一页。她带着有些迷惑的神情看着丈夫手中的秤,意识到在这份世俗的买卖里,没有任何虔诚、敬神而言。桌边的一面立镜,反射出站在旁边的求贷者饥苦和急切的脸。这幅绘画十分生动地反映了中世纪末期虔诚信仰的世界开始向世俗化世界过渡时,人们所面对的道德上的复杂性。而这个过渡,正是由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所带来的。文艺复兴研究的奠基者、瑞士著名学者布克哈特评价这一时期是“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展”的伟大时代。法国著名学者米什莱认为:“把我们的时代和前人区分开来的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这才是新时代——再生时代的主要标志。”

 

 

 

资料与注释:

 

1.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一词是意大利画家、艺术史家、建筑家乔治奥·瓦萨里(Giorgio Rasair , 1511-1574)首先使用的。他在1550年出版的《最杰出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记序言》(也译作《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中用艺术再生这个词。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大到西欧其他国家。“文艺复兴”这一名词源自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法文“Renaissance”。中国曾有人直译为“再生”或“再生运动”,但“文艺复兴”的译法已被普遍接受。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这表明了文艺复兴的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

 

2.意大利城市的繁荣

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意大利,与城市的繁荣发展密不可分。恩格斯曾经指出:“欧洲式文艺复兴的时代是以封建制度普遍解体和城市兴起为基础的。”意大利处在地中海贸易区的中心,其北方城市很早就凭借地理优势,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频繁的国际贸易,为城市带来了巨额财富,促进了手工业、银行业和经营技术的发展,使意大利成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地区。被誉为“黄金城市”的佛罗伦萨在当时是欧洲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其纺织业和银行业居全欧之冠。14世纪初,它拥有毛织业作坊200余座,年产7.8万匹毛呢,产品畅销欧洲。一些富商巨贾还投资开办银行,并争得为教廷代收赋税捐款之权,从中牟取到大笔钱财。特殊的商机和条件,使意大利城市在十二三世纪相继获得自治,政治上普遍实行共和制,把持政权的主要是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出于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城市的统治者对世俗的新文化采取支持、保护和利用的政策。他们不惜投入大量金钱,用于城市公共事业开支,举行盛大公共庆典,赞助文化艺术和教育事业。他们希望借此展示城市的财富,表现城市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情趣,抬高城市的声望,炫耀个人的文化品位。城市的生活是蓬勃向上的。事业的成功和财富的拥有,使他们更加相信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敬重,崇尚学术,尊重人才之风深入人心。意大利城市的这种先进性与发达程度,在西欧诸城市中是少见的,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

 

3.美第奇家族赞助文艺事业

佛罗伦斯共和国的美第奇家族崛起于十三世纪,通过商业和银行业的经营,赚进大笔财富。到了十五世纪后期,美第奇家族不仅在佛罗伦斯权倾一时,而且其银行开设到了欧洲的很多城市。
  美第奇家族的大家长科斯莫·德·美第奇一向以人文主义者自居,热心文化事业。他出资赞助一些学者如布尔尼、布拉乔里尼和特拉维尔沙尼,好让他们能够专心研究古典学。又延聘来自君士坦丁堡的贝沙里奥与盖米史托斯,以筹划成立柏拉图学院。他还将八千本书捐给圣·马可图书馆。该馆后来成为欧洲第一家公共图书馆。

此后,皮埃罗和洛伦佐在相继接掌家族的大权时,仍然依循柯斯莫的作风。尤其是洛伦佐在1469年正式接班后,他更投下大笔经费赞助米开兰基罗和达·芬奇。一天,洛伦佐·美第奇在花园中偶然发现了少年米开朗基罗的非凡天才,便将他带回家中,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与他们和贵族亲属们同桌共餐,并鼓励他从事艺术创作。

 

美第奇家族的利奥在任教皇期间,广招博学之士,对那些应邀而来的学者,分别给予50到530金币不等的年薪。米开朗基罗就曾为利奥工作三年,得到6100金币;拉斐尔仅是装饰一个大厅就获赐1200金币。此外,利奥还在罗马建立私人图书馆,大量收集珍稀书目和手稿,供学者研究之用。如此优厚的待遇、舒适的创作条件和安定的生活立刻吸引了众多饱学之士汇集于罗马城,使得罗马城在16世纪上半叶迅速成为文艺复兴的文化中心。

 

 

 

