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马燕辉:灵魂、线索、切
徐国辉:历史图片在新课
夏辉辉:从印加帝国灭亡
夏辉辉:以“洋务运动”
夏辉辉:浅析历史教师的
夏辉辉:“帕帕迪”的命
夏辉辉:我教岳麓版高中
夏辉辉:比较高中历史新
何成刚、夏辉辉:历史新
奚道辉:整合运用教科书
最新热门    
 
夏辉辉:“全民族抗战”教学案例

时间:2009-10-18 17:09:22  来源:夏辉辉
 

《理解抗日战争是国共合作基础上的全民族抗战》教学案例

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夏辉辉

 

关键词:网络探究学习  抗日战争  国共合作  论从史出  合作学习

内容提要:这是一个基于网络学习的历史探究课程(Webquest)的教学案例,目的是创设网络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和群体评价。

 

设计背景

以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已在各中学逐步开展起来,而互联网在继教师、学生、教材后成为新的教学要素,其强大的功能已被普遍认同并得到广泛的运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正带给高中生的学习,包括历史学习以革命性的变化,从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转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的转变,从狭窄的课本走向广阔互联网的转变等等,这些变化不仅要变革我们的课堂,还将进一步变革我们的思想,包括老师与学生。一个民主睿智、善于创新的教师将会造就一大批勤于思考、充满个性的学生。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初步学习抗日战争的内容后,开展《理解抗日战争是国共合作基础上的全民族抗战》的研究性学习,希望通过这一探究学习,使学生有如下收获:

1、掌握材料学习法,通过网络,学会收集、整理、归纳、质疑、比较材料,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理念,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学习热情。

2、学会思辨学习法,通过讨论与交流,在收集、整理、归纳、质疑、比较材料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能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注意听取他人不同的观点,逐渐使自己的认识接近真实、客观和全面。

3、体验实践学习法,通过社会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历史和学习历史,学会充分准备和计划、大胆求证、认真地分析调查结果,并能对结果所显示出来的隐性问题进行解释。

 

问题的提出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谈到,“突出这场战争的民族性、全民性,是我们确定这一学习主题……的一个基本思路”,“依据这一思路,对原来初中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删减了原来教学内容中反映民族统一战线内部斗争的知识点,突出了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内容,从而使主题线索更为简洁鲜明。”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也提到“了解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并不是课程标准的最终目的,它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史实,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意义。”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力在纠正长期以来的一种认识,即抗日战争是一个党派的功劳,或者说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可以忽略不提,甚至认为国民党在抗战中起了极大的破坏作用,事实上建国以来比较长的时间内都是这样宣传的,年纪比较大的人都会是这种印象;近年来,随着史学观念和人们认识的转变,这一看法逐渐落伍,而我们的青年同学又会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他们当然要否定一些“旧观念”,于是一种新的偏激的思想又占了较多的份额,而在两种观点的冲击下,更多的人是一种历史的虚无,历史的概念在头脑中极大地模糊了,课本上的知识完全无法内化,因此我们把“理解抗日战争是国共合作基础上的全民族抗战”作为抗日战争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问题的发起过程中,深感同学们缺乏主见,人云亦云,对历史史实肤浅、模糊而片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没有论据的支持也没有论证的条理性,所以确定这一小开口的研究性课题,让大家通过网络深入学习,期望通过同学们自己亲自动手学来的知识,把知识和能力内化为自己所有。

 

教学过程(问题的解决)

全课用两课时完成,前后约跨一周,第一课时主要是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并进行分组规划。

在导入新课中设计了一个大陆学生与台湾学生的对话,引出了传统意识中人们对抗日战争中国共双方贡献的不同认识:

“林云同学在与他的台湾好朋友小渺谈到抗日战争共国双方的作用时,意见发生了分歧,林云说:在抗日战争中,中共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而国民党由于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不敢发动群众,尤其是相持阶段后更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面对日寇的进攻一溃千里,对抗战作出的贡献没有中共大。小渺反驳说:这是大陆方面故意夸大事实,国民党政府作为当是中国唯一合法的中央政府,有相当规模的正规军队,军事上得到英美苏的支持,抗击了大部分日军,中共领导的什么八路军、新四军只是小股小股的游击战,作用没有国民党大。”

从这一片面的认识引出课题“如何理解抗日战争是国共合作基础上的全民族抗战”,指导同学们运用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对国共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进行全面举证,并在举证中认识到没有基于国共合作的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这场对日战争是不可能胜利的。在课程实施前明确了学习任务,以期达到让同学们了解现状、认识历史、形成正确认识并能付诸行动的目的:

(1)通过调查了解人们对国共双方抗日英雄了解的程度并写出调查报告。

(2)上网搜索抗日战争有关资料,分小组从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四个方面了解国共双方在抗战中的贡献,了解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所受的损失,提出具体的比较项目,比较双方各自的贡献并理解国共合作抗日的作用,作口头汇报。

