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马执斌:人教版历史必修
马执斌:图画在初中历史
马执斌:再评《现代化与
石雄斌:简评人教版《古
许斌:“西方人文精神的
许斌:高中历史教科书编
郭富斌:历史教学要“眼
朱志斌:19世纪以来的世
苟智斌:世界多极化趋势
孙生斌:三次科技革命与
最新热门    
 
马执斌: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偏向于结果式启发?

时间:2009-10-18 17:09:27  来源:马执斌
 

前些天,一位外地的历史教研员到我们室里找几本书,因为我们是老相识,便聊起天。大概是职业习惯的缘故,没聊几句,就扯到历史教学改革上来。

他一本正经地说:“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必须改革”。

我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只注重结果式的启发,现代教育思想提倡过程式的启发,这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又问他:“何为传统的启发式教学?”

他说不清楚,随后说:“你们人教社出版的《高效率教学》就介绍了这种最新研究成果,你们怎么还不知道呀?!”

我送走这位朋友以后,找来《高效率教学》这本书。这本书是2002年3月出版的,封面上端标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成果”,书名下面印有“张庆林 杨东 主编”字样。

我翻开目录迅速检索一下,很快找到第七章《启发式教学新探》。在章标题下面有一段导读文字──

“启发式是我国的教学传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广泛使用。但是,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偏向于结果式启发,我们认为,只有过程式启发才能起到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作用。本章在对传统启发式教学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在现代元认知理论影响之下出现的过程启发式教学。” 

我急切地想知道,作者对“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是怎样界定的;关于传统启发式教学“偏向于结果式启发”的结论,作者是怎样得出来的;“过程式启发”又是什么样的。可我越读越憋气,强忍着终于读完了这章内容,质疑“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偏向于结果式启发”说的念头,油然而生。

在“第一节 启发式教学反思”里,作者首先谈了“启发式教学渊源”,提到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到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以及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和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总之,他们都是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的。但是,他们虽然倡导启发式教学,却“未能形成体系,未能有组织地加以实施,启发式成为发展趋势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显然,作者认为上面提到的几位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无论是他们的理论,还是他们的实践,都属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之列。至于何为“传统的启发式教学”,作者始终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

其次,作者分析“传统启发式教学的误区”。他说:“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三种不同水平。”

第一种是“启而不发水平”,看着这小目的标题,我怎么也想不通,既然“启而不发”,那还能够叫“启发式教学”吗?往下看──“许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发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启而不发(笔者注:此处表述有毛病,意思应是“教师启而学生不发”,与下半句话联系要用被动式,改为“学生被启,而不发”……),总回答不了教师提出的问题。于是,他们总认为学生笨,一味责怪学生。其实,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教师启不得法。学生启而不发的原因是教师启发式教学水平太低。”看完作者这段论述,我终于明白了作者的意思。应当说,作者讲的这种现象是存在的。究其原因,作者先认为“是教师启不得法”,这还说得通,作者后来又认为“是教师启发式教学水平太低”,这就说不通了。“启不得法”是根本没入启发式教学大门,既然没入大门,就不应归于“启发式教学”之类。譬如一个人,根本没进过少林寺习武学禅,又岂能以少林弟子称之。进了少林寺习武学禅,学习的成绩有好有差,这才能以水平高低论之。作者的论述存在名实不符,自相矛盾的错误。再说,明明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他们凭什么代表“传统的启发式教学”?

第二种是“有启有发水平。”作者说:“有经验的教师会发现,如果自己的提问技术提高了,那真是有启有发,有问有答,课堂气氛热烈,教师教学机智充分展现,然而,令许多教师困惑的是,许多学生变得离不开教师的启发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之下,只会答问,却不会提问,这就是启发式的第二种水平。”

这段文字实在令人费解。作者在这里讲的是“有经验的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提问技术”,在课堂教学上做到了“有启有发,有问有答”,“气氛热烈”,“教师教学机智”得到“充分展现”。按理说,他们的教学效果应当不错。可是,作者却告诉我们,他的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许多学生变得离不开教师的启发了。”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找到一个复杂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再一个是“语文教师通过一系列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了一篇课文”,但是,他们的教学效果相同,那就是“在没有教师启发的情况下”,学生不能“独立地解答其他复杂应用题”或“独立地去分析另一篇课文。”接着,作者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指出:“教师的启发式提问过多、过细、过于指向问题的答案和知识内容本身,而较少指向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作者讲的这两个事例,在现今教育战线上是确实存在,但问题是,作者以这两个事例证明不了自己的论点。试问:“教师的启发式提问过多、过细、过于指向问题的答案和知识内容本身”,这样的教师“提问技术提高了”表现在哪儿?“教师教学机智充分展现”又表现在哪儿?他能够称得上“有经验的教师吗?”

再说,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是讲究教学效果的,他是强调“举一反三”、“告往知来”的。试问:一个不顾及启发式教学效果的教师,能说他掌握了一定的启发式教学技术,把他的教学方式归于启发式之列吗?

