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朱煜: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3

时间:2009-10-18 17:53:20  来源:朱煜
 

(三)互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主要特征及实施策略

 

1、问题探究

 

互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堂教学以“问题”作为抓手,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许多的问题,或者说教学活动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有些“问题”,如,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等,要么已经非常明确,要么就是尚待考证的难题,对于中学生来说,一般无须或无法探究。问题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的价值。问题应该符合俄国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形象地说,也就是能够“跳一跳,摘果子”。问题的设计,要做到使学生稍微思考一下,大多数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讲出一些观点来,但要把这些问题谈深谈透,也并非易事。再者,就是问题应该有层次,而且足以使学生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

 

这里仅以上海敬业中学高中历史“问题教学”为例。敬业中学关于“问题教学”的一整套方式和思路,是在对近千名学生、用了三年时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①]它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选择其中部分问题,组织教学活动——师生问答、学生讨论、专题研讨、个别学生甚至作为课题,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研究……学生在解疑释惑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研究能力,获得自主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注意了两个问题:

 

(1)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这是实施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成败的关键。为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认真处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问题),有问必答,分类处理(书面解答、面谈、课堂解答……)。有些问题,教师不作简单的是非判断;有些问题,教师可能回答不出,则决不掩饰自己的知识缺陷。如,有个学生之所以研究“日本右翼势力猖獗的表现和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老师回答不上关于“二战”后初期国际社会对日本问题处理的具体细节,才诱发了探究的积极性。另外,问题教学也不排斥教师的必要讲述,教师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讲述,有时也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学生的自主探究又能进一步深化认识,生成新的问题。如,几个学生出于好奇,寻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在上海谋生的遗迹,随着,又发现了新问题,“这批犹太人为什么又都走了呢?”于是围绕着新的问题写出了《在沪犹太人来而复去的原因和思考》。

 

(2)处理学生问题的方式。在实践中归纳出对学生几种类型问题的处理方式:

 

第一种,比较专业的,或对问题的理解需要相当的知识水平和经验的,由教师上课解答。教师在解答的同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查找或研究过程(工具书、专著、网络搜索……),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第二种,涉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包括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材料),经过思考、讨论,形成自己对历史问题认识的“小问题”,可以用随堂讨论的方式,在学生互动中解决。如,“假如罗斯福在世,苏美冷战会不会发生?”之类的问题。

 

第三种,部分具有典型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用专题研讨的方式解决。所谓典型,大概有几种情况:第一,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学生单纯运用旧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第二,史学研究有新发展的问题;第三,与时事联系紧密的问题。

 

第四种,部分重大的当代史问题以及世界热点问题的历史渊源,而教材缺乏相关的知识内容,可开设一些拓展性知识讲座。

 

第五种,知识、能力要求比较高,但学生又感兴趣的问题,建议学生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

 

需要指出的是,在问题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问题的尺度,不能简单地从“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因为有些所谓的“问题”,既没有思考价值,也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下面这个案例就颇发人深省:[②]

 

某位教师在讲授《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煞费苦心地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同学们,最想发动内战的是谁?”老师向学生抛出了第一个问题。

 

“蒋介石。”学生齐声回答。

 

老师满意地点点头,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么,谁来充当了蒋介石的帮凶呢?”

 

“美国。”学生们又响亮地回答。

 

“蒋介石要发动内战,明说不就得了,干吗还要欺骗人民呢?”还是教师提问。

“时机不成熟,内战的准备还没有完成。”

 

……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不假思索,纷纷举手,显得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是面对老师的系列问题,学生不必动脑筋便可以“脱口而出”,这样的问题又有多少思维价值呢?显然,这些问题,纯粹是为了提问而设计的,只不过是一个“标签”,并没有什么探究的意义。据有人随机作的一次历史课堂教学调查,一位教师在课堂的某一时段短短的5分钟时间里,居然随口就问了38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地作了38次回答!像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目前可能不在少数。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或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课时教师只顾频繁地提问,这难道是我们追寻的历史课堂教学吗?恐怕值得认真地思索。