4.基督教神学

神学一词源自希腊文theologia,由theos(神)和logos(道理、言论或学问)两个词组合而成,指研究有关神的道理或学问。基督教沿用此词。早期用以指对《圣经》中论述上帝、基督及其与世人关系的研究。13世纪时,托马斯·阿奎那著有《神学大全》,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论证神学,使神学成为包括和贯通一切的“科学的皇后”。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迅速发展,哲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基督教神学的涵义缩小为对基督教信仰内容作系统的研究和理论化的说明。基督教神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上帝论、基督论、救赎论、圣灵论、人性论、教会论,等等。基督教神学认为:不应论证,而应信仰上帝的存在;上帝在6天时间内按一定的次序“各从其类”地创造世界,最后用泥土按自己的形象造人,所以上帝是一切存在的本原;上帝创造世界以后,继续主宰、管理世界,并赋予人以管理万物之权;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命令,吃了禁果,造成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原罪);上帝通过基督的“道成肉身”使人得到救赎,即上帝差遣基督来到世间,通过童贞女马利亚而取肉身成人,基督以自己的生和死,使人得到救赎;世人“犯罪”之后,就失掉了上帝的爱,谁要想重新获得爱,除了必须绝对信仰上帝、耶稣基督外,还必须悔罪做“善功”以补赎罪过。基督教许诺人在死后获得平等,却为现世的社会不平等辩护。它认为奴隶制是“对罪恶的惩罚”,它号召奴隶服从主人“就像服从基督一样”。在封建时代,基督教会在组织方面本身就体现了封建的等级制度,并把这种制度神圣化。它宣扬封建国家的权力来自上帝,要求人们同现实、同社会不平等进行妥协。因此,基督教神学通过对人们思想的紧密束缚,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5.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这个名词的英文是Humanism,也译作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它是在对古典文化吸收、利用和发展中形成的。它的基本特征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与个性解放,重视现实生活与人文教育。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性即人类的自然本性或理性,而人是有理解能力、自制能力和识别善恶能力的理性动物。如但丁所说,人能以判断克服自己的欲望,按照判断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因而,人是历史和命运的主宰,而不应受制于教会和神学。认为追求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满足物质的精神的享受,是人的自然本性,禁欲是对人性的扼杀。人文主义思想与宗教神学是针锋相对的。它冲破了中古以来笼罩在人们思想上的阴霾,唤起人们的思想解放。

 

6.人文主义者关于人文主义的一些表述

彼得拉克:“我是一个凡人,我只要尘世的幸福。”

阿尔伯蒂:“人们能够完成他们想做的一切事情”。“人的幸与不幸取决于他自己。”

布鲁尼:“人类的全部光荣在于其行动。”

亚尔伯蒂:“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创造自己的。”

彭亚塔:“我创造了我自己。”

薄迦丘:“谁想要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拿出一点本领来呢。如果你非要跟他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

皮柯:“人具有按照自身意志塑造自我的能力。人可以与上帝为伍。”

 

7.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有关论述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部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觉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人类只是作为一个种族、民族、党派或社团的一员——只有通过一般的范畴而意识到自己。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对于国家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作客观的处理和考虑成为可能的了。同时,主观方面也相应地强调表现了它自己;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来认识自己。

 

8.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1304—1374)是意大利诗人,出生于佛罗伦萨。他对古典文化有深厚造诣,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的大部分著作是用拉丁文写的,但他最重要的作品抒情诗集《歌集》却用意大利文书写。《歌集》主要歌颂他对女友劳拉的爱情。诗人以坦率细腻、大胆热烈的语言,把劳拉写成美的化身,倾诉内心深处的爱恋之情,显示了爱情的崇高和圣洁,反映了新文学要求摆脱禁欲主义,追求现世个人幸福的强烈愿望。

 

 

 

9.但丁

但丁于1265年5月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母亲很重视对他的教育,把他送到著名学者拉丁尼那里学习拉丁文,攻读古典文学。其后,他又进入伯尼、波洛奈和巴黎大学深造,成为一名对文学、美学、哲学、历史、音乐、政治、神学都有很深造诣的学者。 
    1300年,但丁以渊博的学识和医药行业代表的身份参加佛罗伦萨市最高行政会议,当选为代表六大行政长官之一。后来敌对势力上台,他们迫使法庭以贪污和反教皇的罪名对但丁判处终身流放,不得回国,否则处以火刑。但丁在流放期间,佛罗伦萨当局一再宣告,只要但丁公开承认错误、宣誓忏悔就可免死回乡。但丁坚贞不屈,断然拒绝,直至1321年客死他乡。

