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人文知识读本》精彩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郭子其:“西柏坡精神”
人民版必修三西方人文精
人民版高中历史学生用书
曹大为 :落实《课程标
许斌:“西方人文精神的
各国中学历史教材大比较
余洋:人文化·人本化·
历史教育的价值:回归人
最新热门    
 
人文精神与有效的历史教学

时间:2009-10-18 17:53:07  来源:兰辉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课的教学只重视知识的教育,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匆匆忙忙的讲,学生辛辛苦苦的记,学生的悲剧是:放下书包,一无所有。是谁造就了这样的悲剧?谁在扼杀着学生的创造性?我们为谁而教书?学生为谁而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发起了一场大讨论:“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围绕这一命题,我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提出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纵观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无一不把教育的目标指向人的发展,指向能力和个性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的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期望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在发挥作用。”①这里教育目的包括教育者的目的和受教育者的目的,包括社会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长期以来,总是把二者看作是矛盾的对立面,过分强调社会的需要和教育者的目的,忽视作为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精神发展的需要,导致今天社会缺乏普遍的人文关怀。

人、自然和社会要和谐统一,关键是要人的自身和谐为前提。我们的教育要以发掘、发展人的价值为基础,全面关注人的发展,也就是“以人为本”。思想决定了教育的高度和深度。没有思想的历史课堂是空虚的、苍白的。缺乏思想的教育最终会导致功利主义教育。一切功利主义的教育必将是对人性的毁灭和摧残。思想是一种力量,是一切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高扬人文的旗帜,唤起人的觉醒,是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主旋律。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使历史充满了厚重感,而历史事件本身又错综复杂,加上人们对历史的解读往往带有某种偏见,中学生难以步入思想的殿堂。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可是人们认识历史的角度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 作为老师要把人类永恒的价值观首先交给学生,建立起一种普遍的社会信仰。教育的目的是发掘人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价值和人追求尘世的幸福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精神性品格。

“人文精神”一词的英文是humanism,通常译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社会思潮,其核心思想是:肯定人性,否定神性。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⑴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而不是教会强调的灭人欲。⑵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信的愚昧思想。⑶弘扬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主张灵与肉的和谐统一、立足于尘世生活的精神追求。广义则是指古希腊、古罗马的一种人文传统。

1、让历史教育超越传统,成为生命教育的守望者。

中国的传统文化即儒家文化是为专制主义服务的。在专制主义时代,对人的

生命漠视到极点。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提出人具有“恻隐之心”。儒家强调对他(她)人生命的同情,在这一点上与西方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同情心是道德的基础。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不尊重,主要是在两个环节出了问题:一是对利己的否定。二是推己及人,局限在宗族观念中。

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生取义”。儒家对利己的否定是对生命本能的否定,西方的基督教对利己是持肯定的态度。利己是生命本能,把利己看作万恶之源。使得由利己推及利人失去基础。整个社会缺乏活力。儒家在同情他(她)人生命时坠入了孔子的宗族观念体系中,由此衍生出“三纲五常”的忠孝观。历史教学面对传统文化要善于取舍,把人类永恒的价值观挖掘出来。教育始终要面对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最重要的是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在批判封建儒教的同时,我们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建立起新的人文儒教。用人文精神的合理成份来改造传统的封建儒教。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它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生命是一切价值的基础,是最神圣的,是自高无上的。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只有一次机会来到地球,从这一点上看,生命是偶然的,佛教把它解释为“缘”。其次是尊重自己的生命。一个不尊重自己生命的人,怎么去尊重别人的生命?怎么去尊重社会和尊重自然?在这一点上,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要珍惜就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做损害生命的事情,比如吸毒、纵欲、杀人放火、过劳等。

珍惜生命不排除享受生命。基督教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是符合人的本能欲望。享受生命不应该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重要的是精神层次上的满足。最后要尊重别人的生命。同情心与慈悲心是道德的开端。由尊重自己的生命推及尊重别人的生命,及一切生命,最终树立起全社会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人文精神的教育首先是生命观的教育,“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②

