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朱煜:历史课堂教学视角 2

时间:2009-10-18 17:53:08  来源:朱煜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①]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分析

 

1、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内容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应该从这些方面考虑教学前的实际状况。例如,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已经达到何种程度?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原来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能力上来认识教学对象。再如,在教学环境上已经有了哪些准备?环境包括软、硬两方面,也有主、客观方面的。硬环境一般是指教学媒体设施等,软环境通常指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学生学习氛围等部分。备课时,教师首先就要分析教学背景。如,某教师在讲述清末历史上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等一系列历史事件时,都提到了李鸿章。学生认为他是卖国贼;但在学习“近代化的起步”一章的洋务运动后,一些学生又认为他为中国的近代化作了一定的贡献,似乎不能全盘否定他。由此,学生之间形成了激烈的讨论,对李鸿章这个人,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基于学生的疑惑、争论,教师让学生准备一次“如何评价李鸿章”的辩论课。[②]课前教师已经掌握了学生对李鸿章的初步评价,在充分的背景分析后,进行了课堂辩论。

 

2、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备课也分析教学内容,但仅仅关注教材分析,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过去的教案有时也有“学生分析”一栏,但许多只是泛泛而谈,形式而已。实际上,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应该认真考虑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设计方案。例如,张元教授曾应邀在初一年级上过“宋代理学与词”的一节课。他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对初一学生讲宋代文化中心的理学,既不能简述理学的概念与各家学说的要旨,也不能选录资料制成讲义在课堂讨论,因为这两种方法都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取得教学效果。初一学生仍属喜欢听老师讲故事的年龄,他认为不妨从故事入手,先讲理学家的故事,再根据它作点发挥,谈点问题。不过,十三岁的青少年不会喜欢听理学家的故事,讲课前就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所以,他在讲张载变化气质的“气质”时,就以刚刚播出的电视节目“超级星期天”访问某公众人物为例,问学生:“她说她不喜欢做什么事?”学生回答:“洗澡”,再问:“她说她最多几天不洗澡?”学生答:“三天”。三天不洗澡,一般人难以忍受,她却不以为意,多少反映了它的生活习惯比较懒惰,这是她的个性,也就是张载所说的“气质”,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太好的个性,都要努力去改变它,使它降到最低。这个例子说明,备课时对所教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水平一定要作细致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3、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与传统的教案相比,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的理解和陈述,有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的主体和维度不同。传统的教案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主体是学生;传统的教案较多地关注知识教学,而教学设计在知识目标之外,还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二是目标的陈述功能有区别。传统的教案关于目标的陈述往往比较简略,缺乏分层次的表述,也缺少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而现代教学设计则比较关注目标的可操作性,关注目标的细化等。例如,“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一课,可以作如下的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1、简述查理·马特改革,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2、说出丕平献土的故事,简述罗马教皇的形成和罗马教廷的地位;3、讲述琅城起义的经过,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过程与方法:1、比较西欧与中国的封建制度及城市的异同,学习用比较法来认识历史问题;2、阅读与基督教有关的书籍(如《红与黑》《罗马教皇》等),加深对天主教会在西欧地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其具有的不同于东方文明的鲜明特点,从而加深对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

 

4、教学方法选择

 

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应优先考虑?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些都是要思考的。以往设计教学方法,存在不重视学法以及缺少针对性等问题。还有就是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不可能完全照搬已有的教学方法,这没有人否认,但是,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到底是什么样子?颇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案例:《(宋代)经济的发达》一节的教学方法设计

 

台湾建宏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师手册》,关于“(宋代)经济的发达”一节,设计的教学方法,除了“问题与讨论”外,还有“进入时光隧道”活动主题。活动方式有三个:

 

一、GOGO博物馆

 

1、向学校申请校外教学半日(或利用周末),带领学生至故宫博物院、省立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参观有关宋代瓷器、丝织品及善本书的展览。

 

2、注意相关展览资讯,并事先联络解说人员。

 

3、带领学生去欣赏宋代手工业的精巧与艺术特色,增加美感的训练。

 

二、宋代百工博览会

 

1、将全班同学分成五组:农具组、纺织组、瓷器组、出版组、货币组,分别就宋代的手工业成品,收集资料、图片,制成壁报、模型,并设计博览会的摊位。

 

2、教师提供资料来源,并适时指导学生搜集、组织材料、分工合作。

 

3、展示壁报应以简明的文字说明,并辅以图片,增加吸引力。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创意,以漫画美工等技巧设计壁报及展示摊位的风格。

 

4、设定展览日期,发传单给全校师生,欢迎大家参观。如此也会促使学生将展出作品制作得更精美完善。

 

5、展出日学生可搭配自行设计的“工作扮相”,向全校师生介绍自己的“行业”与成品,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6、活动过后,教师宜利用时间引导学生发表意见与感想,使活动能寓教于乐,更了解宋代的传统文物制品。

 

 

 

三、游览《清明上河图》

 

1、事先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复制画分成数个段落,引导学生仔细观赏绘画的每个部分,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如入时光隧道,置身于宋代繁荣的汴京城内。

