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朱煜:历史课堂教学视角 4

时间:2009-10-18 17:52:56  来源:朱煜
 

二、中学历史教学“观课”

 

(一)什么是“观课”

 

观课,也就是课堂观察,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评价得失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1]

 

教育领域运用观察的方法由来已久,教育科研中不少重要的成果都与之有关,例如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结构的发生学研究,最初采用的就是自然观察法;而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与儿童全面发展的关系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对大量儿童和教育现象长期观察的基础之上,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期间,不但听了许多课,而且写下了3700名儿童的观察记录。教育观察特别是课堂观察,历来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科研方法。在我国,过去长期以来,只有“听课评课”,而与之相比,内涵更加丰富的课堂观察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对课堂观察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具体来说,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呢?第一,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的最基本方法之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研究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它蕴涵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课堂研究正是要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研究,揭示课堂的事实和规律。而课堂观察能够为课堂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第二,课堂观察能够对转瞬即逝的课堂情境作更加细致、深入的记录与研究,这是一般观察所无法做到的。课堂情境具有变化迅速、事件发生的同时性、即时性等特点,如果像日常观察那样凭经验而为,这样观察的成效就不大。而现代课堂观察已经成为专门的学问,有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如,从西方发展起来的课堂结构观察(定量观察)、人种志参与观察(定性观察)以及所使用的各种工具、手段等,使得对课堂的深入细致地观察与分析成为可能。第三,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逐渐增强,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教师在课堂中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此其一。其二,长期以来我们一般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中考、高考)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而忽视对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的评价和研究,这也致使教师忽略了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课堂观察在促进教师反思和研究自己的教学活动方面,发挥着较为独特的作用,它通过同事、同行等的观察,增进对自己课堂教学行为的认识,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第四,课堂观察能为学校管理者提供教师教学工作状况的信息,从而对教师做出客观的、比较准确的教学评价。

 

(二)关于“好”历史课标准的讨论

 

远的不说,单是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我国历史教学界围绕“好”历史课的标准问题,不断地进行探索。《历史教学问题》杂志从1982年8月至1983年12月,开辟了“上好一堂中学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专栏,引发了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界的一场大讨论,期间编辑部收到来稿数百篇,最后,编辑部以“扬帆”名义做了小结,其主要观点大概可以代表当时评课的着眼点:“坚持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的辨证统一/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教学之中/提倡以讲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2]

 

在80-90年代,许多中学历史教学法著作或论文,都论述到中学历史听课与评课的问题。比如,冯一下先生1980年在一篇文章中认为,好的生动的历史课,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条件:一是精选材料(内容好),以教材为依据,能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二是语言生动(表达好),使学生如临其境;三是逻辑严密(组织好),充分发掘教材的内在联系,讲述有逻辑层次等;四是图文配合(结合好)。[3]赵恒烈先生1989年在《历史教育学》一书中,对“一堂好课的标准”作了透彻的概括。他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可以列出许多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得出不同的标准。从历史科学的角度说,观点正确稳妥、史料详实可靠、表达清晰明白、方法灵活多变的是好课;从教学论的角度说,贯彻教学目的、突出重点难点、灵活运用多种教法、积极培养自学能力的是好课;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善于在情意交融中激发学习兴趣、善于在分析问题中启发思维、善于在理解基础上巩固知识的记忆、善于在讲练结合中发展能力的是好课。罗超、魏授章主编《历史教材与教法》在“上好一堂历史课的标准”一节中,提出四条好课标准:一、教学内容科学、系统,观点正确;二、重视教法、紧扣教材、贴切具体、语言生动形象;三、调动学生积极性、重视能力的培养;四、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历史文献,更好地体现历史课的生动性、具体性。宁裕先、熊守清、胡任敏主编《历史教育方法论》认为,衡量一堂历史课总离不开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目的是否正确,能否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二是教学内容是否科学,能否纳入教学系统中去;三是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能否围绕目的,启发思维。还有好多著作、文章也谈及好课的标准问题,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这一时期的《历史教学大纲》,只有1996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专门谈到评价问题,但主要针对的是学业评价,对课堂教学评价(针对教师教学)叙述得很笼统,缺乏明确、细致、权威的评价标准。

 

尽管过去的教学大纲没有列出好课的标准,学者的观点也见仁见智,但总体上看,人们心目中的一堂好历史课,“就是教师讲得好,或者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好”。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样的标准显然是不够了,“一堂好课,教师的讲授和演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活动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功与否。”[4]

 

(三)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观察一堂历史课

 

新制订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仍然沿用了过去的习惯做法,“评价建议”部分只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问题付诸阙如。应该说,这是课程标准的不足之处,有待今后进一步完善。

 

2002年夏,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在江苏扬州组织了全国性的初中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比赛。赛后,活动的组织者进行了总结,认为这次活动反映出新时期历史教学改革的进展和特点,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5]

 