第三种“不需启发水平”。作者说:“启发式的最高水平是:启而有发并且最终不需启发。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启而有发并且最终不需启发呢?我们提倡运用过程启发式教学方法。第一,这种方法要求教师的提问指向思考过程而不是答案,让学生受到思维过程上的启发;第二,这种方法还要求教师把启发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向自己提问,自己启发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启而有发,而且最终不需要教师的启发。”笔者认为,作者以“不需启发”作为标志衡量启发式教学水平的小标题,有些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不需启发”是启发式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这种擬订标题的方法是“重结果,轻过程”的,很难启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明白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启发式教学。既然“不需启发”了,还叫什么启发式教学?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提倡运用过程启发式教学方式”,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在下文结合作者对传统启发式教学“弊病”的论述,一并讨论。

在第2目“启发式教学运用的误区”中,作者说:“我们的研究发现,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下的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结果为中心的启发。所谓结果为中心的启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问题,教师头脑中先有了一个结果(答案),而学生头脑中还没有,教师就通过所谓的‘启发式’提问,一步一步地提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逼进答案。教师千方百计地把这个结果问出来”。接着,作者举了一个事例,讲一位语文教师上公开课,分析《小英雄雨来》。教师对学生说:“这一课我们已经读过了,今天我们要对课文分段。”然后,教师问学生应该分几段。“有学生举手说分三段,他说:‘谁来帮助他?’于是有学生说分四段、五段,教师都不予肯定。这时,全班同学都把手举起来,三、四、五段都不对,肯定分六段!‘对了!’教师非常高兴。于是又问:‘是哪六段,每一段讲的是什么?……”

从这个教学实例来看,这位语文教师确实是“头脑中先有了一个结果(答案)”然后“千方百计把这个结果问出来”。但是,他证明不了传统启发式教学是“偏向于结果式启发”的论断。原因是这位语文教师根本运用的就不是启发式教学,只不过是作者硬管这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叫启发式。笔者也想举一个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今练太极拳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得到太极拳宗师传授,掌握太极拳精髓的人不多。如果把一位只会摆几个太极拳架式,甚至连架式都摆得的不对的人当榜样,就对太极拳妄加指责,这难道是科学的分析吗?

作者关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偏向于结果式启发”的说法,就是对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妄加指责。它只能说明作者对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知之甚少。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不少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活动。那么,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到底是什么呢?就让我们从《论语》中找出几个实例,看一看吧。

《论语·子罕第九》颜渊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学生对老师教学的评价,意思是说:“孔子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掌握知识。”试问一步一步地诱导,这难道不是注重过程式启发吗?这哪里看得出是“偏向于结果式启发”呢?

《论语·子罕第九》“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是没有知识的。有一个乡下人向我提出问题,我一无所知。我就从事情的本末、始终两头盘问他、开导他,最后把问题都帮他解决了。’”这是孔子自己讲的一个教学实例。那个乡下人提出的问题,孔子根本不知道,心里自然就不会有答案、有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叩其两端”,就绝不会是“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式”。

《论语·八佾第三》“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天子祭天的典礼从举起郁鬯酒洒地的礼节以后,我就不愿意再看下去了。”(这是因为郁鬯酒洒地前,人们的态度是诚敬的,故可看;等郁鬯酒洒地后,人们的态度就不那么诚敬了,随便了,祭礼就流于形式了,所以不爱看了。)“有人问禘祭的意义是什么?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禘祭意义的人来治理天下,就好比看这里一样的容易吧!’说话时用手指一下自己的手掌。”对问禘祭意义的人说:“我不知道。”其实,孔子并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把禘祭意义,即“结果”或“答案”,直接告诉提问者。然后,他用“知道禘祭意义的人来治理天下”,就如同一眼就能看到自己手掌一样容易作比喻,启发提问者思考,希望提问者明白──做事情要注重实效,不要流于形式。这非但不是“偏向于结果式启发,而且是指向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启发。

《论语·八佾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夏问道:‘《诗经·卫风·硕人》篇有‘轻盈的笑脸带着酒窝啊!美丽的眸子黑白分明啊!好像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啊的诗句,它的意义是怎样的呢?’孔子说:‘绘画之事是在有了洁白的质地之后进行的。’子夏说:‘这样说来,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以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人,要数卜商(子夏的姓名)了。他才是可以与之谈《诗》的人呢!’”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看出,孔子并不满足学生理解记住教师给予的问题答案、结果,而是鼓励学生能够发挥教师的思想。这同样说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是“偏向于结果式启发”的,而且注重学生思维发展的。

《论语·为政第二》“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我和颜回整天地谈论学问,可是颜回总是不发表不同见解,好像很愚钝的样子。但是,事后考察他平时在家的言论,对于我的话还真是有许多发明,可见,颜回呀,并不愚笨。’”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欢迎学生在学习时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对于颜回这样总是不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孔子特别关注,当他发现颜回对他的话有许多发明的时候,是非常高兴的。孔子是关心学生思维发展的,并不是“追求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的。

《论语·述而第七》“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不到百般思索仍然搞不通的地步,我是不开导的,不到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地步,我是不提醒的,譬如,一张桌子,你举出一个角,他不能用三个角来回答你。这样的学生,我是不再给他讲新东西的。’”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直接论述。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并不是从始至终一问到底的,他只是在关键的地方才进行启发的,而且非常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求有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高效率教学》的作者举出的一系列教学实例都是从始至终一问到底的,并且最终以要求学生达到教师头脑里的标准答案为目的,这就与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大相径庭了。

启发式教学是孔子首倡,其后为我国历代杰出的教育家所继承和发扬。孔子之后,《学记》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式教学原则。这就是说,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能硬牵着学生走,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不是压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要给学生指明学习的路径而不要代替学生得出结论。由此可见,传统启发式教学并不是“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是注重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高效率教学》的作者举出的一系列教学实例都与《学记》提出的启发式教学原则相违背。但是,他们却把这些违背传统启发式教学的实例拿出来,当作传统启发式教学的样板去批判。传统启发式教学岂不冤哉?!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搞学术研究切忌浮华,要静下心来,下一番功夫,认真钻研学问,然后再动笔撰文。

注重“过程与方法”,是眼下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是从西方引进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外来的先进理念,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缺憾,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有所研究,像《高效率教学》的作者那样,仅从当前提倡的注重“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出发,硬给传统启发式教学扣上“偏向于结果式启发”的帽子,使之成为把子,乱批一通,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因为它非但于事无补,而且会搞乱人们的思想的,给我们的课程改革帮倒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