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人民版必修三古代中国的
人民版学生用书必修三专
人民版学生用书必修三专
童昌森:解读历史与文学
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
欧阳国亮:古代中国的科
王淑君:现代中国的科学
专题六第2课“人性的复
专题六第3课“理性与自
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
最新热门    
 
疯癫与文明:《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8:56  来源:疯癫与文…
 

(杜苇按:疯癫与文明老师在文科教学论坛开了经典栏目——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他的《鸦片战争》一课的设计让人感受到了学术与实践的结合,执著与实干的统一,特此推荐。)

《鸦片战争》

设计者:疯癫与文明

对新教材相关内容作一个认识:

1.重点是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分析(包括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难点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其教训和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上述要点的阐释仍具有生命力。这是关于鸦片战争分析的基本史实要点,众多史识都是要从上述要点中得出。

2.教材分析鸦片战争的观察点是什么?从教材在第二节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时,把历史结论放在中国近代革命历程的角度加以阐述来看,“中国近代革命史”仍是一个不可否认地重要观察点,而从两节课文后的带有强烈暗示性的问题来看——第一节后的问答题“西方学者说鸦片战争是“维护商业”的战争,对不对?为什么?”;第二节后的问答题“它(指《南京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危害?”和“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岛,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比较这两件历史大事,谈谈你最主要的感想。”——教材对鸦片战争的观察点带有很浓的阶级和政治色彩。这样的观察点不是不能学到历史,但不免有偏狭之感。(于我也不太符合平常的读书和思考。)这样的观察点及其分析后的结论让学生只有一些缺少点真情实感的感悟,如军事要强大,经济要发展,不能落后,我们要爱国,清政府真腐败之类。这样的感悟有两大缺陷,一是学生的感悟是口号式的,二是“革命式”的对待清政府。如果我们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融入全球化的发展现实,这样的观察点及其分析能给我们的学生有多少自己的反思。

3.从我以前的教学方法来看,注重问题的设计和材料的精选和阅读,这还是有可取之处,应继续保持。但是有不少的弱点,如两节教材的问题设计并不连贯,没有一个恰当的主题一以贯之;问题设计不够生动;问题设计缺少震撼力;问题缺少发散性等等,当然,我认为以前的问题设计最大的缺陷不是设计得太深,而是不够深——有些问题设计是假问题或伪问题,有些问题没有后续性或再评价问题的跟进,也就是说基于“现实”和“人”的反思性问题设计不够。

4.对比北师大版和岳麓版的新课标教材。

(1)北师大版的《历史 第一册》中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对鸦片战争的内容已经有所弱化。正如专题的名称所指,教材把重点放在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内容上。这样的安排固然有专家学者的严肃考虑,但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反映了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讨论还在激烈进行之中,而历史身后的政治阴影仍是很浓重的。

(2)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岳麓版的阐述。《历史 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中《第14课 鸦片战争》的前言中这样写道:“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统治者如何应对?为什么会被迫开关?”这样两个问题有两个富有价值的地方:一是从方法论上讲体现了“问题意识”。对历史的有效有力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们对历史提出了怎样的问题。二是从认识论上看,它引导我们立足于清政府来观察这段历史,把我们以前因一味否定而有点忽视的清政府放在了观察点上,这样的解读能否让我们的学生更能生成历史感(即对历史的真实理解。),这还需要摸索。但该教材已经在努力了。另外,该教材的这一课中还有几个地方令我眼前一亮:

如对《南京条约》的内容已经不再出现“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句话,这反映了学术界的新认识。

又如出现了“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的历史结论,这体现了西方学术界素来对这段历史研究的一个可取的重点。按照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观点——“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鸦片战争使中国从一种不平等到另一种不平等。

再如练习设计,在“解析与探究”中有这样的设问:“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武器落后是不是战争失败的决定因素?你认为导致中国战败的因素还有哪些?”这一问题设计的优点:一是抓住了战争的最基本的本质是双方武器(也包括其他各种军事要素的运用)的较量;二是问题体现开放性,没有强制学生或者暗示学生制度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预习设计

【自学内容】阅读《第一节 鸦片战争》和《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编制1839~1844年的大事年表。在你们组认为最有意义的年代及其大事一栏中做上记号,并简要说明理由。

时间

大事

最有意义

简要理由

【设计意图】时间、地点和人物是展开历史事件(或泛指为历史现象)的三个基本要素。我们又是根据该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赋予某时某地某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这也是记忆时间的最有历史味道的方法。

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的问题设计:

在你看来,谁对鸦片战争的爆发承担主要责任?请说明理由。

1、设计意图:(见17楼【前思】部分内容)

2、教学实况概述:
首先是没想到这个问题抛出后,引来全班绝大部分同学的兴趣。

(1)大家分小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约五分钟后,讨论声音渐小。

(2)我就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小组发言,发言要求:论点明确,有根有据。

(3)十个小组依次发言。途中我和每一位发言者进行必要的对话,主要内容包括具体史实的落实、提炼论据、点出同学的思考方向等,同时在发言者中间穿插引导问题,目的是拓宽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

(4)大约20分钟完毕。我对刚才的发言做了一个小结,指明双方或几方观点,同时指出学生在选择和应用论据中的某些不足。要求各小组同学再进行思考,同时尽量回忆起一点初中所学过的内容,再进行讨论,然后各方同学再发言进一步充实本方观点。

(5)各小组再进行讨论,约三分钟。

(6)各方代表主动参与发言,途中我再和每个发言者对话。有时我是插不上嘴的。

(7)最后两分钟的时候,我叫停了。总结了本堂课的讨论情况。对同学的讨论姿态、对对方观点同学的尊重程度等做了点评。

原本,我想对该问题做最后板书总结,但时间不够了,只能留给了下一堂课。

自评:

1、课堂气氛从表面上看还是不错。

2、学生有热情。原因大致有:新学期、新老师;对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较为熟悉;新的课堂讨论形式;这节讨论课放在上午,学生精力充沛等。

3、三个班级的观点倾向:1、2、3班主要认为英国该负主要责任;但是,1班(实验班)的观点更多样化,如认为中国该负主要责任的有四个小组,认为时代之使然,中英两国无所谓承担什么主要责任的1组。另外两个班(普通班)认为中国负主要责任的各有3个小组和若干个同学。

4、学生观点论证内容一般包括:时代背景、英国社会发展状况及其殖民扩张、中国落后且政府的无能等等。

5、反思:这个问题设计是否有效?

