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家谱看得和自己的眼睛一样,甚至可以说比生命都重要。”记者到濮阳县政府文化与旅游局走访时,该局旅游服务中心主任陈丽娜这样告诉记者。
这部家谱从杨家的一世祖唐兀台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据杨学景介绍,现在杨家已经传到二十八世。杨家自第九世分为9门,有些房的后人外流,与大家族失去联络,从此再无音信。说到这里,他不由地流露出几分惋惜之色,“要是不外流,这里的杨家可能要有一万人还多。”
2001年,杨什八郎的村民有过一次前往宁夏的“寻根之旅”。老支书杨美贵、杨学景等三人到银川寻访祖先的故土,留下了在西夏王陵、承天寺等处的合影。这一行他们没有如愿找到祖先的居所或者同族人。他们的结论是,祖先是草原上的牧民,找到其定居地并不容易。不过,又有学者根据杨氏传家的《述善集》中的一篇文章推测,唐兀杨氏的故地应在今甘肃武威。
动身前往濮阳之前,记者采访了最初研究这一支西夏人后裔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任崇岳,希望能了解这些西夏后裔与周围居民的区别。他告诉记者,濮阳的党项族后裔现在已经高度汉化,在外貌、习俗、语言等方面与周围其他村民已经没什么区别。
抱着获得新发现的心态,记者想在细微处找出一些党项族后裔的独特之处。在记者的追问之下,杨学景介绍,他们与周围汉族人不同的一个风俗是办丧事不做告庙活动(民俗,丧礼中亲友到庙里为死者求神保佑),这可能是党项族的遗风;而此地盛传的“喝了什八郎的水,大人小孩都会伸伸腿儿”的民谚,就是说村民素有习武之风,这同样可能来自党项族先人的尚武传统。“我小时候还有人练,不过现在已经不兴了。”杨学景说。
当记者问起他们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