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朱煜: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1

时间:2009-10-18 17:53:34  来源:朱煜
 

 

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学方式与方法探索

 

历史教学方式与方法问题,是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研究学科教学的学问,一方面,它与教育学、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密切相关,而在普通教学论领域,关于教学方式与方法以及其他相关概念,往往混淆不清,因此,要探讨当代历史教学方法与方法,首先必须辨析某些概念;另一方面,它虽然属于“教育”范畴,但其内容是“历史”,因此,其母体学科历史学必然是研究的基础。而过去许多著作对历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描述,似有生搬硬套一般教学方法之嫌,缺少的是学科特点,而且未能进一步作些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这些问题需要历史教育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第一节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辨析

 

一、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式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方式?这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学或教学论著作中,缺乏专题的研究,因此阐述不多。在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2004年编辑的“近20多年教学论研究主要论文(著作)索引”中,就没有设立“教学方式”这一类别,而关于教学方法的论文则多达116篇。[①]有人曾经统计了1985—1991年期间出版发行的、有一定影响的教学论教科书,从研究的课题与相关章节看,没有一本书专门论述教学方式的。[②]而问题是,一方面,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到这个概念。另一方面,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在提出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要求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科课程标准(如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课程改革要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此,“教学方式”是我们无论如何绕不过去,而必须首先予以明确的概念。

 

历史地看,人们过去一直使用“教学方法”的说法,也许其中包含了“教学方式”在内,但并没有加以严格辨析和区分,所以“教学方式”的说法是晚近才出现于教育教学论著中的。事实上,“教学方式”一词,在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场合意义不同。如果不加区分,往往造成混乱,甚至引起无谓的争论。一种情况,教学方式被教学方法所包容,教学方法是上位概念,教学方式是下位概念,“方式是方法的细节”,或者说是教学方法的具体程序。例如,教育学家王策三著的《教学论稿》,关于教学方法的定义:“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③]教育学家李秉德主编的《教学论》,对教学方法的表述:“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④]这里的“方式”,我们理解就是教学活动的细节、形式。另一种情况,教学方式包含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是上位概念,教学方法是下位概念;教学方式是“大方法”,教学方法是“小方法”。此时的教学方式又与教学模式的含义比较接近,但也有区别。相对来说,教学方式比较笼统,泛指具有某些特点的教学活动形态,而在一种教学方式下,可能会根据需要采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人们习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容为“讲解接受”式的教学,而将现代课堂教学定位于渗透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的“引导探究”式的教学。那么,这样的划分,我们理解就是属于教学方式层面上的。如果要下个定义的话,大概可以这样表述:教学方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影响下,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体现一定特征的教学形态或范式。本书探讨的就是后一种情况教学方式的运用。

 

 

(二)教学方法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方法,虽然教育界至今仍然有不同解释,但大体上都将教学中师生进行的一系列具体活动视为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等等。人们在讨论教学方法时,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概念模糊混淆。许多人将教学方法与教学法相等同,其实,前者是小概念、下位概念,后者是大概念、上位概念。书店里卖的《××学科教学法》以及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教学法”或“××教材教法”,这里的“法”,并不指教学方法,而指的是法则、学说,即规律。比如“中学历史教学法”,实际上是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活动全过程的一门学科,并不仅仅研究历史教学方法。概念模糊混淆的另一个表现是,许多著作把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学范畴混杂在一起。比如,既分别论述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又将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程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三段式教学法、四段式教学法、五段式教学法、六课型教学法……都归入“教学方法”之中。这是颇值得商榷的。因为,它们不是同类、同层次的范畴。比如,启发式属于教学原则的范畴,而范例教学、合作教学、情境教学等,则属于教学模式的范畴。

 

二是教学方法“学法化”倾向。诚然,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学法”指导,但以学法取代教学方法或者说“教学方法学法化”的做法应予以纠正。如果说,教学方法都学法化了,那么教师的作用何在呢?教与学是一个整体,只谈其中一个方面是不全面的。而且,即使“学法”也需要教师指导,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说到底还是探讨的教的方法。

 

