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马燕辉:灵魂、线索、切
徐国辉:历史图片在新课
夏辉辉:从印加帝国灭亡
夏辉辉:以“洋务运动”
夏辉辉:浅析历史教师的
夏辉辉:“帕帕迪”的命
夏辉辉:我教岳麓版高中
夏辉辉:比较高中历史新
何成刚、夏辉辉:历史新
奚道辉:整合运用教科书
最新热门    
 
吴宝辉:太平军北伐,战略还是战术?

时间:2009-10-31 10:37:48  来源:吴宝辉

 


历史教学叙事——太平军北伐,战略还是战术?

探索者

吴宝辉的博客

 

 
太平军北伐,战略乎?战术哉!


“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决定进行北伐”,这是选自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一句话,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也是这样把知识传授给我们学生。


一天上完课后,几个平常历史成绩还好的学生找到的年段室,对我说:“老师,我们觉得太平军东征与西征的目的表述是对的,合乎常理,而这个北伐的目的是不对的,不合乎常理。”


那我顺着话势问:那你们认为为什么这个表述是不符合常理的呢?


几个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太平军领导人基本上都是当时具有一定知识的人,如石达开与洪秀全。他们能领导太平军从广西一直打到南京,这说明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思维与实践斗争的经验与能力。定都天京以后,以2万的北伐军进行北伐就想推翻清朝统治,难道不是痴人说梦。且太平军在长沙之战与全洲之战的残酷也应该看到清军的实力。


我当时被这群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吓了一跳,是呀,学生的思考也不是没有道理。我就问:那你们认为北伐的目的又会是什么呢?


为首的班长自告奋勇的回答:可能是太平天国决策层的一个阴险的计谋:


我笑道:你们的依据是什么?可不能乱加猜想哟?


班长不服气地说:我们虽然没有史料证据,但老师经常教我们说合乎情势、逻辑的推理与判断也会是正确的。


我便要求他们说说看。


学习委员接过话说:

一是从当时形势看:太平军定都天京后,清政府在其周围建立江南与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所以形势十分危险。而且不排除这时北方有大量清军随时可以挥师南下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派师北伐可以牵制北方清军南下的可能,起到缓和天京的局势。从而可以支持正在进行的西征和 即将开展的东征。打下南方江山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从北伐军本身看,带领北伐军的人物是一个将领,而不是一位高级别的王,推翻清朝如此重大的任务怎么可以如此轻易与草率。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北伐必将失败,必然有去无回。作为最高决策层的王是不可能参加的。


我正想反驳他们胡思乱想。


班长接过话继续说道,仿佛他们已经事先预谋好似的,“所以有理由相信北伐是太平军最高决策层以牺牲2万多士兵,而不是更多军队,用来牵制北方清军,缓解南方斗争的压力,为南方斗争创造好条件。因此它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计谋。


我在学生边说话中边思考,觉得似乎没有语言与证据可以反驳他们,因为我在教学中经常告诉他们结论要从史料中得出,即论从史出,不可自已乱下结论,而此时我由于水平有限,实在不能也没有看过什么这方面的史料,事后我查找了一些书籍,似乎也只有零星的有关信息:即当时洪秀全下令一支军队(即后来的北伐军)直奔京都去捣毁清廷。(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掠地糜时日)如此之急的命令,这又很难断定北伐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从学生的疑问与自已的困惑,似乎感觉现在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在新时代与新课程下,他们敢于致疑,敢于挑战。深深地震动了我。


一节平常无奇的课,却引发许多思考,学生的致疑与勇敢,不知道反映他们对历史探究的正确与否,却反映了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探知已远远不会满足于单一的课文知识,他们或许需要更多更高层次的对知识的了解。远远不会停留于课文中现存的结论的语言,而没有对历史知识的主动与探究的过程,我想正是因为如此,在新课程下,才十分注重与强调过程与方法在历史课程三维目标中占据显著的地位,似乎很在提醒我们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方法与引导,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不禁想起古人语:师者,授业、传道、解惑也。在现实课程与课堂中你所传授的知识在多少程度上解答学生心中对现实社会的困惑,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与满足学生好奇与探究学生的愿望?我想这会不会成为我们历史课程生命力的关健所在。思索是不会止境,正如教学的艺术是不会有止境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