第一,“参赛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和激励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第二,“教师们很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采取了多种方式。例如,阅读、演示、议论、竞赛等方式,使学生投入其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与教师配合,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讨论、问答的方法被广泛采用,模拟、竞赛、游戏、角色扮演等方法,也比较多地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还有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等。特别要指出的是,教师们很注重自己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还有意识地注意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此外,所有参赛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现代化教学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

 

第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比较注重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经常是围绕、伴随着对具体的历史问题的研讨。无论是教师的讲,还是学生的议,很多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一些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重大的历史问题,以及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第五,“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采取多种途径,如运用投影、录像,分发资料卡、阅读纸等,向学生提供各类材料,包括文字、图像、统计材料等。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研习,师生展开对历史问题的论述,这样就改变了教学中仅仅是对教科书的释读,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具体、丰富的材料,拓展了视野,促进历史学习的深入进行。”

 

第六,“在讲述和分析历史问题时,有意识地与现实问题进行恰当的联系,……使学生通过历史的角度观察现实社会,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还有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安排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等,把历史学习与认识社会联系起来。”

 

与此同时,组织者也客观指出了目前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而学生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讨论等探究活动也难以进行或深入;有些教师不是围绕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逐末,或就某些枝节问题组织讨论,或对重点问题轻描淡写;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有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刻意模仿或简单借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过分依赖教科书,不越教科书“雷池”一步,有的教师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然后通过提问、抢答等形式,让学生复述教科书的内容;此外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方面,存在着如何与课堂讲授紧密配合而不是分离的问题;等等。

 

透过全国性的历史课评比活动,一方面看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课堂教学新面貌,另一方面也可以“听到我国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理念和标准出现了与时俱进的搏动”。[6]

 

附录  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见表4-4)[7]

 

表4-4: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符合程度

基本符合

基本不符合

教学目标

*(1)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的程度

 

 

(2)可操作的程度

 

 

学习条件

(3)学习环境的创设

 

 

*(4)学习资源的处理

 

 

学习活动的

指导与调控

*(5)学习指导的范围和有效程度

 

 

(6)教学过程调控的有效程度

 

 

学生活动

(7)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8)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9)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

 

 

课堂气氛

*(10)课堂气氛的宽松程度

 

 

(11)课堂气氛的融洽程度

 

 

教学效果

*(12)目标达成度

 

 

(13)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14)教师学生的精神状态

 

 

其他

 

 

 

教学特色

评价等级

A

B

C

D

 

 

 

 

 

评语

 

说明:“*”,标示的是衡量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评价要点;

 

“其他”,是留给评价者列出自己认为所需要补充的评价项目和要点;

 

“教学特色”,主要有两方面特征:一是教师在某些方面具有独创性;二是教学效果突出;

 

“评课等级和评语”,是评价者依据评价标准,评定等级,再写出评语。

 

关于评定方法:如果6个“*”评价要点中有被评为“基本不符合”程度的,应评为D级;如果6个“*”评价要点都被评为“基本符合”程度的,或在此基础上还有其他1-3个评价要点被评为“基本符合”程度的,应被评为C级;如果6个“*”评价要点都被评为“基本符合”程度,此外还有4-6个其他评价要点被评为“基本符合”程度的,可被评为B级;如果6个“*”评价要点都被评为“基本符合”程度,此外还有7个以上的评价要点被评为“基本符合”程度的,可被评为A级。

 

(四)课堂观察的方法

 

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中的问题多种多样,但无外乎师生互动、教师讲授、学生行为等。国内外课堂观察与研究,大多数都聚焦于这些问题。课堂观察一般是不定向的整体观察,但有时也进行定向的对某环节或某方面观察,如,对课堂教学开头或结尾的观察,对教师提问或学生行为的观察等等,这些也很重要。就以提问来说,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频繁发生,但很多教师对提问的类型、方式、对象、节奏等缺乏良好的设计,大大降低了提问的有效性。而一些不当的或低效的提问行为可能连教师自身也没有意识到。然而,经过课堂观察以及意见反馈,教师可以加以调整,从而增强提问的有效性。

 

作为观察者,做好观察记录是课后评课与交流的关键。那么,如何对一堂课作比较细致、深入的记录呢?应该说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只是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观察前就要明确观察的焦点是什么;二是观察记录要力求详实完整,必要时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工具。

 

附录  一堂初中历史课的观课记录(见表4-5)[8]

 

表4-5:一堂初中历史课的观课记录

 

现  场  记  录

评   注

教师:王老师(男)

观察班级:初一(3)班(52人)

观察日期:

观察人:

 

上课铃响了(10:00),我和王老师走进教室。

课堂有点乱,学生看见观察者,有点兴奋。

 

王老师:同学们好!

学生们:老师好!(前排的几个女生猜疑地看看我)

王老师:这位是来听课的陈老师。(学生有点兴奋,后排几个学生还

站起来看)

我和学生微笑了一下,点了点头。

课堂里微微有点乱。王老师环视了课堂一下,课堂安静了。

王老师转过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课堂里

  很安静,大家都看着黑板)

王老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战国七雄”(转身指着黑板)——

  “齐楚燕韩赵魏秦”(前排的几个女生开始记录课堂笔记),哪位

  同学知道关于战国七雄的事?

