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览《清明上河图》
1、事先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复制画分成数个段落,引导学生仔细观赏绘画的每个部分,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如入时光隧道,置身于宋代繁荣的汴京城内。
2、配合柔和的音乐作为讲解时的背景音乐,相信更具吸引学生聆听的效果。
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随着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媒体的设计比起单纯板书设计,显然要丰富和生动,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还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但是,教学实践也发现不少问题,如,教学媒体的内容与教材缺乏联系;或者喧宾夺主、华而不实,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但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的节奏和速度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脱节;等等。这些问题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认真对待。
5、教学过程设计
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参与,提倡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接受与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封闭状态下的活动,教学更趋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应有较大的不同,它的每个教学环节不仅注意知识的呈现,而且还要考虑教学意图、活动主体(学生?老师?还是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方式(思考、讨论、参观、调查等)、媒体运用以及教学的预期效果等等。
6、教学反思
应该说,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但反思内容和过程的叙写,通常是在一堂课上完以后。过去写得比较好的教案,在最后也有“课后分析”或“教学后记”等等,类似于现今的教学反思。因为教学反思的问题,后面还要谈到,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仅举一例说明。江苏镇江市大港中学陈老师在执教《中国历史》时,组织了一次“话说长城”的教学活动(形式有“导游”、知识竞赛等),课后,陈老师写了如下的“反思札记”:[③]
“关于长城,教材上虽然只是稍有涉及,但是有很多话题、好多图片、许多资料,又很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并能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所以,组织一堂这方面的历史活动课,应该是既有意义、又是可能的事。
从教学准备来说,要做到问题源自学生(不等于教师不设计问题),又要力争依靠学生解决问题,是要老师花更多的备课时间的。例如:座谈、督促检查、与学生商议等等,没有学生准备,即使课程资源再多,也只能是‘满堂灌’。从教学过程来说,我们采取竞赛与旅游两大板块来组织,希望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在课堂上既有师生合作,也有生生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团队精神,也使历史课有了拓展的空间。
设想中的问题再生或知识生成的教学目标没有完全达成;关于长城价值的反思,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否有些要求过高?而关于长城未来的遐想,没有能够在课堂出现,如果因为时间宽裕或其他条件而出现了,是不是又没有了历史课的色彩?”
(二)教学设计的书写
1、书写内容:
(1)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整体思路;(2)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4)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与媒体等;(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
2、书写说明:
(1)书写形式。课堂教学设计的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两者各有利弊。一般来说,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内容,信息量大,但在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诸要素之间关系方面较为逊色;而表格形式比较简洁直观,但其容量受到限制。
(2)教学设计的书写,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呈现,应该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不同风格。教学过程的设计可详可略,但对有些学习内容,如引用的资料、教学资源等方面则要详细。教学目标的叙写,应独立思考,不宜简单“克隆”、“复制”《教师教学参考书》上写的现成内容;目标应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包括对象、形为、标准等要素。
(3)除了简单地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等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突出和强化重点,化解难点。这方面需要进行说明。
(4)说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哪些教学媒体,特别是媒体的使用方法及预期的结果等。
(5)作为教学设计来说,最后的教学反思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