三是将一般教学方法完全等同于学科教学方法。事实上,教学方法分为一般的和学科的两个层次的教学方法。学科教学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教学方法。20世纪大教育家杜威早在1916年就深刻指出:方法与教材是统一的——方法总是特定教材的方法,教材总是方法化的。一般教学方法只是教学的基本规范,它只有与特定学科内容相结合,提出特定学科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发挥教学方法的作用,而不是在各门具体学科中简单地对一般教学方法进行“贴标签”就可以的。

 

 

 

二、历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回顾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等概念也是模糊不清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历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作一点回顾。

 

远的不说,20世纪50年代,由于学习苏联,我国引进了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编的《教育学》体系,苏联的历史教学法理论或经验著作(文章)也被大量翻译成中文,介绍到国内。这一时期,大家心目中的历史教学方法,基本上都与《教育学》著作上所讲的教学方法一致,甚至将课堂上的“五个环节”也视为教学方法。

 

到了60年代上半期,虽然有一些“左”的干扰,但是毕竟开始探索我们自己的历史教学理论和实践之路了。历史教学方法逐渐多样化,出现了问答法、谈话法、讨论法、现场教学等一些当时的新教学方法。有一段时间,课堂讲授一概被视之为注入式遭到否定,而课堂上的简单提问,走马灯式的起起坐坐,则在全国风行一时。一方面,教学改革似乎轰轰烈烈,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当而影响着正常的教学活动。[⑤]此外,历史幻灯、活动地图、文物模型之类,这一时期也不断被历史教师制作出来运用于课堂教学。

 

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对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验,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一批特级教师和老教师在改革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以讲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这类教学方法的经验文集陆续问世,其中《怎样教好历史课》(陈毓秀)、《宋毓真的中学历史教学》、《时宗本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等著作可作为代表。图示历史教学法从1984年开始系统实验,几年来发展迅速,1987年和1988年还召开了两次专题研讨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学历史图示教学》论文集,反映了这一教学方法的实验成果。[⑥]茅蔚然老师提出的“四段式历史教学法”、钱昌明老师提出的“读、理、练三段式历史教学法”,以浙江和上海的几所中学为基地,进行了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据一种题名为《历史课堂教学》的资料书的不完全统计,新时期涌现出来的探索性历史教学方法,多达40余种,如,图示历史教学法、历史结构教学法、历史“板块”教学、历史程序教学法、历史编卡教学法、历史“迭加”教学法、历史目标教学法、历史“交替”教学法、四段式历史教学法、三段式历史教学法……等等。这些只是见诸报刊的历史教学方法中的一部分,没有被收录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这些新方法的发明,改变了传统的“五段教学”和“讲授法”一统历史课堂的局面。对此,有学者认为,对于传统的讲授法不要一概否定,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应提倡“百花齐放”,甚至“一讲到底”的方法也无可非议。[⑦]

 

需要说明两点,一是“四段式”、“三段式”,或者传统的“五段教学”,严格说来,都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课堂教学的程序、结构。二是名目繁多的教学方法中,存在彼此雷同、分类标准不一致等问题,有的则属于草率提出,缺乏实践检验和理论升华,需要加以清理。

 

进入90年代后,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迈上新的台阶,正如聂幼犁教授所说,从经验交流型走向“更为理性的思考”和“突出个性张扬”的阶段。[⑧]理性思考较有代表的成果,如,白月桥先生在其代表作《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中,从思维发展和方法论的角度,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阐释了他对教学方法与方式、手段、风格、流派等概念的认识,论述了现代教学方法的分类和主要特征,对几种新型教学方法作了评介。聂幼犁先生则从模式的视角,研究了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与他对历史教学考试与评价问题的研究成果一起,出版了《中学历史教育论》一书。[⑨]个性张扬主要表现在,一些著名教师或理论研究者撰写的,从不同角度和颇有个性的历史教学方法研究论著陆续出版。如,齐健的《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从新课程角度,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策略、学习方式的变革等进行了论述;[⑩]本书作者主编的《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初中历史)》,介绍了不少海外特别是港台地区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对现在提倡的各种新教学方法,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作了比较详细的评析;[11]杨秀珠博士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一书,收入了20位香港地区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心得、经验,其中不乏理性的、个性化的考量。[12]目前见到的,最有特色的是台湾张元著的《谈历史,话教学》。作者虚构了一位退休的高中历史教师和几位中年、青年教师以及学生,用“周末座谈”的方式,进行关于如何教历史的谈话。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历史,每一主题都有教学上的建议,在活泼的对白间,既谈历史意涵又话教学方法,渗透着历史教学方法的现代理念。[13]

