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袁训利:浅析“罗马法的
刘俊利:选修课《探索历
宋奖利:浅谈如何搞好历
刘俊利:《教师教学用书
刘俊利:高中课程标准下
刘俊利:基于实践的研究
刘俊利:《探索历史奥秘
袁训利:析陈红老师的教
刘俊利基于实践的研究性
耿胜利对中学历史课堂教
最新热门    
 
蔡贵利:高中《红军的长征》教案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6:41  来源:蔡贵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表现和实质;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左”倾错误的表现;遵义会议;长征原因、主要过程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不抵抗政策”、第五次和第四次反“围剿”以及遵义会议前后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遵义会议和“长征精神”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看书,看材料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从长征原因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从国民党史书、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关于长征的描述及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时的一段讲话中探究什么是“长征精神”等。

2.通过课堂阅读、陈述、比较、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培育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3.充分利用教材、课件中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与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提高解题技巧。

4.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尽可能提高情景教学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辨证唯物史观的养成:通过“长征”背景、过程及意义教学,让学生明白三个哲学原理: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革命事业可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只有调整好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人们才能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只有遵循事物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促进事物的转化,达到想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2.情感熏陶:通过分析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通过对红军长征史实的回顾和“长征精神”的讨论,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辈不拍牺牲、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进行新的长征”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对遵义会议史实的学习,进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三)教学难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左”倾错误。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

 



(五)板书设计

一、长征的背景

1、敌:(理论上)蒋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军事上)发动第四、第五次围剿

2、我:(理论上)王明“左”倾错误的指导

(军事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二、长征的经过

1、开始——1934.10、江西瑞金

2、转折——1935.1、遵义会议

3、长跑——(之一)渡赤水、渡金沙江

(之二)渡大渡河、夺泸定桥

(之三)翻雪山、过草地

4、终点——1935.10、陕北吴起镇

1936.10、甘肃会宁

三、长征的意义

1、军事上:粉碎围剿,转危为安;

2、组织上:战胜分裂,保存力量;

3、思想上:宣传主张,播下火种。

(六)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七律·长征》片段,让学生进入历史情景体验,教师开门见山,引出主题,导入新课。

B.讲授新课

一.长征的背景

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二两个子目,然后提出问题,层层深入,从敌、我双方的指导思想和军事较量角度对比分析,互相映照,使理性知识条理化、感性化,有助于增强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敌:(理论上)蒋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敌方即蒋介石当时提出一种什么政策?(学生齐答后,屏幕上出现字幕:蒋提出“攘外必先安内”)

(提问)蒋介石为什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学生回答后指出)是因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不抵抗政策太不得人心。

(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7页的竖排史料,提问)这里的“外寇”、“内匪”各指什么?(学生齐答后指出)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蒋介石认为日本侵略者“不足虑”,而把共产党和红军视为“心腹之患”。

(提问)蒋介石的这个政策,其实质是什么?与不抵抗政策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指出)此政策是以“先安内”为借口,继续推行对日投降、对红军围剿的反动方针,所以“攘外”是假,“安内”是真,它同不抵抗政策的目的、实质一致,都是对外妥协退让、对内镇压革命的卖国的反动政策,但比不抵抗政策更具欺骗性。(字幕:对日本妥协,“围剿”红军)

(提问)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在军事上的突出表现是什么?(两次围剿)(字幕显示)(军事上)发动第四、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我:(军事上)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从红军这方面来讲,两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学生齐答)(字幕: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为什么第四次反“围剿”能够取得胜利,而第五次“围剿”却失败了呢?

 



这两次反“围剿”期间,中共中央都是“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17至18页正文及小字,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王明‘左’倾错误”这一历史概念——主要表现为军事上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组织上搞宗派主义、理论上照搬苏联城市暴动经验。)由于周恩来、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采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指挥红军粉碎了第四次“围剿”。而第五次反“围剿”时,王明“左”倾错误已经全面推行,红军的指挥权完全掌握在“左”倾领导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手中,他们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犯了战略性错误。所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王明、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倾错误。(字幕显示)(理论上)王明“左”倾错误的推行

毛泽东曾多次提出过正确主张,但均被博古等人拒绝。(引导学生参看教材第19页第四段)结果,红军奋战一年,伤亡惨重,却没能打退敌人的“围剿”,反而使自己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被迫开始了坚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长征的经过

1.开始——1934.10、江西瑞金 

播放录象片段,提示学生注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1934年10月、出发地点——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和初期失利——长征开始时,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尽管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使红军由八万余人剧减到三万多人(字幕依次显示)。红军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果继续按博古、李德的指挥往湘西去,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提问)在这危难关头,毛泽东提出了什么建议?(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中央大多数领导人肯定毛择东的意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并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2.转折——1935.1、遵义会议

(学法指导)学习重要会议应主要掌握它的时间、地点、背景、内容及意义。召开遵义会议有什么必要性、重要性呢?