2、让历史教育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拥有丰富的心智生活。

   现实是历史的立足点、出发点,也是历史的归宿。让历史回归现实生活即回归生活的常识。走向现代文明还要回归常识。常识的力量是巨大的,当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成为常识时,上帝的地位被动摇了;当中国不是天下的中心,而是世界的一部分成为常识,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动摇了;当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成为常识时,君王的专制权威被动摇了。历史的前进常常要借助常识的力量。当尊重生命成为常识时,伪劣食品、假药、假的医疗器械和恶性医疗事故就会大大减少。2004年中国矿难死亡人数是6027人,占世界矿难死亡人数的80℅ 。

   历史教育要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发掘人身上的价值作为出发点。人的价值除了生命外,还有头脑的价值。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不仅是把它作为一种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在不贬低人的物质需求的前提下,肯定人的精神追求。精神禀赋是人最高贵的禀赋。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但许多人却变得更加麻木,缺乏人性,主要是绝大多数人忙于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我把开发学生的智力称之为理性的生活。时下很多人盲目追求创新思维的培养,挖空心思想出各种花样,试问培养了多少创新人才?智力教育要回归常识。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起源是好奇心,好奇心是智力生长的开端和最基本的因素。为什么好奇心如此重要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如是说:哲学始于惊疑。爱因斯坦五岁就对指南针产生惊奇。创造性往往开始于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好奇心是人的理性觉醒的征兆,它往往在孩子的身上表现比较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而科学家不受这个规律支配。好奇心的两大天敌是习惯和功利心。习惯使我们顺其自然,见怪不怪,错过探究事物本质的思考。功利心使我们的眼光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历史教育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实现头脑的价值,关键是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拥有心智的生活(心灵生活和智力生活的合称,也就是精神生活)是一种生

存的状态。人的生活包括外在的生活和内在的生活,外在的生活指物质生活,内在生活指精神生活。只有内在生活而没有外在生活的人很少。绝大多数人是重视外在生活而忽视内在的精神生活,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性品格有关。要想打造世界级的文化大国,必须有一批纯粹以精神文化创造为目的的谛造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导师?我们的历史教育要以丰富人的精神文化为目的,使人的发展更加全面。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丰富人的内在生活的重要途径。

3、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历史教学中蕴涵人文精神。

如果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质不高,就不可能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梳理出

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素材。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内容,注重“规律”性的教学,忽视体现美好人性的历史知识的挖掘,比如:珍惜生命、关心同伴、独立思考、不屈的抗争等。这些具有全人类的普遍价值的观念,是人基本的品质。历史教师是人,也要通过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情怀。首先,要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激情。一个对自己的人生灰心丧气的人,不可能去同情和关怀别人的生命,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必然偏激,分不清真、善、美、丑的是非。其次,历史教师要注意准确解读历史资料,深挖其中的历史信息,要有所侧重,注意方式,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自己得出结论,根据实践情况加以引导。再次,历史教师要敢于坚持真理,还历史本来的真面目。马丁路德有句名言:“国家的前途不是取决于国库之实,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比如: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对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的认识和“文化大革命”的认识?对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思想的认识?

     比如我在讲历史必修(3)[岳鹿版]第十五课:理性之光。在讲到“康德:人非工具”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引导学生观察康德的照片和康德在哥尼斯堡的寓所。在学生观察时我一边讲解康德的基本情况。然后我提出康的哲学命题:人能知道什么?人应当知道什么?人可以希望什么?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引出康德的“三大批判”名著,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在重点介绍《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时导出康德的观点:人非工具。在学生分组讨论后,我进行分析总结:⑴人是自身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当作一种精神存在加以尊重。包括两方面,一是尊重自己的精神存在,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人格加以尊重。二是把每一个人当作一种精神存在加以尊重。⑵人是自身的目的,人不能把追求物质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现在有些人为了物质丧失人格,把自己当

作工具。⑶人非工具蕴涵人与人之间是一种诚信关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之,历史教育特别是中学历史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是培养考试专家,也不是培养专门的研究历史专家。“如果说科学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那么人文精神就是社会发展的价值方向。”③我想疾呼: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倡导有生命的历史教育”④尊重生命,尊重历史,感恩自然。

   参考书目:①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第115页。

             ②周国平,《人文讲演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8第26页。③扈中平,《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3第156页。

             ④赵亚夫,《历史教育理论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1)学校教究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5第5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