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齐健:历史课堂教学魅力“趣化篇”

时间:2009-10-18 17:09:05  来源:佚名
 

        齐健,山东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暨继续教育中心研究室主任、副教授,特级教师,兼任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学等职;为教育部 “ 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 ” 项目工作组核心成员、教育部 “ 历史与社会课程实验专业支持 ” 项目组核心成员。独立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省部级教育科研重点课题 8 项,其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 “ 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 ” 奖等十余次。著有《历史教育价值论》等著作 6 部,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约 80 余篇。提出了 “ 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 等历史教育思想。

 

齐健:历史课堂教学魅力“趣化篇”

 

“趣化”,即趣味化。这是历史教学界探讨已久、而又言犹未尽的一个话题。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对于教学的趣味性问题,有着许多精辟的见解。如,春秋时期的孔夫子高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南宋的朱熹说得更为直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实际状况亦如此,一堂有趣的历史课,生机盎然,可使听者乐而不疲、津津有味;而一堂枯燥干瘪的说教,则只会使人兴致索然。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中学生的头脑中,生动形象的东西仍占激起其大脑兴奋的主导地位,这种学习心理特点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趣味性,同时,历史内容的过去性特点,也决定了我们的历史教学方法必须突出趣味性,不如此,就难以使学生消除学习中的距离感。

 

近年来,在历史教学的“趣化”过程中,应用较广的方式是“史话教学”。即,教师以生动、直观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讲故事的氛围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长处在于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使历史人物或事件活化起来,从而缩短学生对相去甚远的历史情景在心理上的距离。进而促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历史之魅力也由此而折射出诱人的七彩光环。譬如,讲初中中国史“抗美援朝”时,有的教师补充了上甘岭的故事,并且还着意描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赢得胜利而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吃一口炒面就一把雪的艰苦情景。这在学生中间立刻引起了一阵愕然惊叹。很明显,这种运用故事和形象的直观性语言渲染深化教材的做法,无疑在学生记忆的荧光屏上留下了难以消逝的深深的印痕。另外,世界史《美国内战》一章中的“美国的扩张”一目,向来被视为是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但是有的教师另辟蹊径,从讲美国国旗的变化入手来讲“扩张”,生动性极强,学生很爱听④。

 

此外,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趣化”,还集中体现在导言的设计、直观教具的运用和其它手段的独具匠心上。有的教师在讲《九•一八事变》时,采用民间歌谣导入新课:“高粱叶啊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直观教具的运用方面,有的教师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让学生进行拼图演示。学生将事先剪好的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的图形,逐一贴在中国地图上,当图纸贴满地图后,“瓜分”之概念就不再是抽象的了。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如同做游戏,因而倍感兴趣⑤。也有的教师利用著名的《时局图》进行讲述,效果同样很好。再如,讲商朝“奴隶生活悲惨”时,有的教师避开教材泛泛而谈的乏味作法,从古代象形文字中的商代对奴隶的称呼“奚”字谈起,指出它形同颈上系有绳索被牵着的人,这就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奴隶横遭凌辱压迫的悲惨命运。凡此等等,无不趣味盎然,新奇感倍生。这种多彩的“趣化”教学方式难道还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历史是件“苦”差事吗?难道其学习积极性还会在原有的低水准线上停滞不前吗?

 

但是,有必要指出,如果把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趣化”简单理解为依靠大量故事等充斥其间,实际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因为,“史话”等手段所激起的学生学习兴趣尚处于“自发兴趣”阶段,而“自发兴趣”是不能持久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⑥。因此,将“自发兴趣”转变为“自觉兴趣”,这才是“趣化”教学所追求的真谛。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彻底改变“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的方式。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则特别强烈”。如果忽视之,“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⑦。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随时注意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去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体验到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成功喜悦,“都寻求对自己的价值的积极认可”(布鲁姆语)。借用叶圣陶老人的教学经验,那就是:“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此讲授方式,不仅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兴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学生智能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