 

2、配合柔和的音乐作为讲解时的背景音乐,相信更具吸引学生聆听的效果。

 

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随着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媒体的设计比起单纯板书设计,显然要丰富和生动,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还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但是,教学实践也发现不少问题,如,教学媒体的内容与教材缺乏联系;或者喧宾夺主、华而不实,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但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的节奏和速度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脱节;等等。这些问题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认真对待。

 

5、教学过程设计

 

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参与,提倡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接受与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封闭状态下的活动,教学更趋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应有较大的不同,它的每个教学环节不仅注意知识的呈现,而且还要考虑教学意图、活动主体(学生?老师?还是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方式(思考、讨论、参观、调查等)、媒体运用以及教学的预期效果等等。

 

6、教学反思

 

应该说,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但反思内容和过程的叙写,通常是在一堂课上完以后。过去写得比较好的教案,在最后也有“课后分析”或“教学后记”等等,类似于现今的教学反思。因为教学反思的问题,后面还要谈到,这里就不详细论述了,仅举一例说明。江苏镇江市大港中学陈老师在执教《中国历史》时,组织了一次“话说长城”的教学活动(形式有“导游”、知识竞赛等),课后,陈老师写了如下的“反思札记”:[③]

 

“关于长城,教材上虽然只是稍有涉及,但是有很多话题、好多图片、许多资料,又很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并能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所以,组织一堂这方面的历史活动课,应该是既有意义、又是可能的事。

 

从教学准备来说,要做到问题源自学生(不等于教师不设计问题),又要力争依靠学生解决问题,是要老师花更多的备课时间的。例如:座谈、督促检查、与学生商议等等,没有学生准备,即使课程资源再多,也只能是‘满堂灌’。从教学过程来说,我们采取竞赛与旅游两大板块来组织,希望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在课堂上既有师生合作,也有生生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团队精神,也使历史课有了拓展的空间。

 

设想中的问题再生或知识生成的教学目标没有完全达成;关于长城价值的反思,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否有些要求过高?而关于长城未来的遐想,没有能够在课堂出现,如果因为时间宽裕或其他条件而出现了,是不是又没有了历史课的色彩?”

 

(二)教学设计的书写

 

1、书写内容:

 

(1)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整体思路;(2)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3)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4)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与媒体等;(5)教学过程;(6)教学反思。

 

2、书写说明:

 

(1)书写形式。课堂教学设计的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两者各有利弊。一般来说,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内容,信息量大,但在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诸要素之间关系方面较为逊色;而表格形式比较简洁直观,但其容量受到限制。

 

(2)教学设计的书写,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呈现,应该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不同风格。教学过程的设计可详可略,但对有些学习内容,如引用的资料、教学资源等方面则要详细。教学目标的叙写,应独立思考,不宜简单“克隆”、“复制”《教师教学参考书》上写的现成内容;目标应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包括对象、形为、标准等要素。

 

(3)除了简单地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等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突出和强化重点,化解难点。这方面需要进行说明。

 

(4)说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哪些教学媒体,特别是媒体的使用方法及预期的结果等。

 

(5)作为教学设计来说,最后的教学反思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

 

 

 

3、书写示例:

 

这里摘录《新课程教学设计选编(八年级历史上册)》一书中《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的教学设计样式,以为示例:[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改变等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因,了解对社会的影响。

 

3、对古今旗袍进行对比,培养对比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美的鉴赏力。

 

4、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2、以服装表演和服装图片展示的形式,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服装的内涵。

 

3、以新旧照片对比、中外男装对比、古今旗袍对比等,培养学生掌握对比学习的方法。

 

4、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加深认识。

 

5、放映老电影《十字街头》片段,加深对中国早期电影事业发展状况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内容,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革命前辈投身革命、积极抗日、为祖国甘洒热血的爱国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必将促使人类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也必将从闭关锁国走向世界。中国近代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变化等,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情况。

 

难点: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教学方法

 

师生谈话法、资料阅读与讨论、编演历史剧等小组活动。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略)

 

学情分析与设计理念(略)

 

教师准备

 

1、分析学生可能提出和遇到的问题,查找有关资料,做好准备。

 

2、指导学生课前查找有关照相、电影、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变化的资料。

 

3、设计互动讨论题;收集有关影像资料,选定演示内容。

学生准备

 

1、收集自己及家庭的新旧照片在课堂上展示和介绍。

 

2、准备具有鲜明特色的旗袍,几位女生练习模特表演。

 

3、话剧组排练课本剧《剪辫风波》。

 

板书设计(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略)

 

新课教学(略)

 

小结:

 

1、小组讨论: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2、照片里的故事:将各自搜集的老照片配以文字介绍,展示在班级的学生园地,课后以投票的形式进行评比。

 

巩固练习:(略)

 

教后反思(略)



[①] 参考鲁献蓉:《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7期。

[②] 朱煜主编:《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初中历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③] 朱煜主编:《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初中历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页。

[④]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这篇教学设计的作者为大连市第71中学于洋老师。本书引用时作了适当的省略和调整。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