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朱可:历史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整策略

时间:2009-10-18 17:08:37  来源:朱可
 

朱可:试论中学历史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整策略

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内容提要:

   当前,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它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广大历史教师明确教学任务,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学素质。

关键词:

    教学行为    调整    策略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当前,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教育开发、教育改革、教育整合的时代,世界局势的风起云涌,给我们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低效、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是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阻碍。要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更要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诠释着每位教师不同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目标,体现着教师不同的教学行为。教师只有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全面发展。本文试对此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更新教学理念,探究学科内涵

理念是教学的主导,一个缺少先进理念支撑的教师,其教学行为必然是落后的。理念的更新,实际上体现了教师对学科内涵的理解: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该以鼓励学生自主发展为旨趣;以教育、爱为核心与基石,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与提升人的道德修养为指南。因此,要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1)体现学生主体性与探究性

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是要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形成想学的心理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论及学习化社会时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中‘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也就是说,只有燃烧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探究的意识,这才是真正体现了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

因此,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精心设计问题,要培养学生去寻求答案与探索规律的热情。历史上的变法、改革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罗斯福新政等,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人类社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生变法、改革乃至革命呢?这些变法与改革有什么规律可循呢?为什么变法有成有败呢?从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哲学思考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打开学生求知欲望的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究的纽带,应该有其积极作用。

教师良好的教学行为还应该体现在精彩、到位的师生互动过程,这种互动是学生主体性、探究性的最好体现。只有真正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才能置身于教学相长的氛围中而乐此不疲。师生互动不在于形式的热闹,它应该是师生情感的一种交流,心灵的碰撞。只有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拓宽学生思维含量的前提下,这种互动才是有价值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提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捁。那时候,社会变革的时代就要到来。由于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的发生变革”。马克思在文章中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通俗易懂的道理: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当生产关系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即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的阻碍时,社会变革时代就到来了。这种师生互动,具有较高的思维价值。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理解、归纳,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时;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形成一个对社会现象、社会本质相当深刻的认识时,他们会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就是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萌发的源泉,是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产生的原动力,也是教师教学行为优化的最佳折射。

 
(2)重视人格的塑造与人文精神的熏陶

人文性的缺失与人格培养的忽视是当前历史教学的一大遗憾,某影星的“军旗装”事件,从另一个侧面折射了这一现状。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在传授人文知识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知识的内化,形成自己的气质修养、人文精神,即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那些培养人的灵魂、意识、情感和信念的知识。”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4届教育会议上提出了这一科学论断:“应该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寻求一种更加合理的平衡。因为,如果没有科学文化,人们在当代就会感到自己是受束缚的。反之,如果没有人文文化,我们就会将自己与历史隔断,而且就会丧失先辈的智慧。”可以说,一个忽视人文精神的民族,是不会有很高的国民素质的,也是没有竞争力的。

因此,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整不在于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而在于学生能从这些知识中得到多少反思感悟,能从中吸取多少智慧,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多少借鉴。请看以下关于《历史上的税费改革及其启示》的教学片段:

师:中国古代的税、费制度有何特点?

师生:(共同探究)费大于税。几乎无物不征,名目繁多,数额大。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师生: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体制不完善,人治为主;吏治腐败;政局动荡等。

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生:激化阶级矛盾;动摇税的基础,造成政局动荡;削弱中央集权,助长地方势力膨胀;挫伤积极性,破坏农业生产;妨碍商品经济发展。

师:封建政府为了解决税费的矛盾,作过哪些尝试?

生:两税法、一条鞭法等

师:以两税法为例,说说它是怎样解决的?有何不足?

生:规定税目(土地、财产);集中交税时间;以费改税,作为税的补充。但仍按土地税和户税来征收,说明其本质变化不大。

师:根据上述知识,你能否谈谈对我国现在“以费改税”的认识。

生:(略)

上述教学片段给我们一个启示:打破学科界限,建立问题取向意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当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各种疑难情境中的问题现象,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的时候,学生就会跳出狭隘的认知主义倾向,进入到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克服教学随意,明确教学任务

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二个误区:首先,目标定位低,“史”“识”脱节——过多地强调历史知识的把握、历史技能的运用,忽视历史学科情感目标和道德目标的养成,目标不明当然会造成学生学习任务的模糊。历史作为一种基础性学科,掌握必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是前提。但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科还承担有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熏陶任务。中学生正处于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树立的时刻,而历史正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忽视这一学科功能,必然会陷入机械学史的境地。

