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踏雪寻梅:高密一中高二
赵军梅:谈谈高中历史新
刘梅:自初一历史新教材
赵梅:历史教材中的美国
马立梅:初中历史教科书
马立梅:“用教材教”思
马立梅:“用教材教”思
马立梅:北师大版教材使
马立梅:历史教材标题的
李腊梅:浅谈“即时史”
最新热门    
 
宋爱梅:实现讲授与创新的有效结合——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也谈历史课堂的教师讲授教学

时间:2009-10-18 17:07:52  来源:宋爱梅
 

 

实现讲授与创新的有效结合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也谈历史课堂的教师讲授教学

    宋爱梅

【内容提要】:高中历史课程教材改革形势下,历史课堂的教师讲授教学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倡顺应改革,论述了改进历史课的教师讲授教学的必要性,介绍了切实改进历史课的讲授教学策略,以实现讲授与创新的有效结合,并提出在这个教学改进实践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几点素质。

【关键词】:教师讲授教学  高中历史课程教材改革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科学性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①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使历史教学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新编的《历史课程标准》已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且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鼓励伙伴型的师生关系。那么这种转变还要不要教师担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呢?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新课程改革下课堂讲授中教师出现的种种困惑?新课程中承担教育重任的教师如何在课堂讲授教学中完成角色转变,实现讲授与创新的有效结合呢?

 

一、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讲授教学的价值及其改进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历史课的教师讲授教学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从过去的满堂灌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放弃教师课堂讲授工作。如今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多种教学形式的混合体,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全新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必须坚定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并不表示在课堂上完全排除讲授。任何时候不要一刀切。既要认清方向,又不能脱离现实。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聂幼犁教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材学术研讨会”上就一语道破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课标再完善也要靠教师去转化,教师是教学之本,课程之本。……教师为本,是本钱;学生为本是根本的宗旨和目的。这两个为“本”不能混淆。” ②的确,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虽然使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但是他们组织课堂教学的任务增大了。道理很简单,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多说多参与,当然要比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难的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讲的越少,难度越大。

2、讲授教学的特点决定其有两面性

讲授教学指教师将现成的知识、经验及其形成过程直接呈示给学生,并作必要的描绘、举例、阐释、说明、论证等,学生主要通过聆听、观察与思考进行接受式的学习。它具有主导性与直接性的特征。课堂教学无论是空间布局、时间设定,还是组织形式,都凸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为讲授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深入浅出的讲授,使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浅显易懂;同时,它要借助于语言媒介将知识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接受性的学习,避免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许多不必要的曲折,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讲授教学,因为在传递知识信息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简捷与高效的优点,所以经久不衰。与此相适应,言语讲授乃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功。差不多所有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言语讲授。讲授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其不同的功能:起始阶段为引发铺垫性的讲授,可以提供给学生广阔的知识背景,打开学生的思路;新授阶段为剖析释疑性的讲授,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结束阶段,为总结强化性的讲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形成记忆巩固的目的。但是也很明显,讲授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一味的言语讲授,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讲授教学的过分滥用,极易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知识准备相脱节,成为“满堂灌”,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机械学习。讲授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中的作用也不宜夸大。长时间的言语讲授易引起学生的心理疲倦、听觉疲劳。讲授者的种种性格、能力缺失又会加剧这种疲劳,使信息接受率、保持率不尽如人意。根据美国人约瑟·特雷纳曼的研究测试,讲解15分钟,学生记住讲解内容的41%;讲解30分钟,学生能记住讲解的前15分钟内容的23%,而讲解40分钟,学生则只能记住前15分钟的20%。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讲解所持续的时间越长,讲解的保持率就越低,而且在这个时间段后的讲解往往没有什么接受率可保证。如何可以发挥讲授教学的优势,克服上述讲授的弊端呢?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运用讲授教学的策略。

 

 

3、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向课堂讲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曾经选择本校高二年级四个文科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为:“请你为老师的课堂讲授出谋划策(至少提三点建议)。”共回收有效卷201份,经概括统计得如下结论:

要求

比例

讲授深入浅出,有启发性

100%

善于调动课堂,及时活跃气氛

100%

重点突出

100%

讲授内容熟悉,思路清楚

                 90%

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50%

其他(包括板书、普通话要求等)

10%

不难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学无一例外地提出了侧重“启发”、“活跃课堂”的要求,恰恰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趋势,所以说,改进历史课的讲授教学是势在必行。

 