(引导归纳)背景:①红军长征初期的失利;②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错误的不满达到了顶点;③转战贵州,攻占遵义,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条件。

内容:(过渡到录象片段,然后讲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两“破”两“立”来归纳:一是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二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三是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四是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强调)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核心集体开始形成。

(引导归纳)意义:①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屏幕显示:为什么?党成立以来一直处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而这次会议则是在双方关系中断情况下,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③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屏幕显示: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了真正的轻装转移、万里长跑(国外学者多用“长跑”来形容长征)——

3.长跑——渡赤水、渡金沙江、渡大渡河、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对这一过程可分解为:

(之一)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显示四渡赤水的动态过程、巧渡金沙江的录象片段和毛泽东巧用古典兵法的字幕解说:

瞒天过海——三十六计第一计

时间——一九三五年一月—五月

地点——贵州、云南、四川

兵力对照——三万对数十万

策略——制造烟幕,隐藏动向

结果——突破围堵,渡金沙江入四川)

(之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显示强渡大渡河的录象片段和毛泽东巧用古典兵法的字幕解说:

兵贵神速——三步并作两步走

时间——一九三五年

地点——四川大渡河

策略——以急行军制敌机先,抢占要塞

结果——强越大渡河)

(之三)翻雪山、过草地(显示翻雪山的录象片段、过草地的图片和毛泽东巧用古典兵法的字幕解说:

深入不毛——敌人无从摸底细

时间——一九三五年八月

地点——甘肃大草地

策略——出敌之意,化不可能为可能

结果——穿越大草地,摆脱包围网,免除被歼之险)

4.终点—— 1935.10、中央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显示录象片段)

1936.10、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会师会宁(强调:两个时间、两个地点)

 



三.长征的意义

(录象显示毛泽东的相关论述:“自古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把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引申、归纳为三点:① 军事上 粉碎围剿,转危为安;②组织上 战胜分裂,保存力量;③思想上 宣传主张,播下火种。

C.小结巩固,拓展延伸

1.再现主板书(打出幻灯片)小结。本节课的课题是“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学习了长征的背景、主要过程、转折点、结果和意义。强调全课的结构是以遵义会议为重点、以战略转移为主线、以加深认知为高潮,强调全课的灵魂是“转危为安”。

2.加深认知之一(打出幻灯片):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邓小平曾精辟地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象越“左”越革命。 “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以此发人深省,为以后讲述建国后的左倾错误埋下伏笔。

3.加深认知之二(打出幻灯片):什么是长征精神?(显示长征路线的动态过程)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讨论后,屏幕上分别出现——

国民党史书的记载:“赤匪自称这次流窜为长征。遵义会议后的四个月中,军队差不多经常在移动,激烈的战斗也不断发生,经过无数的困难,穿过中国最长最深的河流,跨过最高最险的山隘,经历了广漠的草原,备受冷冻、炎热、风霜、暴雨,终至抵达陕北。”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的描述:“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赢得了中国。本世纪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在感性认识、比较认识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以“长征精神”为主题撰写历史小论文。



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时有关“长征精神”的讲话选段:“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D.布置作业

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其主要目的是(       )

A、北上联合各派力量共同抗日     B、将革命进行到底

C、保存革命力量,实现战略转移   D、实现革命重心转移

2、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因为

(1)党中央由毛泽东总负责    (2)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主张

(3)把军事指挥权交给毛泽东(4)选毛泽东为总书记

A(1)(2)(3)        B(2)(3)

C(1)(2)            D(3)(4)

3、长征中,红军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

A、强渡乌江        B、四渡赤水

C、强渡大渡河      D、渡过金沙江

4、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前的28年奋斗历程中,有一次典型的由“走俄国人的路”向“走中国自己的路”的转变经历。请回答下列政、史问题:

①这次转变经历具体指什么?

②促使这次转变的关键人物和转折点分别是_    和         。由此,我们应怎样认识革命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③这次转变在当时留下了什么惨痛教训?

④从这次转变过程中,我们能获得哪些哲学启示?



教学后记:

1.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重在理解其实施背景、实质、表现以及同不抵抗政策的关系;对“左”倾错误主要要求理解它在军事上、组织上和理论上的表现。在“加深认知”中插入邓小平对“左”倾错误危害的精辟论述,不仅对学习理解本节内容有好处,还对以后学习建国后的“左”倾错误、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埋下了伏笔,这样就把历史理论学习的由浅入深原理的贯彻实践落到了实处。

2.学习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应注意三个层次: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核心集体开始形成的标志、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讲述长征过程时,不能忽略战略转移这根主线;讲述长征途中的典型战例时,引述毛泽东灵活运用古典兵法,显得灵肉丰满、形象生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避免忽视军事史教学的遗憾。

4.把长征的历史意义的三个方面浓缩成三句话,言简意赅,层次分明,便于记忆。

5.根据长征史实认识长征精神,应注意避免仅仅从共产党单方面论述的千人一面模式,对比国、共、外国人的相关论述,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6.研究教材,针对高考考查方向,在设计巩固练习题时,既要注意基础知识,更要注意从综合角度分析相关问题,培养归纳、联系和综合的思维习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