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朱煜: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5

时间:2009-10-18 17:53:15  来源:朱煜
 

                                                                                                                                                                                                                 

 

(五)编演历史剧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使用编演历史剧的方法,是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所谓编演历史剧,就是通过在课下搜集、阅读材料,编写历史剧本,分配角色排练,而后在课堂上由学生出演(有时老师也参加)不同的角色,来展示有关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活动过程,从而达到体验和感受历史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第一,学生的学习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它需要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第二,学生的认识是从具体生动的表象开始,进而发展到理性的认识;第三,学生的历史认识不应只是概念的记忆或理解,而应该由对历史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抽象认识。[①]编演历史剧的方法对培养学生如何搜集、阅读材料,体验和感受所承担的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都是非常有益的。据说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说明了让学生自己亲身实践的重要作用。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进入到历史短剧、历史人物的意境之中,无论是获取知识、相关材料,还是解决难点,都亲身尝试、探究,从中来体验和感受所演的角色,并通过角色的扮演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

 

附录  教学案例与分析

 

案例1:供职于台北市成德国中的林老师,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历史人物的特色与精神,曾设计了林则徐政绩的历史剧,由教师提供剧本,指导安排学生于课余时间排练,再于课堂上演出,以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深入历史的情境。[②]

 

林则徐政绩的模拟历史剧——

 

1、主题: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内解决旱灾的故事

 

2、说明:由学生分别扮演林则徐、官员甲、官员乙、官员丙,仆役两人。剧情安排成两幕:第一幕演出林则徐要求官员捐钱的情形,第二幕演出林则徐巧计求雨的情形。另有同学负责旁白和音乐的播放、道具的摆设,以增加戏剧性。正式演出之前,教师指导和了解排演的情形,以便确切掌握演出的教学效果。

 

3、剧本:(略)

 

学生演完后,教师针对表演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从表演的故事中,你觉得林则徐是具有什么个性的官员呢?”“道光皇帝为何支持林则徐的主张并派他禁烟呢?”等等。

 

案例2:香港文法中学麦老师在指导学生角色扮演时,曾经有过亲自示范、自扮历史人物的教学经历。[③]麦老师认为纸上谈兵,倒不如亲自示范,结果选取洪秀全,以第一人称自传形式演绎洪秀全的事迹,让学生知道角色扮演可以是一种手法,学生当然也可使用任何形式。上课时要求学生猜出老师扮演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并要求学生留意此人的事迹。他戴着头巾,然后以洪秀全的口吻,采用倒叙方式,叙述太平天国的事情。期间他曾手拿圣经,述说自己是耶稣的弟弟,结果大部分的学生都投入洪秀全的故事中。课尚未结束,学生已能猜出所扮演的历史人物了!其实角色扮演除了有示范作用外,也让学生知道演绎历史故事有许多方法,并从中体会历史的乐趣;到学年终结,不少学生认为最难忘的是上学期老师扮演的洪秀全。

 

案例3: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王老师在执教初一《两汉与匈奴的和战》一课,进行了编演历史剧的教学实验。两个教学班级的学习内容一样,所不同的是,对照班采用教师讲述的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班则不同。[④]

 

教学实验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他们在实验班作了学前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对民族史感兴趣的程度、对民族关系的初步认识、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重要人物的认识、对本课活动形式的意愿等等。第二,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并和学生商议,确定了本课的活动形式,即角色扮演加上讨论。第三,学生兴致勃勃地查资料、写剧本、分配角色并排练,编排了四幕历史短剧《两汉与匈奴的和战》。第四,课堂实施。

 

在课堂实施阶段,首先,教师引出课题,有学生装扮的“历史老人”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历史情境。随着“匈奴崛起”、“白登之围”、“双雄出击”、“昭君出塞”一幕幕历史剧的展示,冒顿、汉高祖等历史人物活跃在学生身边,使生动的历史场景呈现于眼前。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就两汉与匈奴的和与战这一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对昭君出塞的看法以及对民族战争的认识等展开讨论,使学生对民族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认识。

 

两周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调查和测试。从结果看,对照班对本课学习“没有太大感受”或有错误认识的学生约有1/2。实验班的学生则有如下表示,“上完课后,我觉得我更贴近历史”,“我对这种上课形式十分感兴趣,既能使我们亲身体会历史人物的感受,又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历史”,“我对这种上课形式感到非常新鲜,可以让我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能更深刻地学习历史,也表现了我们的能力。参与历史、参与教学的感觉真好。”还有的学生说:“以前我对历史课不太感兴趣,年代和人物记不清楚,学了这一课后,我觉得这种‘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学’的方式很好,可以让我们摆脱枯燥无味的讲课而走进历史,使历史认识有所提高。”通过实验,课题组感到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比较适合初中教学采用。

 

需要说明的是,编演历史剧(角色扮演)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好,但是剧本的编写和演出需要教师、学生付出较多的时间以及精力,因此,一定要适时、适量;而且也不必要求达到专业表演的水平。

 

(六)历史考察

 

历史考察主要指考察历史遗迹、遗址、遗物,搜集故事传说、歌谣等。许多历史事件留下的实物和遗迹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极有价值的直接材料和背景资料。例如,研究明清时期徽商的学者,往往都要到皖南的歙县、黟县等地展开调查,了解那些徽商家乡的生活环境、家族谱系、家庭教育、住宅民居以及风俗习惯等情况。应该说,历史考察既不同于旅游,也不同于考古。“因为旅游是指旅行游览,属于文化休息的范畴;历史考察则不然,它通过对保存下来的遗址、遗迹、遗物的观察与调查,收集历史的事实材料,以认识历史,属于学习、研究的范畴。”“考古是对新发现的历史遗址、遗迹、遗物作出科学的解释;而历史考察则是对历史事实材料的感知与收集”。[⑤]