(3)根据自己这次学习研究的成果体验,以林云同学或小渺同学的名义给对方写一封信。

(4)黄埔军校同学联谊会上的讲话,核心内容是呼吁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明确了学习任务后,在向同学们介绍了诸多抗日战争相关历史资源网站,教师对如何上网搜索资料进行了简短的辅导。接着就是正式学习的分组了,全班分成五大组,每组十人,每大组再分任务小组,两到三人为一小组,选择任务,从不同角度作调查和研究,并可根据研究和学习的情况,进一步确定本小组的研究目标,大组有调查组、军事组、政治组、经济组和国际关系组。调查组的调查题目是“你所知道的抗日英雄”,目的是通过调查的方法了解人们对国共双方抗日实事了解的程度,以便知道我们的舆论、宣传、教育是否客观和公正,对比父辈与青年一代对同一史实认识上的差异,增强同学们了解真实历史的迫切愿望,增强学习动机,调查组的同学应最快地向本大组其他成员反馈调查结果;军事组主要从军事方面举证国共双方的贡献与配合;政治组研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合作的动力;经济组研究国民党的大后方建设与共产党的根据地经济建设;国际关系组研究国共双方在争取外援上的努力等。

经过半周的课后学习,召开各组碰头会,会议的内容是提出困难,及时讨论,微观地调整研究方向,如“你们各大组在研究过程中有没有交流过研究成果?调查组的同学有没有及时地向大家汇报调查结果?”“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困难?”“你们把小组的探究目标具体化了没有?” 教师提供一些课题供各组参考,各大组自定研究课题,并作为小组报告题目,如“从游击战争的艺术战争创举看中共在抗战中的贡献”、“从百团大战及其后果看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从五大会战看国民党抗战贡献”“从太原会战看国共双方的配合与支援”、“从国民党争取外援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等。

第二课时主要是展示研究成果。各组代表根据本组研究成果作口头报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这次学习研究的成果体验,以林云同学或小渺同学的名义给对方写一封信;拟在黄埔军校同学联谊会上的讲话,呼吁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各组依据自己所定课题一一进行汇报,汇报中同学们采用了数据图表、史料引证、名人访谈等方法进行举证。

最后是评价,首先是自我评价,让同学们谈谈这次活动中的收获与成就,然后是小组互评,根据学习伙伴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他一个中肯的评价,有利于互相监督和互相提高,互评的内容有“资料的选择与引用  ”、“问题的提出与论证”、“报告的结构与特色”、“合作与交流”。

 

教学反思

学生会得到如下收获:

1、一些网络学习的基本技能;学会按要求做调查和写调查报告;学会在大量史实面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获取信息的能力;明白复杂的历史事件评价的标准不能简单划一;明白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所获得的信息调整研究方向;会与他人合作,尤其是与不同意见的人合作;让每个同学在学习中产生快乐感,让一些有组织才能和思想活跃的同学能在活动中体会到核心作用,并产生成就感。

2、通过这一学习,深刻认识到在近代中国,爱国主义必须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和中华民族的生存紧密联系在一起。认识到在中华民族在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关头,为反抗民族奴役、争取民族独立,当时国内最大的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团结一致对外的口号下,合作抗日,构成了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基础,也是抗日战争能够坚持八年之久、打破近代中国在抵抗外国武装侵略作战中屡战屡败直至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

其他认识:

第一、以论带史到论从史出观念的转变。在学习《抗日战争》一课中,就有学生问到抗日战争中国共双方到底谁的贡献更大,因此萌发了做这一研究性学习的想法。我们最初是想设计一个辩论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即一方是认为共产党的贡献大于国民党,另一方是认为国民党的贡献大于共产党,并要求各组去找资料进行论证。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有一部分同学哪一方也不参加,组成了“第三派”,他们认为这是一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就无法把两个党派的贡献完全分割开来;其次是选择了不同倾向的同学在搜索材料时开始带着观点去找数据和史料,剪裁数据,失去史实的客观性与全面性,不完整的数字和史料最后成为对手攻击的“软肋”。所以最后决定取消正方和反方,而是让同学们根据具体的方向去研究,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自己得出结论或者进行论证。这样一个以论带史到论从史出的观念的转变,实际上是一个继承性学习到探究性学习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是把观点告诉给学生,并在固定的观点下进行论证,它所提供的空间远远不如让学生自己到知识海洋里去搜索得来得丰富和奇妙。

第二、把单一的比较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同学们往常做比较题的时候一定要讲个输赢胜负,这种单一的结论性比较在有争议性的问题上往往不太现实,常常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况,或者是单纯的语言技巧的比赛。因此,通过这个带有比较性的举证探究课程,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比较国共双方的贡献到真正理解和体会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意义;从对单一结论的追求到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更多的史实,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事实,发展合作能力,尤其是与不同意见的人合作的能力。

    第三、强调自我评价和群体评价。传统学习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大多是通过一份作业、一份试卷或者是老师的观察来决定的,而这一探究学习的过程,我们想通过学生对自我评价来增强对学习的信心,提高自我评价的水平,所以设计了一个自我评价题“你在这次活动中最有满足感和幸福感的一个学习片段或感悟”,可以说每个学生在这次学习中都会有不同于以往的学习体验和兴奋点,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和成绩了。此外,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时候是与同伴在合作中完成的,同学们彼此最了解,所以设计了一个小组互评的评价表,有利于互相鼓励和监督。

    第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能力的整合。这一课的全过程是依靠网络资源来完成的,学生根据设计好的学习流程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的。教师注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如何上网查找资料、快速阅读、搜索有效信息进行了辅导。在研究过程中,有的小组的同学在电脑上绘制了数据图表来举证,有的同学通过上论坛与他人讨论获取信息,更多的同学是上各种资源网站获取信息,这都体现了网络技术打开同学们的视野,更新了学习方法,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书目:

《突出思维和概念性变化的WebQuest--指导下探究的流行模式的各种变化》

David L. Young & Brent G. Wilson

《FOCUS*--撰写Webquest的五项原则》   伯尼·道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