其次,舍本逐末。许多教师热心于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但往往忽略掉对教学目标的探讨。实际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是为目标服务的,目标不明,模式必然是空泛的。李秉德教授在《教学论》一文中将教学模式进行了如下分解:包括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和内容以及评价七部分。很明显:教学模式的确定首先必须由理论基础、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设定,然后才能分析方法与策略。因此,在目标设定时,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教学目标所具有的指导教学、学习和测评这三个导向功能,运用“死去活来”的方法来探求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死”指历史学习的中记忆力、观察力的培养,落实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常识。“活”指从基础的历史概念和常识中提取历史规律、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习得历史思维的方法并能广泛迁移,从而形成对历史的独特地看法。只有深入分析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明确教学任务。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师生双方根据各自的社会定位,自觉地按照其规定性去完成各自的任务。然而我们也清楚,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师的教学随意性很大: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能按时完成、教学方法随机草率、对学生的情况知之甚少,这种教学行为是不负责任的,是不可能显现出优秀的课堂教学效果的。

教师要调整教学行为首先要求教师应该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点和需要、学生认知水平、发展方向以及本节课应该采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并能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教学效果进行预测。德国法西斯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希特勒这个战争狂魔也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但在讲述这一段历史时,我们还是应该有所预测并能找到解决的方式:学生为什么会对希特勒产生崇拜心理?应该如何让学生正确鉴别美丑等?可以说,教学行为明确的教师,其教学效果肯定是突出的。当然,这需要教师的高度敬业精神和高质的业务素养。

 
三、拓展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方法

随着文化和社会的变迁,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受到了冲击:从过去侧重于“怎样教学”逐步演变成了“教学什么”。这就要求教师能超越狭隘的“课堂教学”立场,观察、思考、研究和解决相互关联的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

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什么样的目标决定这什么样的行为,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多样性的。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映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从原有的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里跳出来,把教科书、其它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并运用多种方式使这一系统科学运转,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设计表现为两方面:①教学过程的

设计。对历史学科而言,过程表征为历史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历史的概念、体系、结构,只有通过探究,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探究的核心就在于教师能否让学生把握重点、化解难点、提炼观点。教学中我们仍能发现不少教师或把教学过程庸俗化,以故事、民间传说来吸引甚至误导学生,造成教学流程浅薄、混乱;或把教学过程简单化,学生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历史知识,未能挖掘历史发展的规律,提炼历史经验,造成教学流程平铺直叙,缺少起伏;或把教学过程复杂化,不注重铺垫,提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的高难度问题,造成教学流程艰涩不畅,影响学生思维,这些都是应该杜绝的。

②教学内容的设计。“学校的历史教育是以教科书为依据,以实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为目的,把史实的传授和科学的历史思维的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发掘历史文明,创造时代精神。”(刘芃《历史教学》1997年第11期《历史史实与历史思维》)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历史教材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顺序编写,条理较为清楚。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教材毕竟是平面的,为了适应一堂课的教学需要,其章节篇目较为细化、繁琐,缺少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有时会让学生产生历史事件中断或分散的感觉。如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然而解体的过程如何?什么时候彻底解体?教材没有明确交代。而这一内容对理解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开始、形成都是非常必需的;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了西方,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西方国家日益走向文明、发达、开放。而四大发明的发源地——中国,却逐步陷入保守、落后的深渊,这就需要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分析这一复杂的历史现象。欧洲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意大利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却远远地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其原因也可以用这个原理来解释。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发现隐藏在教材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其教学行为才是成熟、科学的。

2.适当地选用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艺术水平要求较高的艺术。三尺讲台承载着智慧与知识,教师必须运用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方法、艺术的手段指导学生探究智慧与知识、方法与规律。其中教学方法的艺术化是教师教学行为调整的的主要体现。教学方法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应该遵循适度恰当的原则。教学方法单一就会出现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现象,而一味追求方法的多样化,有时又会陷入侵占学生的思维时间与空间,削弱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的误区。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现代化辅助手段,它的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为广大历史教师所认可。但多媒体教学的机械性的特点,往往会约束教师的教学灵感,束缚学生的学习敏锐。在教学中我们时常能看到教师为媒体所羁绊,不敢越雷池一步。整个教学流程都严格按照教师已经设计好的程序进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都扼杀在萌芽中,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其他的教学手段也是这样,必须遵循为教学服务,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化解教学难点和重点、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原则,不能追求形式与数量。

 
3.合理地控制教学节奏

艺术的课堂教学,需要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方法、手段但更需要艺术的节

奏。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就如同一曲动人的乐曲:语言是它的音符、知识是它的乐章,节奏则是它的节拍。一首乐曲是否悦耳动听,取决于它的节拍,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为大家所认可,关键在于节奏。教学节奏的把握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师是否拖堂,而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自如地驾御课堂:语速不能过急,必须抑扬顿挫,给人以美感;重点内容重点把握,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得出认识;教材处理详略得当,不为应当略讲得地方浪费时间,节奏紧凑等。

