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杨义:毛泽东诗词的历史…
周笃文:重温“名士教科…
试析从扬州历史双东街区…
沉痛悼念著名历史学家、…
赵氏孤儿:历史哪有那么…
教科书热议不断  温儒敏…
讲坛打历史旗号,专家成…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首国歌…
重温名士教科书《世说新…
李洁非侦破《典型文案》…
最新热门    
 
历史教科书可以不实但不能容忍谎言——周振鹤先生访谈录

时间:2010-12-30 10:02:14  来源:不详
这样的提法,我是认同的。可以说,历史教科书不可能保证一点错误都没有,有错是正常现象。但这问题不能归咎于教科书,而是我们对历史真相的探究本身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只能无限地逼近历史真实,而很难说我们所书写的是百分之百真实的历史。

 

  那么,什么是一本历史教科书该坚守的底线呢?我想,那就是,我们可以允许 “不实”,但不能容忍 “谎言”。前者是人类认识的客观局限,它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克服和追问的对象,而后者就是某种有意的欺骗或蒙蔽了。对这两者,我们一定要注意去分辨。如果皆用 “谎言”一言以蔽之,就耸人听闻了。

 

  柳森:那么,您认为,作为历史课本,除了提供尽可能正确的史实之外,还应具有哪些功能?是否应当包含教人求真、学会独立思考的责任呢?

 

  周振鹤:在高中阶段的历史课上,可以有一些探索性的东西了。年龄再小一点的话,可能还没有必要。但恐怕现在能做到这一点的高中教师还不多。

 

  中国自古以来,对做历史就有“求真课实”的要求。所以,我们不妨告诉学生,历史求真虽十分不易,但不断向真实迫近是有可能的。我们还可以启发他们,我们不仅要知道“信信”是对的,还要懂得司马迁“疑疑亦信”的原则。我们要信可信之处,但更要怀疑应该怀疑的东西。怀疑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实。此外,为何有人说“一切历史皆是当代史”?历史与文学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一般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老师都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启发学生思考。

 

  作为历史学来说,它的研究对象是人文性的,研究方法却是科学性的。但对历史进行思考不见得只是历史学家的事,尤其在有历史传统的中国,人人都可以参与这种思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