二、切实改进历史课的讲授教学策略,实现讲授与创新的有效结合

1、讲授的准备阶段:备课环节——科学把握教学内容和对教学对象的分析研究

首先,科学地把握讲授内容是课堂讲授体现创新及艺术性的必要条件。教材是讲授内容的核心和基础,吃透教材是讲授内容的基本要求。现行的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中每章每节内容都有一定内在联系,充分挖掘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从而找出共性、异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只有掌握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在讲授新课时,在全面理解和处理好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指出重点、难点和中心问题,这些中心问题是整个理论体系的纲,是重点,同时往往又是难点。吃透教材并不仅仅在于对教材备章节的把握,还应当是系统地、整体地、灵活地把握教材,并把它们有机地纳入讲授内容中,讲授内容研究得越宽,课就会讲得越灵活。教师吃透了讲授内容,讲课时就可以不看讲稿,密切注视学生的听课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讲授方法,才能挥洒自如。其次,要注重对教学对象的分析研究。透彻了解讲授对象是科学地把握讲授内容的前提条件和内在要求。讲授的内容一般由教学大纲决定,而熟悉了学生的情况再来安排讲授内容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增删取舍教材。讲授时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选择讲授方法,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是课堂讲授获得成功的秘诀。透彻了解讲授对象还为教师使自己的课堂讲授发挥艺术性取得了必要的心理准备,课前越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讲课时越轻松自然。了解学生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成绩、学习兴趣、课堂纪律、参与习惯、阅读范围、对本学科的了解程度高低、深浅,也要不定期了解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值和对老师的评价。了解这些情况,有助于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引导学生向学习深度、广度进军;也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讲授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通过学生的评价掌握自己课堂的真实水平更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艺术化的有效手段。笔者有幸参加了2003年浙江省历史新课程改革暨历史选修教材运用的年会,此间对一位宁波市历史教师上的选修教材课《中华节日面面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这位老师作了细致入微的准备,在讲授“如今过春节与过去有什么不同”时,按他的年龄完全可以自己讲授,但见他点拨学生道:“请班长去现场采访一位在场听课的老师后,再向同学们归纳转述”,于是班长采访到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者,数分钟后成功转述,课后我们得知这位班长是嘉兴市优秀班干部获得者,有非常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正是这位老师的认真准备,巧用语言,设置情景,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啊。

2、讲授的进行阶段:上课环节——适时选择好讲授的时机和讲授的方法、原则。

课堂上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却滔滔不绝地讲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适时选择好讲授的时机。一般说来,笔者认为在下列情况下教师可以讲:学习新知时必需的、学生又缺乏了解的背景知识;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知识难点;尽管难度不大,但却易被学生忽视或混淆的基本历史概念;知识单元、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衔接;时间不容许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探索的内容;学生自学未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在这基础上加以适当的点拨、归纳、总结、概括。在下列情况下教师不应当讲或少讲:教材已经阐明、学生可以看得懂的知识点;教材虽然未阐明,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思考而领悟的知识点;与教学目的、教学的重点难点无关的事实材料的叙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点;讲授教学不是万能的,我们所理解的认知学习比如包括问题解决学习与知识的迁移等若干认知学习任务,都是讲授教学不足以包揽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学生都是可变目标,所以应选择真正适合本课教学实际的教学法。教学方法就大的分类有发现教学法,问题讲解法和概念控制教学法,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法讲授应当遵循以下个原则:

(1)教师学生双向参与原则。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和客体,通过提问、回答、讨论、讲解等途径,教师以主导者身份,学生以认识者主体身份直接参与课堂讲授成为师生双向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主”作用。双向参与课堂讲授是人的认识活动的要求。人的认识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一是占有信息,二是处理信息。学生在课堂上从教师那里接受了大量信息后,必须经过自己的选择、重组、创造才能逐步完成信息处理的过程,才能获得智慧技能,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渠道来完成此项工作,所以学生应有一定的机会直接参与课堂讲授,通过学生的直接参与,不仅使学生逐步完成其认识活动,而且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问题讲解法"为例,它始于问题提出而终止于问题的解决。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检验答案是几个中心环节,教师要善于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或讨论,激发起他们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提高他们对课堂讲授的参与意识。对特别重要和复杂的问题,教师通过精炼的讲述来解决。学生直接参与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设问、引导、评价、精讲、总结,学生就会发挥思维的积极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共同投入情感原则。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讲授中不仅要运用理性去探求真理,而且要投入情感来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讲授,成为充满生机的学习过程,在课堂讲授中要激发情感。通过提问、解答问题、检验答案等环节,使学生的期望得到满足,从而引发学生高度愉悦的学习情绪。在课堂讲授中要细心培养情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讲授中要适度地控制情感,把学生的情感调节得恰到好处,促进学生智力的发挥和人格的完善。2003年11月25日,在我观摩的嘉兴市高二历史教学策略研讨暨省教坛新秀展示课活动中,有幸听到的浙江省学科带头人海宁高级中学朱能老师《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的展示课,就让人充分感受到了讲授历史的魅力。朱能老师在发挥教师的讲授方面,体现了他的高明之处:首先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德意志统一的核心人物俾斯麦鲜为人知的小故事,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即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布阵设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德意志的统一究竟归功于谁?”怀着好奇一步一步渐入佳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朱能老师以自己渊博的知识、真挚的情感、多彩的语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张有弛,有高潮有低谷,在讲授历史中灵活自如地转变着教学方法,有效地调控着课堂气氛。自始至终贯彻好了启发性原则和共同投入情感原则。