 

历史考察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包括:1、学校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地名沿革、语言风俗习俗、小吃特产、古迹文物,并对已出版的官方或民间相关资料作调查和整理。2、自然环境。如自然景观、村落、开发与发展的历史探讨。3、交通。如道路、航运与港口、铁路、交通工具及技术等。4、产业的变迁。如传统产业及其技术、用具;田地的开垦史与灌溉等。5、民俗文化。如衣食住及用具、节庆、民间信仰、传统习俗等。6、建筑物。如城墙、庙宇、石碑等。7、艺术品。如书画、雕刻、工艺品。8、历史街道。如古村落、旧街区、不同时期的中西式建筑。9、历史遗迹。如古战场、古道、古墓、古宅等。10、技术。如冶炼、制陶等生产技术的变迁。11、出土文物。12、方言分布。[⑥]

 

历史教学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行万里路”,实际接触活的历史教材——文化遗产,而且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如有条件,参观文化遗址,可邀请相关专家随行讲解,学生绘图、拍照。参观之后,写出报告或制成图册。除了遗址、遗迹、遗物外,民间传说、社会歌谣等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历史歌谣来自民间,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过去的历史,而且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赋予历史以形象性和生动性,可以使学习兴趣倍增。因此,进行历史考察时,要注意搜集。当然,歌谣、传说也有不真实的,或后人杜撰的内容,要加以甄别。具体来说,一是要将它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比较,分析其是否合乎实际和情理;二是要把它与相关文献资料对照,联系当时的各种情况,判断内容的真伪。

 

对组织历史考察的价值和收获,香港信义会心诚中学潘老师自有一番感受:[⑦]

 

 

 

我们起初筹备历史考察时,担心学生是抱着游乐、购物的心态参与,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但经过这些活动后,令我的疑虑一扫而空。

 

一位刚完成虎门鸦片战争遗址考察的同学:“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会战败,清军大炮的射程、载炮量都比英国逊色;人家正用蒸汽推动战舰,清军却用人力撑船,真是龟兔赛跑;但这次考察所得的知识,为何在书本上找不到呢?”

 

一位参观过北京故宫的同学:“中国的皇帝生活真正奢侈。经过古代文化与建筑讲座之后,令我更了解北方的木制建筑和南方的石制建筑不同的原因及特色。”

 

一位到过郑州、洛阳参观的同学:“经过这次考察之后,我很想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经过、派系的变化及建筑的特色。”佛教这个课题对于一个中七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深奥难明的课题,这次交流竟然为这位学生添上如此的动力。

 

一位中四学生:“经过这次交流后,我爱上了祖国;这次交流营回来,我爱上了历史!以前我从不会看中史书,但现在我很喜欢看了!”

 

一位中六同学:“终于明白司马迁作《史记》,为什么要遍游各地历史遗迹,不这样做,如何写出生动的历史?洛阳、郑州等地方仍保持纯真的历史风貌。西安,太重商业味了,地方也是,人也是,倒像香港。”

 

一批参观考古发掘的同学:“很难得可以在西安市郊亲历唐代县城遗址的文物发掘,那一天下午我们虽然已很累,但当一踏足这发掘现场,亲睹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及学生共同努力,将一件又一件具有千多年历史的文物发掘出来的情形,内心的喜悦已把一切的疲倦抛诸脑后,原来历史是可以如此真实地接触的。”

 

一位在开封参观完包公祠的同学:“原来包公是一个皮肤白白,个子不高的官,为什么电视编剧会把包公的形象不依史实写出来?”

 

在交流营途中,一条又一条的问题正由学生的身上向老师发出:为什么郑州又名中州?洛阳到长安坐火车只需三小时,为什么安史之乱时,安史叛军由洛阳攻至长安要用一年多时间?洛阳及开封的桃树、李树这么多,桃李满门这四字词语是否源于此……

 

学生能有这样深刻的体会,我感到无比兴奋和满足,他们成绩未必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历史考察有诚意,并抱着学习的心态参与。让他们了解历史是可以如此有趣的,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求真的动机;过去,他们只是缺乏机会去亲身体验而已。……单就这点而言,历史考察就有其价值。

 

虽然历史考察的活动,从筹备到落实,都很花时间、金钱、工夫;但让学生亲临历史的场景,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历史考察确是一良方妙药;白天考察,晚上一同吃夜宵,多日来师生的日夕相处,加深彼此的认识与了解,可见历史考察也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时机。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多作不同的生活体验,亦是教育的重要一环。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在使用上述这些教学方法的时候,不可机械地、固定地使用其中某一种。一堂课的教学往往是几种方法交织在一起的。还要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公式化。此外,上述这些教学方法,也可能存在不成熟或不完善的地方,提出来希望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①] 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7期。

[②] 林淑燕:《国中历史第二册“鸦片战争”教学与评量之设计》,(台)《清华历史教学》第11期,2000年9月出版。

[③] 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港)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24页。

[④] 张静:《学生历史学习心理与教学策略的探讨》,(台)《清华历史教学》第10期,1999年9月出版。

[⑤] 庄韵勤:《浅议历史考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方式》,《历史教学》,1997年第11期。

[⑥] 林虹妤:《历史的知性与感性教学》,(台)《社会新天地》第1期,2002年10月出版。

[⑦] 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港)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95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