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踏雪寻梅:高密一中高二
赵军梅:谈谈高中历史新
刘梅:自初一历史新教材
赵梅:历史教材中的美国
马立梅:初中历史教科书
马立梅:“用教材教”思
马立梅:“用教材教”思
马立梅:北师大版教材使
马立梅:历史教材标题的
李腊梅:浅谈“即时史”
最新热门    
 
梁咏梅:网络环境下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

时间:2009-10-18 17:06:58  来源:梁咏梅
 


网络环境下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
 ——对主题和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南山附属学校教科研中心(518054)  梁咏梅

作者简介: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历史、历史与社会教学十余年,现担任国家级课题《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之子课题的网络《环境下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的研究工作。

内容提要:本文中的网络环境有二层含义:即它不仅是一种具有多种通讯机制的多媒体学习环境,还是一种基于网络通讯而日益形成的信息社会下开放的教育大环境。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作为综合课程的历史与社会学科该怎样在新的教育环境和新的课程观下建构新的教学模式?本文阐述了主题和任务驱动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建构的必然性,并从实践中总结了该模式的特点与意义。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历史与社会    教学模式    建构

一、 新教学模式建构的必然性


(一) 信息社会下的教育环境要求开放合作的教学方式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信息网络化时代,当传载信息的网络将世界联结成一个“地球村”的时候,人类的整个生存状态,都将发生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教学活动也正在发生急剧变化。


我们认为开放性学习是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根本特点。借助网络,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进行学习。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发、自觉的过程,学习就会转化成有意义和令人兴奋的事情,不单是认知成分的参与,还要包含价值、情感的认同与提升,使学习者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而不同主体对世界意义的建构有差异性,要想获得对世界的多种理解、建构出世界的多重意义,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所以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合作学习”,把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视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


(二)新课程要求建立“生”本、生成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即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而新课程的实施也将导致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从强调教材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在新课堂中,课程的授受知识应该包括: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学生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允许并提倡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留出充分的空间,允许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与联系,允许学生自己去体验与探究社会生活,升华情感。


(三)弥补新教材不足要求构建综合开放的教学模式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人文性、社会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广、博、杂,并且相当一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课程改革之所以把历史学科改变为“历史与社会”,要表达的是:历史是社会的历史,是纵向的社会;社会是历史的社会,是横向的历史。希望学生能够透过社会回望历史,穿越历史发展社会。而历史与社会教材却并没有真正把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为一体。一线老师的感觉是把六册教材加起来才是“历史与社会”,而单独看每册教材,就仍然是关于社会生活、地理和历史的单行本。学科教材的不足,需要师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和扩展,把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提高素养;要求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社会背景与经验,才能真正认识社会,作用于社会。

 

 


(四)师生自身发展需要构建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


新教材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订的,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国情制订的国家基本要求,是全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因此,各地的一线教师有权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决定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深圳等发达城市的学校早已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信息素养;绝大多数学生家庭配有个人电脑,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由上网收集资料,收发信息,知识唾手可得。他们了解的信息甚至比老师还多。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也渴望展示自己,愿意在人前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自主呈现整理好的资料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而在现代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又大多表现为竞争意识强,合作能力弱,与人合作的能力又恰恰是现代和未来社会所必备的能力与素质。让学生在共同的主题与任务下进行合作,发展协作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之举。


在新课程环境下,很多时候老师与学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师该怎样担当起自身的角色?历史与社会课程不仅包含了历史、人文地理、社会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还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等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对于这些新内容,许多教师也是陌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终身学习者,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在师生互动中,与学生一道学习新内容,体验新认知,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历史与社会学科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探索并构建了主题与任务驱动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主题和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的网络环境有二层含义:即它不仅是一种具有多种通讯机制的多媒体学习环境,还是一种基于网络通讯而日益形成的信息社会下开放的教育大环境。生本性、开放性、分工合作性和动态生成性是此教学模式的特点,表现为:

一、学习小组的建立,学习主题、学习任务的确立和划分,学习方式的选择都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自始至终是指导者和促进者,是平等对话中的一员。