 


   (3)“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原则。

      即要求“言之有理,论则符合”,这是史学基础的基础。在课程设计讲授中,教师应当选择典型的史实摆出论据,交待清楚论据的来源,分析证据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帮助学生形成证据意识与认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让学生探讨为什么,而应当先引导学生搞清是什么,在搞清是什么的过程中探讨为什么,形成不先验、不盲从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意识与能力;在评论历史时,要注意纠正学生使用不当的甚至用代的标准苛求或过誉前人,告之以如何设身处地进入历史,形成历史意识与“神入”过去的能力。

 

 三、历史教师在课堂讲授教学中应具备的几点素质

课程改革为教师的课堂讲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同时对历史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与要求:

1、改变观念,认真反思。

课改拒绝平庸,平庸主要指思想的平庸。有的教师多年来没有系统地读过一本教育专著,没看过专业杂志,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考试观等教育思想方面恐怕都有重新认识和认真反思的必要。

2、以言激教,以情优教。

运用好语言情感,调度气氛是架起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桥梁,是最能直接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主导作用。教师只有首先自身对历史学科充满热情,才能再去发现去创造。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讲“活”,把课堂激活,从语言上的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行为、思想、外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平淡无味,听起来如同嚼蜡,学生并不情愿地听教师讲课,那么,不仅学习效率不高,还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因此,对历史课而言,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是对历史教师的一条“基本要求”。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马赛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感受得到无数民族精英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但应该注意的是要目的明确,不能只追求教学生动形象、精彩热闹,而违背了运用教学艺术的宗旨;也不能刻意添加情感色彩甚至用低级趣味的语言刺激学生。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著名特级教师刘宗华说得好:“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

3、科学教学,与时俱进。

聂幼犁教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材学术研讨会”上说:“历史科学不是‘Science’,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是今人对后人的经验学、希望学。……因此,中学历史教育就不能轻易对学生说:‘事实就是这样!’或‘必须这样解释……只能这样评价’而应当告诉学生:‘这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历史,并能够做出的解释和评价,问题可能多多……’更不能给学生造成教材写的、老师讲的就是历史,这样反科学的印象。” ③所以,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应是对历史老师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加之,随着历史学科领域内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新的史学观点和理论的提出,更要求历史教师进一步训练自己的内功,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现代人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审视历史,解释历史,科学地总结历史” ④。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掌握上,而是希望通过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线索、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把握,使历史教学尽可能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新大纲特别强调,历史教学要达到“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的目的。例如,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可以联系去年的科索沃问题;讲到信息技术革命时,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们感受科学技术革命的重大意义,理解它对改变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巨大作用。历史知识传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注意与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大纲列出的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近现代的中美关系,巴尔干问题的由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等等,都意在将历史与现实生活和时事尽可能地紧密联合起来。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课堂教学中的唯一规范。课程改革使教师的课堂讲授机遇与挑战并存,诚心接受,热情投入,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照此要求,我们教师任重道远,确需努力!

 

注释:

①《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页

②《中学历史课程·教材学术研讨会纪要》《历史教学》2003年第9期第8页

③ 《假如在事实上不想被时代和学生抛弃——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再议》聂幼犁《历史教学》2003年第9期第18页

④《中学历史课程·教材学术研讨会纪要》《历史教学》2003年第9期第14页

参考文献:

①《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②《中学历史课程·教材学术研讨会纪要》《历史教学》2003年第9期

③《假如在事实上不想被时代和学生抛弃——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再议》聂幼犁《历史教学》2003年第9期

④《讲授教学策略》 中学教育基础网

⑤《新课程历史教师的角色转换》张玉堂  《教育时报》

⑥《新课程标准》 中学教育基础网

⑦《建设务实有效的21世纪的中学历史课程》聂幼犁《历史教学》2003年第1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