课堂沉默了一下。有个男生先举了手,看上去有点不自信。

王老师指了指他。(举手的同学很少,有三个)

同学1:是中国古时候的七个国家。

王老师:(点头,示意其坐下)还有谁知道?(举手的人多起来,王

  老师点了一个举手的前排女生)

同学2:秦国有个秦始皇。

王老师:(点头,示意其坐下)还有吗?(听到秦始皇后,学生活跃

  起来。教室左边中间的三个学生,还互相交流了几句,并掩口笑。

  王老师看到后特意点了其中一个男生。)

同学3:秦国还有个国相叫吕不韦。(学生中有好多都小声地笑。听见

  笑声后,同学3就坐了下来,有点得意。)

王老师:先站着!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的。(王老师有点生气,两秒钟

  后,又示意他坐下。)

王老师:李悦来回答。(李悦是班长)

李悦念了一段课本上的内容,她念的时候课堂很安静。

王老师:“楚”念“chu”,不是“cu”。(将拼音写在黑板上,李悦有点

  害羞的样子,低了低头)回答得很好,坐下。

王老师的情绪又高了起来。转身去写下本课的标题——“战国七雄”。

  (板书很漂亮)

(课文讲授)

王老师开始讲授。(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王老师非常地投入,在

  教室里移动。王老师在移动的过程中轻轻地将两个学生的被风吹开

  的课本用文具盒压住,将地上的一个粉笔头拾起来。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

  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有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

  分散的表现,比如讲话、玩文具、看着窗外,还有人转过头来看我。)

王老师:下面我问大家几个问题,请大家看书两分钟后回答。第一,请

  指出秦国所在的位置,并说出在现在的中国地图上属于哪个地方。

  (王老师挂上《战国形势图》,教室里有点声音,后排几个同学站起来

看。)第二,请说说商鞅变法有什么贡献。

教室里有讨论的声音,来自教室右边靠墙的位置。看上去是在看墙上的中国地图,但不是很大,并未影响课堂的安静。两分钟以后,教室右边的一个男同学举起了手,接着其他同学也开始举手,共有16人左右。

王老师:(点了中间一位举手的男同学)你上来指出秦国的位置。

同学4离开座位前再看看课本里的小图。指的地方基本准确,但他有点不坚决和怀疑。

王老师:(顺着正确的边界示意了一遍)很好。(他示意同学4下去)哪个同学回答一下原来的秦国是现在地图上的什么地方?

举手的同学很多,教室右面靠墙的一个男同学站起来很努力地想让老师

发现他。王老师看见了,点了他的名字。听到他的名字,课堂里的情绪

好象有点起伏,有一点点乱。王老师用黑板擦轻敲了下黑板,课堂安静

下来。

同学5:就是现在的陕西!(这位同学很兴奋,说完就坐下了。)

王老师:你站起来在你旁边的地图上指出来。

同学5再站起来,走到墙边,迅速指了出来。然后有点不安地看着老师。

王老师:完全正确!请坐。(老师很高兴地看了同学5一眼,同学5很

  高兴地坐下。)陕西就是以前秦国的所在地,所以在西安有秦始皇

  兵马俑,还有秦始皇的陵墓。

王老师: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商鞅变法在秦国起的作用。

很多同学举手,王老师点了个没举手的同学。

同学6很慢地站起来,没出声,她身边的同学看见她的反应,又很快

  地举起手来,但王老师没理会,走到这个同学身边。受到了鼓励,

  她小声地念起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王老师听完后,示意她坐下。

王老师:好,请坐。(快步回到讲台上)商鞅变法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

  取得成功的,而是经历了反复的激烈斗争。商鞅最后甚至为了变法

  而献身。由此可见,新的先进的事物,要战胜旧的落后的事物,是

  不容易的,其中充满了激烈曲折的斗争。(表情和语调很有感染力)

……

(课文讲授)

课后作业:

1、和父母讨论商鞅变法的故事。

2、查与战国七雄有关的成语。

 

 

 

 

外来的观察者往往会给课堂带来一定的干扰。

 

 

 

 

 

大约5分钟后,大多数同学渐渐忘了我的存在。

 

 

 

 

 

 

 

 

 

 

可能因为电视台在放一个和吕不韦有关的电视剧。

  可能他觉得课堂受到了干扰。

 

 

 

 

 

 

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王老师在投入地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应,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

 

 

 

 

 

 

 

 

 

 

 

 

课后了解到这个同学属于比较捣蛋和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

 

他这堂课后来的表现一直很认真。

 

 

 

 

 

这名同学成绩很好,但性格内向,不爱回答问题。

 

我感觉王老师在提问上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王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1] 参阅陈瑶:《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2] 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页。

[3] 冯一下等:《历史教育新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276页。

[4] 叶小兵:《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历史教学》,2002年第10期。

[5] 叶小兵:《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历史教学》,2002年第10期。

[6] 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页。

[7] 北京教科院:《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2期。

[8] 陈瑶:《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