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21世纪……人才济济的北大中文系,秉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信念,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下一个百年,在商业社会背景下发展的中国文学、中文教育,又会给后世留下什么?
在10月23日举办的建系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特意澄清了社会上对中文系当下“生存困难”的误解。却又引发了一轮新的热议。不少人依然认为,包括中文在内的人文学科在当今社会普遍遇冷。近日,身在香港的陈平原教授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邮件专访,“笔谈”中文教育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和价值。
就精神气质而言,北大中文系师生与80年代更为契合
中国青年报:回顾北大中文系的百年历程,几乎每一阶段都出现了许多名家大师。在您看来,哪段历史最令人神往?
陈平原:北大中文系的精神气质植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于学术底蕴,则主要得益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新文化运动确立了北大及北大中文系在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其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精神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