《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原名叫《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杰作冠上了“神圣”二字,所以,在欧洲这部巨著叫做《神圣的喜剧》。《神曲》只是汉文的通译。《神曲》全诗长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三行,由《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构成,描绘的是诗人梦游中的情景。 
  在《神曲》中,但丁精心安排了两个人物作为自己的导师,一为象征理性、知识的维吉尔,一为象征信仰、虔诚的贝阿特丽齐。象征理性的维吉尔只能“人间天国”里充当诗人的引路者,象征信仰的贝阿特丽齐才有资格带领诗人进入“天上王国”。《神曲》的主题,意在探索诗人自身、意大利民族,乃至人类的未来命运。但丁的结论是,意大利民族和整个人类必须在信仰的启示下,以理性规范行为,实行道德完善和精神境界的不断超越,才能与最高真理合一,获得光明的前途。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诗人,但丁不可能不接受中世纪文化的洗礼,但《神曲》中表现出的深刻批判精神和新思想的萌芽,则使诗人成为文艺复兴新时期既将到来的预言者。但丁对古希腊、罗马的先贤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维吉尔等人由衷地赞佩,肯定这些异教时期灿烂文化的代表者,肯定知识和理性精神,客观上就批判了中世纪的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尽管作为一个基督徒,但丁不可能将他们直接安排进天堂,但却把这些“高贵的”异教徒放进地狱中一个毫不受苦的美丽幽静之处。但丁还同情为爱情而遭惨杀在地狱中受苦的保罗和弗兰采斯加,批判了教会的禁欲主义。长诗多处流露出期待结束党派纷争、实现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但丁揭露一些教皇干预世俗政治和对权力的贪欲,是民族不和、城邦纷争的罪魁祸首。在地狱中遇到尼古拉三世教皇的灵魂,诗人痛斥:“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入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卜尼法斯八世教皇当时尚在人间,诗人却在狱中为他找好了位置,倒栽于石穴中受火刑的惩罚。诗人鄙视那些丧失原则,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见风使舵的政客,为此在地狱第一层外为他们的灵魂专设一个长廊。这些人连地狱都不肯收容,在长廊里被无数大黄峰蛰刺,被狂风吹得飘来荡去。实际上,尽管《神曲》采用了梦幻的形式,它的具体描绘——特别是在《地狱》篇中——都是当时意大利社会现实的缩影。


     10.拉斐尔

拉斐尔(1483—1520)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受大众欢迎的画家。他以绘制圣母像著称,他的圣母像慈祥和蔼,富有人情味,给人以亲切和虔敬之感。像《西斯廷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等作品,俨然是现实生活中洋溢着欢乐幸福的母亲形象,完全超越了中世纪同类作品神秘、呆板的模式。他的著名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圣母、圣徒组成的三角形构图,庄重均衡,圣母和耶稣的体态健美而有力量,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

 

11.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伟大诗人、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他的戏剧取材于各国的历史传说和文学资料,很多故事并不发生在英国,但实际上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原则。他的戏剧代表了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自莎士比亚戏剧问世以来,被翻译和再版的次数在西方仅次于《圣经》,对其研究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无怪乎本·琼生说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12.达·芬奇

达·芬奇(1452—1519年)是盛期文艺复兴艺术的创始人,他幼年师从著名雕塑家韦罗基奥,25岁即显示出非凡的绘画天赋,并创建自己的独立画坊。在艺术创作上,达·芬奇力求真实地描绘自然。为了画好人体,他不惜触犯宗教戒律亲手解剖尸体,为了表现人物的特殊表情,他常常在街头漫步几个小时,观察各色人等的音容笑貌。他的绘画作品体现了科学态度与艺术理念的完美结合。《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是达·芬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是一幅对人物心理完美刻画的杰作,画家抓住了耶稣向门徒宣布“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的瞬间进行创作,将耶稣的庄重自若,犹大的心虚惊慌和其他门徒的惊讶、愤慨、悲叹等表情描绘得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蒙娜丽莎》是达·芬奇艺术创作的又一典范,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一种新颖的“晕涂法”,将人物面部轮廓处理得若隐若现,平添许多神秘气韵,而蒙娜丽莎的微笑,更成为一个永恒之谜,引起人们无限的玄想与遐思。

 

 

 