 

虽然取得上述这些成绩,但是从研究的视角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不少历史教学法著作,或根本不提教学方式,或将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等混为一谈;二是简单套用一般教学方法,缺乏对历史学科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如,一本影响非常大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没有论述历史教学方式,而把历史教学方法归纳为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讲读法、四字三段教学法、四段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10种。这里,10种教学方法的罗列,就存在问题。四字三段教学法、四段教学法显然应该是教学的程序和结构,而非教学方法,此其一。其二,它将不同分类的教学方法混在了一起。直观教具演示法与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等不是一种分类标准。其三,这些教学方法许多都是《教育学》或《教学论》中提到的普通教学方法,缺乏历史学科的特色,仍然属于简单的“拿来主义”。

 

另一本新近出版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对历史教学方式与方法均未论述,而是从认知逻辑、组织方式、教学媒体、知识获得与保持的不同角度讨论了若干历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14]关于教学模式问题,本书不准备展开讨论,但考察该书罗列的众多历史教学模式,我们觉得它们是否完全称得上“教学模式”,值得商榷。有些所谓的教学模式称作教学方法也许更为适宜。

 

 

 

此外,我们对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运用状况,实际上缺少全局性的、比较精确的调查和研究。虽然,近年一些研究者做的历史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如,王斯德教授主持的“国内中学历史教育现状调研”、刘军先生等的“高中生对历史课程认知状况调查和分析”、龚奇柱先生等的“西南地区历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15]多少涉及到历史教学方式与方法问题,但这远远不够,人们对于历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感觉”和思辨的层次上。台湾学者张元教授写过一篇《我们需要教学方法的调查》的文章,读来颇发人深省,现摘录几段文字如下:[16]

 

“我们在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各种方案之前,应该对目前教师所采行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知道目前常见的教学方法大概可以分为几类,各类之间大概比例等等。/不妨看看还有多少教师采用传统的讲述法。我需要说明,传统的讲述法只是指一种教学方法,并不涉及好坏或正确与否等判断的问题。教师颇为精彩的讲述,引导学生进入动人的过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当然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再说,讲述法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不是其他教法可以完全取代的。所以,采用讲述法并非代表迂腐落伍,相对而言,采用问题讨论、资料阅读等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并不表示效果一定优于传统的讲述方法,何况现在许多教师都是新、旧两种教法各取所长,交相运用,并不是墨守一种而排斥其他。至于实际情况如何,两者兼用的教师比重如何,偏于讲述,偶尔讨论;还是以谈话为主,讲述为辅,都应做一些调查。/我们也应该调查一下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反应。学生喜欢听历史故事,所以喜欢采用讲述法的老师;还是学生喜欢发表意见,所以喜欢运用讨论法的教师,是这样吗?/希望看到一次设计严谨妥善的全国性教学方法调查,提供我们很确切的讯息与数据,作为这方面深入研究的凭借。我也知道全国性的调查并非易事,那么,能否小规模的调查,从自己身边做起呢?做一点调查,得到一点数据,总比仅凭感觉,觉得大概如何如何要好一些吧。”

 

总而言之,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确实有必要加强调查研究和教学实验,在此基础上产生一些具有学科特点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促进历史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更上一层楼。



[①] 金志远编:《教学论研究主要论文和著作索引》,载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第九届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年会文集》,2004年4月。

[②]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③]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45页。

[④]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93页。

[⑤] 周发增:《建国以来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回顾》,《历史教学》,1989年第12期。

[⑥] 赵恒烈:《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四十年》,《历史教学》,1989年第9期。

[⑦] 周发增:《建国以来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回顾》,《历史教学》,1989年第12期。

[⑧] 聂幼犁:《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4年第3期。

[⑨] 该书的主要内容为考试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学林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⑩] 该书由开明出版社2003年出版。

[11] 该书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2] 该书2003年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

[13] 该书1998年由台湾三民书局出版。

[14]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1页。

[15] 前两项调研报告,见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一书的“附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后一项调研报告,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6] 张元:《我们需要教学方法的调查》,(台)《清华历史教学》第13期,2002年10月出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