 

 

 

2、开放自主

 

开放自主是互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另一个主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开放”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从教室延伸到家庭、社会,教学的内容从教材拓展到资料和课外读物,教学的过程从单向的教师讲述变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指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地进行研究和探讨,自主地进行活动评价,等等。请看下面的案例:[③]

 

湖北宜昌市的柳老师、张老师在执教“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时,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通过开放自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隋唐文化的辉煌灿烂,实现教学目标。

人教版“辉煌的隋唐文化(一)”安排在“对外友好往来”一课之后。在“对外友好往来”这课的教学活动结束时,我与学生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往来频繁?经过讨论,学生认为原因之一是隋唐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无限的魅力。我抓住机会询问学生:你们认为隋唐文化中最具魅力的是什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答道:诗歌。我接着又问:我们学习隋唐文化内容时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生1:我想进一步了解唐诗,我觉得目前自己了解得还不够。

生2:我想了解敦煌的莫高窟,因为它很神秘。

生3:我想知道隋唐文化究竟有多么灿烂,是不是真的?

生4:我想知道隋唐的建筑,看看《大明宫辞》的舞台背景是不是与历史相吻合?

生5:我想欣赏那时的服装和字画等艺术品。

生6:我想了解文化名人

……

学生对隋唐文化这一部分兴趣很浓,于是我提出了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就你最想了解和知道的,在课外搜集资料,下节课我们交流、探讨。对雕版印刷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雕刻印章。

上课时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下午,阵阵春风拂来,舒服极了,这也是学生最容易睡觉的时段。我走进教室时,发现这里简直成了一个学生阅览室,几乎每个学生的手中或课桌上都有一本或几本课外书籍,学生的情绪也非常高,似乎准备随时一显身手。我初步统计了一下学生的资料准备情况,然后征询学生们的意见:是集中一起学习,还是按兴趣自选学习内容?大家认为先自选研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再集中交流。我同意了学生们的要求。

学生们按照建筑艺术、雕版印刷术和诗歌三个主题形成了三个学习大组,确定了召集人。不一会儿,各组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起来:建筑艺术组的学生,主要在交流他们查找到的有关隋唐建筑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介绍;雕版印刷术组的学生也在交流资料,不少同学在玩自己刻的印章;诗歌组的同学正激情满怀地颂诗,或讲述诗人的故事。

……

在各组同学充分讨论和交流后,我让他们推荐自己的代表在全班进行了总结发言。

雕版印刷术组首先发言。他们认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其主要作用在于提高了成书效率,从而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提高了人文素养,最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强的推动作用。它还有一个优点是解放了人力。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从而推动了后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诗歌组的同学这样讲道:唐朝不愧为诗歌的黄金时代,首先是诗歌的数量多——五万多首,诗人多——两千多人;其次诗歌的内容极其丰富,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第三是诗歌的艺术成就高,流传久远。

建筑艺术组的同学认为,唐朝的建筑风格大气恢弘,简洁中见精细,建筑设计具有很高科学水平。

精彩的发言!这不是教科书所能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学生的课外知识、学习体验和其他课程知识整合而形成的。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既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又给他们带来因为平时努力积累的成就感,促进他们更努力地去学习。

 

上述案例展示的是以开放自主为特征的互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一个侧面,其宗旨在于促进学生更主动、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在这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要位移,不再是“满堂灌”的讲述者,而主要起着“设计”、“点拨”、“引导”、“总结”等作用。当然,“开放自主”,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如,学生的资料占有量少,影响其学习的主动性;自主学习的内容有时不全面,教学中如何加以弥补?等等。这些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3、合作互动

 

与传统课堂上学生单纯的个体学习不同,新课程强调的自主学习是与合作互动联系在一起的。合作互动是互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又一个主要特征。合作互动是多种多样的,有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有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动。比如小组的合作学习,如果发挥得当,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产生思维的碰撞,体现集体的力量……但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小组合作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而流于形式。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下面这个案例也许可以给我们一定的思考与借鉴。[④]

