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的“国学前沿问题研究暨冯其庸先生从教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设置五个分论坛,“集部与中国文学”是其中之一。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集部与中国文学”分论坛,著名学者冯其庸、傅璇琮先生应邀出席。冯先生用自己的学术研究经历,论述了集部与中国文学在关系;傅先生用“古今贯通、中西融和、考论结合”十二个字来总结“集部与中国文学”的讨论。论坛主持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先生认为,在当下多元文化交互碰撞的社会思潮中,集部与中国文学的研究任重道远,从集部出发,去研究中国文学,是建构中国文学原始模型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经史子集部是中国传统文学形态的集成,自《隋书?经籍志》正式形成,至《四库全书》蔚为大观。集部大体上可以对应于现代文学内容,但是二者从内在精神到外在形态,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国学背景下,如何推进集部的文献整理与形态研究,突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与民族品格,重塑集部的当代价值显得尤为重要。与会专家学者的探讨紧紧围绕《四库全书》集部的“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个类别展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集部编修与中国文学文献的研究。集部的发展离不开古典文学文献的研究。傅璇琮先生的《集部编修与中国文学文献学研究》一文不同凡响,概述了集部编目的创立与进展,与中国文学创作和文献研究密切相关。并以其曾从事的三个项目,即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先后参与主编的《续修四库全书》、《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宋才子传笺证》为例,以集部的编修与古籍目录学、文学文献学相结合,述及集部与中国文学研究、文献学研究、作家群体研究等。傅先生还特别指出集部属于目录学研究的范围,而目录学的研究,确又须通晓并结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与学术轨迹。复旦大学黄仁生教授的《海外现存集部汉籍与中国文学研究——以日本现存汉籍为中心》一文,不仅高瞻远瞩地预见了把“集部与中国文学”作为学术前沿问题来展开讨论的意义,而且还高屋建瓴地展开了关于“集部与中国文学”三点设想:一、希望编纂出版《世界汉籍总目》和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