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不单是为子路辩诬,“国学热”需要冷却 |
|
时间:2012-1-24 20:06:30 来源:不详
|
|
|
人在读章句这一步似还成问题,比如那篇文章的作者,对“使子路反见之”一语,若不是视而不见或有意“忽略”,他怎么会把板子都打在子路身上?
而且,这不是孤例。前不久,笔者读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一位文艺理论界著名学者的见解:“孔子所言‘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表明他对底层劳动者相当敬重,想不到我们今天敬称‘老农民’、‘老工人’、‘老师傅’之类,几与孔子的称法极其相像。”读到这里,笔者不禁“错愕”,这位我向所尊敬的教授、学者,难道对《论语》里“樊迟请学稼”那段章句,他只读了前一小半么?紧接在后面的“子曰:‘小人哉,樊须也!……焉用稼?’”难道都隐而未见?既称“老农”、“老圃”以示相当敬重,却又骂想学种庄稼种菜的樊迟是“小人”,这于理说得通么?如此岂不是把孔夫子当作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人”了?所以,倘要解读、言说、引用经籍,拜托,第一步至少先要把章句读全了,然后把文本读全了,然后再读些其他的经史原典则更好。如此庶几可免不应有的偏颇、讹误。此外还有些其他的症象,诸如过度阐释、穿凿附会、故弄玄虚,以及支离经籍章句,注以可疑的“添加剂”等等,说来话长,在此就不作论述了。(伊人)
上一页 [1] [2] [3]
|
|
|
|