 

辽宁大连市的张老师在执教“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编辑历史小报——我们眼中的解放战争”这节课时,吸取以往的教训,突出体现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五个环节:

·准备好了吗——我来议一议;

·动手做吧——我要参加;

·风采展示——我来说;

·比一比——小组互评与自评;

·活动小结——感想与启示。

我提前一周半就布置了任务,让各小组同学在学习解放战争史专题板块的同时,探讨各小组感兴趣的话题与研究方向,并确定小组编辑历史小报的主题。/各小组分工结束以后,我发现每个成员的角色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颇有特色。同学们兴奋异常,仿佛真的置身于编辑部,成为一名编辑,一名策划,一名美工……不仅人人参与,而且学生们兴趣盎然,为以后的课堂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在整个的学习准备阶段,不仅需要各小组成员人人参与,献计献策,而且教师也在与学生交流探讨,提供给学生必要的信息资源,如需要查阅的相关书目和网址等。

接着进入“动手做”环节。学生们人人参与小组活动,有分工,有配合,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中愉快而有条不紊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时各小组编辑的历史小报已现雏形,主题鲜明,插图生动有趣,异彩纷呈,名称各不相同,各小组各显其能,力争上游。他们设计的主题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解放战争的历史,如《历史绝响——三大战役》、《历史不能忘记》、《给新中国画蓝图》、《南京大屠杀的悲剧绝不会重演》、《走向未来》等等。

接下来,走进第三个环节“风采展示——我来说”。这个环节也是小组成员合作的智慧结晶。它要求各小组在两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把编辑历史小报的创意、名称、主题和主要内容作一个概述,并说明小组成员角色分工及完成任务的情况。只见小组成员,一边有人展示小报,一边有人讲解。在各小组紧张角逐时,我提醒评委同学做好简单记录。

在第四个环节“比一比——小组互评与自评”中,各小组同学讨论并进行综合评价。这时有的学生表现出“多挑别人毛病,少表扬他人”的心理,面对这样的小组或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教育。/在比一比中,不仅全班12个小组间进行评比打分,评出了获得前五名的小组,另外,还设计了特别奖项:如最佳艺术奖、最佳名称奖、最佳创意奖、最佳编辑奖等,鼓励学生们发挥个性特长,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最后的小结是对这节课成败得失的回顾,成功是一种收获,失败也同样是一种收获。有的学生开心地说:“这节课我的最大收获是小组成员人人参与,没有人袖手旁观,感到了集体合作的力量!”有的学生说:“编辑历史小报,使我真正体验了做编辑的辛苦。”“我觉得不管做哪一个角色,想完成好任务,必须得多看书,有丰富的知识才能为小组合作学习增光添彩。”学生们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品味着合作学习的收获与喜悦。

 

当然,是不是所有年级的学生都适合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来体现合作学习的精神呢?对此有不同意见。有研究者在大量听课和教师的反思中发现,“小组为单位讨论的形式,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历史并不是最佳的。讨论的过程,学生很难有效整合资料和观点,实际上成了学生无所事事的闲散时间”,“许多学生甚至将小组讨论当作休息时间”,究其原因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讨论指导及讨论的方法,同时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储备。但是到了初二下学期,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不但从小组讨论中有了学习收获,而且喜欢和接受了这一学习方式。[⑤]可见,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的学生,选择、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此外,如果每次合作的形式都比较单一,时间久了,学生难免会感到厌烦,失去合作学习的乐趣,所以合作的方式应尽可能多样化,灵活采用,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①] 钱君端主编:《高中历史百问百解》,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②] 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③] 朱汉国、王斯德主编:《走进课堂——初中历史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4-49页。

[④] 朱汉国、王斯德主编:《走进课堂——初中历史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71页。

[⑤] 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