  13.欧洲航海技术和海上武器的进步

  在1500年以前的300年间,每艘欧洲船舶的平均吨位增加了3倍,载重量只有150~200吨的单甲板帆船,让位于载重600~800吨的圆形船体的帆船。12世纪末13世纪初中国发明的罗盘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欧洲人也已经在船尾安装了舵,这都大大提高了航行效率。14世纪,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加快了航行的速度。这样,船身增大了,速度加快了,操纵也更加灵活了。另外,改进了的帆船又可减少100~200个划手,相应地减少了这些人力所需要的粮食,因而也更经济了。在造船技术方面,葡萄牙人走在最前面。他们能建造多桅大帆船,并在船的中间主桅上挂上更多的帆,以适应不同的风向和海流。到1500年,欧洲人已经能建造结构坚实、船身更大的海船,这些船拥有强大的龙骨、坚实的肋骨和双橡木船壳板,足以经受得起远洋航行的考验。远洋航海所需要的仪器和海图也有了发展。1485年葡萄牙人第一次使用星盘,以确定船的位置,以后又陆续出现了其他仪器。14世纪欧洲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开始出现标明海岸线和港口位置的航海图。航海技术的改进,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有利条件。

15世纪以前,欧洲在海战方面是落后的。当时的海战主要是甲板上的短兵相接。到了15世纪,欧洲的战舰上才装备了大炮,但这种大炮仍是小型的,只能发射几两重的石弹,可以杀伤人,却不能打破敌舰的舰体,因此这种炮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海上战术。虽然15世纪欧洲人在陆战中已使用大型炮,但这种大炮太笨重,无法把它运上军舰。16世纪20年代,舰炮的制造进入了新的阶段。欧洲人铸成的新型大炮有5~12英尺长,发射的圆型炮弹(先是石弹,后来是铁球)重50~60磅,在射程300码中能击破敌舰的舰身。这种大炮可以安装在军舰上,容易操纵,在新设计的军舰上多的可载40门。于是海战战术发生了变化,从甲板上的短兵相接变成了用大炮的轰击。

 

14.哥伦布船队的帆船

1492年,哥伦布率3艘帆船开始了其著名的航行。“圣玛丽亚”号、“平塔”、“尼娜”号都是三桅帆船。 “圣玛丽亚”号具备80桶酒的装载量,重量可达80吨。它全长23.9米、宽7.9米,吃水深度约2米。这种船制造时,用木栓或大木钉把木板固定在肋骨上;船底涂上兽脂混合物以防止蛀虫;用石块或沙子压舱以保持稳定性;用木制手摇泵以清除船底漏水;有麻制绳缆;有便于清除积水的弧形甲板;有长长的木质舵柄,经过船尾的一个孔洞到达艉楼甲板下面。舵手既看不见海,也看不见帆,他只是根据罗盘、对脚下船的运动的感觉或甲板上了望的高级船员的命令而操舵。
  哥伦布率领这3艘同型船以69天的时间横渡大西洋,平均航速4节。经过450年以后,为哥伦布撰写传记的作家塞缪尔·莫里森在他的《海洋指挥官》一书中说:“‘尼娜’号、‘平塔’号和‘圣玛丽亚’号3艘船的建造、装置和配备的人员都属上乘——它们是了不起的船,都能完满完成它们所负的使命。

 

15.达·迦马航行

1495年,由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葡萄牙立刻加紧策划前往印度的航行,达·伽马被选为远航指挥官。华斯科·达·伽马(1460-1524),葡萄牙贵族,出身军旅。1497年7月8日,达·伽马率领由4艘船、约170名水手组成的船队由里斯本出发探索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线。船队旗舰“圣·加布里尔”号,长 25.6米,宽8.5米,排水量不过300吨。迦马没有沿非洲西海岸南下,船队首先到佛得角群岛,然后朝南直驶南大西洋,航行了3个月后,再改向东,到达好望角,由此绕开了非洲西海岸对于南下极为不利的气候。在前人没有去过的陌生海域航行几个月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达·迦马无疑是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11月22日绕过好望角后,达·迦马船队进入了一片新天地。此后他向北沿非洲东海岸航行。1498年3月2日,进入莫桑比克。4月在马林迪,达·迦马得到了当地著名的阿拉伯领航员马德杰德的帮助。在他的指引下,船队航行23天,穿过阿拉伯海,于l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南部最著名的商业中心卡利卡特。在这里,达·迦马依靠武力,抢到了许多宝石和香料。返航时途中,许多水手死于疾病,其中包括达·迦马的弟弟。最后只剩下2条船,“贝里奥”号1499年7月10日回到葡萄牙,达·伽马的旗舰则在1499年9月9日才抵达里斯本。生还的水手不到开航时水手总数的三分之—,但运回香料等货物在欧洲的获利为这次远征费用的60倍。


