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刚才她(艾兰)已经用英文了,"the Chinese path"。(众人大笑)
国学版做这么一个栏目,“中国路径”,我想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样就可以让国学版聚焦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把划分在不同学科下的资源给充分地整合一下,总体上来对中国路径进行思考。
我想谈三点。第一是中国路径的问题,从最初的研究者开始,如胡适和冯友兰、梁漱溟等等,都是从比较来进行的处理。比较的前提,事实上都是对某种中国特殊性的认同。当然,这种认同并不必然就意味着中国必然得保持这种特殊性,这是两个问题。
主持人:对。
王博:冯先生写《中国哲学史》,实际上是用西方哲学的问题,来处理中国的材料,胡适也有类似的特点。这样梳理也让中国融入这个世界,而不是过分强调中国的特殊性,把中国和世界隔离开。问题是,这里面会有一个矛盾和困惑,这就是冯先生最后越来越意识到的。一方面要在中国和世界之间寻找某种普遍的东西,共同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又要保持中国精神的主体性,它本身有这样的矛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