四、提升教学目的,涵育人文精神

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既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教学目的就不应该预先设定在掌握知识、提高成绩这一固定不变的程式上,它应该以培养人格、发掘人性作为最终目的。

(1)重视人文熏陶,完善人格素养

黑格尔曾说过:“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得到道德的教训:因为历史学家治史常常给人以道德的教训,不肖说,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作道德的教材,以灌输善良的品质。” (《历史哲学》P44) 革命志士谭嗣同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心中所涌现的是“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流血而牺牲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支柱,谭嗣同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临刑前写下豪迈的诗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在灵与肉的洗礼,生与死的抗争中,谭嗣同焕发出了灿烂的光辉,成为我们鉴赏和崇敬的对象,我们的心灵因为得到震撼而提升。同样,革命先驱瞿秋白被俘后,面对敌人凶神恶煞地逼问,瞿秋白以文弱之躯不屑地回答:“人爱自己的历史,胜过鸟爱自己的翅膀,请不要撕破我的历史。”不管敌人是威逼还是利诱,瞿秋白始终保持沉默。当我们鉴赏到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高唱《国际歌》,镇定自如地走上刑场。面对国民党的罪恶枪口,大义凛然,他站在刑场四下环顾,发出了“此地甚好”的浪漫感叹,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使我们的感情都得到了升华,体验到革命先烈为建设新中国而英勇献身的崇高感情,激起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让我们摆脱、净化自身的渺小与平庸,去探索和追求饱含巨大伦理情感和深刻哲理的人生价值。因此,教师必须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分挖掘这些素材,让学生感受历史学科所蕴涵的人文内涵,完善人格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历史学习中学会进取与拼搏、养成谦让与关爱、懂得诚信与合作、体会公正与科学等人文精神。

(2)养成历史意识,明确自身责任

   「历史意识」(historical consciousness)所指的不仅仅是史学家(或思想家)已经成为体系的理论和历史解释,而且也包括一般人(当然也包括学生)对历史的思维和种种的立场、观点。一般说来,「历史意识」的思维主体(即本人)应该了解他个人所认知的是什么,所要传达的是什么,因此「历史意识」与「历史记忆」(historical memory),「历史文化」(historical culture)又不尽相同。「历史意识」之所以称之为「意识」,含有心理学上的意义,指与人们理性思考有关的对象。简言之,历史意识就是指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所形成对社会现象的独特的看法。

历史意识涵盖面极广,它包括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多元意识、社会问题

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整体意识、责任意识等。对于中学生来说,意识的养成,需要多次的思维碰撞,需要无数的心灵沟通。如果,我们在每一堂课中,都能挖掘其中一至二个思维的交汇点,让学生能从多元的角度,分析、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能用开阔的、理性的全球视野、人类视野来认识、对待中国和世界

的历史与现实,真正开眼看世界;能认清世界的发展趋势,明确自己的责任,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们应该相信:培养学生社会成员的角色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表现出个人生命价值的欲望,他们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这才是教学的最高目的之所在。   

 
五、完善教学行为,突出教学个性

教学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关键作用,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其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学生正是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来理解教师的要求、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培养健康的个性品质的。因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教师必须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按照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教学行为,根据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个性品质,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独特的教学风格包括独特的教学设计(包括对历史问题的科学、独特的看法)、独特的教学流程以及独特的教学方式。但应该注意的是独特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在科学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它的前提在于教师自己要有不断钻研的精神和大胆质疑的勇气。因为随波逐流的教师是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的,人云亦云的教师是很难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义和团的行为可以说非常的尴尬:杀洋人、挑铁路,大大宣泄了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但他们的愚昧无知与逆世界潮流而动的行为却又给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上设置了重重障碍。因此,我们首先应该肯定他们的精神,决不能因为他们的愚昧而彻底否定他们的功绩,因为不畏强暴、勇于抗争毕竟是支撑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我们应该引以为自豪的民族魂。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过分地渲染他们的行为,因为对“刀枪不入”沉迷与追求毕竟是与科学精神相背离的;“三月之内都杀尽,中原不准有洋人”的行为毕竟也是与世界潮流相脱节的,我们的教学行为应该合理地体现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不隐恶、不溢美,力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在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客观分析和全面阐释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把握教材、科学选取教法,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有适时、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才能够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提升他们的学习技能;才能够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培养他们面向社会的习惯;才能够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的基本前提,也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

 本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