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开放性,即师生互动不仅仅在课堂上,而是通过网络等多种工具在课内外进行;

三、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围绕主题,确定各小组任务。利用网络等工具从信息社会里(而不仅仅是从教材)获取知识,自我建构;利用分工合作和分享探讨下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新知识,并不断发现新问题,生成新的情感与知识技能。

二、 主题和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建构


(一)建立学习小组,创建合作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为创建协作学习环境,我们在各个班级建立了学习小组。


首先学生自己找学习伙伴、定出学习目标;然后老师根据组内异质互补(学习品质的好、中、差和个性心理的差异性)、组间同质竞争(各组力量均衡,公平竞争)的原则,进行个别调整。由于学习伙伴基本上是同学们自愿组合的,这样相互间的合作就相对顺畅。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形成狭隘的小团体意识,关注的焦点只囿于本学习小组,每隔一段时间,重组学习小组。


(二)根据学生需要,确定主题与任务


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课标要求和相关教学内容,确定每次教学的主题,各小组或者自己选取主题中的某一子题,或是由老师分配任务,共同完成某一个主题的学习。如在学习“国家与地区”时,各小组分别以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概况(面积、人口、民族、国旗、国徽等)、简史、地理环境、景观、文化习俗、资源、经济、环保等作为本小组的学习任务。


此时,老师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三)查找整理资料,自主发现建构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各学习小组带着学习任务利用网络和其他各种工具,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开放性。利用电子网络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观点。
教师在此时要起到指导者的作用,即资料收集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真正有用的信息。学生从网上收集的资料,可能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有差距,也可能有失实之处,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辨别、判断。


(四)确定呈现资料、分享成果的方式


各学习小组自由选择本小组呈现资料、分享成果的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小组或个人抢答、展示实物和图片、声情并茂的讲解、小品表演等等。呈现方式的自主选择和多样开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将知识“外化”。


(五)分享知识与情感,共同体验与探讨     


课堂上,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展现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其他各组进行质疑或补充。师生一道就学生关注的问题或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深入探讨与实践。
老师在此时要起到课堂设计者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结束了教师的“一言堂”,解放了教师自身。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作到“知己知彼”,才能驾御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才能避免课堂上学生讲学生的、教师讲教师的,学生老师两张皮现象!才能避免学生呈现的资料反而有碍于独立观察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六)发现新问题,生成新情感认知与技能


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进一步收集、整理资料和反思,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解决在学习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从而生成新的情感、认知与技能。


教师在此时要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上的指导。教学的过程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学任务是在问题的不断生成、不断解决中完成的。有人把这一过程称为“问题教学”。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教材,或者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创造精神,或者形成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局面,都必须依赖问题的精心设计。我们要想创造性地使用课程、开发课程的资源,办法之一就是精心设计学习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拼盘现象;并进而提出问题,拓展思路。提升知识,提升认识。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在展示资料前后提出知识性的问题;同时教师自己能向学生提出有思考意义的问题,供大家讨论,升华主题;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七) 开放式作业与评价,分享成功升华情感


1、组建BBS,让学生把每节课的作品,自己的学习经历,想说的话,在BBS内尽情发言。2、学生作品网上展示。在校园网上,历史与社会学科组教师共享教师机上的文件夹,学生通过网上邻居找到教师机,打开共享的文件夹,将自己的作品复制到教师机上的共享文件夹内,教师通过投影或者电子教室等方法展示给学生看,好的作业我们还可以把它挂在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的网页上,有的还制作成光盘共享给其他地区的学校。当然,这些方式都是利用网络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很多网络知识,学会了网络的应用,感受了在网络上与他人交流的乐趣,提高了与他人协作或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作品的展出与发表也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此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引导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主题和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用下图来表示。

 