 

学生的感悟:

三个班级共有三十个小组。有近一半小组的感悟都是“落后就要挨打”、“发展就是硬道理”等口号式话语。但也有一小部分小组的感悟,在我看来有点意思。

如1:鸦片战争带给当时社会的灾难和动乱,是我们现在在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借鉴。……中国要与世界共同合作,和平相处,……遵守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规则,靠自己的力量和别人的协作使国家富强起来。

如2:(鸦片战争)那个时代,虽然英国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但对于清政府则又充满了太多的如果,……这段历史告诉我:正视历史!

如3:战争使人类受到灾难却也使人类觉醒。……如果没有当初的鸦片战争,以及其他战争,我们无法想象中国今天的发展是好还是坏。但是,我们必须不断往前看,在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后,使中国繁荣、富强和文明。

 

在战争的原因方面,我主要参考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

在战争的后果方面,我主要参考了罗荣渠先生的《现代化的新论》。

在分析清政府对这场战争爆发的责任的时候,我按照“人——政府——社会”几个环节推进分析,具体如下:

(1)从“林则徐及其禁烟”这一历史细节入手。(下列资料摘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① 林则徐的出身和仕途。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11年中进士,入翰林院。1820年,被放为杭嘉湖道。后由按察使、布政使、河督、巡抚而于1837年授湖广总督。

② 道光帝之所以选中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的原因:为官清廉;办事认真;有禁烟决心。

③ 虎门销烟前后的两次错误:

第一次:从1839年3月27日起,林则徐面前的对手,不再是作为个人的外国商人,而是站在他们背后的各国政府,尤其是英国政府。

第二次:1840年6月中旬,英国到达广东沿海的战舰已达4艘时,林则徐还是坚持认为这只不过是一次达规模的鸦片武装走私。同时还向道光帝发出了报平安的奏折。但是,极具黑色幽默的是这份奏折到道光帝手里的那天,英军已占领舟山12天了。

(2)如果把林则徐的错误投射到大清帝国的背景上,那么帝国政府的错误也是一览无余的。说来真叫人遗憾地是,自15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续写辉煌的机会。历史的火车足足等了中国人近400年,最后有点伤心把农业中国抛在了站台上,载着工业社会的果实扬长而去。

    请阅读下列关于经济、外交和武器的几则材料进行举证。

① 经济:

“在新航路开通、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西方商人热衷于东方贸易。当时中国占有南洋贸易的优势,对东西贸易本来握有主动权和选择权。十六世纪以来,西方对茶叶、丝、瓷器的大量需求,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繁荣和商业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1719年到1833年一个多世纪中,广州接纳的外国商船吨位增长十三倍之多。物美价廉的棉布从中国销往西方,英国人穿的内衣多是用南京布做成的。”(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假设与推断】请你用现代眼光想一想:在上述的世界贸易状况下,当时政府怎么做就完全有可能使中国成为新兴贸易大国?而且还会引起哪些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连锁反应呢?

② 外交:(参考教材或岳麓版教材。)

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以为乾隆帝祝寿为名,率使团至北京。其间发生的三个小故事至今耐人寻味。

马戛尔尼使团不愿意以三跪九叩的仪式觐见中国皇帝时,乾隆感到恼怒:“此次该使臣等……于礼节多未谙悉,朕心实为不惬。……此等无知外夷,亦不值加以优礼。”

马戛尔尼使团提出在今舟山附近一未设防小岛,归英国商人使用,以便存放货物,居住商人。该要求遭到了乾隆帝的拒绝,称“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

马戛尔尼使团提出在北京设商栈,减免商税,在宁波、舟山、天津自由贸易等几项要求。结果,乾隆帝称此“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并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拒绝了他的要求。

——根据《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世界文明史》和岳麓版教材相关内容编制

【揣摩】乾隆帝的言词中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而后者反映了当时怎样一种普遍的心态?

【推断】如果按照乾隆帝的设想发展中英关系,这种外交关系是否平等?

③ 武器:

   1840年道光帝面临珠江口英舰威胁,翻开尘封已久的康熙的《皇朝礼器图式》,按照“神威将军炮”的样式、尺寸,按图索骥复制大炮。……中国大炮在铁质、炮膛加工、命中率、炮车和炮弹种类方面都远逊于西方。        ——《世界文明史》

清朝的战船样式大体是在乾隆年间固定下来的,并用各种条例确定其样式和修造军费。……英国海军为当时世界之最,拥有各类舰船400余艘。主要作战军舰仍为木制风帆动力,与清军同类,但有下列优点:木料坚实;抗沉性能好;能利用各种风向航行;排水量大;安炮多。而诞生于工业革命末期的蒸汽动力铁壳明轮船,在海军中还不占主导地位,但威力巨大。        ——根据《天朝的崩溃》编制

(3)你能用简洁的词汇来概括当时清政府的执政特点吗?这些特点又是植根于怎样的中国社会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