    16.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费尔南多·麦哲伦(1480~1521),本是葡萄牙破落贵族,曾为葡萄牙王室效力。但因在国内受到诬蔑和排挤,难以容身,1517年投奔西班牙。1518年3月,西班牙查理一世同意了麦哲伦绕过美洲前往东南亚香料群岛的计划。1519年9月,麦哲伦船队的5艘小船(共265人)起航。他们到达巴西,然后沿南美海岸一路南下。历经千辛万苦并损失一条船后,1520年10月,船队发现渴望已久的海峡。11月28日,麦哲伦船队冲出海峡,进入了太平洋。由于最大的食品船开了小差,船队此时只剩下3艘(这些反叛者回国反说麦哲伦叛变,于是其家属失去经济来源,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很快在贫困中死去)。接下来又是3个月横渡太平洋的恶梦,1521年3月,麦哲伦船队到达马里亚纳群岛。在弄到食物和淡水并充分休整后,3月27日麦哲伦到达菲律宾群岛。此时他终于明白,由欧洲向西到达东方的航线已经完成,地圆学说被证实了。在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卷入了当地部落内讧,被部落战士杀死。其余部分船员在埃尔·卡诺领导下驾驶“维多利亚”号经过9个月苦难的航行,于1522年9月6日回到出发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这时船上只剩下18名幸存者。
    17.地理大发现时代大事记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1415年:葡萄牙占领东非的穆斯林据点休达。
  1415年后:葡萄牙亨利王子的远征船队开始非洲西北部的探索,陆续发现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以及位于非洲和巴西之间的中途的佛得角及佛得角群岛。
  1455年: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颁布特权令,授予葡萄牙海上霸主的地位。
  1488年: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同年,德国人马丁·贝海姆设计出第一台地球仪。
  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瓜分世界的托尔德西里亚条约。
  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卡利卡特,开辟了印度航路。
  1501年:亚美利哥·维斯普奇对南美洲东北部沿岸作了详细考察,确认这是一块新的大陆。后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块大陆为“亚美利加”。
  1519~19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1529年:葡西两国签订《萨拉哥斯新条约》,在摩鹿加群岛(即香料群岛)以东17度处又划了一条分界线,完成了亚洲地区的势力划分。
  1569年:墨卡托首创用圆柱投影法编绘世界地图。
  1595年:荷兰人范·林斯霍特编著了最早的航海志,记述了大西洋的风系和海流。
  1642年: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航海家塔斯曼发现了今澳大利亚东南的一个大岛,后命名为塔斯曼尼亚岛。
    1730年:英国人西森发明经纬仪。美国人哥德弗莱和英国人哈德利首创用六分仪在海上进行天文定位测量。  

1732年:俄皇彼得一世派白令考察俄国东端海域,发现“白令海峡”。
  1768年~1779年:英国的詹姆斯·库克船长进行了3次南太平洋考察,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纳入英国版图,并且发现了夏威夷。

18.早期的测量仪器

如果能在海面上准确测量出天体的位置,那么海员们便可以比较肯定地知道他们所在的纬度。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精密的测量仪器。

 托勒密曾经描绘过星盘(又叫测星仪)。体积大些的星盘用在天文台里,体积小的用在船上。星盘的使用需要三个人合作——一个人抓住星盘上的拇指环,一个人瞄准,另外一个人读出表盘上的结果。当船晃动得比较剧烈时,得出的结果自然也就不是很准确。只要可能,海员们就会上岸测量。

 古代的天文学家使用十字标尺来测量星星的纬度,后来水手们也把它应用于航海中。这件仪器由一根标尺和一个十字形尺组成,十字形尺较低的一端置于水平位置。沿着标尺观察天体的同时,滑动十字形尺直到它在你的视野里接触到观察物(太阳或星星),然后读出标尺上的度数。这种仪器只需一个人便可以操作。

   星盘和十字标尺都需要观察者直接观察太阳。晴天,过强的光线会使观测无法进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格兰船长、航海家约翰·戴维斯发明了背标尺。它由一根标尺和一根可以滑动的横木制成。观察者观测时先背朝太阳,然后滑动横木直到它在前方的小盘里投下阴影。通过这种方法,观察者可以观测地平线。

   约翰·戴维斯还在一位来自剑桥的数学家爱德华·莱特的帮助下发明了象限仪。这件仪器的横木上有一只目镜,通过目镜,观察者可以观测地平线和被反射的太阳。

克洛伊希克的水文地理学家皮埃尔·布哥尔对象限仪做了进一步改进,改进后的象限仪使观察者通过目镜能看到太阳落在地平线上。

在英格兰的约翰·哈德雷发明了八分仪,并于1732年首次试用。它由一部反射望远镜和一架酒精水准器组成。这件仪器比以前海上用过的其它任何仪器都要更加精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