 新教学模式下师生的变化


(一) 分工合作下学习内容的充实与扩展


    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在此教学模式下,一方面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框架,使得学习目标不是单纯地优先于行动,而是在行动中不断完善。学习者在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的网络环境中,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如,网络学习就是利用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高运行速度、富有创意的交互性计算机系统进行学习的过程;由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与阅读等一系列新技术的产生,学习者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信息以网状、立体、全息、超时空、发散性地提供给学习者,使学习者集阅读、声音、情感于一体,使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使学习者大脑皮层神经对输入信息的感觉、处理、加工、编码呈现多元性态势,加速了作用与效果,使变化更持久,更稳定。另一方面现实中的小组成员、班级成员自身经验的交流与碰撞,即学习者在知识的相互分享和师生互动下不断产生新知识,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是传统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如在学习“澳大利亚”内容时,短短的一节课时间,不但把澳大利亚的方方面面都了解了,还重点讨论了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它的环保情况。远远地超出了教材的范围,学生兴趣盎然。点评课堂教学的南山区历史与社会教研员吴萌老师说,“这节课真是把澳大利亚刨地三尺了”。

 

 


(二)成果分享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与发展


学生在网络文化、智能文化等新文化观念的冲击下,在分工合作中,自身的内在因素包括思想、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教学往往只强调认知目标的达成,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教学过程机械单向。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易产生厌学、弃学心理,视学习为畏途。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与任务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师生在共同的主题与任务目标下,一起经历学习的历程,一起体验分享的快乐、他人认同的幸福与成就感,丰富了心灵世界。学生在集体中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健康的人格在不断发展。课堂带给学生欢快、激奋和成功,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发挥。


在谈到学习小组时,同学们说:交换学习伙伴后,我又很快与新的学习伙伴熟悉起来,我发现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面。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梁老师要求我们交换学习伙伴了。我期望在初中毕业的时候每个同学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雪妮) 其实他也不是那么讨厌,只要我善意的提醒他,他就注意改了。(瑞琪)一枝独秀不是春,我知道老师更期望满园芬芳。只要我们多看到他人的优点,多帮助他,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实现39=1的。(封倩)


(三)主题与任务驱动下新的学习方式的建立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三大学习方式。但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实践中老师的引导与培训。在主题与任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三年来,学生都习惯了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习惯了自主分工与集体协作,逐步养成了根据事实说话的品质,不盲从或人云亦云。


周静文同学在“网络时代与我”的征文里说:信息时代的来临,教育方式也改变了。我们学校是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所以十分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动手能力。我们的史社课便是学生们分组收集资料,制作幻灯片课件,再自己到讲台上讲课。有一次,我负责制作关于“印度风情及文化习俗”的史社课件。我们小组的同学通过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再通过E-Mail发送给我。想想看,如果这一切全部都通过“人工”来进行操作,需要多长时间!简略说一说,先到图书馆或书店中的书籍查找资料,再抄下来,再打上电脑,再……有了网络上的帮助,不仅可以轻松的查找有关资料,还可以轻松传输资料,聊天。通过网络,我不仅查到了许多有关资料图片,还下载了背景、动画,使整套课件更生动有趣。在课上放映时,更有效地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信息的时效性、共享性特征在网上得到充分体现,这张无垠的“天罗地网” 神奇而令人向往,把天下人和事浓缩在小小屏幕上,轻点鼠标,漫游环球信息网,任思想驰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成为现实。”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再也不是备好课就万事无忧的“教案播放机”了,老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学习者;老师再也不是毁灭了自己、照亮了他人的“蜡烛”,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成长着,收获着。有的老师感叹地说:“课改一年的收获比我过去十年还要大啊!” 老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在时时地面临着学生的挑战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充实自己,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工作着是美丽的”!“累且快乐着”!

 

 


参考资料:
教育部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教[2001]17号。
付强 顾进勇 《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概念的理解》  教育新视窗2003年第01期
蒋振远 《教师怎样“教” 新课程》 峰峰教育网
何克抗《论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新阶段》,1997年12月
吉曙清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自能学习模式探索》 科技教育网
肖川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科技教育网
任长松 《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期。
余胜泉 《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国际网校
李宝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活动理论的探讨与研究》《上海教育》2001年第18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